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老殘遊記讀書筆記

文學1.39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老殘遊記讀書筆記,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老殘遊記讀書筆記

老殘遊記讀書筆記1

1903年8月,劉鶚寫作的《老殘遊記》作為一個思想開明、勇於進取,具有富國救民熱情的實業家,劉鶚的事業艱難坎坷,屢屢失敗《老殘遊記》是他為中國的命運也為自找命運而痛惜,希望喚醒沉睡中的民眾,補救殘破的國家的哭泣之作。

《老殘遊記》批判晚清社會的腐敗,其視角更為獨特,着重揭露所謂的清宮之罪惡和所謂好官的昏庸,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封建政治的統治支柱,習謂切中要害。

《老殘遊記》的描寫藝術從它一問世就受到人們的稱讚。無論是景色描寫,還是形象刻畫,無論是心理活動,還是氣氛渲染,劉鶚的文筆都舉重若輕,清新樸素,情境逼真,氣韻生動。

胡適先生説:《老殘遊記》最擅長的是描寫用技術,無論寫人寫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語爛調,總想熔鑄新詞,作實地的描寫在這一點上,這部書可算是前無古人了。

《老殘遊記》二十回,1903年發表《繡像小説》半月刊,至十三回因故中止,後續載於《天津日日新聞》原署鴻都百鍊生著。作者名叫劉鶚,字鐵雲,清天江蘇丹徒人,生於1857年,卒於1909年。他出身於一個封建官僚的家庭,卻無意於以科舉博取功名,懂得算學醫學、治河等實際學問,曾先後在河道總督吳澄、山東巡撫張曜處作幕賓,幫辦治黃工程,得到很大的聲譽,又曾向清廷建議借外資興築鐵路,開採山西煤礦,事情雖非經劉鶚辦成,但在帝國主義列強對我國虎視眈沈、全國人民同仇敵愾的時候,這種不惜有損主權以維護清廷腐朽統治的主張,顯而易見是違反人民的利益和願望,遂被視為“漢奸”劉鶚也終因不得志於清廷而去經商,有地多少次創辦實業的計劃,最後都一一歸於失敗。庚子義和團事起,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劉鶚向聯軍購得太倉儲粟,設於糶局,以振北京飢困,1908年清廷即以私售倉粟加以逮捕,流放新疆,次年七月病死於迪化。

《老殘遊記》是劉鶚晚年寫的一部小説,成於1906年,書中借老殘的遊歷見聞,對當時吏治的黑暗痛加攻擊,揭發了所謂不要錢的清官,其實是一些急於做大官不惜殺民邀功,用人血染紅頂子的劊子手。客觀上幫助人民認識到對整個官僚集團是不能寄於任何希望的。這裏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較進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觀卻是落後的,甚而是反動的,他堅決擁護封建統治,對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本質缺乏認識,反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義和團的反侵略鬥爭,這在書中也有明顯的表現。

老殘遊記讀書筆記2

在本書開篇中華書局編輯部對《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生平的經歷、寫背景和寫作的願景作了精要概括與介紹。恰好我也不想去總結期間暗示的政治和社會問題,一方面閲讀尚淺無法把握,另一個原因是自己也不想去深究那些沉重的話題,那我就隨意談談自己的一些感觸。

《老殘遊記》全書讀下來就一個感受——舒服,全書沒有感覺到明顯地刻意宣泄,沒有華麗的修飾。無論對於場景還是景物的描寫,用的都是類白描的寫法。讀的過程中,彷彿有一股當時人們生活的氣息和狀態迎面撲來。中華書局編輯部用醒民濟世的哭泣之作來概括本書,但説實話讀完本書的正文和續集,我看到更多的是醒民之敍事,未見什麼好的濟世法。醒民來自於本書對於宮保等官僚的腐敗無能和社會整體的盲目順從,但濟世在本書卻不多見。在本書正文璵姑和黃道龍探討儒釋道和續集老殘來到閻羅殿的經歷中,感覺是在強調“尊良知,尚實行”的濟世之道。但我覺得這倒有點像濟己之道,在當時的背景下此種靠個人道德上的改變,缺乏傳播媒介,實難濟世。另我驚喜的是,在後來的編外卷中反倒讀出了真正的濟世之道,外編卷中作者提出了社會風氣淪落至此,較為本質的原因在於權大於法,法律成為當權者奴役百姓的工具。救國圖存之道,實為推動社會變革。用平等的法律制度,將當權者的公權和私慾分開,將利益關進制度的籠子。

