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緣緣堂學生隨筆讀後感

文學2.3W

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兩篇緣緣堂隨筆讀後感的讀後感文章,更多文章盡在小編。

緣緣堂學生隨筆讀後感

  緣緣堂隨筆讀後感【一】

有時,我常常會想,我要做一個怎麼樣的人,是做一名授人知識的教師,還是做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我就在這樣憂慮的環境中生存着,又迫於來自父母的壓力,無法脱離。我的心在痛苦的掙扎着。但它的出現,散去了我內心的浮躁。

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一名出色的文學家,一名出色的漫畫家,這便是我尊敬的豐子愷先生了。他的作品多之又多,卻又都富含哲理。其中最令我喜愛的便是那《緣緣堂隨筆》了。它的語言不是那樣的華麗,卻是那樣的形象,令人回味。在書中,我看見了童年的豐子愷,在私塾上課的他,做父親的他。在書中,我還看見了不同於其他大人的豐先生。

人生就好比是一張網,豐先生這樣寫道:“我彷彿看見這世間有一個極大而極複雜的網,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結在網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種事物的時候,總要牽動無數的線,帶出無數的別的事物來,使得本物不能孤獨地明晰的顯現在我眼前,因之永遠不能看見世界的真相。”大人們在做事情總是會摻雜入一些不必要的事物,不必要的因素,不能直觀地去看待,本是很簡單的事物卻變複雜了。大人便是處於人生這張網的最中心了。孩子們便是如此天真,不摻雜任何因素,很快就能看清事情的真相,找到事情的根本,孩子們也就處於這張網的最邊緣。

“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時間就像一把鋒利的刀,將孩子們帶入社會,磨去他們的天真,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殘酷,滿懷正義的青年為了能有立足之地,變成了冷酷的成人。社會將人們磨礪成了我們自己不希望看到的那一面,人們的慾望改變了社會,而社會又改變了人們。使充滿正義、天真爛漫的青年們,變得奸詐,變得狡猾。

從豐先生的筆下,我真的讀懂了許多道理,也讓我充滿信心。在豐先生看來,孩子們的天真爛漫是多麼可貴。孩子們的一言一行可能是那麼好笑。但我認為,孩子們的一言一行是上天給我們送來的最珍貴的禮物,他們天真爛漫。在他們眼中,周圍的一切事物卻是那樣有趣,那樣新鮮。在他們心中,對大人説的名詞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孩子們的'眼中,一切事物都是那樣的美好。我真想問一問那些大人:“你們的童年過得怎麼樣?”現在的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子成鳳的。每天將自己的孩子壓進學海,幾乎不給他們一點空餘的時間。家長們,難道你們童年吃過的苦還不夠多麼,難道你們覺得童年吃那麼多苦還很快樂嗎?我在這裏勸一勸各位家長,不要將各位童年的苦轉移到孩子們身上,去回憶過去的心情,好好去體會體會孩子們的心情吧!請不要認為你們的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活潑可愛,出言不諱是由於自己把他“調教”好了,他們只是過早受到了壓力,將自己的可愛,封存在那心靈的最深處,請不要用大人的規則去約束孩子,令孩子過早的體會到社會的殘酷,成為社會中的一員。也請不要過於放縱自己的孩子,對他做什麼事情都不理。那他很可能會走上一條不歸路。請讓孩子們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

這世間最大的痛苦,也莫過於離別了。豐先生與緣緣堂的離別讓我記憶猶新。雖然緣緣堂並非為人,但在豐先生心中,他已經成為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迫於戰火,豐先生才含淚與他離別。

淚已打濕我的雙眼,這才從書的世界中清醒過來。我在想:“我長大後會不會變得那樣冷酷,那樣陰險,我會不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忘了自己要去實現夢想的原因呢?”

“不!會!”

如果豐先生是一名建築師,那麼它(《緣緣堂隨筆》)就是一座燈塔,指引我前進。有了它的陪伴,我將穿越暗礁,擊退狂風,朝着目標努力前進。

如果豐先生是一名麪包師,那麼它就是在我飢餓時的一塊麪包,給予我力量。有了它的陪伴,我將只顧風雨兼程。

如果豐先生是一名教練,那麼它就是在我失望時一句鼓勵的話語,給予我自信,我將只顧與時間賽跑。

它也在不停的提醒我:不忘─—初─—心

  緣緣堂隨筆讀後感【二】

讀豐子愷的散文,宛如細品一壺清香的茶,或如傾耳聆聽他以智慧之語話人生,也如暢遊於“陶淵明”式安閒寧靜的世界裏,那般愜意,那般自然,那般舒適。豐子愷天性平和,有着疏曠放達的心境和淡泊名利的品質,這種人格精神也就直接影響了他的創作風格。他的散文大都娓娓道來,處處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充滿着人間關懷,表現出親切幽默、平易近人的文風,更流露了其率真的個性。讀着這些文字,就如同在與朋友閒話家常,親切自然,不拘形跡,平淡而又深刻。他在散文裏津津樂道孩子的童真世界,深情回憶師長的音容笑貌,崇尚天上的神明星辰、人間的禪宗藝術,且能對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瑣碎事觀察入微,寫出獨特自得的感興,嚼出耐人尋思的人生百味。讀罷,真讓人仿如親歷了一趟生命之旅,獲得一種寧靜的感覺,一種身心放鬆的愉快,一種滿足,一種愜意。於是,我們將更深刻地領悟到人生的真諦,更加懂得生活的意義。

