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送別詩詩詞鑑賞

文學1.23W
送別詩詩詞鑑賞1

山中送別唐王維

送別詩詩詞鑑賞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柴扉:柴門。

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裏指送別的友人。

【譯文】

在山中送走了我的友人以後,夕陽西墜我關閉柴門。待到明年春草綠的時候,友人呀你還能不能回來呢?

【評析】:

燧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

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盼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迴歸卻難上加難。

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別董大

唐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譯文】

朋友,面對這黃雲千里,大雪紛飛,雁聲悽楚,北風呼嘯的景象,千

萬不要感到惆悵。(在這日暮天寒之地,惡劣環境之中,你的意志將得到鍛鍊。)

莫要因為環境艱苦,旅途寂寞而悲愁。在這藍天之下你將不會感到寂寞,在

這藍天之下你的名字將傳遍大地,我為你而自豪。去吧朋友,你將在四之

內找到你的知音。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註釋]

1.芙蓉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辛漸: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説,夜裏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

山。

4.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解説]

一夜寒雨過後,詩人在芙蓉樓與友人話別,這時只有晨光映照着遠處的山巒。

他囑咐朋友,如果遠方的親友問起我,請把我清廉正直的心意傳達給他們。

[賞析]

這首詩不像一般的送別詩那樣,努力抒發對友人的深深眷戀之情,而是着重講述自己的純潔感情和高尚志向。當時,詩人的朋友辛漸即將取道揚州,北上洛陽。正在江寧(今江蘇南京)任職的詩人,親自送到了潤州,在西北城樓(即“芙蓉樓”)為他餞行,並寫下這首詩。“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連朦朧的遠山也顯得孤單,這種景象襯托出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但詩的重點卻在後兩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陽,那裏也有詩人眾多的親人和朋友。詩人深深思念洛陽的親友,並想象他們也同樣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囑託辛漸,當親友們問起來,就説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顯示出很高的語言技巧,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註解】:

1、城闕:指唐代都城長安。

2、輔:護衞。

3、三秦:現在陝西省一帶;輔三秦即以三秦為輔。

4、五津:四川境內長江的五個渡口。

【韻譯】: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評析】:

燧擧詩是送別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承之,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峯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悽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現代詩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複習: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誇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寫深情厚誼,十分動人。這首詩體現了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詩歌特色。

寫作背景。

汪倫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學,但不願做官,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對李白所作的詩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知道李白喜歡喝酒,於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釀成酒,並長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聽説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請李白前來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來,於是想出一個妙計。他修書一封,送給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寫道:“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已早聽説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應往訪。見面後,李白説:“我是來觀十里桃花,訪萬家酒店的。”汪倫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並無桃花十里;‘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酒店萬家。”此時李白方知“受騙上當”,但卻哈哈大笑説:“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後汪倫每日以美酒佳餚相待,兩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贈汪倫》這首別具一格的七言絕句。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詩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現譯】: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麼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幹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沒古道,豔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註釋】:

2.離離:青草繁茂的樣子。3.遠芳:廣遠的草原。

4.晴翠:草原明麗翠綠。5.王孫:公子王孫。此指所送之人。

6.萋萋:青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送別詩詩詞鑑賞2

【提要】

本篇《陳子昂唐詩《送別崔著作東征》》由應屆畢業生小編特別為需要送別古詩古文的朋友收集整理的,僅供參閲。內容如下:

關於陳子昂唐詩《送別崔著作東征》主要描寫了什麼內容呢?全詩寄託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下面一起來欣賞下!

