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成長讀書筆記(通用24篇)

文學1.58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成長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長讀書筆記(通用24篇)

成長讀書筆記 篇1

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書籍令我發現了美,它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無聲的老師,指引我走向美好的人生。 我讀過非常廣泛的書籍。有小説,文化,歷史,人物記傳等等。其中有《愛的教育》,《經典童話》還有《西遊記》,《水滸傳》等四大名著。這些書的內容都多姿多彩,形態不一。

唯獨這本書,讓我最難忘,那就是《阿加西自傳》(英文《ANDRE AGASSI OPEN》)。他是一名網球選手,他在本書裏記敍了30篇文章,共382頁,並且每頁都約有900多字。這本書不但字數多,範圍廣,而且內容也非常新鮮豐富,這本書裏有阿加西的成長過程,他的經歷,他的爸爸,他的教練等等。講敍了他從小到大網球職業生涯,他曾經走到懸崖旁邊,又被勇氣的力量推回;他曾到過“珠穆拉瑪峯”,並保持了很久。他的爸爸是個大脾氣的人,阿加西一打不好就會被打被罵。俗話説得好: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不見可奮鬥可不能變成世界第一呀!寶石不經過打磨,還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石頭嗎?”“在29年的網球生涯中,生活會剝奪你幾乎所有的家當,你要做的就是避開障礙。如果你因他們而止步或者分心,你就沒有做好自己的分內事,而這一點將使你懊悔不已,這種懊悔會比背痛更讓你無法前行。”這是阿加西的心裏話。 “我雙膝跪倒,匍匐在地,我控制不住這傾瀉而出的感情。當我跌跌撞撞爬起來的時候,伊萬尼塞維奇出現在我的一側。他擁抱了我,並用温暖的聲音説:“恭喜你,温布爾登的冠軍,您今天實至名歸。”只是阿加西奪取第一個大滿貫冠軍後的精彩片段。

讀了《阿加西自傳》這本書後,我明白想做世界第一是不會輕手可得的,而是要經過自己的努力和奮鬥才能成功。讀書對大家有着很大的教養,希望大家多讀書,多讀好書。

成長讀書筆記 篇2

讀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長》這本書,我完全感受到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濃郁的歷史氣息,通過這五千年的文明發展,這才有了燦爛的文化,同時也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和完整的禮儀規範。所以中國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

在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家裏,也誕生了一個又一個傑出愛國人士,其中有世界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他不畏艱難險阻毅然回國,用自己的特長為祖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有最優秀的政治家周恩來,他有着卓越的外交才能和事實就是的作風……2008年5月12日,那一場驚心動魄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未來祖國的接班人同樣毫不遜色:9歲半地林浩不顧自己救出兩名同學;15歲的雷楚在地震發生時不是向外逃,而是衝進教室救出七名同學;13歲的小女孩何翠青在地震前已走出宿舍,當意識到地震發生時,迅速跑回去,將10名同學搖醒,自己卻埋在廢墟之下……這些英雄少年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表現出的沉着鎮定、臨危不懼、捨己為人、勇於救人的高尚品格,感動了全中國,甚至全世界!

如果我們能夠擁有上面這些品質,固然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但是還缺少了幾樣,那就是樂觀、感恩、隨時隨的的微笑以及個人形象。我們都知道“宇宙之王”霍金,他年輕時得了盧伽雷氏症,醫生都已 經判他“死刑”,但他卻在輪椅上生存了40多年!是什麼給了他如此強大的力量?是樂觀,還有的就是感恩,他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保持着微笑,用自己的微笑解決所有困難。希爾頓飯店是全球最大規模的飯店之一,共有100多家,遍佈五大洲的各大城市,之所以希爾頓飯店生意這麼好,是因為酒店創始人希爾頓定了一條店規:每天都要向客人微笑。可見,微笑的作用有多大。別林斯基説過“人外表的優美和純潔,應當是他內心的優美和純潔的表現。”

從現在做起,從平常小事做起,傳承文明,踐行美德,奏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發的動人曲調!

成長讀書筆記 篇3

暑假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幾天前,媽媽帶着我來到鳳凰書城看書,剛進門一首熟悉的旋律迴盪在整個大廳……“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

媽媽,看看有沒有感恩方面的書。來到四樓青少年閲覽區,我和媽媽在找尋,媽媽,你看——《在感恩中成長》。翻開書本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首小詩:媽媽,你愛我嗎?當然了,我愛你!很多,很多嗎?很多,很多,而且會更多。媽媽,如果我變成了白熊,世界上最兇的動物,有着尖尖的鋒利的牙齒,我追你跑,你會尖叫着跑回帳篷嗎?我會很驚訝,也會非常害怕,但是不管怎樣,在你的熊皮之下,你還是你,我愛你,我永遠愛你,永遠,一直,一直到永遠,因為你是我的孩子!

這首詩讓我想起了生活中的我,平時我總是不聽媽媽的話,經常惹媽媽生氣。可是媽媽從來都不和我計較。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一起去買菜。由於買的菜太多,媽媽讓我幫她拿一件。而我卻對媽媽不理不睬,反而在前面一邊跑一邊喊:“媽媽,快點,我上課快遲到了。”回到家裏,媽媽的手都勒出了血印又慌慌忙忙地把我送到學校。看着滿頭大汗的媽媽,我突然覺得心疼起來。而媽媽卻沒有責怪我。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舉不勝舉。人們説: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無私的。

讀了《在感恩中成長》這本書後,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就像開頭歌詞中寫的那樣。是的,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為我付出了許多心血。而我卻嫌他們囉嗦,把他們的話當作耳旁風。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

讓我明白沒有陽光,就沒有温暖;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自己。讓我們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呼吸着這個世界上每一次新鮮的空氣,觀望着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每一絲亮點,感恩生活,感恩生命,感恩我們的父母、老師,感恩我們生命中的每一人、每一物,充實着我們生活的每一天。

成長讀書筆記 篇4

深吟淺唱的走過書中的每一頁,在不知不覺中被書的內容所吸引,在字裏行間不停的穿梭。這是一本讓人哭又微笑着、痛並快樂着的書,但不管你是歡喜還是流淚,這本書都會讓你迷戀上人的成長。