劉鶚在自序説因感情愈深,其哭泣愈痛。人只有在乎一樣東西,那件東西才會具備影響你情緒的作用。那是不是在乎的東西越少就愈好呢?也不竟然,在乎的東西少了,情緒起伏是會少,可是能感受的美好也必然隨之減少。在本書續集的序作者感歎道我們並不能控制時間的流失,但可以記住我們生命中那些難忘的事,同時也要記住曾經那些夢想。我覺得這倒提醒我,我要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有意義,而不是簡單的重複。當然這並不是讓我刻意的去創造那些看似難忘的時刻,而是要努力去提高自己對時間、對生活中美好有意義,有時甚至是痛苦的敏感度。這樣我對情緒的感受必然濃烈,對時間的流逝也不至於麻木至翻了幾個小時手機而毫無知覺。

我看到本書中關於申子平過橋、環翠下山,應害怕而蒙上眼睛的敍述令我印象深刻,這和現在心理學上所説的鴕鳥心態如出一轍。"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作者應是想借此表達出,當時社會的一種對現有問題假裝視而不見,明知問題即將發生也不去想對策付諸行動,結果只會使問題發展地更趨複雜、更難處理。這和文章開篇船上人的行為也很類似,明知船之將沉,卻只顧殺船員殺所謂的異端,卻聽不進任何能使船脱險的方法建議。但這只是一面,而後作者又舉了逸雲愛任三爺的例子闡述了另一種極端狀態。逸雲深愛着任三爺,為此她想盡種種方法想嫁給任三爺,但最終又因為各種顧慮從未付出任何行動,用逸雲自己的話説:“這也不好,那也不好,不如睡我的覺吧。”這無疑也是現在多數人面對問題的辦法,一種是假裝視而不見,等問題嚴重到不得不面對時再去解決,一種是隻是單純的想從不肯付出一點行動,我想正確的做法應是不去逃,勇敢追。因此努力去找尋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並付諸行動,在行動的過程中再用自己的理智去一個個解決行動過程中的困難。因為放棄總是比堅持容易,放棄的理由往往只需要一個。

本書還探討了一個入世和出世的問題,在書中能做到的一個是赤龍子,逸雲也算得半個。我感覺作者雖然在書中對儒釋道有一番探討,但全書感覺作者還是比較受老子《道德經》影響,老殘就是有點典型的有德而避世,儘量無為不爭的一個道者形態。由本書看來,我倒覺得入世和出世卻好的態度,或如書中赤龍子所言,這隻能作為一個精神戒律,斷不能作為一個具體行為準則。一旦認為真的可以在入世出世上有具體的行為標準,倒會顯得滑稽可笑。

老殘遊記讀書筆記3

今天看老殘遊記,讀到老殘拿了藥水去救人,看看頭上的題目,想必人是被救了,就打算翻過去幾頁看下一回,不料下一回就是老殘續集了,就不打算看了。

這是本好書,淡淡的科技色彩雜列在其中,使之比起其它的明清小説來,清新異常。如果不是1920年之後我國文化翻天覆地的一種改革方式,我國的知識分子可能不會像今天這樣子,大部分是“有知識無文化”,而成為老殘這樣的人。老殘是一個熱愛科技的人,而且不辭辛苦,願意身體力行。