【作品介紹】

送別崔著作東征詩題又作《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樑王東征》,作於萬歲通天元年(696),這一年,由於唐朝將帥對邊事處置失宜,契丹孫萬榮、李盡忠發動叛亂,攻陷營州(《舊唐書·北狄傳》)。唐王朝於同年七月以樑王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赴邊地以備契丹。契丹轄地在今河北、遼寧一帶,在帝都長安之東,因此稱東征。崔著作,指崔融,時任著作佐郎,以掌書記身份隨武三思出征。

【原文】

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

王師非樂戰,之子慎佳兵。

海氣侵南部,邊風掃北平。

莫賣盧龍塞,歸邀麟閣名。

【賞析】

“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首聯點明出征送別的時間。金天,指秋天,《禮記·月令》載:“孟春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天子乃命將帥,選士厲兵,簡練俊傑,專任有功,以徵不義。”詩人在序中也寫道,“古者涼風至,白露下,天子命將帥,訓甲兵”,大唐王朝這次東征平叛,選擇在秋氣肅殺的時候,正是為了“昭我王師,恭天討”。這兩句暗示唐軍乃正義之師,討伐不義,告捷指日可待。“肅殺”、“白露”勾劃出送別時的氣氛,使出徵者那種莊重嚴肅的神情如在眼前。

“王師非樂戰,之子慎佳兵”。統治者當垂恤生靈,“偃兵天下”(《序》),因此王師不喜戰伐,以仁義為本。之子,指崔融。佳兵,本指精良的軍隊。《老子》:“夫佳兵,本不祥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這裏用“慎佳兵”來勸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殺戮,兩句表面歌頌王師,實則規諫崔融,顯得委婉、含蓄。五、六兩句借表現河北戰場的環境,來盛讚唐軍的兵威。樑王大軍兵多將良,軍容整肅,這次東征定能擊敗叛軍,大獲全勝。北平,郡名,在河北,初唐時稱平州。這裏指孫、李叛軍的巢。“海氣”、“邊風”都是帶殺氣的物象,“侵”、“掃”來表現東征的氣勢。

末二句進一步以古人的高風節義期許友人,呼應三、四兩句。盧龍塞,古代是河北通往東北的交通要道。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烏丸,田疇獻計,引曹軍出盧龍塞,出敵不意,大敗烏丸。曹操欲對其行封,疇説:“豈可賣盧龍之塞,以易賞祿哉?”終不受封。(《魏志·田疇傳》)。麟閣,即麒麟閣。漢武帝時曾畫十一名功臣的形貌於其上。後來就以麒麟閣作為功成名就的象徵。詩人用這兩個典故是有針對性的。武后臨朝稱制時,輕啟戰爭。公元687年(垂拱三年),鑿山開道,襲擊生羌、吐蕃,不但造成士卒的痛苦,也給中原和少數民族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眼下,孫、李利用契丹人民的怨恨,大舉叛亂,燒殺擄掠,貽害河北人民。因此,陳子昂一方面力主平叛,在詩序中稱讚崔融等出征時“酒中樂酣,拔劍起舞”、“氣橫遼碣,志掃獯戎”的豪氣,後來自己也親隨武攸宜出征,參謀帷幕;另一方面,他又反對窮兵黷武,反對將領們為了貪功邀賞,迎得武后的歡心而擴大戰事,希望他們能像田疇那樣淡泊明志,以國家大義為重。這兩句的擔憂,希望友人能在這方面做出表率。表達了詩人出語堅決,正氣凜然,詞句鏗鏘,撼動人心。

全詩質樸自然,寫景議論不事雕琢,元方回評論説:“天下皆知其能為古詩,一掃南北綺靡,殊不知律詩極佳”。

送別詩詩詞鑑賞3

  古詩原文

春江渺①,斷送②扁舟過林杪③。愁雲青未了,布帆④遙比沙鷗小。

恨殘照,猶有一竿紅。怪人催去早。

  譯文翻譯

春天的江面浩渺無邊,我目送着扁舟駛向遠方,直到被江岸的樹梢遮斷。無邊的愁雲聚攏上來,風帆漸行漸遠,像小小的沙鷗飛向天邊。

可恨那紅紅的夕陽還有一竿高,為什麼要早早地催行呢?我不由得心生埋怨。

  註釋解釋

①渺:同“淼”,有浩淼意,更有邈遠意。釋皎然《奉送袁高使君詔徵赴行在》雲:“遐路渺天末”。

②斷送:一般作消磨、棄絕、打發等義解,在這裏均不甚妥切,實際是目送而至於盡(“斷”),極言所望之遠。

③杪(miǎo):樹木的末梢。孫覿《西山超然亭》詩:“孤亭坐林杪,俯見飛鳥背。”

