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狼圖騰》讀書筆記

文學4.76K
《狼圖騰》讀書筆記1

狼,一種兇猛、聰明、羣斗的犬科動物;圖,一種意會、溝通、展示的深邃符號;騰,一種生存、向上、發展的蓬勃狀態!狼圖騰:自由、獨立、頑強、勇敢的精神、永不屈服、決不投降的性格、意志和尊嚴!一部小説,一部電影,一段音樂。用文字語言,鏡頭語言,聲音語言記錄、彙集、傳播着大自然的法則,震撼、觸動、撞擊着我們寵物般安逸的神經和思維。

《狼圖騰》讀書筆記

狼本無心吃羊,人本無意殺狼,只因食物之爭!到底是誰先動了誰的奶酪,最後又是誰保住了自己的奶酪?拼到最後,才發現:人們要控制自己貪念,不去多吃別族的吃物,否則,到頭來,自己的吃物也會莫名其妙的稀少,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而這正是人們自己的造就。

《狼圖騰》讀書筆記2

前日晚在電影《狼圖騰》全球首映禮上先睹為快,着實心生敬畏。這敬畏一來是對生命的尊嚴肅然起敬,二來是對自然的平衡法則歎為觀止,三來是對“萬類霜天競自由”的頂禮膜拜。我始終相信,一部蕩氣迴腸的佳作不僅會在細節上做足功夫,更會令觀眾在欣賞之餘接受價值觀的傳遞。這些,該片都完美地做到了。

我印象深刻的記得,電影正片結束時,大廳裏的燈光並未如往常那般亮起,觀眾們在黑暗中靜靜地看完了所有主創人員字幕。其間,全場爆發過一陣掌聲,那是因為屏幕上出現了每一隻“狼演員”的名字。的確,在這部片子裏,“狼馬大戰”之類的段落讓人震撼不已。也許不是導演“駕馭”了狼,而是一如這部影片想要傳遞的哲學——是狼與人平等協作,共同完成了出這部傑作。

《狼圖騰》讀書筆記3

狼與黃羊一戰,悄無聲息卻也看的人驚心動魄,而草原人對絕境中黃羊的狩獵也是發人深省。

將找到的倖存的黃羊放生,老人説:“為了來年也有豐盛的收穫。”

凍的半臭的羊是狼的美味,於是留在雪地裏讓狼來年開春可以飽餐一頓 人畜便能免受一災。

只在當天狩獵,狩得多少便要多少,絕不多貪,剩餘都留給狼,也是感謝。沒有狼羊之戰草原人連黃羊皮都摸不着。

對草原人來説,騰格里(天)是至高無上的信仰。騰格里為父,草原為母,草原狼受到騰格里的庇護。黃羊是災,狼是他們的圖騰。人、草原與狼必須共存,這是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智慧。

而漢族的農耕文化卻習慣將一切趕盡殺絕,將眼前的利益盡收囊中 。

農耕民族捍衞的是“小命”——天下最寶貴的是人命和活命;遊牧民族捍衞的是“大命——草原和自然的命比人命更寶貴”。

要説人之初性本貪,也是在理。要讓漢人也能明白蒙古草原上共存的道理,恐怕也難。

《狼圖騰》讀書筆記4

孔子提倡“仁”,卻把無數人教化成了“小羊”,無“狼”之時,天下太平,可“狼”來之後,“小羊”便無反抗能力,任人宰割。清朝便驗證了這一點。遊牧民族不管老少男女,個個都是戰士,農耕民族的思想使人變得善良,遊牧民族的思想使人堅強,具有狼性。只有兩者相結合,才能使人既不變成任人宰割的“小羊”,也不會變成殘忍的“狼”。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把握人性的尺度!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才能利於不敗之地!

觀後此影片,總結出一句話:要想成功,必須具有狼性。狼是集智慧、團結、勇敢於一身的,我們無論做什麼千萬記得不能像羊一樣任人宰割,我們要學會羊的平和穩定性格,也要學會狼的拼搏、團結合作,兩者結合才能成功!

