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父與子讀書筆記

文學1.25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父與子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父與子讀書筆記

父與子讀書筆記1

今天我讀了《父與子》整本書,它的作者是德國漫畫大師卜勞恩。這是一對“頑皮”的父子,爸爸幽默搞笑,兒子淘氣可愛。

書中的父親疼愛兒子,做過一件惹人大笑的事情:父親看到兒子做作業很苦惱的樣子,就親自去幫兒子寫作業,結果事情敗露,遭到老師嚴厲批評。

在兒子不聽話的時候,父親會拿出一根樹根打兒子。但更多的時候,父親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兒子,他們過着平凡而幸福的日子。

這整本書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兒子將球踢到路人頭上,路人非常生氣,開始教訓兒子:“你怎麼老在路邊踢球呢?”爸爸加入到指責的隊伍裏來,但路人不依不饒,父親説:“我的兒子已經給你道過一個歉了,有完沒完?”路人沒有反應過來,父親就帶兒子離開了。兒子犯了錯誤,父親會嚴厲批評;當兒子受了委屈,父親又會百般呵護。

從這本書中,我感受到了兩代人之間濃厚的親情、摯愛、理解、信任,也感受到了父子之間互相信任、互相扶持。生活中無論有多大的困難,只要有愛,我們都可以堅強地度過。

我越來越覺得,書中那位令人敬重的他就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父親!

父與子讀書筆記2

父愛平淡如水,深摯卻勝過太平洋。這一點是我讀了《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催人淚下的文章後得到的感受。

《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文章主要講了那年美國洛杉磯發生了大地震,樓房倒塌幾十萬人遇難,其中一所學校的部分學生被困在坍塌的廢墟之中。一位父親在沒有任何挖掘工具的條件下堅定而執着地,不顧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難救出自己的兒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譜寫了一首父與子情深的頌歌。

讀完這篇課文,我不由為這位偉大的父親豎起大拇指。他高大的形象浮現在我的眼前。我真想的喊:你是世界上最偉大最了不起的父親。你不顧個人安危,這樣執着。充分體現了你的無私和偉大,父愛比山高,父愛比海深。

以前,我不懂得什麼是父愛,只知道和父親在一起有一種安全感温暖在我心頭。在我8歲時,我再三央求重病的爸爸,陪我到小河裏游泳,父親捂着肚子,步履蹣跚地來到小河邊蹲在河沿上看着我用汽車內胎做的游泳圈在水上游動。我當時不知怎麼竟然放開了游泳圈。只覺得身子往下沉,又喝了幾口河水,在水裏掙扎着。後來,我出現在爸爸濕漉漉的懷抱裏。當時的事記不清了。只要父親憔悴的臉上神情不安的表情至今還記憶猶新。現在想來,這不正是一種偉大的父愛的真實寫照嗎?父親啊!你身患重病,甚至連自己走路的力氣都沒有,在我危險的時刻,你卻做出了一個健康人才能做到的事。父親啊!我是我是池塘裏的紅蓮,你就是一片荷葉。風雨來了,除了你誰還是我的保護神呢?

《地震中的父與子》使我不但體會到了人間真情,而且也點燃了我幼小心靈的火把!

父與子讀書筆記3

《父與子》是一本幽默連環畫。它的內容非常豐富,它使一代又一代人從中獲得快樂。每個閲讀《父與子》的人都無不為這一對從不安分,總得惹出點兒事來的父子由衷的發笑。

《父與子》由他們平常開始,過着快樂的生活。車子壞了用腳蹬着走。父親吸煙被兒子以為着火了,馬上就取一桶水潑過去。兒子打翻了墨水瓶,父親要打他,可他發現兒子褲子破了,就先幫他縫補褲子,兒子以為沒事的時候,縫補完了還是照樣打他。還有一個讓家長簽字的絕招,兒子問父親:“你能蒙着眼睛寫自己的名字嗎?”結果父親上當了,兒子把試卷給蒙着眼睛的父親簽字,簽完了父親還在為自己能蒙着眼睛簽字而驕傲。

父與子是一對可愛而有趣的人物。他們善良、正直、真誠和寬容,懂得生活,有幽默感。他們對生活中的奇遇或凡人小事,總是抱着樂觀的態度,平和的心情,有時甚至顯得天真,去消釋矛盾,去自尋其樂。我們每個人,不論是小孩或大人,只要具有幽默情趣與平和的心態,生活中如何沒有快樂呢?