書中提到傳統的課堂是對人的生命的遮蔽,傳統的課堂只是簡單的教師教,學生學,重教師“教”的主體地位,而忽視學生“學”的主體地位,像我們經常提到的“填鴨式”教學與灌輸式教學都沒有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而只是用一把尺子去要求學生,更不用説注意了因材施教。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為此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教師應從關注學生智力的高低轉向關注學生智力的類型,“多一把尺子”去衡量學生,班級中不是缺少“聰明”的學生,缺少的是善於發現他們的眼睛。為什麼身邊有些教師的課堂如此精彩,不僅僅是因為她的個人素質高,更重要的是她的課堂很具生命活力,她關注了每一個小生命的發展。

激活課堂,挖掘生命潛能。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經驗豐富的國小數學老師,對課後的某道習題找出了三種解決方法。但當他把用作講解的時間留給學生的時候,在二十分鐘不到的時間裏,孩子們居然找到了七種答案,其中有的甚至是老師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從未想到過的。看到這裏,我不得不為過去種種自以為是的給學生毫無保留的講解所謂的標準答案而痛苦。在一次又次的“教答不教問”的課堂中,我真的不敢想象:有多少孩子的思考被無情的偷走,有多少生命的潛能被殘酷的埋藏?沒有了自我的發現,沒有了得到賞識的機會,在老師匆匆的講解中,又淹沒了多少生命拔節的聲音呢?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維,傳統的班級授課制教師反覆的把自己的觀點灌輸給學生,久而久之,學生就不願意動腦筋。我在上課向學生提問題時,發言的總是少數同學,好多同學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感覺。這顯然是教師包辦過多的後遺症。上面的例子告訴我們,要把自主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成為學習真正的主

成長讀書筆記 篇5

一個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就像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壺水。而我們的精力和時間就好比燒水的柴火,是有限的。

一生只做一件事,專注造就成功者。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將其作為我們的座右銘,在職業的征途中不斷奮進。

古今中外,各行各業,有許多“一生只為一件事而來”的典範。京劇梅派藝術傳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一生心心念念、身體力行的就是“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讓京劇藝術後繼有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0年如一日,堅守農業科研第一線,嘔心瀝血,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

舉不勝舉的事實告訴我們,專注造就成功。在教育界,同樣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教育名家、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於漪,有多次機緣可以調離教育系統,但她一生鍾愛教育,如今雖已至耄耋之年,依然活躍在語文教學改革的第一線。“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是她的座右銘。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為了當老師,6年裏向上級提交了150多份申請報告。他説:“我是為教育而生的。”數十年來,他痴心教育,醉心改革,成為一名當之無愧的教育家。著名特級教師、嘗試教育的創始人邱學華,對國小數學教學痴心一片,創立了“嘗試教學法”,建構了“嘗試教育理論”。

今天,我們選擇了當老師,從事教書育人這項事業。既然選定了教師這壺水,我們就應該集中火力把教師這壺水燒開。

本學期我擔任的是九年級三個班的物理。大家都知道,今年由於疫情的緣故,孩子們只能在網上聽課,由於我們的學生來自農村,家長的重視不夠,從而使孩子們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很多學生對基本的物理概念都不瞭解,計算能力更是一塌糊塗。這就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壺水,而且是一壺冰冷的水。所以我只能在上課過程中一邊講新知識,一邊聯繫舊知識。從基礎做起,一步一個腳印。

集中精力去燒這壺水,不管我能不能把這壺水燒開,如果能受到孩子們的喜歡,得到家長的認可也不枉“教師”這個稱呼。

成長讀書筆記 篇6

拿到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封面的一句話“獻給不甘平凡、不放棄成長的老師們”。我知道這本書是寫給希望成長的老師們的,寫給不甘平凡的老師們的。

翻開書的前言,就被羅老師的文章吸引。

“從教馬上就快30年了,一路走來,我時常被一批又一批有教育情懷的老師感染者、激勵着。他們如同深邃夜空中閃耀的星星,在我孤獨夜行時,給我光亮與力量;他們如同茫茫大海里忽明忽暗的航標燈,給我方向與希望。寄去着他們的力量,我跌跌撞撞蹣跚前行。”我沒有羅老師深厚的教育教學功底,但八年的教學歷程,一路走來我也要感謝我身邊的每一位給我以幫助的老師,感謝他們在教育教學方面給我的幫助;感謝他們在我迷茫的時候給我指引了方向,給予我勇敢前行的力量。

隨着年歲的增長,教齡的增長,越來越覺得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不足,未知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覺得教育這項事業的責任之重,使命之大。這讓我愈發覺得教師自我成長的重要性。從剛入職時的茫然,面對學生時的不知所措,到後來有了那一點點的成就,但是我從沒有滿足。因為我知道我是一個成長極其緩慢的教師,我要努力成長,不負社會和家長對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和期許。所以我不斷學習,練口語,網上學習慕課課程,閲讀教學書籍。我想這就是羅老師在書中提到的教師向上生長的內驅力,學習力。

但是還有一點我做的還遠遠不夠,那就是反思。羅老師在書中説得很形象,説許多老師“兩眼一睜忙到熄燈”,每天螻蟻一般忙的團團裝,整個教育循環圈就是“實踐-實踐-實踐”。而專家、學者型教師則是“實踐-反思-提升”。我知道要想讓自己擺脱螻蟻般的生活方式,不再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複性工作,就要養成“吾日三省吾身”的習慣。

願這本書成為我成長的翅膀,助我在教師成長的路上一起飛翔。

成長讀書筆記 篇7

近日讀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長》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書中有許多豐富的知識使我視野開擴了,許多生動的故事,深深地感動了我。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第10課所寫的故事。2008年5月12日,一場毀滅性的地震降臨,劇烈的崩塌吞噬了平靜的校園…….災難來臨時,張家春老師正帶領學生做物理實驗,他用自己的身體撐住了生命之門,孩子們脱離了危險,但張老師卻用生命講完了他的最後一課。看了這個故事,使我熱淚盈眶,危難來臨時,他並沒有考慮自己的安危,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學生的生命,這是多麼無私,又是怎樣的一種大愛,這是多麼偉大的老師呀!生死關頭,他用勇敢無私的行動,詮釋和昇華了人民教師的不朽師魂,築起了一座愛的豐碑。讀到這裏,我腦海中不禁呈現許多英雄人物:董存瑞捨身炸碉堡,黃繼光英勇堵槍眼,羅盛教奮不顧身救孩童……他們身上都具備着高尚的品德,無私忘我、捨己為人的精神。他們都是讓我們難以忘懷的,讓我們非常敬仰的人。也許現在是和平的年代,不需要我們像他們一樣去做那些轟轟烈烈的事情,但他們的精神卻值得我們去學習,值得我們去敬佩。