《狼圖騰》讀書筆記5

最近讀了姜戎先生的《狼圖騰》之後,感覺心潮澎湃,它讓我對本來就很嚮往的草原生活更加痴迷,讓我迫不急待地想要到那美麗而又古老的草原去領略那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獨特風光。

這是一本優秀的小説,描述了大草原上騰格爾地區的人民羣眾的生活。隨着他的描述,我彷彿也身在大草原,感覺草原的廣闊,人民羣眾的熱情好客。以及人與狼之間的那種微妙關係,那種生在草原,死後軀體還於草原的高尚的情懷...

《狼圖騰》,並不為龍圖騰和狼圖騰的起源所左右,只是喜歡狼與額爾草原人的鬥智鬥勇的情節所震撼,我也希望在《狼圖騰》找到自己的信仰,以期走出自己的路。

《狼圖騰》讀書筆記6

狼,機智。它簡直是個軍事天才,能打善戰,足智多謀,連名將成吉思汗也是它的徒弟,戰術無不讓人欽佩!狼,不屈不撓。它們怕火,怕光,怕人,但唯獨不怕流血,不怕受傷,不怕犧牲,它們寧願自殺,也不願倒在敵人腳下。就算身受重傷,也依然努力保持隊形,服從頭狼命令,視死如歸!狼,充滿愛。狼族是個充溢着愛的大家族。母狼會為了保護狼崽,不惜一切代價,甚至是生命。就算失去了孩子,母狼也會幫其他母狼餵奶。這愛,讓人感動!狼,忠實。它們從未背棄過自己的家族,永遠聽從頭狼指揮,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

我在這次考試中失利了,但這本書又讓我重新站了起來,我要學習狼性,讓我我把丟失的臉面再檢回來。

《狼圖騰》讀書筆記7

假期媽媽為我買了一本狼圖騰,讀完後,其中的情節讓我深有感悟,狼羣之間的和平共處是非常值得人類學習的!

狼不僅與同類密切合作,還可以與其他種類的生物和睦相處。這樣做的目的有時是為了達到雙方合意的目標。

另外,狼與狼之間的默契配合成為了狼成功的決定性因素,由此想到個人,想到國家,我們一直貫徹執行的建設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也體現了這種精神,這種和諧不僅僅體現着國人與國人的和諧,也要求與其他國家的和諧。

在這種和諧的環境之下才更有利於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只有政治經濟發展上去了,才能使我們國家更加強大,才能在世界的民族之林中立於不敗之地。

《狼圖騰》讀書筆記8

讀完姜戎的《狼圖騰》時我的內心無比的震撼,它震撼了我們現在已經不會輕意感動的靈魂,讓我們在讀過之後會不由自主地產生無盡地思索。其中最令我感到吃驚的是草原狼堅忍不拔的意志,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犧牲精神,以及靈活萬變的智慧。在漢人的心目中狼是兇猛、殘暴的動物。因而在成語裏“狼”往往是帶有貶義的作用。其實,這種判斷是錯誤的。狼是勇敢,頑強,有着高智慧又團結的動物。

《狼圖騰》,它讓我對狼有了新的認識。廣闊無邊的草原也曾有虎豹,但在漫長的歲月中它們都被無情地淘汰了。唯獨只有草原狼經起了時間的考驗並且最終成為了草原的獸中之王。促使狼千百年來在蒙古草原經久不衰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是團結!在狼羣里老弱病殘的狼總是受到照顧。吃食時狼也會把食物留給它們一份。在生死關頭時狼又把最好的退路讓給它們而自己卻去面臨危險,面臨死亡。試問,這種團結的精神又有多少人具備呢?狼是智慧的這一點在草原狼捕殺獵物的時候體現的淋漓盡致,它們的每一次進攻都堪稱經典它們不打無準備之仗,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實踐孫子兵法,‘多算勝,少算不勝’在狼與人的爭鬥中,這種智慧也隨處可見為了不使狼羣暴露,獨處而被人發現的狼,往往逃向與狼羣相反的方向犧牲自己,保全羣體這絕非聰明,而是智慧狼是團結的。它們很少各自為戰,所有的行動都是在狼王的統一調度下進行只要狼王一聲令下,羣狼便會排山倒海,勇不可擋即使是它們被牧民和獵狗圍困,四面楚歌,它們依然鎮定自若,陣形不亂。狼是勇敢的。