④布帆:布質的帆。李白《秋下荊門》:“霜落荊州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創作背景

《望江怨·送別》是清代萬樹寫的一首詞。詞人以輕鬆語寫沉重情,雅韻與俗美兼具,雖用比興而無曲晦之感,毫不雕琢卻有流動之趣,離愁別緒躍然紙上。

  詩文賞析

《望江怨·送別》四十個字的小詞,題曰《送別》,此刻行人已去,但仍可見其行舟,詞大半從“舟”字着筆。春江水暖,一望綿遠,不見端際。詞人佇立江邊,目送行舟,水長天遠,似都沒有盡頭。次句緊承上句,仍是江邊人注目之所見:望呵,望呵,一直望到遠去的小舟過了樹木的梢頭。船已行遠,故所望之人似覺船已越過樹梢在前進。首二句十個字,將送者神情專注和船行漸遠的情狀,描繪極為精細。下二句説,船越行越遠,船體已不可見,惟見點點白帆,比沙鷗還小。這裏“青未了”從文義説接下句,指“布帆”,正“孤帆遠影碧空盡”時,惟有點點白帆可以望見。而愁如雲積,是此時詞人的惑受。“布帆遙比沙鷗小”,可看乍寫實,但亦寓有對行者的祝願。

最後説:“恨殘照,猶有一竿紅,怪人催去早。’“殘照”,夕陽、落日。孟浩然《同獨孤使君東齋作》:“竹間殘照人,池上夕陽浮。”殘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喚早點回去,又怎能不“怪”!怪者,埋怨、責備,見怪也。

送別詩詩詞鑑賞4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賞析

《渡荊門送別》中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語句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頷聯中的隨和入字用得好,一個隨字化靜為動(或以動寫靜),將羣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一個入字形象生動,寫出了氣勢的博大,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悦和昂揚的激情。

不僅由於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擴;而且還由於動態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後,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鍊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

送別詩詩詞鑑賞5

【原文】

山中送別

王維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註釋】

⑴掩:關閉。

⑵柴扉:柴門。

⑶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裏指送別的友人。

【譯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後,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

明年春草再綠的時候,

您能不能回來呢?、

思想感情:懷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來的思想感情。

【鑑賞】

這首《山中送別》,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着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裏,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麼呢?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裏。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迴想象於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歎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説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裏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説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説,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裏,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迴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的。

送別詩詩詞鑑賞6

古詩原文

天台舊路。應恨劉郎來又去。別酒頻傾。忍聽陽關第四聲。

劉郎未老。懷戀仙鄉重得到。只恐因循。不見如今勸酒人。

譯文翻譯

劉晨、阮肇兩個凡人到天台仙境去時經歷過的那條老路。遺恨劉晨歸來又離去啊。送行的酒不停地往杯裏傾倒。不忍聽《陽關曲》的第四聲。

劉晨沒有變老。再次來到仙境,實是萬幸萬幸。只怕你在仙鄉因循不離開,再也不能見到這次宴會上向你敬酒的人。

註釋解釋

減字木蘭花: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名,又名減蘭。

天台(tāi):山名,在浙江天台縣北。南朝梁陶弘景《真誥》:(山)當鬥牛之分,上應台宿,故名“天台”。主峯華頂海拔1133米。道教曾以天台為南嶽衡山之佐理,佛教天台宗亦發源於此。

舊路:漢劉晨、阮肇兩凡人到天台仙境去時經歷過的那條老路回到人間,再入仙境,比喻東坡曾在36歲時走進仕途,通判杭州,這次回杭任太守,又入仕途,自稱走“舊路”。

劉郎:東漢劉晨和阮肇入天台山採藥,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歸,抵家子孫已七世。後劉重訪天台山,舊蹤渺然。後世稱去而復來的人為“前度劉郎”。