想到這裏,又不禁使我想起了我的班主任遲老師,她就好似我們的另一個母親,讓我們感覺到校園就象我們的另一個家。中午放學的時候,老師把那些學習不好的同學留在教室裏,寧願自己不吃飯也要把他們教會;晚上,回到家裏老師還要不辭辛苦地一本一本的給我們批改作業,一共62本呀,需要付出多大的辛苦,等到深更半夜的時候老師才能安心地睡覺呀!老師經常累得腰痠背痛,但她從來沒有怨言,全心全意地教育我們,關心我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老師就如春蠶、蠟燭一樣,為我們辛勤的工作着。

這本書讀完,使我知道了:文明美德是成為一名好孩子所具備的條件。讓我們從平常事做起,一點一滴做起,做一名文明禮貌具有優秀美德的好孩子。

成長讀書筆記 篇8

因為幼兒兒童的心靈暫時還不受限制。即使被抱走,幼兒也只會簡單放棄,並把興趣轉移,有的家庭有着友愛和寬容,這樣一種氛圍就是對兒童的愛!在愛中,兒童才可以無拘無束,他的興趣才會不斷湧現,隨機產生、變化和拓展。

愛。能把各種場所變成兒童的家。

在兒童自己的家中,大多數孩子都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體,以便學會感受身體的每一部分,把握身體的行為,從而達到身體上的獨立。他依靠對自己身體的支配來探索身體的智慧和身外的世界,發展內在的天賦和身體敏鋭的感覺以開發他的心理領域,以此上升到頭腦,這是他未來一切發展的開始。

個人感悟:通過這幾小段話,以及書中講到的實例,我切實地感受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應給與太多的阻礙,因為孩子們從剛出生的嬰兒開始真的就是一個空白。為什麼説是空白呢?嬰兒剛出生時的哭、自己手和腳的動等等這一切的行為,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也就是説這些動作根本就不受大腦的控制。他的開始懂也源於他對事物的探索。

書中講到了一個實例,一個1歲的嬰孩小曼曼對一個帽子產生了好奇,把帽子給他後,他用嘴啃、用腳踩,坐在上面。當看到他做這些的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會從孩子手裏拿過帽子放到一邊,或是直接給他戴到頭上,但作者卻沒有,而是任由孩子自己探索,給孩子這樣一個機會。最終,小曼曼把帽子戴在了頭上,雖然不合適,但也沒有給他摘下來。相對於我們一貫的做法,無疑作者的做法是給了小曼曼獨自探索的機會。而我們就往往會把自己的經驗直接移到孩子身上,或是直接剝奪孩子接觸這個事物的機會,這樣就忽視了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喪失了探索的機會。

其實孩子跟我們一樣,都是在摸索中前進的,試問,如果我們連摸索的機會都不給孩子,又如何讓孩子有更多的進步呢?又如何要求他們更好的成長呢?我們以為的讓孩子走我們給出的捷徑,恰恰是剝奪了孩子自己摸索的機會。

成長讀書筆記 篇9

那是個尋夢人的故事!

它訴説着十八歲時對滿山百合嫉妒的心思;訴説着走進月光下羊腸小道時的興奮與安詳;訴説着那個八里渡船頭的青澀日子,然後,在那南下的火車上,為那青春流下了温暖而又冰冽的淚。

而我,我是一個仍然能在夢中努力創造的人。

青春就是一場夢。有人尋夢,有人讀夢,還有人仍在夢中拼搏,就像我。

每天,我往返於學校與家之間,在這喧囂的馬路上,寧靜的校道上,我總會默唸着一些單詞,一些古詩。我知道,在這之間,我正在拼搏,並且一點一滴地,留下了我成長的痕跡。

文章中,席慕蓉説:“青春的美麗與珍貴,就在於它的無邪與無暇,在於它的可遇不可求,在於它的永不重回!”

是的,在這片青春的裏,無形中,我們總會有那麼一份固執,就如席慕容那份不願成為青春的過客而採下一大束百合的固執!當我面對於一片繁星,固執地,我會用手那台“傻瓜機”向着繁星夜空按下快門;固執地,會把相片衝出來;固執地,會把那張黑黑的,似乎什麼也沒有的相片貼在牆上!為什麼固執?因為有了這份青春,有了這份固執,在我心裏總會有那麼一片星空,星光會驅趕走我心中的霧靄,照亮了我青春的路!

在《成長的痕跡》裏,我知道了,這叫做青春,這叫做成長。

一切來的,都會過去,一切過去的,將永不會回來。這樣的青春,只能擁有一次,僅有的一次,能不好好珍惜嗎?對,要好好珍惜,珍惜青春那份單純的幸福,珍惜在這個時空這個角落的所有人,珍惜青春的這份激情,努力拼搏,用青春的固執大喊:“我青春,我怕誰!”牢記,我們不要尋夢,我們要把屬於我們的`夢鎖在心中。是的,這,才是我們的青春。相信,這也是席慕蓉所希望的青春。

也許,在多年後,我也會像席慕容那樣,坐上那列離開青春的火車,同樣地,拿出鏡子,也會看到頭上出現的幾絲白髮。但,當我輕撫着這夢裏成長時的痕跡時,我會以一絲窩心的淡淡的微笑代替熱淚中的那份憂傷!

成長讀書筆記 篇10

《幼教名師成長案例解讀》雖然這是一本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培訓叢書,但它一點兒也不枯燥乏味,因為書中介紹了眾多的案例,幫助我們一線教師瞭解了名師的成長曆程。

第一章主要介紹了“幼兒成長的四個關鍵期:自我意識形成期、個性萌芽期、未來成就鋪墊期、安全感的決定期”。這部分內容立足幼兒心理成長的幾個關鍵期,幫助我們瞭解了幼兒在“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個性特點、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安全感”等方面的敏感期。的確,這幾個方面對幼兒今後一生的健康成長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需要我們更深入地學習和認識。

