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羣山回唱》讀書筆記(通用10篇)

文學2.25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羣山回唱》讀書筆記(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羣山回唱》讀書筆記(通用10篇)

  《羣山回唱》讀書筆記1

喜歡讀卡勒德.胡賽尼的書,他的《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都已經讀過了。假期的時候開始看這本《羣山回唱》。裏面的人性描寫奉獻、救贖都使人深受感動,抨擊心靈。

之前看過《追風箏的人》,只覺得看完有一種沉重、悲哀和隱隱約約的一絲希望,這樣一本讓人在合上的時候沉默良久的書我覺得就是很好的書了。這本書也是這樣。

讀完這本書,我深刻的感受到很難用好與壞定義一個人,一個善良的人也會做出一些瘋狂甚至惡毒的事情,一段關係中的人彼此都想用自己的方式來經營這段關係,用盡全力,兩敗俱傷。理解,其實是很難的事情,不過還是要試着去做。

人生本就很多無奈,左右為難,難以取捨,彼此相愛又彼此傷害,或者説因為愛着所以才會受傷害,大概這就是人生。

讀完這本書,有很多讓我感慨的地方,其中合書後腦海中想到的第一個句子就是,有的人的人生要寫一個章節,有的人的人生要寫一本書,而有的人的人生似乎只要幾句話就夠了。但並不不代表幾句話的人生就簡單也許更深刻。真誠的救贖總是讓人感動!

  《羣山回唱》讀書筆記2

讀完卡勒德·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後,一直想讀他的這部《羣山回唱》,無奈前段時間特別忙,但這本書早在一個月前就買好了,只是因為要參加考試,都沒開封。那天考研一結束,當晚我就打開書讀了起來,這一讀就停不下來了——整整十天,讀完了,也算破了我的記錄。

《羣山回唱》看似比較複雜,因為是以不同人的口吻講述的,但全書就是一部關於犧牲、背叛和親情力量的傳奇。它跨越了三代人,將每個時代發生的故事都令人感同身受地講述了出來,我們從中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故事,而是能將它們與自己結合,從而想到如果換做自己會怎樣,我們的內心就此被觸動。

全文其實主要在講述阿卜杜拉與帕麗的兄妹情,從開頭父親送帕麗離家,到六十年後的重逢,這期間發生的一切都讓人唏噓,但命運造就了他們的分離,那時的帕麗還不到四歲,但年長她幾歲的哥哥阿伯杜拉卻要用一生去驅散這種被迫分離帶來的痛苦,妹妹帕麗在他此後幾十年的人生裏都不可或缺。

兩人的繼母帕爾瓦娜的人生也充滿了坎坷,她有意從大樹上將姐姐推下來,其實是出於內心的嫉妒與怨恨,但最終一切還是要靠她來負責,最終姐姐讓她將自己丟棄在沙漠裏,是為了給她更好的未來和沒有負擔的人生——雖然後來帕爾瓦娜的一生也是顛沛流離,但姐姐的事一直讓她內心不安。

納比舅舅為什麼要將帕麗送給房東做女兒?她是為了取悦女主人,是為了完成她的心願。幾年後,蘇萊曼癱瘓後,納比才發現那些速寫本上都是他的身影,房東愛着他,一直愛着,納比其實想要逃離,但最終卻一直陪伴到蘇萊曼臨終的那一刻,他是出於深厚的情誼,但這互相陪伴的温情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還有妮拉,她和蘇萊曼結婚並不是因為愛情,而是逃離父親的嚴格管控;而後來她帶着年幼的帕麗奔赴巴黎,也是為了逃離,為了不被她丈夫的病痛所困住。她才華橫溢,但身心卻承受着最嚴重的缺失。她用愛情、香煙、酒精來彌補這種缺失,然而都失敗了。她始終是一塊孤零零的拼圖。

書中還通過一個叫羅詩的女孩的命運,牽扯出一對堂兄弟完全不同的人格。堂兄伊德里斯是我們很多人的縮影,他心地善良,但對別人的事卻無能為力,只覺得自己的生活才是最為重要的;而堂弟鐵木爾雖然是他看不上的人,卻資助羅詩完成手術,最終讓她成為了自己夢想中的知名作家。