應恨:實為反語,名為遺恨,實是一種留戀心情。

陽關第四聲:此曲成為歷代送行餞別的傳統音樂

仙鄉:原指劉晨、阮肇天台山仙境,這裏借喻官場。

創作背景

此詞約作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三月。詞人守杭州,三月初召入京,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此詞為離任前自下塘起行,取道湖州至蘇州。宣德郎馬忠玉、好友劉季孫等在西湖餞行。席上,詞人作此詞贈之。

詩文賞析

上片,寫詞人再次來杭復又離去,在餞行席上產生的依依難捨的心情。第一、二句交代行蹤,表白戀情。“舊路”表明東坡重來杭州,“劉郎”詞人自指,引劉晨、阮肇人天台山採藥遇仙而隔世的故事,表明人世滄桑,時事速變。不説詞人再來杭州,已是蹤跡渺然,而只説劉郎來又去成為“應恨”。“來又去”,包涵着詞人黃州生活之後的仙道縹緲的生活色彩。“別酒頻傾,忍聽陽關第四聲”,寫餞行席上的盛情,酒一杯一杯地傾倒,忍聽着別後那種“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離別之音。字裏行間,飽含着詞人對杭州的眷戀,對西邊的京城朝廷生活的厭倦之情。

下片,承上一轉,進一層渲染“懷戀”杭州“仙鄉”般的生活能否重新獲得。“劉郎未老,懷戀仙鄉重得到”,寫詞人第二次來杭州,“仙鄉”重現,發現自己青春“未老”的喜悦心情。“重得到”的是詞人特別值得“懷戀”的“仙鄉”道佛生活。在他經歷黃州的大劫之後,再次來到杭州,實是萬幸萬幸。最後兩句。寫詞人仍心有餘悸:怕只怕朝廷“因循”舊路,誣陷忠良,我東坡這次別離杭州,不知能不能“前度劉郎今又來”,能不能再度見到“勸酒人”。然而歷史是無情的,真的應驗了。東坡自此以後再沒有到過杭州了:“草樹總非前度色,煙霞不似昔年春。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見當時勸酒人。”

全詞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再現了詞人第二次離開杭州前的矛盾心情,意欲復朝而又“懷戀”杭州。尤其引用劉晨、阮肇入天台山採藥遇仙而隔世的故事,恰到好處,讓整個詞篇充滿了仙道色彩,從中可以窺見詞人驚魂未定的矛盾心緒仍未消失。

送別詩詩詞鑑賞7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翻譯

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原。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雲變藍天,生成海市蜃樓。故鄉之水戀戀不捨,不遠萬里送我行舟。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先世西涼武昭王李嵩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幼時內遷,寄籍劍南道綿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縣)。

李白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活躍於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合稱“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

送別詩詩詞鑑賞8

《暮春滻水送別》

唐朝:韓琮

綠暗紅稀出鳳城,暮雲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官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暮春滻水送別》古詩簡介

《暮春滻水送別》是唐代詩人韓琮創作的一首七絕。這首詩描寫了暮春季節帝城傍晚的寂寥景象,表現了濃重的滄桑之感和淒涼的年命之悲。這種衰颯情調,是中唐日趨沒落的.政治形勢的反映

《暮春滻水送別》翻譯/譯文

綠葉繁密春花稀少的時節離開京城,暮雲低垂樓閣高聳藴涵着古今幽情。

遠行之人千萬不要聽那宮前的流水,送走人世間悠悠歲月的正是這水聲。

《暮春滻水送別》註釋

滻水:亦稱為產水,發源於藍田縣西南的秦嶺,號為關中八川之一,西北流入灞水,二水匯合後流經當時的大明宮前,再北流入渭水。

綠暗紅稀:綠葉茂密,紅花減少,是暮春初夏的自然景象。鳳城:指京城長安。西漢時長安所建的鳳闕,闕樓高二十丈(一説十七丈五尺),是西漢長安城最高的建築,長安因此又稱鳳城。

古今情:思今懷古之情。

行人:指詩人送別的遠行之人。宮前水:即指滻水。

年光:年華;歲月。南朝陳徐陵《答李顒之書》:“年光遒盡,觸目崩心,扶心含毫,諸不申具。”