剛看到案例1“我不會”時,我就得到了心靈的共鳴。因為在我帶的班級中就有同週週一樣的小朋友,他叫瑋瑋。每天早晨,瑋瑋的奶奶把瑋瑋送入園,總要先説:“快叫老師啊,我們這個孩子就是這樣,不愛説話。”越説,瑋瑋越是躲在奶奶的身後不肯叫人。於是我注意觀察了一下瑋瑋和同伴交往的情況,發現瑋瑋在和同伴的交往中還是有很多語言交流的,情況並沒有像奶奶説的那麼糟糕,但只要奶奶在一旁,瑋瑋就會變得默不作聲。我意識到是奶奶的評價對瑋瑋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於是及時和瑋瑋的奶奶進行了交流。我告訴奶奶瑋瑋和同伴間的交流是沒有問題的,希望她今後不要在孩子面前説出孩子不愛説話之類的評價,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一段時間後,瑋瑋看到老師不再躲在奶奶身後了,在老師主動問好後,瑋瑋也能有禮貌地向老師問好了。

自我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後天的生活中,在個體與客觀環境尤其是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它的發展直接關係到兒童健康個性的形成。幼兒的自我評價的最初來源是來自成人,對於自我意識形成階段的幼兒,成人的作用相當重要。所以我們教師和家長要帶着鼓勵和支持來評價幼兒,這樣才能促進幼兒積極地面對自己,接受自己,從而形成更健康的自我。

成長讀書筆記 篇11

《聽那成長的拔節聲》一書中,作者尹堅勤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讀者,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正如四季的自然演變,經歷着起步、提升、成熟到逐漸完善的過程。書中以豐富的案例闡述了一個幼兒教師怎樣通過讀書、參與園本教研、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等途徑,逐漸走出職業發展的困惑,不斷掌握教學技巧,提高專業發展水平,成為骨幹型教師的過程。

本書共四篇,春夏秋冬的季節順序暗喻教師專業成長的不同階段。其中,春、夏、秋三篇分別針對新任職教師的崗位生存與專業起步、發展中教師的積累與學習、骨幹型教師的探索性研究與持續發展等問題進行了分析與闡述,同時就幼兒園學習型組織的環境創設、豐富多元的園本教研、參與式園本培訓、多元化教學反思、教師專業信念的改變與發展以及專業行動改善的過程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與指導。書中運用大量的生活化案例,通過呈現情景、描述過程、表達觀念、傳授經驗,與我們分享了作者在教師專業發展道路上的所思、所想、所感。最後一章《冬之篇》則主要就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的基本路徑、影響因素、組織機構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描述。書中的第一段講述了作者的職業生涯規劃,讀着作者為自己從稚嫩階段的規劃一直到逐漸成熟成熟後的規劃,都值得我們的參考與學習,尤其是剛入職或年輕新教師,規劃是對自己前進方向的引領,它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積累過程,也是一個非常磨練人的意志的過程,所以為自己制訂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是非常必要的。

這本書之所以吸引人的是,它主張在不斷積累教育故事的過程中,讓教師體驗真實情感,獲得教育智慧,提升專業素養,明晰科學的兒童觀以及教育的內涵。書中包含作者成長中的點點滴滴,會讓同樣在教育崗位工作的我們產生思想的共鳴。

成長讀書筆記 篇12

讀完劉良華教授的《教師專業成長》感受頗深,下面我就樂觀心態談談我的感想和收穫。

劉教授講述了教師的樂觀精神主要包括寬容精神、賞識意識和有激情地生活。反思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師職業生涯和成長過程,深有同感。我很贊同這樣一句話: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到激勵時,其能力發揮80%-90%。所以我認為在教學上我們要善於把握機會隨時隨地賞識學生、激勵學生,發揮其最大的潛能。

記得我批改一位學生作文時候,發現這篇作文千瘡百孔,無從下手。後來轉念一想何不去發現作文中的閃光點呢?於是在他的作文中我畫了幾處詞用得較好的地方,學生拿到作文本後滿臉的喜悦,沒想到自己的作文還能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賞識,學英語更賣勁,更有興趣了,後來作文是一次比一次寫得好,最後居然寫出優秀作文。假如我一開始就扼殺這位學生的興趣,那可能就是不同的結果了。

賞識是如此重要卻又如此簡單,一句温馨的話語、一個愛撫的動作、一次表現的機會往往就藴含着賞識,就能生動的表達你的賞識。一位失去丈夫的母親三次參加家長會的經歷。面對着自己孩子一次次的失敗,母親沒有氣餒而是用賞識和一次又一次的鼓勵,使老師認為有智力障礙的孩子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可見信任和賞識能夠帶來無窮的力量。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如何用一顆愛心賞識他們,並開發他們的智慧潛能。你不熱愛孩子就談不上賞識,賞識孩子就是一種態度,而這種態度很可能決定他們對人生前途和未來的態度行為;決定他們的成功或失敗,偉大或平庸。

我們教師要學會賞識,學會尊重學生人格和麪子;允許學生失敗,瞭解、理解、善解學生,最大限度地寬容學生,允許他們出錯,並提供改錯的機會。我想我們很快就會享受到被賞識者成功的喜悦帶來的快樂!

成長讀書筆記 篇13

“完整”的成長,我們完整嗎?----似乎還在發展,完善中。像書中最後一段所説:“人永遠不會變成一個成人,他的生存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點主要是由於他的未完成性。”更多文章上太原幼兒園哈福屋國際蒙特梭利幼兒園 網站了解。

看到這時就會想起身邊所發生的真實故事:

我朋友曾説過他姐姐的孩子,在小時候常被寄養於奶奶、爺爺家,而爸爸、媽媽為了生計忙於工作,到六歲時發現孩子有些自閉,不願與人交流、溝通,同時與爸爸、媽媽的關係也是淡淡地。

我身邊的小孩兒,小時候不管吃什麼都是切得碎碎地,或是打成汁喝,到現在四歲了咬一些青菜都很費勁。

拋開小孩不講,看看成人又如何呢?

閒娛時間朋友們出去玩、吃飯,在飯桌上有位朋友盡然説:“我不會用筷子。”天哪!不是吧,你都25歲啦。原來是小的時候奶奶常追隨於餵飯,自己吃飯的時候很少,那使用勺子、筷子的機會更少。

想想他們的童年是怎麼過的呢?

再回頭看看《完整的成長》發現,證實,童年是人生基礎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隨在父母及朋友、老師的指定、計劃,而是跟隨於自己的內心,遵循於內在自然發展規律。

像上面示例中的人,他在創造自己的時候,誰阻礙了他---成人;他在認識、感知自己身體時,誰控制了他---成人;他在體會情緒、情感時,誰抑制了他---成人;他在感覺時,誰又阻止了他---成人······難以想象,他的主人是誰?

