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面香醋勁悠悠情優美散文

文學2.91W

1988年,在北方求學工作了近十年的我調回了家鄉湛江。湛江的親友常問:“你在北方時主要吃什麼?”我説:“吃麪”。

面香醋勁悠悠情優美散文

“譁,那你對面食很有感受吧,説説評價?”

我説:“天下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在晉中。”

我所謂的“晉中”,即是以太原為中心,包括榆次、太谷、祁縣、平遙、文水等縣市,地理學上稱之為晉中盆地。這個地方在中國歷史上很有名,是李唐王朝的發祥地,李淵、李世民父子就是在太原起兵,縱馬橫刀,風捲中原,一統****,奪得天下。

山西面食給我的第一印象非常的深刻,説實在話,當時説什麼也不能夠接受。1983年大學畢業,服從分配到艱苦的地方,去了別人都不怎麼願意去的山西大同。自學校去工作單位報到途中得在太原站換車吃飯。出了車站,我去廣場邊上的一家小飯館,要了幾兩餃子,記得是韭菜肉餡,機壓的餃子,吃起來沒有什麼味兒。有個三十多歲的女服務員過來,非常熱情(在那個年代,實屬難得),滿口太原腔的普通話,她説:你在車上熬了夜,沒胃口,調點醋就好了。沒有等我點頭,她提起放在桌子上的醋壺,“刷”——就往我的碟子裏倒。我夾起泡在醋裏的餃子,哇——,什麼味兒呀!

看着那個女服務員由熱情驟變為驚慌失措的臉,我又不好發作。反而安慰好説:不錯,不錯,強忍着吃了幾個餃子,一是怕浪費,二也是為了不讓她太難堪。後來,還是多要了兩張煎餅才草草填飽個肚子。山西各地的飯館酒樓,餐桌上都少不了這三種東西:醋壺、醬油壺和鹽罐。後來我對山西陳醋着實喜歡,甚至一日不可無此君,這是始料不及的。

到了大同,我們剛報到的四個大學生被單位安排下礦井實習一年。礦上食堂不怎麼好,饅頭老蒸不透,不是鹼大,就是面酸,那些菜,不是土豆白菜,就是蘿蔔粉條,總之是沒有一頓吃舒服的。我們四個每頓都合起來打飯,這樣,可以出一份的錢就吃上四個菜。除我外,他們二女一男都是山西人,特別照顧我這個“南蠻子”、“廣東侉子”,好點的菜儘量讓給我。特別是其中一個温柔多情的晉中姑娘,對我特殊的關照,總是變着法子讓我吃好。星期天回單位,她不讓我吃食堂,而是點上她特地從商店買的煤油爐給我做麪條。這個姑娘後來就是我的妻子。日後我對山西面食的偏愛,關鍵原因也在於此。因為,在那艱苦的歲月,她用晉中麪條温暖了我這顆孤寂的遊子心。現在妻子已隨我調回老家濱海城市湛江,但我們家仍經常吃麪食。日常生活主糧大約是一半面粉一半大米。

山西面食,可以説是集整個中國麪食之大成,其精華就在晉中。這肯定是與歷史有關。自明朝初年至清代,晉中盆地一直是全國經濟、文化發達的富庶地區,特別是明清兩代,晉中外出經商發大財者甚多,就是名聞中外的“晉商”(筆者將在“《銘情山西》系列散文之二:晉商,嵌入歷史的輝煌”中作詳細描述)。因為有錢人多,飯食就講究。晉中的自然物產,找不到廣東沿海一樣有鱗有爪有殼的生猛海鮮,所以,心靈手巧的晉中家廚和館廚們,就在主食麪食上下功夫,代代積累和發展,形成了晉中麪食博大精深的體系,可以説是“人無我有,人有我精”。

晉中麪食就加工方法來説,同樣是有四大類,即煎炸類、蒸制類、撈麪類和湯麪類。但其品種比其他地方多得多。煎炸類裏有油餅、油條、油繩、夾心煎餅;蒸制類有花捲、饅頭、包子;撈麪類有水餃、拔魚兒、託魚兒、溜尖兒、剔尖兒、壓尖兒、擀麪、刀削麪、揪片兒、貓耳朵、扯麪、拉麪,等等,晉中麪食的主要特色就體現在撈麪類上;湯麪類是按其配料和佐料的不同來起名,常見的有肉絲湯麪,雞湯湯麪,卧蛋面,榨菜湯麪,三鮮湯麪,銀絲素湯麪。在湯麪類中,有一種“合子飯”,是把麪條下在小米稀飯或玉米楂楂裏,與鍋裏先下的南瓜、土豆或白薯同煮,這是窮人家早晚餐的主食,稀的、稠的都是它了。我見過製作或吃過的山西晉中麪食,不下三十種。