阿卜杜拉一生都放不下帕麗,所以他為自己的女兒取名帕麗,當年老的帕麗和年輕的侄女帕麗在美國見面後,阿卜杜拉已經患了老年痴呆症,他不記得身邊的這個人就是自己苦苦尋求了幾十年的親妹妹,他甚至罵她是小偷,可是難道帕麗就能記住過往嗎?她當年視若珍寶的各種羽毛早已成了歷史物件。

阿卜杜拉留給帕麗的那封信裏寫道:他們告訴我,我必然要走入水裏,很快就將沉沒。出發之前,我把它留在岸上,給你。我懇求你找到它,妹妹,所以你一定會知道,當我沉入水中時,心中想着什麼。終其一生,他都在心裏惦記着妹妹,想着有一天能重逢,但再重逢時,他已不是那個意識清醒的人了。

阿卜杜拉的女兒,年輕的帕麗早就知道父親的這個祕密,她從小就覺得自己是姑姑帕麗的分身,她的心事都寫在明信片上想寄給另一個自己。當數年過去,兩人再次重逢,説起這件事時,老帕麗説:你説你能感到我的存在,我體會到的卻只是一種缺失,一種沒來由的模糊的疼痛……無法給別人道明的疼痛。

阿卜杜拉和帕麗小的時候,他們的爸爸給他們講的那個故事以及阿卜杜拉給妹妹唱的那首搖籃曲似乎就是一道宿命的詛咒,從前到後,一代連着一代。帕麗的命運其實就和故事中被魔鬼抓走的那個人一樣,帕麗不能再回來,如果她回來,依然會一生貧窮,當然不會成為一名學者。爸爸也是忍痛割愛。

文中還記錄了希臘整形醫生馬科斯的生活軌跡,他和薩麗婭年幼時的故事,從他一開始對她的自然厭惡到後來的慢慢接受,再到由衷佩服她的一些科學實驗,她被母親拋棄,卻從未對生活就此失望,她用遺產資助馬科斯各地旅遊,通過他的鏡頭來看這個世界,並用心照顧他的母親,直到兩人都老了。

反觀我們的生活,其實誰不是這樣?雖然也許不會和文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經歷,但各種各樣的打擊磨難時不時會浸入我們的身體裏,有時甚至讓我們喘不過氣來,不過,生活總在繼續,就算我們選擇了死亡,世界也不會發生一絲一毫的變化。無論如何,我們要鼓起勇氣面對所遭受的一切。

親情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最珍貴的情誼,她比任何東西都更值得我們去珍惜。這是一種刻入骨髓的深情,不管時間怎樣流逝,我們都將一生揹負。期間遭受的苦難哪怕再沉重,一旦有柳暗花明的一刻,都會覺得滿心歡喜。我們都是這個世間的行路人,孤獨的行路人,但因為有親情存在,便覺温暖。

這兩年讀完了作者的三本書,但從來不知道作者長什麼樣,今天在網上搜索了一下, 竟然看到長得如此有魅力的`他。他的小説也許都和自己的經歷有關,年幼時跟隨父母定居美國,阿富汗成了他夢裏的故鄉,不管阿富汗遭受了怎樣的重創,我相信,在他心裏,阿富汗都是最美的國度。

最後,致敬卡勒德·胡賽尼,謝謝他寫出瞭如此觸動人心的作品,每次讀完他的小説,我都不能很快去看另一本書,因為只是讀完了他寫的故事,而故事之外需要我們思考的東西卻很多很多。在讀整本小説的過程中我都沒有流淚,但我確信,那些文字和某些情節確實讓我的內心受到震顫。再次感謝作者。

  《羣山回唱》讀書筆記3

世人熟知他的“為你,千千萬萬遍”,我卻愛聆聽他心中的羣山回唱。

《羣山回唱》是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三部小説,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書中講述了一對兄妹因貧窮和戰爭鑄成的六十年悲歡離合,我們看到了傷害,看到了背叛,看到了犧牲,也看懂了他們如何去愛。除了小説本身的故事,它所運用的類似短篇小説集的形式也很吸引我。每章都是以一個人物的視角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而將所有人的故事串聯起來的時候,我所得到的只是感動與驚歎。