相反,從《完整的成長》中我們獲得:孩子的童年過得好與不好,影響着他成長後的人生、心理、身體。

請記得,今後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而孩子也要在成人的角度,看到成人的問題。

請記得,滋養孩子的心、身、靈。

請記得,讓孩子去自我創造。

請記得,讓孩子去探索、發現、感覺、感知再感覺。

請記得,耐心等待孩子,多給他些機會。

請記得,尊重孩子,真愛孩子。

請記得,給他愛和自由的環境。

給予這些時,他至少是朝完整靠近,不近乎完善只需完整。

成長讀書筆記 篇14

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健康成長》的書,使我受益匪淺,讓我獲得了許多啟示。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章節:熱愛學習。“刀不磨生鏽,人不學落後”,這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總結的至理名言。“不學習就會落後,落後就會被動挨打”,這是鴉片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血的教訓。熱愛學習是以一個人的美德,熱愛學習是一個民族的美德,而很多青少年認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讀書無用的思想在一部分學生、一部分家長頭腦作怪,認為學好學賴都一樣,幹啥都吃一碗飯,沒讀書照樣可以賺錢,從心底就沒把學習當回事,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不知道為什麼而學習。

我曾在電視上看到過這樣一部電影。主人公王豔,家境十分貧寒,他為了能夠繼續上學讀書,厚着臉皮去哀求媽媽,卻只得到一句狠話:“想讀書,自己去掙錢。”不是媽媽心狠,而是家徒四壁的窘況實在負擔不起學費了。為了能掙夠上學的學雜費,他挖空心思想了許多可以掙錢的方法。又是,賣雞蛋,有時賣筆,又是賣羊羔,最後被迫去枸杞園摘枸杞掙錢。終於,在開學那天掙夠了二十四點八元學雜費。她靠自己的雙手實現了自己的求學夢。我被王豔的這種熱愛學習並努力為自己創造機會而不畏艱難、百折不饒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想:為什麼那時的人那麼喜歡讀書,而現在不少人卻不喜歡讀書、討厭學習呢?我苦苦思考,得出了答案:那時的人是人窮志不窮,認為有知識、有文化才會有出息,而現在一些人卻恰恰相反,人不窮志窮,認為學好學賴都一樣,幹啥都吃一碗飯,喂讀書照樣可以賺錢。我們是為自己學習,不是為了別人,我們要把學習看成是一種樂趣,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種負擔。學習能幫助我們實現人生的理想;學習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規劃人生;學習能夠增強我們的生存能力;學習能夠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讓我們熱愛學習,去感受學習的樂趣!在此,我特別希望那些討厭學習的同學,能夠靜下心來學習,我相信,總有一天你們也會找到學習的樂趣的。

我們愛陽光閲讀,良師益友,書香一生。我們一定要珍惜偉大時代,不符青春年華,擁抱健康成長,努力使自己成為國家有用之才,為國家繁榮、人民幸福和人類進步做出貢獻。

成長讀書筆記 篇15

黃葉在秋風中迴旋,跳着一支支優美的舞蹈,我知道那是大樹對大地滋養的感恩。每當此時,我總會被這小小的生命感動着。一直以來,我感謝無私的老師給予我的耐心教導,我感謝夥伴們給予我的真摯友情……但我更感謝的還是我的母親。

不久前,我讀了篇名叫《在感恩中成長》的文章,深深被文中的故事打動着。文中講述了一位母親,含辛茹苦地撫養着四個子女。為了讓孩子能夠進入城市讀書,揹着父親,把自己唯一的金戒指賣了。當四個孩子工作後,一起給母親買了一隻金戒指。可是由於常年的務農和操勞,母親的手關節早已經粗大、變形,大號的戒指也戴不上去。在孩子們內疚的哭聲中,母親卻留下了幸福的淚……讀了文章後,我被文中那深沉、無私的母愛,震撼着。同時也被文中四個子女的孝心,感動着。是啊,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更何況是我們?“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見萱草花。”“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孟郊用詩句表達自己對偉大母親的感恩之心。有人説,母愛像縷陽光讓你即使在寒冷的嚴冬,也能感受到温暖;有人説,母愛像一股溪流,滋潤孩子幼小的心田。我説母愛像一把大傘,能遮風擋雨,驅除烈日炎炎。呵護孩子健康成長。

我記得六歲那年暑假的那場雷雨:那天下午,媽媽騎車載我回家。突然,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頃刻間從天而降。路上行人稀少,天氣昏暗,我打着傘坐在後面,又冷又怕嚇得哭了起來。媽媽連忙停車安慰我,當她看到雨水已打濕了我的小腿,二話沒説,脱下自己的雨衣給我穿上……穿着有着媽媽體温的雨衣,聽着媽媽温柔的安慰,我覺得不再怕了。可是沒一會兒,媽媽的衣服便濕透了,我穿着媽媽的雨衣,打着傘看着雨水在媽媽的後背“成了小河”,我的眼睛濕濕的,鼻子酸酸的……從那以後,我總在書包裏為媽媽準備一把傘。我總是準備着,為媽媽也撐起一傘晴空。

曾看到這樣一句話:愛是一種責任,感恩卻是一種智慧,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才是生活中的智者。因為感恩,這個世界絢麗多彩;因為感恩,我們收穫真摯的友情;因為感恩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成長讀書筆記 篇16

讀了劉良華教授的《教師專業成長》一書,受益良多。其中第三講《教師應具備哪些管理智慧》裏提到了民主管理、管理技巧、以及教師的威信等方面的問題,給我們提供了許多班級管理方面的實用的技巧。

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學生。這是作為教師的樂趣,使我們不必象其它工作那樣刻板而千篇一律;但也是我們作為教師的痛苦,因為我們必須隨時隨機應變,隨時需要見機行事。劉教授給我們提供了許多非常實用而有效的管理技巧,使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有了可以依循的方法。但是,我在自己的管理過程中還發現,相較於耐心細緻、循循善誘的教導,有的時候,適度的“沉默”顯得更為有力。

