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1000字3篇

文學8.76K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三國演義讀書心得1000字,希望對您有用。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1000字3篇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1000字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説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説.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説.人人都説《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温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説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説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着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諡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郃的戰例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入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敍、倒敍,還有作者採用了沿線索來記敍的文學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展開敍述的.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繫,不會在一個章節之中只敍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隻讀一條線索的宂長與乏味.

四、封建與王道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鋭、處事比較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勢,就是因為它重視實踐.如,在曹操攻佔荊州,領兵南下時,諸葛亮曾向孫權分析當時形勢,預計到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對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作了比較的緣故.又如,諸葛亮敢於使“空城計”,就是因為他對敵我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料知司馬懿瞭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採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然而,在更多的章節中,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先知先覺”的人物.如,諸葛亮的幾次“夜觀天相”,幾次“錦囊妙計”.而在“七星壇祭風”,更是荒誕不經的描寫.類似的問題,還可以在“巧布八陣圖”“班師祭瀘水”“五丈原禳星”“定軍山顯聖”中看到.

關羽也是《三國演義》中着力描寫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關羽也從《三國志》中的一名與趙雲、黃忠地位相同的武將,變成了《三國演義》中勇猛忠義的大英雄.《三國演義》如此美化關羽,完全是為了提倡封建的“忠”“義”思想.《三國演義》後,關羽就成為完全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理想的人物,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廣.明、清的統治者曾經幾次封其為“大帝”,到處為其立廟.這就清楚的説明,通過關羽鼓吹“忠”“義”的這種描寫,是多麼適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為了提倡為封建主子賣命,《三國演義》還塑造了一系列所謂“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們為了盡忠漢獻帝誅除“國賊”曹操,“雖滅九族,亦無後悔”.作者把這些人吹捧為流芳千古的模範人物.此外,寫姜維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寫孫夫人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節烈”.由此可知,《三國演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貫穿了作者的社會政治觀點的.

五、詩詞與歌賦

《三國演義》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詩詞歌賦,雖然數量比《紅樓夢》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詩詞是為了表達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則是出現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筆下.如,“蒼天如圓蓋,陸地似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當,一時詭計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後人歎曹操中計誤殺蔡瑁、張允之事.篇頭詞“臨江仙”,氣勢磅礴,讓讀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氣;讀過之後,更有一種意猶未盡、引人入勝的感覺.篇尾詩“古風”,則把三國一個世紀的興衰成敗、長達66萬字的文字概括成僅300餘字的長篇敍事詩.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卻像一片押韻的後記一般,帶領讀者重温三國風雲.其最後幾句,更是引發了作者對歷史的思考與認識:“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想.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可以説是四大名著中僅次於《紅樓夢》的精品小説.雖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們去探討,但是它留給中華民族的意義是深遠的.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1000字2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羣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讚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説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裏,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着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裏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麼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裏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着趙雲,跨着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着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説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裏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脱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捨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着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小説,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羣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説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閲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1000字3

閒來無事,捧起一卷《三國演義》,閲讀之餘被描寫的已經很熟悉的情節再次吸引,決定重温那一段膾炙人口的風雲故事.數天之後感慨頗深,記錄下來,也算是收穫.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下面我最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214和217年連續下了三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賞,是他那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説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標籤:三國演義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