“終其一生,我們只為尋找最初失去的那個人。”故事的開始,阿卜杜拉與妹妹帕麗的分離為整個故事籠上了悲憫的色彩,失落成了羣山回唱重要的主題。但最後,年老的阿卜杜拉終於迎來了一個燦爛着悲傷的重聚。

胡賽尼的小説總讓我想到一句話:世界翻起新篇章,阿富汗的世界依舊荒涼。“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個悲劇。”這些殘忍的時刻,就這樣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時候突然到來。讀後感·這個世界看不見你的內在,它一點也不關心你的希望、夢想,以及憂傷,他們都被皮膚和骨骼遮蔽着。這是如此簡單,如此荒謬,又如此殘忍。

踉蹌前行中,你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丟失的那一部分自己。我們在峯巒之巔吶喊,而羣山回唱。希望總在絕望後生根、發芽。就像小説最後説的那樣“她閉上眼,飄進來了睡鄉,沒有煩憂,一切都是清澈的,燦爛的,一切都同時來到了。”

有時我們雖身處黑暗,卻執着追求着燦爛千陽。

  《羣山回唱》讀書筆記4

胡塞尼的第三部小説《羣山回唱》依舊是那麼温情、動人,沉澱着歲月蹉跎後的理解與感悟。這也是一直最迷醉我的地方。

小説的開頭以魔王進村收孩子的童話作為引子,魔王一進村,所有的村民都躲了起來,只要誰一被他看見就會被吃掉。魔王一叩房屋,該家就必須交出一個孩子供魔王收進他在山間的城堡,如果不交,魔王將滅其全家。故事裏的父親糾結了很久,最後交出了自己最心愛的小兒子。暴風雨中,兒子無助地在門外哭喊着父親的名字,父親在門裏心如刀割般地面對失去兒子的痛苦。有一天傍晚,父親徹夜失眠,他起身來到了魔王的城堡,準備與他一決高下。魔王把他領到一個房間,透過玻璃窗,他看見了兒子正和其他孩子在草地上玩耍,過着富足安康幸福的生活。魔王説,你可以把他帶走,但他將永遠不能回來,只能繼續做農民的的孩子,過着食不果腹的窮苦生活。父親沒有把他帶走,他不相信自己能顛覆命運,給予孩子幸福的未來。

這個魔王童話是父親薩布爾在將女兒帕麗送往喀布爾(送給舅舅的主人家作女兒)的路上講述給孩子們(帕麗和阿卜杜拉)的故事,它就像是小説的一根針線,引向現實的那顆珠。現實中,薩布爾也因貧窮養不起孩子,無奈地將女兒送給別人撫養。而帕麗和親哥阿卜杜拉卻承受着骨肉分離的痛苦。

這部小説是由多條人物線索組成,小説中的每一個章節都以一個人物為中心記錄下他們的童年生活,成長故事。有以第一人稱、第三人稱敍事,也有以書信體的形式來訴説,這是小説最具有特色的地方,多種敍事手段將讀者引入不同角色的人生境遇和內心世界,雖然一開始讀起來有些不知所以然,但通過故事的展開,我們會發現人物一點點地串聯起來。小説的時空跨度也非常大,因為貧困和戰爭鑄成六十年的悲歡離合,以阿富汗為中心,跨越了巴基斯坦、美國、希臘、巴黎等地,父子兄妹、表親繼母,他們每一個人在生命的長河裏,學會去愛、犧牲和理解。即使是背叛,我們也能在閲讀的過程中體會命運的捉弄,生活的不易,頓悟他們的無奈之選。

小説承載着豐富的母體,有姐妹之愛,主僕之愛,也有父愛。魔王的故事就是一個考驗父親的故事,我想到了另一部互動電影《暴雨:摺紙殺手》,講述多名孩子被綁架,父親為了贖回孩子必須通過摺紙殺手設計的重重考驗,殺手為什麼要拿孩子開刀,為什麼要策劃讓父親們通過考驗?原來摺紙殺手小時候缺少父愛,父親的冷漠致使他的弟弟死於意外,內心積壓的憤怒與不平迫使他拿其他孩子的父親開刀,測試父親能為孩子犧牲多少。最終我們發現,父母所有的犧牲都出於讓孩子快樂地活着。