看過這本書的人,一定忘不了這父子倆典型形象:腦袋扁圓、總穿一件馬甲的父親,一頭亂髮、小不點兒的兒子。

每個家庭就得以父與子為榜樣,過上和諧、快樂的生活。

  父與子讀書筆記4

親情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地震中的父與子》向我們展現了親情的偉大,親情的力量,多麼令人為之動容的一幕,你不感動嗎?

有人説親情是人與人之間美好的結晶,我覺得不僅如此,更是人與人之間美好感情的展現。《地震中的父與子》塑造了一個美好的傳奇。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父親在地震廢墟中尋找自己的孩子,最終一種不可磨滅的信念使這對父子擁抱在了一起。我們生活在親情中,擁有這樣情深似海的親情又有幾人呢?也許,我十二歲的年齡沒有資格去談論親情,更沒有能力去批判親情。《地震中的父與子》含蓄的告訴我們:親情不論相知多遠,都環繞在我們身邊,深深打動着我們。友情固然重要,但比不上親情更讓我們只得去珍惜。

據報道:一對父子在路上行走,男孩不慎掉進了熱水井,父親義無反顧地跳了進去,父子雙雙被燙傷,當記者走進重病房後,父親還念念不忘喊着孩子的名字。所有的人都感動了。眾多的事蹟告訴我們,親情無需證明,親情就環繞在我們身邊,親情只求付出,不需回報。

難道親情的展現僅僅是這些嗎?有一次,我小時候身患重感冒,父親冒着瓢潑大雨,把我送到急診所。我好了,父親卻病到了,可父親卻説:“我沒事,你好了就行。”總而言之,生活中的親情多麼像一本美妙的導航書呀!

我想,我們不管怎樣,從現在做起,珍惜美好時光,珍惜偉大的親情吧!

父與子讀書筆記5

這個暑假,我讀了《父與子》這本漫畫書,雖然這本書沒有文字,只有彩色的圖片,但是這本書還是讓我看了許多遍,非常受我的歡迎。説真的,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剛翻了幾頁,心裏就想:這本書就單單一些圖片,沒什麼好看的。可媽媽説這是這本書是好書,應要出38元錢買,沒辦法“母命難違”。

回到家,我開始看起了這本書。書中的這位父親長着大鬍子,光禿禿的腦袋瓜兒,下面長着一個與頭不相稱的身子,身上穿着一件黑馬甲和一條的白褲子。一雙圓圓的眼睛裏,張着兩隻比芝麻還要小的眼珠。只要看一眼這位長相滑稽的父親。我突然醒悟到,我之前的感覺是錯的,這的確是一本好書。因為這裏面的小故事,都是我們身邊的事兒,作者用藝術把它給誇張化了!

如《引書如室》這個故事:傍晚,該吃晚飯了,父親、母親都坐在了飯桌前,可兒子哪兒去了?於是,母親便命令父親去找兒子。父親挺着大腹便便的肚皮,去卧室找兒子。這時候,兒子正趴在地上看有趣的書呢!看到父親的來臨,兒子彷彿接到了“聖旨”,馬上便走出了房間。咦?餐廳怎麼又缺了個人?哦,正在書的前面趴着的父親還沉浸在書中呢。這時候的父親像一個老頑童,全然不顧妻子和兒子正在餐桌前餓得“咕咕”叫。沉浸在書裏,看到精彩之處,還在地板上飛快地跺幾下腳呢!肥腸滿肚的肚子把屁股壓得老高,拖着腮幫子的雙手,這可真有趣。