老殘遊記讀書筆記4

白居易形容琵琶聲音之妙有“大珠小珠落玉盤”,李賀形容箜篌之妙有“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這些都是詩句。全面描寫演奏之妙的,當屬劉鶚的《老殘遊記》。如果讀者不嫌累贅,筆者可以選兩段共同欣賞。

《老殘遊記》第二回《歷山山下古帝遺蹤 明湖湖邊美人絕調》寫白妞與黑妞的評彈表演。黑妞先出場:

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裏,便丁丁當當的敲,與那弦子聲音相應;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奏。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接着寫白妞出場:正在熱鬧哄哄的時節,只見那後台裏,又出來了一位姑娘,年紀約十八九歲,裝束與前一個毫無分別,瓜子臉兒,白淨面皮,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只覺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頭出來,立在半桌後面,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煞是奇怪:只是兩片頑鐵,到他手裏,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將鼓捶子輕輕了點了兩下,方抬起頭來,向台下一盼。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着兩丸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連那坐在遠遠牆角子裏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説。就這一眼,滿園子裏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吊在地下都聽得見響。

王小玉便啟朱脣,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説不出的妙境;五臟六腑裏,象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象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象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哪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迴環轉折;幾轉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峯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峯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峯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峯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以登泰山作比,堪稱妙趣!然接下來以黃山作比,更妙。

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迴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峯半中腰裏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從此以後,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鐘之久,彷彿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後,忽又揚起,象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又以煙花作比,妙絕!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併發。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台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停了一會,鬧聲稍定,只聽那台下正座上,有一個少年人,不到三十歲光景,是湖南口音,説道:“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空中設想,餘音怎樣會得繞樑呢?又怎會三日不絕呢?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説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他説書之後,總有好幾天耳朵裏無非都是他的書,無論做什麼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絕’,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徹些!”旁邊人都説道:“夢湘先生論得透闢極了!‘於我心有慼慼焉’!”

這裏,劉鶚也賣了個關子,他並不先告訴讀者是誰在對白妞和黑妞的表演發議論,而是先寫他評論的內容,然而再通過“旁邊人”告訴大家這就是詩人王夢湘,這也是寫書的妙處。

老殘遊記讀書筆記5

《老殘遊記》是清末劉鶚以“鴻都百鍊生”為筆名寫的一部章回體小説。魯迅《中國小説史略》認為它“敍景狀物,時有可觀”,“而攻擊官吏處亦多”,把它列為清末四大譴責小説之一。《老殘遊記》這部小説是由《初集》二十回、《續集》九回和《殘稿》約一回叁部分組成的,小説以一個搖串鈴的走方郎中老殘為主人公,記敍了他遊歷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這部小説,總的來説,在以下四個方面比較突出:

(一)通過對酷吏的描寫,譴責了封建官吏殘忍的罪惡行徑

1、“清官”玉賢。玉賢是北京曹州府的知府,號稱“路不拾遺”,而這“美譽”的背後卻是亂殺無辜、冤案累累。他不擇手段,陷害良民,賽過活閻王,此人在任不到一年站籠裏就站死了20xx多人,其中“大約十分中九分是良民”。於朝棟一家四口死於強盜栽贓,小雜貨店王掌櫃之子因直言而遭禍,馬村集車店掌櫃的妹夫慘遭捕快陷害,等等,都是在玉賢的血腥統治之下,死於非命,而老百姓只能忍氣吞聲,甚至還得含着淚稱他為“清官”“好官”,都是因為不能忍受他的淫x統治,由此而達到路不拾遺的情形,但是此“路不拾遺”不同於古時的路不拾遺,小説中也記述到“大凡酷吏的統治,外面都是好看的”,路不拾遺就極具了諷刺意味。