除了親情外,也有以孩童視角為筆調,探討成人世界的虛偽,貧富懸殊而造成的人生而不等的主題,貧民窟,富人區,就連天真的孩子也能感覺到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卻與自己的小夥伴生活在遠遠相隔的兩種人生裏,實際上,它展現出來的只有一口痰的距離。胡塞爾對中東風情的描述讓我回想到自己在印度生活的兩個月,大城市裏隨處可見用不堪一擊的塑料紙搭起來的帳篷,幾口之家在骯髒破敗的空間裏生活,他們在路邊用手抓着被蒼蠅叮咬過的食物。小孩們穿着殘缺的衣服,拿着石頭往天上拋,烏鴉倏地炸黑了電線羣,和煙肺一同被拋棄。貧民窟的路根本不是路,而是幫助我們認知底線縱身而下的懸崖,是看不清方向的煙霧。

最後我想説説胡塞尼,我覺得他是一位醫術高明的內科醫生,也是一個心術高超的心理醫生。要講一個動人的故事,需要天真的口吻,善良的心靈,好奇的視角,審視的姿態,他也許並不是一個孩子,只是在娓娓道來的時候我們錯怪了他的身份。一個好的故事可以講給任何人聽,並且讓任何人找到故事中自己的影子。我覺得,單從這點來看,胡塞尼做到了。

羣山回唱,這個讓人浮想聯翩的詞就是延綿生命之旅的隱喻,人生就像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景萬物生,一得一失竟相似,當我們在山間高喊時,隔一會又聆聽到了山谷的迴音,生命就是失而復得用愛歸音的過程。

  《羣山回唱》讀書筆記5

這本書讀起來感覺有些吃力,主要是作者採用其中人物作為第一人稱敍述各自故事,其中所有的故事人物都有關聯,最後串成一個整體,人物之間關係也明瞭清晰。初讀胡賽尼的作品是《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讓人潸然淚下;第二本《燦爛千陽》裏的女性地位遭遇讓人觸目驚心;這本《羣山回唱》,寫作手法嫻熟,措辭用句生動而感人。中途一度讀不下去的理由是人物線索過於擾亂和複雜,失去耐心。但硬着頭皮越讀越感動。文章通過一個故事開頭:魔王搶去一個貧窮人家五個小孩中最聰明可愛的那個,父親捨不得孩子越過千難萬險發現:孩子在魔王那裏生活得快樂自在。父親通過苦苦掙扎,服用希望藥水。而阿卜杜拉最愛的妹妹帕麗,三歲時被父親送走。阿卜杜拉窮其一生都在尋找妹妹,甚至給自己的女兒也命名帕麗。時隔58年後,帕麗得知自己身世並找到阿卜杜拉,彼時都是蒼蒼老人,最要命的是阿卜杜拉患了帕金森綜合徵,他忘記了妹妹帕麗。但記憶裏珍藏了帕麗三歲前的玩具盒子。那些美麗的羽毛還在。雖然哥哥因為病症已經忘記了妹妹,但愛一直都在。

  《羣山回唱》讀書筆記6

不想改論文,見書桌上一直襬着的卡勒德·胡塞尼的三本小説,遂用了一下午時間重讀其中一本——《羣山回唱》。

《羣山回唱》故事的主線講到一對兄妹因為貧窮和戰爭,鑄成了六十年的悲歡離合。圍繞着他們的父母、兄妹,甚至表親和繼母,如何去愛,又被傷害,又相互傷害,又彼此犧牲。小説的官方頁面上介紹説:它探索了流亡,自我的犧牲,以及複雜的家族關係。但實際上,胡塞尼自己説:《羣山回唱》始於家庭這個概念。據説這也是他迄今為止,最扣人心絃的小説之一。

胡塞尼以帕麗一家三代人的悲歡離合為線索,展開了跨越時空的巨幅的拼圖,每一個人物都是一片碎片,要親自填補到屬於自己的空缺裏,才會成為生命的完整。那些迷離在記憶裏的情節,從別人的嘴裏還原你看不清的另一面。小説中的那些人,在地域、戰爭、生死、別離、承諾和謊言裏穿行,最終盤扣在一起。生活就是一個閉合的環圈,人生在世又便是相逢。