在撈麪類裏,有一種很特殊的叫“河撈”。這種麪食的加工,是在晉中牢固結實的大鍋台上架設一個特別的機構上進行。這種機構由橫豎兩根木頭組成,下面那根中間鑿出個槽,槽底鑲嵌一塊鐵板,鐵板上鑽出漏麪條的眾多小孔,上面那根中間裝上一個與槽完全吻合的木榫。把揉好的麪糰放入木槽,兩個人站在鍋台對面各執一端用力壓上面那根木頭,木榫擠壓槽中的麪條,從篩眼狀小孔擠出,墜入液沸的鍋中成形、煮熟,澆上澆頭調上佐料上桌。

如果説要舉出最具山西特色的麪食品種,當然,首推刀削麪。刀削麪的加工方法,是把麪糰揉好,就着燒開的水鍋上方削成條狀,飛入水中煮好撈出,澆上澆頭和佐料上桌。説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很講究。首先,麪粉的質量要好,選用的麪粉要筋性好又不粘刀;其二,水和麪粉的比例要恰當,水少面幹太硬,水多粘刀又不好削;其三,揉搓上要下足功夫;其四,刀要就手,利鈍要適中。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過硬的腕上功夫。另外,還不能忘了個小祕密,在和麪時撒上一點粉鹽。面刀是山西家家户户都必備的廚房用具,但有的人用菜刀也能夠削得很好。在我的親友中,削麪技術最過硬的是妻子的小妹妹。我削的也算可以,但還比不上她。

在晉中麪食中,我最愛吃的是“貓耳朵”。每次探親回外母家,或者是他們來看我們,我都要他們做“貓耳朵”。“貓耳朵”的加工方法挺有趣:把擀好的厚面片切成指頭大小的小方丁,用指頭在面板上一碾一滾,就滾成貝殼狀。因為有這一碾,增加了面的彈性,口感很“筋”,有咬頭,也很耐飢。每逢我生日這天,遠在三千公里外的外父外母也要做“貓耳朵”,他們用“貓耳朵”寄託對我的祝福。這樣的温情摯愛,實在讓我銘感五內,沒齒難忘!

在山西年,我學會並且比較熟練掌握的麪食加工技藝是擀麪條,功夫絕對的老到嫻熟。另外,擀餃子皮也是一把好手,不單是快,而且成形好,厚薄、大小都適中。每次探親的團聚,包餃子都是我擀的皮,我一人擀皮可以供給三個人包。這點小小的`手藝,讓外父母喜歡的不得了。

我原來那個單位,同事們來自全國各地,但大家來後不久都會愛上山西老陳醋。山西老陳醋以太原及周圍地區生產的最有名,首推榆次和清徐這兩個地方。當年我在大同工作的幾年裏,有機會出差太原時,很多時候都有同事託付捎太原陳醋,從太原回來,肩上扛的手上拎的全是大塑料壺裝的太原陳醋。我調回湛江很久了,有一次有個朋友從大同路過來湛江,好朋友有斐君子給捎來的也是山西陳醋。我體會到吃麪食調醋確實令人胃口大開,而且山西醋不但對腸胃等內臟和血管保健是上品,對美容護膚也極有效,洗過頭後在最後漂洗的水中滴幾點醋,頭髮會變得又亮又光。醋泡蒜一起吃可以有效防治感冒,吃螃蟹、鮮魷等海鮮調點醋可以防止過敏。山西人有“姜葱蒜醋治百病”的説法。上世紀九十年代中葉,受國家的領導人某某同志喜歡把醋兑雪碧作為飲料(民間尊稱為“某某一號”)的啟發,湛江有位企業家開發出一個十分暢銷的著名陳醋飲料“天地壹號”,這個企業家就筆者中學時代的校友、現單位同一科室前輩的同事(我調入現單位時,他早已經下海經商)、北京大學經濟系畢業生、廣東龍虎豹實業集團公司的董事長陳生先生。他們生產的陳醋飲料的主要原料,也是從山西進來的老陳醋。

我們廣東人很多不喜歡麪食,原因是廣東人吃麪多以糖同煮,所以很容易膩味,吃多了之後常犯胃酸過多或者腹脘悶脹。我們向不少廣東親友推薦山西陳醋,果然大家對面食的感覺就大大不同,如我的父母兄弟們。但是,如果吃麪食用廣東白醋,則效果大大不同。廣東白醋俗稱“酒尾”,據説是用蒸過米酒之後的酒糟加工的,寡酸寡酸的,按山西方言來説是“白痞沒味兒”的,沒有山西老陳醋的香味和勁道。

撫今思昔,翹首北望。山西的水土和五穀足足養育了我五年。從二十歲出頭的一個“愣頭青”到為人夫為人父,我與山西結下不解之緣,或者説,我全身奔流的血管裏,不單是南海的潮汐、紅土地番薯的精華,還有黃土地小米、南瓜和老陳醋的神魂——山西於我,不但人親,土也親吶!

遠別山西之後,時時感銘山西親友的厚愛和關懷,謹以一組散文,聊表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