2、“能吏”剛弼。正如他的名字一樣,他過於剛愎自用了。一向以清廉自命,主觀武斷,剛愎自用。他審理13人命案,既不認真研究案情,也不深入查訪瞭解,就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就認定是魏氏父女所為,而且一意孤行,亂用重刑,將魏氏父女屈打成招,用時擺出一副清官的面目,將魏家向他説情行x的銀票當成罪證,自以為不要錢,不問青紅皂白,任意去做,總覺得天下都是小人,只有他一個人是君子,所以就可以為所欲為,剛愎自用,在他的淫x下,很多老百姓遭了殃。

玉賢和剛弼所謂的政績都是通過殘酷虐民換來的,“官愈大,害愈大,守一府則一府傷,撫一市則一市殘,宰天下則天下死”,深刻揭示了這些酷吏可怕的精神世界,掩蓋在清廉之下的是無比的冷酷殘忍。

(二)小説涉及到天文地理、醫學、水利、文學、佛經、易經和神話傳説等,涉及面廣,題材廣泛。

小説第十回寫到黃龍子問申子平為什麼月亮十五就明瞭,叁十就暗了的問題,就這一問題,黃龍子、申子平和璵姑都表達各自的見解。

第十一回談到歷史變遷,“叁元甲子之説”未免具有神祕預言的色彩,但是卻預示着社會的變遷。這一回中同樣談到了佛經中阿修羅王與上帝爭戰的神話故事和《易經》的卦象問題,通過這些可以幫助我們從多個角度瞭解各代的神話傳説和古代文化。總之,黃龍子、申子平、璵姑叁人促膝長談確實讓人受益匪淺。

小説第十四回、十五回寫到宮保在治理黃河問題上,盲目相信西漢賈讓“不下河爭地”的論調,輕率的做出廢棄民墊,煺守大壩的決定,以至幾十個縣,幾百萬百姓的生命財產被黃河水吞噬。

至於醫學方面,老殘本身是一個郎中,為很多人只好了疑難雜症,其中涉及到很藥方,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之所以小説可以涉及到如此廣博的知識面,與作者劉鶚的博學是分不開的。據悉,劉鶚雖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但自幼受到西方文化、近代科學的影響,精通醫學、數學、水利工程等,如果沒有豐厚的知識做根基的話,很難寫出這樣的作品。

(叁)通過對老殘在陰間的遊歷,從側面寫出神鬼觀念,因果報應,宣揚要棄惡從善

1、小説第七回到第九回完,用了大量的篇幅老殘以鬼的身份在陰間的遊歷,記述了陰間與陽間的異與同,並且着重寫了陰間的酷刑。這些受酷刑的鬼往往都是在陽間做了壞事,在陰間受到了殘忍的虐待,具有因果報應的色彩校

如《續集》第八回中寫道用狼牙棒把一個大漢打的血肉飛濺還不算完,還要把他的骨頭扔到油鍋裏去煉,極具殘忍;又寫道因為口過積惡,而將人拿到大磨子底下去磨,這些都是非常可怕,非常殘忍的.。

2、神鬼觀念

小説中寫到了各式各樣的鬼,上至閻羅王,下至唔神、阿旁(凡地獄處置惡鬼的差役,總名都叫做阿旁)。鬼是可以成為的神的,他必須積善成德,才能登極樂世界。《續集》第九回最後寫道老殘身上帶有檀香的味道,被認為是在陽間結的佛菩薩的善緣發動,就要上西方極樂世界了,説明了人只有為善才能得道成仙,道極樂世界去享福,而不是在陰間受苦受難。

3、闡述了道與錢、錢與罪孽的關係,宣揚棄惡從善,棄除拜金主義

《續集》第七回通過老殘的口吻寫道“道比錢有用,你想,你雖不算富,也還有幾十萬銀子傢俬,到如今一個也帶不來,倒是我們沒錢的人痛快,活着雙肩承一喙,死後一喙領雙肩,歇耗不了本錢,豈不是妙”,又通過樑海舟寫到了“你知道銀子是帶不來的,你可知道罪孽是帶的來的罷,銀子留下給別人用,罪孽自己帶來消受”。