胡塞尼在書裏引用了十三世紀詩人的詩:走出對與錯的觀念,在一片田野,我將與你在那相會,生活沒有對錯,你無法將它紅牌拿下。和解,是在心裏留一個位置,你容得下生活,生活就容得下你。

無論我們身處何地,遭遇有何種境遇,想想故鄉的風箏、山羊還有羣山,他們都在為你歌唱。不管你過得美不美,生活是不是圓滿,生活都有它本來的樣子。“羣山回唱”,這個讓人浮想聯翩的詞,就是延綿生命之旅的隱喻,人生也就像那些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景萬物生,一得一失竟相似。當我們在山間高喊時,隔一會又會聽到了山谷的迴音,生命就是失而復得用愛歸音的過程吧!

縱使阿卜杜拉和帕麗百般不願,他們還是在小説當中被分開了,像微塵一樣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之後,命運讓他們重逢。

卡勒德·胡賽尼將和兄妹倆有關的幾個人的故事串連起來講給我們聽,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塵埃聚合在了一起,散發出的是像珍珠一樣並不圓滿卻很飽滿潤澤的光彩。

我們也許都曾孤身一人,迷失在連綿的羣山當中,但只要吶喊出聲,羣山間的迴音會迴應我們連綿不絕,會填平我們的不安和憂懼,指引我們找到回家的路,所以應該不會孤單,不再孤單。

當阿卜杜拉和帕麗時隔五十八年後的重逢,一個記憶逐漸流失,一個記憶早被剝奪,那麼重逢對於他們來説到底是什麼呢?是有一種讓人破涕為笑的衝動?還是有一種讓人心兒倍感淒涼的落寞?有的時候,總覺得這樣哭着又笑起來的力量,便是那些人生不圓滿的故事之間彼此相照的共鳴吧!

還記得同樣是這位作者,在《追風箏的人》當中寫到:“為你,千千萬萬遍。”那是對自身命運的救贖,那同樣是不圓滿的人生,不圓滿的際遇,沒有妥協更沒有放棄。還記得在《燦爛千陽》中主人公説:“她終究成了別人眼中的重要人物。”那是對自己命運的抗爭,沒有妥協也沒有放棄,但這一次,在《羣山回唱》中作者卻寫到了對命運的妥協,這種妥協是基於一種太過不圓滿的人生境遇,但這種妥協似乎又合情合理。因此妥協之後,展現出來的才是生活的本來面貌,一種讓人不會時常帶來怨言的生活狀態。對於普通人,尤其是像兄妹倆這樣的經歷過命運無情捉弄的人,一切都顯得來之不易。所以這種妥協,基於生活的不圓滿,又往往會讓人覺得其實不也是一種無聲的抗爭嗎?

所以,在小説的結尾再次的唱起那樣的歌謠,一切都同時來到了,羣山依舊回唱,唱到該歸的人終於歸來。童謠還是那樣的唱法:我瞅見傷心的小仙女,待在紙樹影子下,我知道傷心的小仙女,晚風把她吹走了······

  《羣山回唱》讀書筆記7

《羣山回唱》本書講述了一對兄妹六十年的悲歡離合。其中穿插着姐妹、主僕、養母女、母子之間的愛恨情仇。我們追隨着主人公從喀布爾到巴黎,到舊金山再到希臘,最終迴歸到滿目蒼夷的祖國阿富汗。小説的結尾並不完美,年過六十的帕麗與哥哥阿卜杜拉終於重逢,曾經夜思日想的親人近在咫尺,可惜歲月洗滌了阿卜杜拉的認知,他什麼也不記得了,只記得那首哄妹妹入睡的搖籃曲“我瞅見傷心的小仙女,待在紙樹影子下,我知道傷心的小仙女,晚風把她吹走了······”羣山依舊回唱,唱到該歸的人終於歸來。