在看這本書時,我不時發出咯咯的笑聲。我也可以説出其中大概的內容,這就説明我可以看懂了。説到這,你們肯定會問,不是説這書沒文字,你是怎麼知道的呢?是的,正因為這書沒文字,才讓我看着上的生動形象的畫面,發揮自己的想象。這不僅培養了我們的觀察能力,而且還能把他的語言在畫中轉述給別人聽,真是一舉兩得。書中很多故事都能使讀者在幽默的同時體會出更深的寓意。使人明理。這就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讀書,要讀能讀懂,有意義的書。《父與子》這本書,讓我的假期有了許多歡樂。

父與子讀書筆記6

這個暑假,我讀了《父與子》這本書,雖然這本書沒有文字,只有圖片,但這本書還是那麼受我的歡迎。説真的,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心裏就想:這書沒文字就單單一些圖片,這簡直就不是書。可媽媽説這是這本書是好書,一定要買,沒辦法“母命難違”。

回到家,我開始看起了這本書,書中的這位父親長着一大把鬍子,光禿禿的腦袋瓜兒下面長着一個與頭不相稱的肥大的身子,身上穿着一件百年不換的黑馬甲和一條腰身寬大的白褲子。一雙比圓圓的眼睛裏,張着兩隻比芝麻還要小的眼珠。只要看一眼這位長相滑稽的父親。我突然醒悟到,我之前的猜測是錯的,這是一本好書。因為這裏面的小故事,都是我們身邊的事兒,著作用有趣而滑稽的藝術把它給誇張化了!

如:《引書如室》,傍晚,該吃晚飯了,父親、母親都坐在了飯桌前,可兒子哪兒去了?於是,母親便命令父親去找兒子!父親挺着大腹便便的肚皮,去找兒子。這時候,兒子可正趴在地上看有趣的小人書呢!看到父親的來臨,兒子彷彿接到了“聖旨”,馬上便走出了房間。咦?餐廳怎麼又缺了個人?哦,讓我數一數:媽媽,兒子,還少了誰呢?當然是正在書的前面趴着的父親啦。這時候的父親象一個老頑童,全然不顧妻兒正在餐桌前餓得“咕咕”叫,沉浸在小人兒書裏,看到精彩之處,還在地板上飛快地跺幾下腳呢!肥腸滿肚的肚子把屁股壓得撅得老高,拖着腮幫子的雙手,可真有趣……

在看這本書時,我會不時發出咯咯的笑聲。也可以説出其中大概的內容,這就説明他可以看明白圖意。説到這,你們肯定會問,不是説這書沒文字,你是怎麼知道的呢?是的,正因為這書沒文字,才讓我看着上的生動形象的畫面,發揮自己的想象,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觀察能力,而且還能把他內在的語言轉述給別人聽,發展了語言思維,真是一舉兩得。

我要謝謝這位德國作家卜勞恩:“是你帶領着我們走進了幽默漫畫的世界。”

父與子讀書筆記7

讀了《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父愛的偉大力量。

一天,美國洛杉磯突發大地震,一羣孩子掩埋在廢墟下。一位父親曾對兒子説過:“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兒子對父親的承諾深信不疑,在廢墟下堅定地等待着。父親永不放棄,相信兒子一定活着,經過36小時的營救,終於把廢墟下的兒子救了出來。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這句話不知讀了多少遍,每次讀感受到時間的漫長和父親營救的艱辛。我的心也和這位父親一樣焦急、緊迫。36小時,他早把生命拋至九霄雲外,義無反顧營救兒子。

當讀到“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時,不禁潸然淚下。彷彿這位父親就在我的眼前:他雙膝跪在地上,不知哪來的力量,忘記了飢餓,忘記了疲勞,一刻不停地拼命挖呀挖,任憑劃破,任憑扎傷,也不覺得疼痛。他目光呆滯,頭髮蓬亂,嘴脣裂出一道道血口,雙手沾滿了血跡,嘴裏喃喃自語:“我的孩子,你在哪裏,爸爸來了。”旁人説他瘋了,可他堅信,兒子一定活着!這是堅韌不拔的父親,永不放棄的父親啊!