(四)《老殘遊記》刻畫了叁個優秀的女性形象

1、白妞王小玉。第二回中寫老殘在明湖居聽白妞姊妹唱北京梨花大鼓,寫了白妞的聰明和對改革梨花大鼓所做的努力,見到本人後又刻畫了她的外貌,尤其寫了她的眼睛,而她那悠揚的歌聲更是令人陶醉不已,“餘音繞樑,叁日不絕”。

2、《初集》中的璵姑。申子平在去請劉仁甫時得遇璵姑,着意刻畫了璵姑的才學,她的言論很是令人受用,在那個婦女不受重視的時代,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3、《續集》中的逸雲。小説中用了很多回的篇幅記述了逸雲和任叁爺的熱戀,並且採用的是自白形式,這是一個大膽的突破,將一個青春少女對於情慾、物慾的強烈渴求和盤托出,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老殘遊記讀書筆記6

嬰兒墮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環繞,其哭也號啕。然則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終也。其間人品之高下,經其哭泣之多寡為衡。蓋哭泣者,靈性之現象也,有一分靈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際遇之順逆不與焉。

馬與牛,終歲勤苦,食不過芻秣,與鞭策相終始,可謂辛苦矣,然不知哭泣,靈性缺也。猿猴之為物,跳擲於深林,厭飽乎梨慄,至逸樂也,而善啼——啼者,猿猴之哭泣也。故博物家雲,猿猴,動物中性最近人者,以其有靈性也。古詩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斷人腸。”其感情為何如矣!

靈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哭泣計有兩類:一為有力類,一為無力類。痴兒哀女,失果則啼,遺簪亦泣,此為無力類之哭泣。城崩杞婦之哭,竹染湘妃之淚,此有力類之哭泣也。有力類之哭泣又分為兩種:以哭泣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為哭泣者,其力甚勁,其行乃彌遠也。

《離騷》為屈大夫之哭泣,《莊子》為蒙叟之哭泣,《史記》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詩集》為杜工部之哭泣;李後主以詞哭,八大山人以畫哭;王實甫寄哭泣於《西廂》,曹雪芹寄哭泣於《紅樓夢》。王之言曰:“別恨離愁,滿肺腑難陶泄。除紙筆代喉舌,我千種想思向誰説?曹之言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意?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曰“萬豔同杯”者,千芳一哭,萬豔同悲也。

吾人生今之時,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國之感情,有社會之感情,有種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鴻都百鍊生所以有《老殘遊記》之作也。

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內千芳,人間萬豔,必有與吾同哭同悲者焉!

老殘遊記讀書筆記7

從古自今,有多少熱愛旅遊的人,又有數不勝數的遊記,讓人愛不釋手。這次,我就讀了一本晚清的諷刺小説:劉鶚的《老殘遊記》。

《老殘遊記》主要以主人公“老殘”遊覽各處風景,聽聞各處景觀的見聞、記錄。“老殘”是主人公的綽號,老殘實姓‘鐵’,單名一個‘英’字,號‘補殘’因慕懶殘和尚煨芋的故事,逐取“殘”字做號,大家慢慢就稱他為“老殘”了。

其中,多處語句優美,如開頭的“這閣造得畫棟飛雲,珠簾卷雨,十分壯麗。西面看,城中人户煙雨萬家;東面看,海上波濤崢嶸千里……”如“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加在裏面……”再如“又極力騁起千迴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峯半中腰裏盤旋穿插……”

也有多處寫了眾多冤案、官僚的兇殘、不分黑白……讓人回味無窮。總的來説,《老殘遊記》真是讓人拍案叫絕的一本好書啊!

