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追尋心中的腳步隨筆

文學1.66W

【跟着一份心情,追着季風,去尋找,尋找古韻新香,尋找在野之趣,得幾分靜心潔趣,這也許就是出遊追尋的理由和行走的旨意。】

追尋心中的腳步隨筆

(一)廉村

春風什麼時候吹過這裏,正如我們何時來到這裏一樣,只有自己與這塊土地上因緣和合的一切才在意。古樹把春風當作新年召喚的夢囈,一言一語把芳心叫醒,淺淺的新綠含露帶嬌,輕輕搖曳,醉倒老樹頭的所有青苔,一叢叢一波波嬌滴滴地依偎在這長滿村莊故事的老樹上,讓鳥兒婉轉輕唱,傳遞着又一年的新夢。

我是一縷輕風,還是一滴露珠,或許那樣都不如。但我確實如風如露行走與停歇在廉村的村中弄巷裏與村邊的碼頭上。雙腳註入儒禮古風,細眼擦拭蒙塵。千年古村,不管後人給了他多少桂冠,我只把她當作一束光耀來引路。把自己的小心,縝密成一粒小石子,去叩擊廉村城池的石牆,老宅的石座,官道的石條,宗祠前石鋪的吉祥圖譜,擱置在城門邊碩大石磨以及廉溪汀中的滿灘鵝卵石。

一路輕叩,踢踏聲聲,石與石之間聲聲呼應,力道所及,應聲而起,心力能叩響哪道門,門中就有歷史的迴音。廉村古稱石磯津,一個古名道破地理玄機,石磯陳列,津口橫渡,羣山聚瑞,碧水載福,這便是開閩第一進士薛令之故里的地理特徵。之後唐肅宗敕封“廉村、廉水、廉嶺”,則再朱點了這裏的氣象。鄉村有官有吏不足為奇,清官潔吏得匾豎碑立坊旌表也屬常見,可以一人的德操成為一個村名,該並不多見。憑着這個廉字,我敬慕着這裏的每一個人,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樹,每一滴水。這裏“廉”字經文,晨讀夢囈,如頌如咒,千年不竭,代代誦頌,萬物生靈,怎能不受這大咒加持,更何況此咒還出於帝皇。想到斯,唸到這,我不必再問城池守住了什麼。

我曾説山有石如人有骨,村有石如金鑲玉。廉村大石為磯,小石鋪道,即便輕輕叩過,也盡是“金聲玉振”。陳氏宗祠前細石五環並綴,五福呈祥,五穀豐登,一個個寓意紮紮實實地種到這裏。一個村十七位進士,陳氏還有一門五進士,三代登高第,或許就是一個個祈盼賦在一塊塊小石上,始終不渝地楔在這塊熱土上,隨時運孕育而出。寬廣的官道,兩條平行條石,一路延伸,它在廉村不是耀武揚威,而是為耕與讀兩輪鋪下軌跡,為禮與法留下規範。城門邊笨重的石磨,靜靜地躺着,它把沉重歷史擱下,再也不想把推磨拉坊的日子帶回到廉村中去。

一路追尋,每一塊石頭都是我知遇之師,但我不滿足他們賦予我過於莊嚴的.課題,我還要問師於廉溪汀中亂石灘裏的每塊石頭,哪裏可追尋碼頭上的江湖一味,哪裏可尋得城牆外的鄉野情趣。竹篙點水、鸕鶿潛躍,隔岸相顧,水中相依。我從灘頭走向灘中,這裏的石塊情態各異,無拘無束,捧起它,它不僅有重量,還有各種紋斑色相誘人,隨手一扔,也只是咔嚓一聲,即刻分辨不出那塊是它。灘石之師的點悟,我彷彿有些明白。我雖不再喜歡大呼小叫,但可以自在地啃着廉村人醃製的脆蘿蔔,聽自己發出的呱柒呱柒聲響,看油菜花叢中美人拍照,也可以拿出相機拍下這些拍照的人。

真的拿起就有,剛剛穿着禮服合照國學班的學生,正沿着碼頭上那座浮橋向汀洲走來,進入了我的鏡頭,我以心為快門,拍下了,並取名《我要去追尋》之一。

(二)溪塔與虎頭

一架架藤蔓,一片片花海,把溪塔村網在其中,把虎頭村醉在其裏。七巧節葡萄架下聽牛郎織女相會私語,桃花樹下玩拌家家遊戲等童年有趣的記憶,沉浮在虎頭村的花海里,被溪塔村的葡萄架網一網撈起。記憶沿着帶刺的藤條一架架爬過,看見整個葡萄溝的亂石與潺潺流水,成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清水如鞭,亂石如畜,是羊,是牛,還是河馬,不管哪一樣,都靜靜地低頭飲水。