至此三部曲全部看完,不分伯仲,都是經典,只能説個人更偏愛哪部了,對我而言,還是最愛《燦爛千陽》。每讀完一部總是由衷的要感謝譯者富有藝術性的流暢翻譯,讓我們能欣賞到如此佳作。 ?一直在思考胡賽尼的作品為何能在世界範圍內暢銷,大概是小説中的人物對家庭、對祖國的忠貞和深厚的大愛,能讓讀者產生共鳴吧,儘管阿富汗被戰爭摧殘的民不聊生,但在作者筆下,戰亂和逃亡並非這三部書中的主調,隱忍、堅強、親情、希望和淳樸的愛貫穿於整個戰亂中,阿富汗人民深愛着這塊土地,他們堅信祖國母親一定會在羣山之中張開臂膀迎接着顛沛流離、浪跡天涯的孩子歸來。如今世界已經翻起了一個新的篇章,真心祝福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能夠燦爛千陽。

  《羣山回唱》讀書筆記8

最近在書架角落裏發現了一本“舊書”《羣山回唱》,我對這本書也印象頗深,記得第一次拜讀它還是在大學時期,自以為感觸頗多,卻意猶未盡,總想着有時間再細細品一次,但不知何時,這本書已經被擠到角落,現在終於再次重讀。

説到這本書,不得不提到作者,胡賽尼,他的作品《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在國內外評價都頗高,《羣山回唱》又達到了新的高度,正如《紐約時報》所評,《羣山回唱》是胡塞尼最具信心、在感情上最扣人心絃的小説。在我看來《追風箏的人》寫的是兩個男人的故事,《燦爛千陽》寫的是兩個女人的故事,而《羣山回唱》則寫的是一羣人的故事,這些人因為各種緣故,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給人的感覺很真實很立體。

從情感和內容上看,這本書穿插了親情、愛情、友情、成長、背叛、原諒。這些情感或高尚或卑微,或勇敢或膽怯,或短暫亦或是恆久,纏繞在羣山間,回唱在我心頭。説説最讓我牽動內心的故事吧,本書開頭是一個父親給妹妹講的故事,一位生活困苦的父親最愛的孩子被魔王擄走,父親崩潰了,經歷了艱難找到了魔王和他的孩子,然後在他發現孩子過得很幸福,享受着他給不了的生活,這位父親選擇了離開。

講這個故事的父親為了生活把妹妹送到了蘇萊曼家,妹妹一直都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小丫頭,她的哥哥則內向敏感。時間輾轉60年,當兄妹重逢,妹妹想起了哥哥,哥哥卻因老年痴呆忘記了自己心心念唸的妹妹。對哥哥來説,如果不能重逢,那不如忘記,這樣至少不會傷心。這種遺憾和缺失,是多麼的無可奈何。

每個人都是茫茫眾生中的一份子,經歷孤獨無助在所難免,或喜或悲的結局比比皆是,從書中我感受到了堅強、勇敢的重要,更感受到親情的偉大。正是這些力量支撐着故事中的主人公頑強的生活下去,我想這些力量也必將指引我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裏尋找屬於自己的安逸。

  《羣山回唱》讀書筆記9

這本書沒有能夠讓我一氣呵成的讀完,整個閲讀的過程很緩慢,人物錯綜複雜,讓人總是摸不準作者下一步想要説什麼,讀的不那麼順暢,所以才有了間歇式的閲讀,讀一段歷史,讀一段人生的悲喜交集,每個人行走在這世上,無法割捨的還是深藏在內心的感情,摯愛親情。

《羣山回唱》這本小説描述的是阿富汗的一對兄妹因為戰爭時事,陰差陽錯五十多年的悲傷離別,從小分別,時至哥哥記憶喪失後妹妹才幾經輾轉找到了哥哥,可是哥哥卻在尋找妹妹的半個多世紀中嚐盡了想念之苦,戰爭之難,也是因為這段離合故事,進一步向我們展現出了一個國家,小到一個普通家庭的跨時間的生離死別,愛恨情仇,有複雜的政治時局在裏面貫穿,同時又兼具了小家庭小人物的心酸輾轉,他書寫的範圍較之前的《追風箏的人》更加寬闊,跨越了三代人,通過時間和空間轉換,讓我們更深刻的體會到了家庭和親情的持久永恆。人生在經歷創痛後,脆弱澶變後更加讓人珍視生命的可貴,人生也在這種分分合合中越發的彰顯出幸福的珍貴。