老殘遊記讀書筆記8

被魯迅譽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説的代表作”的《老殘遊記》中,有不少關於山東民間風情的描寫。該書第三回、第十九回都寫到老殘搖着串鈴行醫、私訪和在濟南被請到“高公館”診病的情景,其中涉及到許多過去山東的民間醫俗,讀來饒有興味。

當時正值清朝末年,小説所寫的濟南、齊河等地,既沒有當今這樣的醫院,也缺少好的醫療條件。人們得了病,主要靠中醫、中藥治療。而當時的中醫,又有“坐堂醫”、“掛牌醫”和“走方郎中”之分。

“坐堂醫”亦稱“藥鋪先生”,是指在藥店內坐堂的醫生。據説漢代名醫張仲景曾官至長沙太守,他常在公堂上為民診病。人們為紀念他,遂把中藥店聘請來的醫生稱為“坐堂醫”。後來自家開藥店兼行醫的人,也被稱為“坐堂醫”。光緒末年濟南著名中醫曹廣勛,就在濟南城裏開設過博濟堂藥店,坐堂行醫。知名最早的老字號、明朝開業的頤壽堂藥店,其業主徐某也是由河南來濟的坐堂醫生。此外,當時濟南比較著名的藥店還有千芝堂、濟誠堂、慶育堂、東永寧、繼善堂、育德堂、一元堂等;稍晚一些的1907年,北京同仁堂藥店的少東家樂鏡宇(即電視劇《大宅門》中的白景琦),也在當時的院西大街創辦了宏濟堂藥店。這些藥店多數都有自己的“坐堂醫”。

有的中醫大夫,自己掛出招牌,只診病處方,不開店賣藥,這樣的醫生就叫“掛牌醫”。“掛牌醫”多為名望很高,就醫者車馬盈門,不以賣藥謀生,圖個清高的“名醫”。也有少數人剛剛從醫,沒有資本,開不起藥店,所以只看病不賣藥。

“走方郎中”是指那些沒有固定的行醫處所、走街串巷行醫的中醫大夫,又稱“遊方郎中”、“江湖郎中”等。這些人有的以處方看病為主,兼帶賣藥;有的以賣藥為主,兼帶看病。有些江湖醫生常常一手提着藥箱,一手搖着串鈴,邊走邊發出一串串“噹啷啷、噹啷啷”的鈴聲,人們便稱這些“走方郎中“為“鈴醫”。《老殘遊記》中的老殘初到濟南時,就是以“鈴醫”為職業,替人看病謀生的。“鈴醫”使用的串鈴,多為銅製或鐵製,呈圓形,中空,裏面有幾粒滾珠,可套在食指和中指上搖動發聲。傳説唐朝時,有一隻老虎難受地張着嘴來找名醫孫思邈治病。孫思邈一眼看出老虎的喉嚨裏卡着一根骨頭,便隨手取來一隻串鈴套在胳膊上,迅速地伸進虎口中將骨頭給拔了出來。那老虎一合嘴,牙齒正好咬在串鈴上,沒有傷及孫思邈的胳膊。從此,人們又把串鈴叫做“虎撐”。

老殘在高公館為高公的小妾看病,並不能像現在這樣可以隨便地“望聞問切”,自由地跟女病人交談,而是跟病人間隔着一層帳子。診脈時,“帳子裏伸出一隻手來”,“診了一隻手,又換一隻”……直到需要看看喉嚨時,才肯“將帳子打起”,露出女病人的“廬山真面目”……可見當時就是醫生診病,也有着嚴格的男女界限。除此以外,醫生看病還有許多禁忌。如平時出診,忌敲患者的門,俗有“醫不敲門,有請才行”的説法,敲門被認為是找上門看病,對病家和醫家都不吉利;過年時醫生忌出診,怕“觸黴頭”,除非給雙倍診金“破災”才行;醫生還有“施藥不施方”之説,即可以送給人家藥物,不能送給人家藥方,送藥方等於砸自己的飯碗……

該書第十九回還寫道,老殘為昭雪齊東村的大冤案,救治13條被毒害的人命,親自到省城的中西大藥房作調查,“次日,又到天主教堂去拜訪了那個神甫,名叫克扯斯。原來這個神甫既通西醫又通化學……”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在我省濟南等大城鎮中,已經有了西醫西藥;人們的治病方式,也從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單一的中醫中藥,轉入中西醫相結合。當然,這種從清康熙年間才傳入我國的西醫西藥基礎還很薄弱,它在我省的普及程度也很差。在廣大城鄉中,中醫藥仍然佔據着絕對的統治地位。