台灣校園歌曲《蝸牛與黃鸝鳥》隨溪水清流而起,“阿門阿前一棵葡萄樹,阿嫩阿嫩綠地剛發芽……” 我伴隨節奏聽到了葡萄藤拔節裂皮的聲響,萌芽就從節縫裂皮中長出,新葉也就會在大家熟睡的夜裏成形。溪塔村的人從夢鄉走出,滿條葡萄溝便是綠葉濃蔭,葡萄串串。

溪塔是個畲族村,畲家人男俊女俏,能歌善舞。我想這天姿來自基因,來自清山清谷,來自圓嫩滑溜的葡萄。我從記憶走出,從架上走下,沿着溪谷緩行,這個世界彷彿乾淨得連塵埃都省略了。棵棵葡萄樹都從壘石基座縫間長出,在我的眼裏這樣的立地條件能長的只能是苔蘚,然而這裏卻長出甜透心脾的葡萄。畲家的勇敢頑強或許與這葡萄藤蔓有着相似的一脈。

這是歌台,那是舞榭,畲家人浪漫在生活中,葡萄架下的對歌,一定比起牛郎織女的私語還勝一籌,有愛大膽表達,有情亮開歌喉,一切明瞭得如滿溪谷的水與石。村尾石拱廊橋架通情與愛的隔望,對上歌,對上情,不管哪山哪寨,鵲橋就在河中央。

沿着這條溪水而下,就是虎頭村,雖兩村相距很近,但看這裏的地勢,彷彿是一個葫蘆柄與肚囊的關係,溪塔如柄虎頭囊。他們因勢而就,一條葡萄溝,流出滿倉桃花海。我要繼續追尋,帶着對溪塔的留連而又嚮往虎頭村。“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景緻怎肯捨棄。虎頭村,我得先尋找虎頭安在。目光躍過新居,躍過桃林,掠過四周羣山,心中有形,山就成景,我看到了兩隻卧虎鎮守村後,他們各自回首,相互守望,呵護着這個吳姓的畲家人。虎頭山下那股清流,如虎垂涎,水中水車慢慢轉悠,則似虎舔津,這股水慢慢注入村前的那條秀溪。桃林就佈局在兩岸邊上,坡緩地平。水是虎頭山的泉水,是秀溪的清流,一股流瓊,一派流蜜。山是虎頭山緩坡,園是秀溪衝擊的小平原。自然間都甜得兩虎微醉,何況此山此水養育的水蜜桃。

建個觀景台,這是當今有識之士的善行,看花開,便知陶情,看落英,便知花事。賞花盛會,是人們心花怒放的匯聚,是人們給花信的一封封回貼,也是人們在花事裏接受的一張張保平安幸福的桃符,更是人們祈求能品嚐到虎頭村水蜜桃默默的許願。這盛會常是不召而集,不宣而來,有情懷的人不肯錯過花期。

我見過這山這水,見過桃林,來到了千年老榕跟前,抬頭望一冠遮天,俯首處羣根合抱,披錦旗,供香火,邊有神殿看護,跟前還有一個桃花盛會的大舞台。這裏是祈福、許願、報恩、慶典重地。是虎頭山下兩虎看護的因果大舞台。這一切彷彿安定了我那追尋的心。樹若長老,檀香植願,祈福成因,種桃踐行,花開是喜,蜜桃成果,一切善緣都匯聚在這個長老跟前。我三鞠躬,拍下這棵老榕樹,取名《我要去追尋》之二。

(三)彭家洋 樓下村

爬上山,我知道這是山裏人家,到了彭家洋,村口便是一個文化廣場,廣場邊有是一座建築精美彭家祖殿。廣場中有幾個老師帶着學生在玩遊戲。老師與學生的裝扮和氣息,都告訴了我,是山下來的,一定是踏春而來。我看這裏文化牆,才知這彭家洋並不姓彭,而是從寧德吳山搬來吳姓家族。雖然村子還沒見到,但已經覺得了村子可愛。鄉村是一個姓氏,是一塊地,還是一片宅,還是一個名字?或許還有更多。我知道鄉村的變遷中,村子易主是常見的事,誰能在這塊地上繁衍成村,彷彿都有個定數。