“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是父親對兒子的承諾,是兒子在絕境中滿懷信心的力量源泉,是父親堅持到底,不放棄的原因,是兒子在廢墟中堅強活下去的信念,是15個小朋友奇蹟般活下來的巨大精神力量。讀這句話,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父親。一次,我到姥姥家的果園裏去摘杏子。誰知天有不測風雲,竟下起了雨。天漸漸暗下來,雨不停地下着,好似整個山要把我吞沒,心驚肉跳。“爸爸呢,爸爸呢。”心急如焚在心底呼喚,眼淚在眼眶裏打轉。他答應過我,不管遇到什麼情況,永遠和我在一起。淚水迷糊了我的雙眼,突然不遠處一個朦朧的身影向我奔來,是爸爸來了!是爸爸來了!我欣喜若狂,委屈地撲向爸爸。雨還在不停地下着,雨中的我是那樣安全、幸福。

父愛是山,是傘,是港灣……有愛的孩子像塊寶,投進愛的懷抱,幸福享不了。

讀完這一課,真切地感到父愛的偉大。父愛創造奇蹟!

父與子讀書筆記8

從這篇文章,我還想到了爸爸媽媽對我的愛。上星期,我生病了,不停地拉肚子。爸爸媽媽一晚上都沒睡覺,一直守在我的身邊。半夜時,每當我睜開眼睛,總看見他們在我身邊,怕我脱水,我一醒就給我喂生理鹽水。在他們的精心照顧下,我的病很快就好了。父親母親對我的愛雖然不驚天動地,但平平淡淡的愛更令人難忘。

愛,會使人堅定和勇敢;愛,會使人產生信賴和力量;愛,會創造奇蹟!有愛的世界真好!我要像爸爸媽媽愛我一樣的去愛他們,像老師愛我一樣的去愛老師,像同學愛我一樣的去愛同學!用愛去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把這種愛傳遞下去。我要實現我的諾言!

父與子讀書筆記9

屠格涅夫的小説喜歡將人物放在愛情的情境中來展現其性格,巴扎羅夫也“照例”陷入了愛情的困境。《父與子》畢竟是一部小説,而不是歷史書。如果説在馬利因諾,巴扎羅夫出場給人最初印象後,和帕維爾的論戰更多地表現了他激進的思想和有力的一面,在尼科利斯科耶,安娜·謝爾蓋耶夫娜的莊園,這個虛無主義者更多地展現了他的`情感世界。

奧金佐娃是一個寡婦和女地主。她美麗動人,在年輕時即感受到了世事的滄桑變化,先是家道中落,後是嫁給一個她並不愛的人。在遇見巴扎羅夫時,她已繼承了丈夫的遺產孀居。她是一位思想獨立的女性,卻過慣了“在軌道上爬行”的有規律的貴族生活,也受着情感空虛的苦悶。

而巴扎羅夫,這個自稱的虛無主義者,在尼科利斯科耶做客時,和奧金佐娃每日的交往中,不自覺地愛上了他。這是“生活對某些偏執的概念的勝利”。 “愛情的巨大威力、青春的勝利同樣也反映在巴扎羅夫身上。”