在教育教學中,沉默有時也是一種力量。在某些時候、對於某些學生教師“以靜制動”,往往會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我曾經有這麼一個學生,不知怎麼回事,無論哪天上課,第一節課一定要遲到那麼幾分鐘。高中三年天天如此,前幾任班主任有的耐心勸導,有的厲聲斥責,有的聯繫家長,什麼方法都試過了,這位同學雷打不動,照常遲到,最後老師們有的採取了懲罰手段:如果遲到,放學時罰掃地。他開始還隨便掃掃,後來乾脆不掃了,每天遲到照常。老師們實在沒辦法,也就漸漸放棄了。我接受這個班後,他依然每天遲到。我也和其他老師一樣,找他談話,聯繫家長,讓他們提早叫他起牀,收效甚微。那天,我們學校有上級領導來考察,而且推門聽課。他照樣遲到了。年級組長惱火萬分,要我找他狠狠批評一頓,並要我做材料處分他。我把他叫到辦公室,他扭過頭,一聲不吭。我然他站了兩分鐘,只説了一句:“你有什麼特殊的理由非遲到不可嗎?”他搖頭,但不説話。我又讓他站了一分鐘,讓後説:“回去吧。我不想讓你下一節課也遲到。”第二天早上,他居然沒遲到。我看了他一眼,沒説話。接下來的一週,他基本沒再遲到。我沒再找過他談遲到的事,他也沒和我説什麼,我們就在沉默中達成一種共識。

也許,在教育學生過程中,選擇沉默,也是一種教育的智慧。教師用沉默無聲的行為、用一個警告的表情、用一個期待的眼神來感召學生,教育效果也許會更加明顯。

成長讀書筆記 篇17

坐在窗前,窗外的微風夾雜着陣陣花香,温柔地撫摸着天地。我輕輕地翻開《成長中的滋味》一書,深深吸了一口書本淡淡的油墨味,成長中的酸甜苦辣就展現在眼前。

《成長中的滋味》這本書講述了36位作家筆下成長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夾雜着成長中的酸甜苦辣。讀了它,我的心靈總會被深深地震撼,我會歡笑,我會傷心。這本書再現了每位作家成長的歷程,它帶給我的是無盡的思考和無盡的感悟。

成長中總有着無數的酸甜苦辣。在36個成長故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雲煙》這一篇文章,文章講述的是作者從十歲到十八歲的生日都有着很多朋友的陪伴,而每一次生日都有作者最好的朋友-小朋這位朋友陪在身邊,所以作者過得非常快樂。可是在十一歲的生日上,作者來了初潮,這令小朋感到害怕,由於不懂為什麼,所以不敢面接近作者,漸漸地疏遠了,而作者也開始討厭小朋。直到十八歲生日的那一封信,作者才知道自己對小朋只是一種如雲煙般的感情,成長中就像這樣充滿了淡淡的憂傷。作者小時候就開始對這樣一個照顧自己的大哥哥有着一種朦朧的情感。可當自己長大的時候,才真正發現自己對他只是一種單純的感情。因為環境的變化,因為自己真正的地長大了,自己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使得兩人的關係變得有些遙遠,那種朦朧的情感也就變成了單純的感情。其實,每一個人都是要經歷成長的,所以不需要去害怕身體的變化。當你從單純幼稚的小孩子變成一個知書達禮的少女時,你已經站在了另一個起點上。其實,成長並不可怕,年少時對異性的朦朧情感是青春的一道風景線,因為成長,我們才能嚐到酸甜苦辣,這就必須勇敢地面對成長。當你長大了,你會發現你已經學會了很多道理,你的身體也在變化着,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幼稚的小孩子。

在生活中,每一天我們都在成長。當你發現自己長高了,你的身體正在成長,以後你會覺得自己已經不是那個矮矮的小孩子;當你學會了更多道理時,你的心靈正在成長,你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知識。

成長是人生過程中的一部分,不需要去害怕,去躲避。成長中的酸甜苦辣陪伴你走過的每一步。

成長讀書筆記 篇18

最近有幸拜讀了管建剛老師寫的《教師成長的祕密》,通過讀這本書,走近他的心路歷程,領悟他的成功祕密。

看完了這本書的前序,感覺他走過的幾十年就像一部勵志傳奇,都能拍出一部勵志電影了,很能啟發人,更能影響人。這本書記錄了管建剛老師的成長足跡,管老師從一名普通國小教師到特級教師的心路歷程。語言樸實,卻字字透着智慧。

管建剛老師將這本書分成了五個部分。“2.18%的教育基礎”、“120%的教育渴望”、“75%的教育奮鬥”、“63%的教育韌勁”和“10%的教育寫作”。這五個部分環環相扣,由淺入深。

在《教師成長的祕密》這本書中,管建剛老師在他的筆記本上寫着“抬頭做人,低頭做事”八個大字。這八個大字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管建剛老師用了10年在踐行着這八個大字。正因為管老師默默的“低頭做事”的這10年,才迎來了他的一夜成名。2005年,出版了《魔法作文營》;2006年,出版了《不做教書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學革命》;2009年出版《一線教師》;2010年出版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之《我的作文教學主張》、《我的作文教學革命》、《我的作文教學故事》;2011年出版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之《我的作文訓練系統》。2012年出版了《我的作文教學課例》……

在這本書中,管建剛老師提到,他很喜歡海爾電器老總張瑞敏先生的話“把簡單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平凡。”“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反覆做、重複做,直到做好為止。”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每天的平凡的教育教學。我們應該反覆做、重複做,做好為止。我們把每天看起來很簡單的教育教學,反覆做、重複做,做好為止,那就是不簡單、不平凡,那就是在做研究,然後就能成功。

讀了管老師的《教師成長的祕密》,讓我受益頗深,感慨良多!讀了這本書,使我心裏豁然開朗。感謝這本書點亮了我心裏的那盞燈,照亮了我的心房,給我指明瞭今後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

感謝管建剛老師!

成長讀書筆記 篇19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

對於教師的專業成長來説,成功沒有捷徑,唯有勤奮+努力,這是個人成長的首要因素。無論是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更新,還是課堂教學的研究,或是自身內涵的豐富,我們都要傾心盡力。各種活動要積極參加,為自己爭取鍛鍊的機會,相信只要付出就會有收穫;向名師們學習,使借鑑他們成功的經驗,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博覽羣書,豐富文化積澱,為自己的教書育人備好源頭活水。

二、藉助集體智慧的力量

一個和諧的團隊是戰無不勝的。俗話説: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一個人的力量必竟是有限的,團隊的力量才是無窮的,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因此,和諧的團隊是教師成長的良田沃土,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和諧團隊的打造。

我們文峯國小就是這樣一個和諧、向上的團隊,在這個團隊中,有領導的關心和情誼,有同事的幫助和鼓勵。這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優質課比賽。無論是哪位教師要參加比賽了,聽課,主管領導和學科組長們當仁不讓;評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絕無事不關已或是隻説優點不説缺點之類的惺惺作態,大家都把為參賽教師出謀劃策當成自己的責任。可以説,每一次的比賽,參賽的絕不僅僅是某一位教師個體,而是我們這個團隊的集體智慧。有了集體智慧的力量做後盾,哪有不勝之理?身處這樣和諧的團隊中,哪有不成長之理?