彭家洋,真新,不見曾經的夯土、石階、石道小弄,一條小溪澗,澗邊不見老石雜草,就連溪底彷彿也做了一些處理,那水流得相當順暢。走到村中感覺,真潔,空氣清沒有一點雜味,村弄無塵無垢,村前還有一片一千多平米的櫻花園。這全新潔淨的一切,能在一個小小山野鄉村出現,確實讓人難以相信。多少的村子,就是幾個不論什麼季節都在牆根前曬太陽的老人,而這裏沒有這種老得的氣息。村邊居然還一座城裏的高樓,説是安置房,老屋拆遷户居住的。做為山間的新農村我彷彿找不遺憾點,此時我彷彿成了找毛病來的,便把思維引到最讓人頭痛的污水與垃圾處理。可這裏也無法挑剔,村出口處,左是污水處理池,右是垃圾焚燒爐,剛進村,村民主任就引導我們參觀過。還跟我們説村前的那片梯田要恢復耕種,成為四時的梯田風光。至於一個幾百人的小村,我不希望承載太多,能活好當下,就已經夠欣慰了。

我在回程的路上,拍下彭家洋村石坊,以此記下一個鄉村變遷中斬新一頁。

追尋的目光沒有停在車內,追尋的思維總在路上,車窗外便能盡覽福安城全景。彭家洋的變造故事,我沒能聽到,可求生求變,求富求榮,不背的定律,處處在演繹着。不管是吐故納新,還是老樹新芳,傳統的文化基因總遺傳在這塊土地上,彭家洋,一樣也不例外,樓下更是傳承薪火。他雖然有“鳥巢式、飛碟式、隧道式”大棚生產方式,雖然擁有立體農業、循環農業、物理農業等現代科技手段,但萬變不離其宗,農業,農家人的產業,總是傳承着農業的文明。大棚裏的蘭花、疏菜,一樣傳遞着花開花落,菜綠菜長的信息。農業可以觀光,正如古村老宅可以觀光一樣,以不同的氣息,散發着農業文明一路走來的芳香。

樓下三十二座清代古民居成片建築,灰牆青瓦,飛檐翹角,精雕細刻,把傳統的匠心凝固,薰足代代煙火,吸納人生五味,講述着樓下人耕讀傳家的歷史。座座老屋,廊廳分明,前後天井各分秋色,每座老宅的主人,又憑着自己淵源、財力、及文化取向,配上牆飾、對聯、窗雕,把中華傳統經典文化融入其中。我最喜歡樓下這些老宅後院天井的裝飾,壁上題額,或為“如坐春風”、或為“室靜蘭香”、或為“食德飲和”各有雅韻。壁前花座供上名貴花卉,相對於前廳與天井處處的入世氣度,這後院就是藏趣納雅的“養心閣”。廳養氣,內養心,門樓養勢,樓下古民居的門樓的氣勢不亞於許多大宅院,雖不見太多門當户對,但質樸厚實足以貫勢。

天色漸暗,幾滴雨珠,濕潤的空氣氤氲着長長的村弄,一種對遠古的暮歸情境從我心中喚起,一把油紙傘或一件長衫那是多麼祥和的氣象。

拜謁樓下的石獅峯寺,已是晚上七點左右,這可是一座千年古剎。我原以為今天無緣敬拜,沒想到朋友中有福人早與寺裏的法師結下深緣,有緣人處處逢緣,這一福緣成了今天的佈施。深深的夜色不是褪減造訪興趣,而平添了古剎的清幽。沿着邊門而入,放生池安安靜靜地進入靜養,我們的腳步並沒有打擾這方清靜。拾階而上,法師合掌相迎,把我們引入大殿。我見過許多石柱木頂的石木結構大殿,但我沒見過這方形石柱,情不自禁伸手觸摸,幾分清涼,彷彿古老的體温,人工細鑿留下了深深歷史印痕。斗拱高若蒼穹,法師輕聲慢語的介紹引魂出竅,讓我穿越了歷史時空,彷彿看到了唐景福元年(公元892)修寺建院的場景,這可要發多少的善心,才能完成這善舉。這個寺院的落址,該積下了多少的福報。雖有朋友提醒大殿內不能拍照,但我膜拜之情難以抑制,便對自己説,佛光普照,何居小節,弘揚大愛,分享這方人偉業,我還是拍了。我後來也想自己的行為是否有損於文物的保護,這可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雖不是秉燭夜遊,但法師如光可照,書畫墨香尤酣,攝影作品情景曾在。佛即心,心即佛,走到聰明泉,我迅速取一瓢飲,潔水濯塵垢,喝一口洗去心裏蒙塵,靜思濾過,這裏收穫樣樣清晰。追尋不就是為心而往嗎?我在夜色裏用眼為鏡,用心為底片,又拍下了這一張照片。

標籤:追尋 隨筆 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