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那山那水經典散文

文學1.76W

還是那座山,還是那些水。自己出生、成長的家鄉依舊那樣美麗。我的家鄉是一個有着美麗傳説的地方,所在的鄉、村的名字和西遊記有着不解之緣,相傳是因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路過此地而得名,唐藏鄉是用唐僧的名字命名,原來叫唐三藏,後來簡化成唐藏,我所在的村倒回溝村也因唐僧師徒走錯方向從那倒轉回來所以叫倒回溝,唐藏鄉百分之八十的自然村都以此命名、比如隘口村、辛家山村的蓮花山、三叉河村、羅漢寺村、辛家莊村、還有陝甘交界的張家莊鄉的黃村樑、黑河村等等。相傳黑河原名叫紅河,唐僧師徒幾人路過黑河時遇到一位渾身長滿瘡的老婦人,幾個徒弟嫌髒遠遠躲着,只見唐僧撕下自己的袈裟,為老婦人擦身並將老婦人安置在附近的寺廟裏,將化來的齋飯送給老婦人吃,次日凌晨,老婦人不見了,唐僧為老婦人擦身的布成了真經,師徒幾人帶着真經無法渡河,一隻好心的老烏龜馱着幾人過紅河,豬八戒嫌老烏龜遊的慢,大罵烏龜,老烏龜氣的老淚縱橫,一口氣上不來沉到了水底,烏龜的眼淚將紅河的水染成了黑色,後來紅河便成了黑河,黑河因此而得名。好不容易取到的真經被黑河水浸濕了,師徒幾人走到辛家莊村,看到大槐樹下有塊大石頭,便將經書攤在大石頭上晾曬,曬乾後經書揭不下來,豬八戒一氣之下舉起釘耙往下挖,那塊大石頭上至今還有明顯的齒痕,每每人們路過此地都會説,看,曬經台。當然這些都是些美麗的傳説而已。

那山那水經典散文

俗話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自己從未走出過大山,從上國小,國中,直到讀高中、工作來到縣城,也是山水環抱,青山綠水,偶爾走出大山去去大城市旅遊,真有點不習慣大城市的喧囂,車流、人流,目不暇接的花花世界,哪有山裏的靜謐,安然,空氣的清新。

山裏的孩子皮實,上國小時,提倡勤工儉學,冬天樹葉落了,老師們帶着孩子上山砍抬槓(抬重物的槓子),春天來了,走幾十裏的山路去辛家山的原始森林裏刨玄蔘;秋天裏去山裏採摘山堇子,也就是野山楂,或是老師組織,或是邀同學三三兩兩去山裏挖秦艽、柴胡。一去就是一天,頭天晚上家長們要準備好第二天的乾糧和水。最有意思的是上山撿木耳。那都是大人們乾的活。每到星期六、星期天,而且是下着毛毛細雨的天氣,趁大人們不注意,看見有人揹着背洛(繩子編織的類似雙肩揹包)披着朔料布走出村子的時候,就會偷偷跟在後面爬到山上,在樹林裏鑽來轉去,根本就沒有路,天上下着雨,樹枝上的水,人一走碰到樹枝幾乎從頭濕到了腳,不時看見有橫七豎八碗口粗細或胳膊粗細的樹枝上毛茸茸的一串串,跟人的耳朵一樣的木耳,大人們眼尖、腿快很快就將樹枝上的木耳拾走,孩子們跟在後面,只有撿大人們剩下的耳子,運氣好的時候還會碰上更大一點的朽木樹樁上結滿的木耳,大人們見我們跟在後面可憐,有時候故意剩一點或將他們撿的耳子分給我們一些,傍晚拖着濕漉漉的衣服回家時等待的將是大人們劈頭蓋臉的一頓數落。

水更不用説,小河順着村邊流過,我們從小喝着小峪河的水長大,直到改革開放搞遊,小峪河的源頭稱為通天河。小峪河才是嘉陵江的源頭。久居城裏遇上乾旱少雨的天氣,很是懷念家鄉的小河,山裏的孩子沒見過游泳池,小河便成了孩子們嬉水,玩耍的場所,就連大人們也喜歡去河邊洗衣服,淘菜。提一筐衣服,找個柳樹下有陰涼的淺水潭,將衣服一泡,在河邊的皂角樹上打一些皂莢,用石頭砸碎,皂角渣和汁往衣服上一抹,皂角洗的衣服很乾淨,有天然的皂角的香味,石頭成了天然的搓衣板和涼衣架,洗好的衣服找一塊大且平坦的石頭往上一攤,連曬帶烙,衣服洗完了也都曬乾了,現在城裏人連皂角長啥樣都沒見過,只有在字典才能看見。孩子們更是喜歡水,山裏的學校下午不上課,吃完中午飯,大人們都去忙自己的事了,尋豬草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了孩子們的身上,不管男孩女孩放學後都提着竹筐去找豬草,往往是女孩們找的豬草滿筐滿筐的,男孩子會下河洗澡,説是洗澡是在水裏泡一泡,找一塊大石頭趴一趴,石頭被太陽曬的燙燙的,趴夠了又跳到水裏,如此反覆,嬉鬧。鬧夠了又開始釣魚,拿根竹竿,用大人縫衣服的針在火上一燒,隨便一燒一窩魚鈎便做成了,再用大人縫衣服的線當魚線,做成的`魚杆很好用。河裏隨便搬一塊石頭找幾條沙蟲做誘餌,便開始釣魚,或是站在,坐在石頭上;或是站在水裏,很愜意、悠閒,釣下的魚在河邊的柳樹上折些帶叉的枝條一串,河裏的水沒有污染魚很多,釣的最多的是蛇魚,象泥鰍一樣的魚,山裏人叫做蛇魚,這種魚肉很多,一條、一條,越釣越高興,早把找豬草的事忘到了腦後,魚到是釣到了不少,晚上回家少不了大人的訓斥,豬草沒打下,家裏養的雞卻有了豐盛的晚餐。整個夏天孩子們樂此不彼的忙於自己的遊戲。學習是很輕鬆的。

家鄉最使人難以忘記的是那裏純樸的民風,山裏人熱情,厚道,端上一碗早飯往街道一走,整個村子大多數人家的飯都知道了,吃飯就像聚會一樣都會把飯端出來,互相夾着菜吃,別提有一番香味。遇到紅白喜事,不管是親戚朋友,還是非親非故,整個村子男女老少就會全體出動,直到把事辦完。就連現在回去,不管走到誰家,吃住十天半月,不會向你要一分錢的。家鄉的山、水養育了我們大山的兒女,陶冶了大山兒女的情懷,賜予了兒女們豐厚的物產,也教會了兒女們做人要像大山一樣厚道、不堪重任;像水一樣清純、勇往直前;直到現在兒時的場景時常在夢裏浮現。

我愛家鄉的山、家鄉的水……。

標籤:那山 那水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