《羣山回唱》在幾個故事的穿插敍述中,特別感動其中一個小女孩羅詩的經歷,一場意外在頭上長出開放性傷口後,在對一個表面善良的伊德里斯卡卡的承諾失信後,憑着卡卡根本都看不上的親戚鐵木兒的執着幫助下,治癒了傷病,重新站立了起來,而最為重要的是這段人生經歷也成就了羅詩,讓她更清楚的看清楚了人性,在那次她的簽名售書活動中,意外的再次見到了卡卡,書的留言裏就一句話:放心,別擔心,裏面沒你。是的,她的生活裏已然因為卡卡的失信讓她劃掉了曾經對他的種種期望和思念,而卡卡也因為這次見面,深深的重創了他的內心。生活不能失去對一個人的諾言,諾言無聲,其實就是在考驗一個人的善良和勇敢。

喜歡這本書裏的這句重複的話: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個悲劇,夥計。是的,在那樣的大時代下,在生命都無處存放的世界上,活着就是一個美好,相比於現在的我們,幸福的已經一塌糊塗。這本書讓人讀的沉重,他更多帶給人關於手足情深、關於家庭和親情的思考,人生總是有很多缺憾,對於每個人,也終要面對世事無常,親人的離去,人性的最本質面,親人在一起的時候,沒有那種感覺,生活平淡無奇,甚至於有時還會爭執,埋怨,互相不滿,而真正讀了這本書,會對愛,對家庭,父母兄弟有了重新的燃點,這世上的風景無數,你翻山越嶺遍尋風景,想要逃離家庭的束縛,可是走遍萬水千山,人最終還是要走回家的懷抱,父母的一世牽掛,血濃於水的無盡牽絆……

這本書是寫人的,更是寫歷史的,多災多難的阿富汗,每個人就像一枚羽毛,被時代的氣流夾裹,唯有此生此世的親情維繫生活。打開這本書,每一個章節小段中,都繪製了一個羽毛的圖案,作為每小節的間隔,和封面的黃色羽毛遙相呼應,我想這片羽毛除了是文中阿卜杜拉哥哥對差他七歲的妹妹帕麗的一種思念信物外,還有一種暗喻,羽毛輕之又輕,人生的路途也要承受不能承受之重,而一切都會如羽毛一樣翩然離去,唯一可以寄託的就是對親情的一份思念!

胡塞尼完美地鋪述這個以阿富汗和巴黎為背景的故事,關於阿卜杜拉,直到故事的最後,胡塞尼才交代了隱情:他一直牽掛着失散多年的妹妹,並希望重逢,阿卜杜拉説:“她是那麼完美。”這句話也能用來評價此書。

合上這本書,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達給我們的主旋律,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幸福和美好的,親情的可貴,感情的濃郁,羣山回唱,人生的大美也在山間久久不肯散去……

  《羣山回唱》讀書筆記10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真的無法親身感受戰火槍彈中人民的悲苦。胡賽尼沒有過多的筆觸描寫戰爭的血淋淋,但就是那麼看似輕描淡寫的幾句,陳述的正是被摧毀被蹂躪的社會和人性,我們無法接受的悲劇,就是那些身處戰火中的人們的日常。我始終無法忘記小女孩羅詩的遭遇,為了房產,大伯拿起斧頭將親弟弟一家砍殺的場景。戰爭在一步步挑戰人性醜陋的底線。

可是, 《羣山回唱》書中又時刻充滿愛,總有那些飽含深愛的人,愛着那羣苦難深重的陌生人,愛着那片苦難深重的土地。

故事從帕麗和阿卜杜拉的兄妹情開始,每一章換一個主人翁給我們講各自的故事,動情於納比和老爺的深情無言,感慨着妮拉和帕麗那麼多隔閡和沉默的親情,心疼的是薩麗婭的悲劇和聰慧,欣慰於媽媽和馬科斯全心理解後孩童般的天真與愛......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每一個擁抱,每一個親吻,每一場送別,每一次相聚,都讓我心顫動,淚眼模糊的怎止帕麗和哥哥分開了58年後的重聚,原來一直都是你啊!卡卡,我不想和你分開! 我早就知道你是個蠢貨 ......苦難中的苦,就是為了證明苦難中的愛始終不滅。

千山萬水,從前以後,羣山迴響,那是,愛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