在和奧金佐娃的交往中,我們看到了巴扎羅夫追尋幸福的道路。虛無主義者一向輕視的“浪漫主義”以一種更加迅疾的方式降臨到他的身上。這和他的教義是相違背的,於是,奧金佐娃在他心中喚起的感情,使他痛苦,使他憤怒,他照常奚落那些帶有浪漫色彩的情感,可是“只剩下他一個人的時候,他就會生氣地承認他自己也有了浪漫的情感了”[3]。除了巴扎羅夫自身思想上陷入的困局,社會地位上的差距、人生觀的差異也橫亙在兩人之中。奧金佐娃認為巴扎羅夫應當一個更好的“前途”,而崇尚虛無主義的巴扎羅夫則拒絕考慮在“未來”發生的事件。

但即使是在重重的矛盾中,他自始自終對結果有清醒認識的情況下,巴扎羅夫仍然做了勇敢的表白。“那麼讓我告訴你吧,我像一個傻瓜,像一個瘋子那樣愛着您……您到底逼我講出來了。”對於這段複雜而又單純的感情,告白意味着失戀,註定要以一方離開的方式來祭奠。巴扎羅夫久被壓抑的情感以一種憤怒、強烈的方式發泄出來,使奧金佐娃既感到憐憫,又感到害怕,最終,她退回到原先的生活,拒絕了巴扎羅夫,安靜地歸好於一切。

巴扎羅夫覺察到了愛情,正當他正陷入其中時,那通往幸福道路的大門已經被關上,剩下的只有激情褪去之後的枯燥和遺憾。

巴扎羅夫同帕維爾決鬥後,他第二次來到尼科利斯科耶,安娜·謝爾蓋耶夫娜已然退回到原來的生活軌道,扮演起她擅長的角色了。巴扎羅夫稱自己恢復了理性,又擺回那副虛無主義者的樣子與安娜對話,“愛情……只是一種故意裝出來的感情罷了。”

同樣是在尼科利斯科耶,阿爾卡季確定了和卡佳的關係。巴扎羅夫曾經的學生和他分道揚鑣,於是,他選擇離去,抑或如他自己所言:“飛魚能夠在空中支持一個時候,不過它們不久就得跳回水裏去;……我回到我自己原來的環境中去吧。”

巴扎羅夫回到了他曾經感到無聊的家。那是一個落後的小村莊。他離開馬利因諾時,給帕維爾留下了傷口;離開尼科利斯科耶時,將或許不可能的得到的幸福自絕了後路,讓意欲回到過去的奧金佐娃“安了心”;告別了他曾經的夥伴阿爾卡季,給他下了“如是而已”的斷語,卻也留下了祝福。於是他回來了。故鄉依然破敗不堪,父母更加蒼老,他還是在其中感到無聊和空虛。或許這故鄉的破敗正是他已然否認和決心要改變的。但這時,巴扎羅夫感到無路可走了。他那可以破壞一切的虛無主義無法付諸於行動;他以最悲劇的方式將自己的幸福宣佈死亡。

起初,他還投入工作,卻越來越感到孤獨和煩躁。他之前的行動表明了他説奉行的虛無主義和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沒有人理解他,信徒離他而去,幸福也無疾而終,他摒棄了生活中所有可能的道路。和阿爾卡季決裂時,他提到他們這一類人將來的道路是嚴峻的,也可能是充滿鬥爭的;然而,他還沒有投入到那可能的生活中,他就因為意外急速地死去了。這樣的結局,不知是否是作者有意為之。

“既然他沒有必要生,那麼讓我們看看他如何死。小説的全部趣旨,就在於巴扎羅夫之死。”[1]作者對早早宣佈了巴扎羅夫的死亡,卻投入了全部的同情,顯示出一個大作家的人道主義關懷。“虛無主義”本身蔑視的那些人之常情又顯示了它的力量。巴扎羅夫和父親瓦西里·伊萬諾維奇是本小説中另一種“父與子”的樣式。兩位老人的悲痛是“真正的悲劇”,讀來令人唏噓不已;安娜·謝爾蓋耶夫娜最後的告別令我們更加同情巴扎羅夫。