老殘遊記讀書筆記9

記得在中學課本上就學過《老殘遊記》中的“明湖居白妞説書”一段,選段中對王小玉唱大鼓的描摹可謂繪聲繪色,彷彿令人身臨其境。起先在讚美黑妞的才藝時用了“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婉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我覺得如是描寫已是登峯造極了,可萬萬沒料到,下面出場的白妞更勝一籌,劉鶚用烘托手法和生動貼切的比喻,極寫白妞的唱功,那起伏不定、百轉千回、撩人心魄的聲音真如從文字中發了出來似的,然而這只是作品中的一段散文化的文字。

《老殘遊記》絕對是世界級的文學名著,可以作為鐵證的是它被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捷克文、匈牙利文、朝鮮文等8種文字,在海外廣為流傳。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人最早觸摸的近代小説就是《老殘遊記》,一個世紀以來,各國漢學家對這部體現了作者政治思想、道德觀念、美學理想和富有哲理意味而在藝術上又有所創新的小説表現了極高的熱情。在全球範圍內能夠引起強烈反響的中國近代小説非常鮮見,《老殘遊記》卻能獨佔鰲頭。令我擔憂的是,這部作品在圖書市場上可能是“牆內開花牆外香”,即使它已被公認為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説之一,然而國內對它的研究卻很零星。我無意於從整體上概括這部作品的面貌和內涵,怕在敍述過程中犯了大而無當的大忌,所以決定從老殘這個人物入手,當然更多地是從書中的老殘入手,劉鶚生逢亂世,親眼目睹帝國薄暮,此書也是劉鶚個人情感之寄託,但如果再分析作者與老殘的相通之處,就需要很大的篇幅了。見微知著未嘗不好。

走方郎中老殘甘於淡泊,搖個串鈴浪跡江湖,他雖有方外之心,卻也有匡時濟世的悲憫情懷。名利本為浮世重,人到無求品自高,老殘身上有這樣的氣質。可隱逸的讀書人終究成不了真正的君子或聖人,真正的讀書人應該濟世如水,潤物不止,應該是“救盡天下蒼生,心中不留一念”,老殘足踏山東大地,能心繫國家、民族和百姓疾苦,是非分明,竭其力解民倒懸,實在難能可貴,這也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道義所在。老殘獨具慧眼,能一針見血地指出社會沉痾,而所視、所思、所言、所行又十分震撼讀者心扉,他厭惡偽君子,他深知“君子不器”,他胸懷天下,民之痛苦呻吟亦紮在自己心頭。假若撇開老殘的政治理念,我認為老殘是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他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卻視名聲為糞土,這同一般意義上的君子還有差別,歷來君子都是“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老殘一點都不在乎,這也是我認可老殘的原因所在。

