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以陵園的遊記為話題的散文:從清昭陵到明孝陵

文學2.13W

《從清昭陵到明孝陵》描寫了明皇陵的地形地貌,以及它的風景,歷經六百多年的滄桑,那裏的畫面讓人刻骨銘心。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從清昭陵到明孝陵》,一起來看一看吧。

以陵園的遊記為話題的散文:從清昭陵到明孝陵

答辯結束離開瀋陽,我又順便去南京走了一遭。我跟媽媽説,從瀋陽回杭州的機票太貴,如果飛去南京,能省下一半錢。爸媽笑説,然後,你又花兩倍的錢遊玩,可真會精打細算。我説不能這麼講,從綜合效益上看,還是提高了整體的資金利用率。

為了不虛此行,我的行程安排得很滿。雖然夜裏十一點才到青旅,第二天還是起了個大早,先獨自一人前往孝陵,然後和朋友約好十點在中山陵門口見面。

明孝陵和中山陵所在的景區面積很大,出入口也多。據説,當年從朝陽門至孝陵衞再到陵墓西北所築皇牆有45華里長,護陵駐軍五千多人。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養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氣勢非凡。

我出了地鐵口,沒細想,就向身邊一位老人家問路。原本只想有個方向指引,沒想到他竟然主動提出給我作嚮導,讓我跟着他抄小路,節省了不少時間

明孝陵坐落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峯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先後調用軍工十萬,歷時二十五年建成,它承唐宋“依山為陵”的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成為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典範。

孝陵作為中國明皇陵之首,也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五百餘年,二十餘座帝王陵寢的形制,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依歷史進程分佈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

孝陵歷經六百多年的滄桑,許多建築物的木結構已蕩然無存,但陵寢的.格局仍保留了原來恢弘的氣派。墓區的建築大體分為兩部分:第一組為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沿神道依次有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樓、御橋、石像生、石望柱、武將、文臣、櫺星門。石象路神道沿途依次排列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六種神獸。石獸皆由整塊巨石採用圓雕技法雕刻而成,線條圓潤,風格粗獷,既標識着帝陵的崇高聖潔,也起着保衞辟邪的象徵作用。翁仲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二段,依次排列一對望柱和兩對文臣武將。武將身披甲胄,手執金吾;文臣身着朝服,手捧笏板。穿過神道,我每每抬眼凝視,就想起清朝詩人那句“石馬嘶風翁仲立,猶疑子夜點朝班。”

明孝陵彎折的神道在帝王陵寢中甚是特別。關於孝陵神道為何彎曲,眾説紛紜。有人説是不與人同,別出心裁;有人説是尊重自然,順應山水;有人説是遙應北斗,天人合一;還有人説是,敬重孫權,留其舊墓。

翁仲路盡頭是櫺星門,過櫺星門折向東北,便進入陵園的主體部分。這條正對獨龍阜的南北軸線上依次是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寶頂等。明樓重檐九脊,琉璃鋪面,南開三拱,方磚墁地,雖然是後人仿造,已非原物,依舊讓人嘖嘖稱奇。

中國建築史和中國歷史文化地理兩門課都曾經系統地講過我國古代的陵寢制度。但我當時總覺得,比起都城、宮殿、寺廟和園林,帝王陵寢的專題顯得枯燥乏味,艱澀難懂。當時上課還不小心睡過去,中建史考得一塌糊塗。直至親赴孝陵,身處其間我才明白,十里皇牆,百千駐軍,重重殿宇,杳杳煙雲,如若僅僅是被囚於幾頁蒼涼淺薄的白紙之上,丟掉血肉筋骨,失掉氣度精魂,又怎麼能讓人刻骨銘心呢……

説到底不過陸放翁告誡子孫的那一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或許就是為什麼,讀萬卷書不及行萬里路吧。


【本文作者:籽言。(公眾號:尋常)】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