三、抓住關鍵事件的契機

有位當代知名教育家曾經説過這樣一段話:就教師成長而言,如果相對極端地説,有些優秀教師之所以成為優秀教師,也許並不是單純師德教育的結果,也不是單純培訓的結果,重要的是某一個機遇降臨在了他們身上,比如某一項榮譽的獲得、某一個舞台的歷練,或者某一位伯樂的慧眼相識、某一位大師的悉心扶持。這就是促進教師成長的關鍵事件。如火如荼的校本教研活動為我們教師的成長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機會,教學比賽、經驗交流、各種論壇……抓住這樣的機會,盡情地展示自己,這個機會也許就會成為你成長的關鍵事件。做為青年教師,我們要善於抓住這些有助於我們成長的關鍵事件的契機,在校本教研這片廣闊的舞台上盡情書寫自己的教育人生。

成長讀書筆記 篇20

《兩種植物成長的啟迪》這篇文章介紹了非洲大草原上的尖毛草和在亞洲大陸屢見不鮮的毛竹。

尖毛草在最初兩年裏可算是草原上最矮的植物,露在土層外的部分有一寸那麼長,而它的根系長度卻可達28米,在兩年的根系生長後,雨為尖毛草迎來了一個生長的旺季,在雨後3至5天內,尖毛草可以由1寸長到1兩2高,雖不曾見過,但想必也很美輪美奐吧!但相比於我們亞洲大陸的毛竹,可就算是“小巫見大巫了”。毛竹在生命的最初五年裏默默地向地底生根,在這五年中,毛竹是不會露出地面的。在這五年中,毛竹會將它的根系往方圓幾裏的地方散去,可以延綿幾公里,當它的根都足夠發達時,在第一個雨季,它便破土而出,以一天一兩米的速度瘋長,直到竹節達到三、四十米。

如果問我更喜歡兩者中的哪一者,我更願意選擇毛竹,並不是因為它的生長速度快,而是因為它能用五年的寂寞、空虛換來了“生命的奇蹟”,再説一個經驗有足足5年的人和一個經驗只有兩年的人,相信你定也不會選擇後者吧!

我們就是如此,寧願熱衷於那些有着豐厚的學識、堅固的基礎的人,而不會傾心於憑藉關係或炒作而一夜竄紅的那種明星。“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腳下”正如愛默先生所説的那樣:“一心向着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給他讓路”。

毛竹不像玫瑰那樣只顧炫耀自己花朵的美麗,毛竹也不像牡丹那樣僅僅為了向展現自己的高貴而胡亂紮根。儘管它不可能像木材那樣成為棟樑之材,但它卻知道紮好自己的根鬚,茁壯成長!

正所謂“沙灘之上建不了大廈,無根之株成不了棟樑”。毛竹不求人們幫助它更好的成長,因為那樣,只能起到拔苗助長的作用,反而還功虧一簣罷了。

平凡的毛竹教給了我們一個深刻而又簡單的道理:“沒有穩固、堅實的基礎,哪兒來明天的美好幸福;沒有執着的信念,哪兒來成功後的喜悦;沒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哪兒來蓬勃向上的發展……

人才就是靠堅實、穩固的基礎、豐厚的學識才令人刮目相看,人只有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才能走得更高更遠!

成長讀書筆記 篇21

今天讀了姜汝祥博士的《我們成長的底線》這篇文章,我收穫良多。同時這也是我多年後的第一篇讀後感,頗有感觸,腦子也不是閃過以前的寫讀後感的片段。

對於管理學知識我是一點也不懂,所以這篇文章對我而言生澀難懂,那接下來就只好寫寫自己的粗淺認知。

讀了文章,我第一次認識到了認真的重要性,一直以來我覺得努力是第二,因為努力只有用在對的地方才會有收穫,不然就是無用功。我在英語上沒有天賦,一直以來英語成績就是不好,無論怎麼努力成績就是沒有提高。而對於大學生英語考試更是深惡痛絕,好不容易通過英語四級,對於英語六級就沒有再抱希望,不去努力了。可是現在我才知道原來我錯了,只要我認真學習,我就可能會收穫成功的喜悦了。而今天就是英語六級的考試,這讓我感觸更深。

依賴性人格是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形成的,就像是傳統一樣,流傳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我也不例外。以前的我依賴家人,依賴姐姐,現在的我還是在依賴他們。姜汝祥博士對此認為是文化層次的心態問題,需要員工對自己擔任的角色負責,不用對公司負責。那作為個人呢?怎樣才能擺脱依賴感呢?難道是自己對自己負責,對自己擔任的角色負責。作為學生,不要依賴於他人,只要是完成自己的學業。作為子女,不要依賴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真的是這樣嗎,我迷茫了。這樣的我們,和誰一起討論問題,和誰一起共同作出決定。這樣的我們會不會太過於堅強,太過於獨立了呢。

我即將畢業步入職場,對於以後作為一名公司的職員還有太多要學習的地方。今天在這我就上了第一課,首先不能和客户親密到稱兄道弟,不能叫“什麼姐”“什麼哥”。要直呼名字,最好加上先生、小姐。這是對客户的尊重。其次不能把客户的認可和讚揚看得太重。最後,就是要恪守一個底線,當然這個不只是適用在職場,而且適用在人生中。

由此可見恪守底線是多麼的重要。對此,我不由得思考我的底線是什麼?一直以來作為好學生,乖乖女,我從來沒有做過什麼出格的事情,也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我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會一直問自己這個問題,直到知道答案。

成長讀書筆記 篇22

讀完《非同尋常 賴斯成長回憶錄》這本書,便覺得康多莉扎賴斯是一位十分偉大的女性。

賴斯家人相信一條嚴峻的真理:黑人的孩子只有做得比白人的孩子優秀兩倍,他們才能平等;優秀三倍,才能超過對方。賴斯生活的那個年代,有十分嚴重的種族歧視。但是賴斯通過自己的不懈奮鬥和無窮的智慧證明了黑人比白人更棒。他是黑人中最耀眼的珍珠。 賴斯的父親是一位長老會牧師和教育家,熱愛體育和政治。母親是一名教師,培養他對鋼琴的熱情,帶他進入了高雅藝術的世界。父母使賴斯懂得了困境中信念的力量,懂得了回報社會。所以賴斯在本書最後寫道:他們一直在我身邊。過去和現在,我都能感覺到他們無條件的,深深的唉。感謝神賜予我如此平凡而又如此偉大的父母。這句話中賴斯表達了對父母的感激之情與濃濃的愛意。