老殘的精神世界與中國文化的精髓是難以分開的,中華文化的三大主幹精神是:大同小康的理想論;中庸之道的方法論;君子之道的人格論。我覺得老殘的精神支柱似乎也與這三大主幹密切相關。試看書中老殘一直是關注國計民生的,不僅他的身體在遊歷,他的靈魂也在遊歷,老殘向來俠肝義膽,不忘自身使命,對於那些草菅人命、以鮮血染紅頂子的所謂的“清官”,他嗤之以鼻,題詩道“冤埋城闕暗,血染頂珠紅”,“殺民如殺賊,太守是元戎”,這充分説明老殘為百姓着想的堅定立場,老殘也是精英階層知識分子,但同時也能深切民瘼。即使現在看來,老殘的政治理念反動落後,他惡毒地詆譭和詛咒義和團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派,自始至終對腐朽不堪的清政府抱有幻想,他認為最高統治者並沒有錯,錯的是一些不顧大局、矇蔽君上的爪牙,這忽然令我想起了宋江,他們兩人的確有相似之處。我細加推敲,發覺老殘不是沒有認識到封建政府的沒落,而是他作為一個儒釋道文化薰陶出來的傳統的知識分子,難免有一種穩定的文化心態,在他的潛意識裏寧願不變革也不能亂,經過反覆調試的秩序會構成一種穩定,沉澱着文化的規則會構成一種防衞,所以他決定給那艘漂浮在海上行將被風浪所吞沒的破舊帆船送去一個最準的羅盤針,他認為這是眼下的唯一良策,在他的思想中百姓是“不患貧而患不安”的。大同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民的終極理想,但從上古之後從未實現過,而小康在盛世之中是可能出現的,標誌就是百姓不會無端遭受荼毒,生活安居樂業,老殘痛斥那些剛愎愚頑、顢頇昏謬、嗜血成性的暴政“清官”,就是他靈魂深處關於大同小康的理想,也就是説,老殘把百姓置於自己心目中最高的地位。

季羨林先生認為“中庸之道”是中國文明送給世界的“大禮”,那麼老殘的“中庸意識”在書中是如何體現的呢?我們皆知,中庸不是和稀泥,而是關注一切極端的積極探索。老殘認為,假使來勢洶湧的義和團“亂黨”或思想激進的革命黨佔了上風,本來就疲軟無力的清王朝會雪上加霜,更加一蹶不振,到時統治者失去正統的統治地位尚在其次,而社會底層更會哀鴻遍野,慘不忍睹,這造成的惡果是整個國家陷入亂局,從而一發而不可收拾;假使那艘瀕於傾覆的破敗帆船得不到一些西方文明的修補,那麼船上的人都會掉進萬劫不復的深淵,偌大的中華帝x就會淪落侵略者之手,那些肆意搜刮乘客的“下等水手”死了也就罷了,但船上多數是過慣了安穩日子的尋常百姓,他們才是江山社稷的主體,所以為今之計只有送去最準的羅盤針,為王朝指出一條前途光明的道路,否則又會走向一個極端;當然,那些為非作歹的統治階級走狗必須要剷除,他們是在統治階級面前搬弄是非、在百姓面前愛尋釁滋事的羣落,這樣的人越多危害就會越大,如果一再放縱他們的無恥讕言和流氓行為,那麼社稷之船會傾覆得越來越快,整個國家機器的平衡性就會被這羣人打破,老殘不允許這樣的極端發生。

老殘志在做隱名的君子而非偽君子,士人階層多有君子之風。老殘不會陶醉在大明湖的秋色、桃花山的月夜和冰封的黃河中,他知道這些只是他一人的精神家園,而非安身立命的價值歸宿。像玉賢、剛弼、張宮保這樣的官員,應除去務盡,他們帶着虛偽的面具大行其道,還恬不知恥地在百姓中“翩躚起舞”,沒有絲毫的自省之心。無論在儒家還是在道家,老殘都是和他們對立的。老殘無權無錢,仍能設身處地站在底層來觀察社會機制,那些“清官”則全憑主觀臆斷,那麼“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如果僅僅從現代人的眼光來批判老殘的政治理念,我想得出的只是皮相之談,我們應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老殘,老殘稱得上是仁者、智者和勇者,我之所以這樣説,是因為他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悉為百姓。

我想,無論社會發展速度快慢與否,我們都要重視中華文化中的善和愛,這兩個字是崇高的,是神聖的,我在閲讀《老殘遊記》的過程中很少地去關注老殘落後和反動的一面,更多地是尋找他思想內核中的善和愛,一部經久不衰的名著就是因為他的經典性和流行性,我從中看到的歸結起來無非是善愛二字,外國人批判中國文化缺少善愛,其實是他們不瞭解中國。我還認為,中國文化的崛起和復興依舊需要一直藴藏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善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