《暮春滻水送別》賞析/鑑賞

這首詩大約寫於韓琮在朝任中書舍人時期。

送別,歷來是文人騷客們吟詠良多,在不斷求真、求情、求意的過程中常作常新的題材,就送別詩的整體情感內藴而言,既有灑脱曠達之作,亦不乏深情綿邈之歌,但多針對一時一地所生之情慨然言之。韓琮此詩別具一格之處正在於其獨具匠心,斷然避開古已有之且漸成模式的豪情、悲情二途,從所有離愁別恨中提煉出送別時的共有情態。

“綠暗紅稀出鳳城”,“綠暗”“紅稀”緊扣詩題“暮春”二字。鵝黃明麗、遠有近無的嫩綠,只屬於東風輕拂中萬木復甦的早春,晚春風光,便是詩人在紅綠色調鮮明對比中拈出的“暗”和“稀”。兩詞一方面如實描畫了詩人眼中的景物:時序推移,草木的綠意在漸濃的春氣裏變深變暗,繁花滿枝的景象也因之而只能成為美好的回憶。即使不曾“雨疏風驟”,“綠肥紅瘦”亦註定要在晚春時節一幕幕上演。另一方面,“暗”“稀”二字也借景抒情,以色彩的暗淡和數量的孤單,來映襯送別之際主客同有的惆悵之情。

“暮雲樓閣古今情”,送別,本就暗生愁緒,更何況是在最易觸痛感傷的黃昏。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時此刻,在這繁華至極的帝都,無數高樓畫閣沐浴在落霞暮雲之中,眼前景不經意間勾起了詩人無窮無盡的心中情。於是,契闊別離之情、壯志未酬之情、感懷傷時之情……跳躍着,翻滾着,一齊湧上心頭,再融入生命體驗中不可排遣的滄桑感,一時間,詩人恍然置身於歷史的長河中,讓古往今來的相似情感重逢、共鳴,似乎從中獲得了一種可以超越時光的永恆。這大概就是韓琮所言的“古今情”了。

末尾兩句,則由次句“古今情”牽引而來。面對不可回返的流水,人們總是抱以時光流逝中所有美好事物一去不再的無奈與遺憾。“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如此,“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烏夜啼》)又何嘗不是如此?詩人苦心告誡,讓人“莫聽”,卻不曾言明其中緣由,是同於古人?異於古人?他將一個貌似平凡的懸念之花,選擇在詩尾綻放。“流盡年光是此聲”,原來“莫聽”只是詩人情有所感之後對朋友發自內心的善意勸告。往日或許無妨,別人或許無妨,然行人不可聽,別時不可聽。只因送別的憂情,本就無法承受這潺潺水聲惹起的無邊之愁。

《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晚七絕上》雲:“何仲德:為熔意體。敖英曰:日暮途窮之客,聞此詩不無愴然。”此“意”,即為送別之情,感懷之意。則“古今情”三字實為全詩靈魂所在。此詩首句隱筆蓄勢,次句妙筆輕點,第三句轉筆再蓄,末句合筆濃染。詩人於情、景之間自由出入,巧妙運用“綠暗”“紅稀”“宮前水”等契合送別氛圍的黯然意象,曲筆道盡衷腸,實現了一步一步情景交融的和諧美感。《唐詩解》卷三〇曰:“水聲無改歲月難留,望宮闕而感慨者幾人矣。人生過客,別離豈足多悵?”此説固然灑脱,但面對別離,心生愁意終是人之常情,故而前人有“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江淹《別賦》)之説。而這首內涵深廣、情韻悠揚的作品,正是得益於其別具新意的藝術魅力,才在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傳為絕唱。

《暮春滻水送別》作者簡介

韓琮[唐](約公元八三五年前後在世)字成封,(唐詩紀事作代封,此從新唐書藝文志注及唐才子傳)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文宗太和末前後在世。有詩名。長慶四年,(公元八二四年)登進士第。初為陳許節度判官。後歷中書舍人。大中中,(公元八五三年)仕至湖南觀察使。琮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生卒不祥,於唐宣宗時出為湖南觀察使,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將石載順等驅逐,之後,唐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韓琮消滅叛將,反而另派右金吾將軍蔡襲代韓為湖南觀察使,把韓琮這個逐臣拋棄了。此後失官,無聞。

送別詩詩詞鑑賞9

《送別》 作者: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註解】: 1、飲君酒:勸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裏。 3、歸卧:隱居。 4、南山陲:終南山邊。

【韻譯】:

請你下馬喝一杯美酒, 我想問問你要去哪裏?