《狼圖騰》讀書筆記9

在蒙古大草原中狼是有野心的;殘忍的,但是在蒙古人心中狼是神聖的.。

現在野牛成為了家牛,野豬成為了豬,狼成為了狗,野性完全消失除了在蒙古。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都認為狼是狡猾的;永遠不會懂得什麼是愛心,什麼是憐憫。可是我錯了它們之所以沒有愛心是因為它們懂得一句話: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它們之所以不懂得憐憫是因為狼從不會讓敵人知道自己的另一面。

我一直都認為狼對自己的孩子不服責任。可是我又錯了它們是那樣的疼愛自己的孩子,它們願意以自己的輕傷換對方的重傷,以自己的重傷換對方的生命。

它們有自己的尊嚴:別人給它們食物,它們從不會低下頭,它們只會認為這是它自己捕捉的食物,絕不讓步。

它們團結友愛:每次出去時都是一羣一羣的。

我知道了做人要有尊嚴,沒了尊嚴的人原來是這麼可怕。我知道了如果是一個集體我們一定要團結友愛。

  《狼圖騰》讀書筆記10

這是一本優秀的小説,描述了大草原上騰格爾地區的人民羣眾的生活。隨着他的描述,我彷彿也身在大草原,感覺草原的廣闊,人民羣眾的熱情好客。以及人與狼之間的那種微妙關係,那種生在草原,死後軀體還於草原的高尚的情懷。一種對死的無所畏懼,和對死後的那種從容處之。

狼是一種非常殘忍的動物。死去的狼的身體也會被狼吃掉。為了生存,老的,弱的為強壯的所殺,是為了保持團體的整體素質。對於頭領的狼王,更是一種説不出是喜歡或是害怕的感覺,敏捷的身手,超越羣體的洞察力,以及對狼羣的絕對控制權。可以説狼王就是整個狼羣的精神所在。一隻優秀的草原狼。

人和狼共存於一個大草原,可以説是有點休慼相關了,人們恨狼,獵狼,卻又崇敬的膜拜狼,傳説狼與人是共有一個祖先的。有的狼的臉孔確也相似於人類。當然這也並非是不可能的。草原上人的智慧是代代相傳的。愈老是精華。一輩子生活在在草原,對於氣候和每一寸土地都是熟悉的。他們是真正的草原英雄,不倒的豐碑。

對於古語“套不着孩子,打不着狼”的這一古老諺語的深刻體會。牧民的孩子從國小捉狼,那些狼崽就是靠孩子們鑽進山洞,抱出來,也就是説,孩子是冒着生命危險得到小狼,小狼如果是很小的,就可以訓養成和狼狗差不多,可以説訓練一條小狼是非常難的,小説中的那隻小狼,就是死也不願訓服,最終也是以死亡而告終。而那條意外得來的二郞,我也認為是一隻小狼,只是因為過小的失去母狼而被人類所圈養和感化而成的。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那些下鄉知青的命運,在騰格爾草原上受到了同等的待遇,充分顯示出草原人民廣闊的胸懷。那熱愛草原的小夥子,把這看成自己的家。

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羊羣被狼所設圈套全被趕入了冰窟,還有兩個牧羊人也失去了生命。讓人見識草原狼的狡猾和有組織性。由此而引出殺狼的決定。但是生態環境也要維持。也就是説,草原上的生物是有比例的,不能盲目讓一個物種滅絕。

本書較好地反映了大草原人民的生活和當時社會現狀下的社會局面。反映出廣大人民羣眾在當時的社會局面下的精神面貌和少數民族人民羣眾的堅持真理,熱愛大自然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