在這本書中,那些平凡而又讓人容易接受的文字,似乎沒有人相信這是一位美國國務卿所著的,他想一位平和的鄰家女孩,對好朋友訴説着童年的點點滴滴。

從賴斯的出生到她求學再到賴斯提出要學鋼琴等一系列的平凡或重大的生活中的事情。這些事情的描寫,讓我身臨其境,彷彿我也是賴斯家庭中的一員,彷彿我也把她所經歷的事都經歷了一遍。對於賴斯的事蹟,給了我莫大的感動以及力量。我想我會把這些感悟作為前進路上的指路明燈的。

我哼喜歡這本書裏的一段話:任何可以稱得上是教育機會的事情,約翰和安吉麗娜都要去試一試――或者説讓我去試一試。他們相信,教育是一副盔甲,可以幫我抵禦一切,甚至可以抵禦伯明翰乃至整個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我的父母認為,如果你比他們優秀一倍,“他們”也許還是不喜歡你,但“他們”必須尊重你……無助地做環境的犧牲品是最糟糕的事情。我的父母一心要擺脱這樣的生活狀態。不用説,他們更希望我避免那種結局。這段話讓我受益匪淺,其中包含着父母對賴斯的愛,也寫了美國社會那時成風的種族歧視。可想而知,賴斯的學習環境是十分黑暗的,但她硬是在黑暗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光明。

這本書不是簡單的一部自傳,它是一本凝聚着智慧與愛的結晶。感謝《非同尋常 賴斯成長回憶錄》,也感謝賴斯,讓我看清了我的未來!

成長讀書筆記 篇23

今年,媽媽給我推薦了一套《劉墉給孩子的成長書》。媽媽送給我時,語重心長地對我説:“劉墉先生的書啟迪人心,媽媽在讀師範的時候有幸遇到,可以説他的書改變了媽媽,你一定要用心去讀!”

《劉墉給孩子的成長書》一共有八本。我鄭重地從媽媽手裏接過,迫不及待地翻開書本,想看看這位劉墉先生到底是何方神聖,能讓媽媽如此佩服——“劉墉,國際知名畫家、作家、演講家。一個很認真生活,總希望超越自己的人。他一直秉承的創作原則‘在感動別人之前,先感動自己’、‘為自己説話,也為時代説話’……他有一顆很熱的心,一對很冷的眼,一雙很勤的手,兩條很忙的腿,被讀者稱為華人世界首席勵志大師。”哇,真是一位非常厲害的人物!我立即認真地讀了起來!

在這八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疼痛》中的一個小故事《如果只剩七天生命》,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劉墉的兒子放了七天假,並給自己安排好了學習生活:準備功課考試、圖書館借名著、找同學聊天看電影……劉墉對於兒子很是讚賞,還獎了他20元美金。可是轉眼還剩兩天時間,他兒子才火急火燎地,用了兩天時間,沒日沒夜地看書,到了週一清晨才寫好,打個小盹就趕去學校交了。回家後,爸爸媽媽都急着讓他趕緊吃東西睡覺,可兒子一皺眉説:“我還得準備明天的考試。”劉墉跳起來問:“你不是一放假準備了嗎?”他兒子哭喪着臉説:“可是,經過一個禮拜,我都忘得差不多了!”

看到這個“好笑”的故事,我情不自禁地臉紅了,彷彿寫的就是我自己!今年暑假,可以説讓我歡喜讓我憂!喜的是,暑假裏我遊玩了好多地方,憂的是我作業拖拖拉拉!雖然我一放假就制定了計劃,媽媽也催促了我好幾次,但我總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小事而推後,居然在放假的最後一天才勉勉強強地完成!

劉墉説:他的兒子用大而完整的時間做了細碎的小事。我想也是如此的。中國有句俗話——殺雞焉用牛刀。我們就是在利用時間上,犯了“殺雞用牛刀“的毛病,等殺牛的時候,卻發現只剩下殺雞的小刀。讀了這個故事,經歷暑假的“作業風波”,我有些明白了——事情要分緩急輕重,時間要分,要合理安排,善於利用!

成長讀書筆記 篇24

有一種東西,比才能更罕見,更優美,更珍奇,那就是自知之明。——巴頓

漫步書看世界,為自己的心靈完成一次全新的閲讀旅程!瞭解一位名人就是與一個偉大的心靈對話!追隨名人成長軌跡,體會名人成功經驗;在睿智和哲理之中,感受名人那獨特的經歷和別樣的人生!

喬治·史密斯·巴頓,1885年11月11日,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軍人世家。19歲進入西點軍校,擅長橄欖球、田徑、劍術。巴頓從步入軍界起,就把傑克遜的一句名言作為自己的基本格言:“不讓恐懼左右自己。”他認為這是軍人能夠無畏的根本因素!

巴頓在西點軍校的最後一年裏,有幾次狙擊訓練,他突然站起來把頭伸進火線區之內,為這件事父親責備了他,他卻滿不在乎地説:“我只是想看看我會有多麼害怕,我想鍛鍊自己,使自己不膽怯。”

巴頓曾説:“有一種東西,比才能更罕見,更優美,更珍奇,那就是自知之明。”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過大龐次,弄虛作假,到頭來空虛一生,丟了真情,丟了良心!

與之,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戰國時,齊國大夫鄒忌,長得很帥氣。一天早晨,他穿戴完畢,照着鏡子,同妻子説:“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漂亮?”妻子回答:“您漂亮,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對妻子的回答不大相信,於是他又問了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誰漂亮?”妾也説:“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一位客人來做客,鄒忌和他聊天,就問客人:“我和徐公誰漂亮?”客人説:“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隔了一天,正好徐公來訪。相比之下,鄒忌感到自己確實不如徐公美。事後,鄒忌想本來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妻子、妾、客人都説我漂亮,原來是因為妻子偏愛我,妾懼怕我,客人有求於我!

自知之明,就是自己瞭解自己,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還有,若一個人沒有自知之明,總以為自己是無與倫比的天才,但其實做事總喜歡斷章取義,那身邊的朋友每每看到這種行為都覺得怒不可遏,最後會一個個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