你説官場生活不得志, 想要歸隱南山的邊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問, 白雲無窮盡足以自娛。

【評析】: 這是一首送友人歸隱的詩。表面看來語句平淡無奇,然而細細無味,卻是詞淺情 深,含義深刻。詩的開頭兩句敍事、寫飲酒餞別,以問話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 友人歸隱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寫對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對隱居的羨慕,對 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否定。

全詩寫失志歸隱,藉以貶斥功名,抒發陶醉白雲,自尋其樂之情,詩的後兩句韻 味驟增,詩意頓濃,羨慕有心,感慨無限。

送別詩詩詞鑑賞10

歷來送別詩多寫離愁別恨,這首詩則匠心獨運,撇開柔情,着重抒古今情。這就不落俗套,新穎別緻。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詩吧。

暮春滻水送別

韓琮

綠暗紅稀出鳳城,

暮雲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宮前水,

流盡年光是此聲。

鑑賞

綠暗紅稀出鳳城。時值春暮,京城已是葉茂枝繁,故説綠暗;也已花飛卉謝,故説紅稀。詩人選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隱襯遠行客失意出京,氣氛沉鬱。鳳城,指京城。友人辭鳳城而去,詩人依依惜別,心情起伏不平。

暮雲樓閣古今情。當此驪歌唱晚,夕陽西沉之際,引領遙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悠然聯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宮殿(樓閣一本作宮闕),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油然興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感慨。暮雲中的樓閣又映襯着帝京的繁華,自然勾起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惆悵。總之,詩人此刻腦海中翻騰着種種激情 契闊離別之情,憂國憂民之情,以及壯志未酬之情,而這些扭結在一起的複雜情緒,又都從京都灑滿斜暉的暮景下透出,隱然有夕陽雖好,已近黃昏,唐室式微,搖搖欲墜之感。歷代興亡,滄桑百感,一時彙集,湧至筆端,俱由古今情三字含藴其中。

還是這個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

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行人指眼前送別的遠行之人。宮前水即滻水。滻水源出藍田縣西南秦嶺,北流匯諸水,又東流入灞水,滻灞合流繞大明宮而過,再入渭水東去,故云。這川流不息的宮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遠行人的客愁,所以詩人特地提醒説:行人莫聽宮前水。聽字表明不忍聽又無法不聽,只好勸其莫聽,何以故?

答曰:流盡年光是此聲。古往今來,多少有才之人,為跨越宮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窮經,虛擲韶華;古往今來,多少有為之人,為跨越宮前水乾祿仕進,而拜倒皇宮階下,屈辱一生;古往今來,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馳騁沙場,立下不朽功勛,終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權,致使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而空死廊下。正是這條宮前水,不僅流盡了成千上萬有才、有為、有志者的大好年華,而且也流盡了腐朽沒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國運。正如辛棄疾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説的:千古興亡多少事, 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詞渾茫,韓詩杳渺,其長吁浩歎,則異曲同工。

這首送別詩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寫得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於作者捨棄了歧路沾巾的常調,把錯綜複雜的隱情,友情,人世滄桑之情,天下興亡之情,統括為 古今情,並巧妙地用綠暗、紅稀、暮雲、宮前水等衰敗景象襯出,收到了融情於景的藝術效果。詩的結構也是圍繞古今情為軸線,首句蓄勢,次句輕點,三、四句濃抹。詩意內深廣,韻味悠長,令人讀後回味無窮。

標籤:送別 鑑賞 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