兒童的天真是豐子愷在散文中始終讚美的主題。他在《給我的孩子們》《兒女》等篇中熱烈地表達了這種讚美情感。童年,對成人來説無疑是一座淪陷的城池,再也無法收復。而品味豐子愷的散文,卻彷彿把我們帶回到天真爛漫的時代,同感那份無憂無慮。豐子愷在老屋裏度過了他幸福的童年,於是他在文中多次描寫到這樣的快樂生活:祖母在家裏大規模地養蠶,屋裏的廳上,地上的落地鋪裏統統是蠶,他便架起跳跳板在屋裏通行,也為蠶飼葉;閒着無聊時就以跳跳板為樂,因此常失足跌到落地鋪裏;天井角落的缸裏經常養着蟹,待到中秋時節,蟹煮熟了,他就移桌子到外面的場地上,抬頭看月低頭吃蟹……哦,這樣可愛的故事真是太多太多了,這童真的世界,是那麼地純、真、美,讓我們回味無窮。

“吾愛童子身,蓮花不染塵。罵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對鏡心常定,逢人語自新。可慨年既長,物慾蔽天真。”這是豐子愷最喜歡的詩,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時常保持着孩童般的天真無邪。他認為,唯有童心才絕對真純,不但沒有虛偽殘冷的腐蝕,沒有名利韁索的羈絆,更沒有懷疑妒忌的壓抑。是的,常道最美是童真,若心中時時秉持一顆孩童般正直無瑕的心,人才能活得真,活得自在,活出人生的意義。這是我們從豐子愷的文字裏頭讀出的一方道理。

豐子愷善於處理與子女間的關係,那與眾不同的仁者之愛,成為許多父母學習的榜樣。他愛孩子,在朋友中有口皆碑。郁達夫在《中國新文學·散文二集》的導語中寫到:“豐子愷對於小孩子的愛,與冰心女士不同的是一種體貼入微的對於小孩子的愛,尤其是他的散文裏的特色。”同樣的,朱自清在同名散文《兒女》中也説到:“我的朋友大概都是愛孩子的,豐子愷為他的孩子華瞻寫的文章,真是‘藹然仁者之言’”。

寫了《給我的孩子們》一文後,豐子愷又寫了《兒女》一文,再一次表達了自己對孩子那濃得化不開的愛。《兒女》的開篇直接寫了自己送走孩子之後獨居時的內心感受。離別了孩子,作者的心頭被空寂和孤獨填滿了。就在送走孩子的當晚,他把剩在灶間裏的很多東西都送給了別人,唯獨留下了四雙小鞋子。從留下小鞋子這一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出豐子愷對孩子的愛是多麼的細膩、深沉與真切。豐子愷與兒女相處時,會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為,處處為兒女着想。例如對於孩子們種種調皮搗蛋的行為,大人們一般難以容忍,連慈愛的豐子愷也會有不耐煩之時,也不免會哼喝孩子,奪走他們手中的東西,甚至批他們的小頰。但和別的父母不一樣的是,他隨自己的兒女哼喝之後繼而以笑相對,奪了東西之後加倍奉還,批頰的手在途中立刻變為了撫摸。其次,他總喜歡用欣賞的眼光去讚美兒女的創造,在別人眼中那幼稚可笑的行為,在豐子愷看來卻是兒女們可貴的創舉。

再者,他與眾不同的愛還在於他並不把孩子僅僅看作是自己的兒女,而是把他們看作是自己的朋友。能把自己的子女當作朋友,這就跳出了一般的親子之愛,看問題的角度寬了,愛的內涵就更豐富了,這應該給我們當下的父母有很大的啟發。在散文《送考》中,作者開篇就寫自己奉命送考——“其實沒有什麼重要的責任,因此我頗有閒散的心情,可以旁觀他們的投考。”淡淡的幾句話,道出了豐子愷對自己孩子的升學考試持一種怎樣的態度。作為考生家長的他,能與孩子保持着朋友般的關係,同情、理解孩子的處境,時時處處體察孩子的心理,想方設法幫助他們克服和排解焦慮,體現了寬厚的仁者風範。更重要的是他愛孩子的這種方式不像我們當代有些家長,因受狹隘的“一考定終身”觀念左右而對孩子的升學考試表現得特為重視,他只持一種自然的心態坦然對之。要知道,這過於重視會讓孩子心裏頭的緊張感徒增,給孩子增添很多不必要的壓力,最終不僅影響兒女的成績,也不利於兒女的健康成長。

誠然,我們都承認父母是愛孩子的,但很多父母都慣於用期望的鏈子把孩子緊緊鎖住,希望孩子達到自己的期望,延續自己的心願,而完全忽視了孩子的意願和情感,讓孩子倍感壓抑和負擔。其實,父母是不能單純地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的,孩子不僅是父母自身的延續,也是獨立的自然人,我們應該與孩子保持着朋友般的關係,讓彼此都有平等表達心中意願的權利,以敞開心胸來交流。並且,做到同情、理解孩子的處境,時時體察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要,這樣才能更恰當地給予子女真正的愛。

豐子愷,其文真且樸。讀其文就如同進行了一次生命探索之旅,並在這個旅程中受到靈魂的洗禮。他,讓我們的心靈由喧囂歸於平靜,由消沉而重燃希望;他,就如滔滔長江流水邊的一位辛勤的擺渡人,用他質樸的筆作長篙,以他的真誠純潔為被生活所迷的失望旅人撐出一片希望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