巴扎羅夫畢竟是有力量的。他的臨終最大限度地體現了他所堅持的和惦念的。“為什麼我要死呢?因為我是一個巨人!現在這個巨人的使命就是:怎樣才死得體面……不管怎麼樣:我是不會搖尾乞憐的。”[2]巴扎羅夫是一位真正的悲劇英雄,彌留之際,他斷斷續續地説道那句:“俄國需要我……明明是不需要我……可誰又是俄國需要的呢?”[3]真可令人潸然。

巴扎羅夫最終以死完成了他的存在價值,或許他在現實生活中無所作為,但他的真誠、他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他年輕而短暫的悲劇生命,令我們同情,也令我們對他肅然起敬。

歷來人們對巴扎羅夫形象存在着爭論。有觀點認為在小説的前段,作者對巴扎羅夫的否定過於誇大;中段巴扎羅夫的愛情不符合邏輯;而在末尾將巴扎羅夫寫成突然死去的結局太令人感到意外。

我認為這些不合理之處要從本部小説的創作背景來解釋。

第一,本小説寫作的時間跨越了俄國農奴制改革,那正是一個新舊交替的年代,作者自雲:“我幻想一個陰鬱、粗獷、巨大、從土壤中探出半截身軀、堅強、兇狹、忠誠的人物——他最後註定要滅亡,因為他終究站在未來的門口”[①]。這段話可以為巴扎羅夫的急速死亡做一個註解。或許,在那個變幻莫測的年代,作者本身也不知道他未來的走向,當巴扎羅夫否定了一切他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道路,又不知該往何處去時,死亡的結局反而保全了這個藝術形象的完整性。

第二,從作者的自身的創作特點看,屠格涅夫在寫本部作品時,自身是一個“父輩”的代表,而他之前以塑造“多餘人”的貴族知識分子為多。時局的激烈變化在他的作品中間反映出來,但在作品中留下了一些他作為“老輩人”的特質這些特質恰恰和“新人”巴扎羅夫的相去甚遠,這可以解釋為何小説前段對主人公的否定有時顯得苛刻。

第三,愛情和女性是屠格涅夫擅長描寫的。安娜·謝爾蓋耶夫娜也可以算是“屠格涅夫家的姑娘們”中的一員。愛情和女性往往體現了人性最本真的一面,令巴扎羅夫陷入其中,就如上文所説的只是體現了“生活對某些偏執的概念的勝利”。青春的力量也在巴扎羅夫身上得到了體現。我認為這恰恰是小説的精彩處之一。並且,當巴扎羅夫的幸福之路被阻斷時,作者的同情便倒向了巴扎羅夫這一邊,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觀念在同巴扎羅夫“一同成長”。[②]正是這種“成長”令小説的趣旨改變了,小説後半段更多地充滿了對人物的關愛和同情,我認為這才是《父與子》作為一部經典給人的啟迪之處。正如小説結尾所説的那樣,“它不僅對我們訴説着永久的安息……還跟我們講説永久的和解同無窮的生命呢……”

父與子讀書筆記10

《父與子》這本書,可能有些人沒看過,但是,它是一本世界連環畫。

《父與子》是德國人埃.奧.卜勞恩畫的,這本書表現了父親與兒子之一間的一些搞笑故事。《父與子》裏面有許多小故事,每個小故事都非常形象,生動。每個小故事都反映出生活中的常識和道理。

我和我爸爸就很像這對父子,有一次,我們到遊樂場去玩,我很想玩鞦韆,但爸爸不想玩,想看西洋鏡。然後我想出一個辦法,就寫了一張紙條,放到西洋鏡上,爸爸看到了紙條,馬上就帶我去盪鞦韆啦。原來我寫的是:盪鞦韆對身體有好處。《父與子》裏也有一個故事跟這件是很相同,你説我們父子倆像不像《父與子》裏的父子呀!

埃.奧.卜勞恩把《父與子》描繪的很生動。我建議大家都來看一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