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讀琦君散文有感

文學1.56W
讀琦君散文有感1

雪的可愛,是它的悄然無聲,默默地累積起來。"這是作者對於雪的讚美,但這冬季裏有着作者對故鄉無限的情懷。春節尾聲,對於小春(作者幼時小名)來説還是有許多的樂趣。例如:點喜燈、迎燈廟會、燈節、喝春酒、端陽節。這些一幕幕的情景總會在我的腦海裏遊蕩,這也許是孩子般的小春眼裏最爽的時候。就像是我一樣,每年過年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飯,之後最晚的那一對蠟燭總點的旺旺的。大概這就是小春媽媽説的"風水燭"吧!

讀琦君散文有感

我想故鄉如此令長大的小春如此的懷念,也是因為有着自己的親人。小春的爸爸是一位有名的將軍,在外打仗很少在家。而媽媽、阿榮伯、阿標叔、外公、哥哥便是最好的幼時親人。也許在小春心裏爸爸永遠是那個威武的大將軍,令人不敢靠近,但是媽媽的關愛卻是那時最好的慰藉。書中的每篇文章尾都會透露出一種濃濃的傷感和思念。小春會想着媽媽做的八寶酒,包的灰湯粽,還有那越陳越香的桂花滷和桂花茶,這些個美味的故鄉食物裏像年輪齒一般,輪進了幽幽的母愛。也就是這樣的媽媽,小春在那個人荒馬亂的時代能夠茁壯成長,安心學習,最後有着自己的幸福家庭。不過這種愛還是不能延續很久,在小春遠赴他鄉求學時與世長辭。這樣的愛卻不能回報,讓長大了的小春愧疚不已。這是一個女兒對母親的愛的傷痛。

還有太多太多的物讓小春懷念,故鄉的泉水,母親的金手錶,哥哥的小鬧鐘,父親的旱煙筒……不過還有的是一位恩師。

小春的啟蒙師是一個半輩子已經跨進佛堂的人,他教小春背古文和詩,習大字,唸佛。十幾年下來,由舊社會轉型到新社會期間的小姑娘有了學習的基礎。也許小春早已將這位啟蒙師當父親那樣看待,可惜終將會逝去,在小春考取了中學之後他便離去了。

中學的韋先生是將小春帶進了另一種語言,她一位英語老師。那時候要住校,且小春年紀又小。在韋先生的教導和指導下,小春的英語越來越好,教會了小春什麼是"誠實".記得文中寫了一個半工半讀的"露西"為了不讓公費取消而在英語考試的時候偷看了一道題目,當時韋先生在大家面前特意表揚了露西的成績。讓露西的內心充滿着恐懼和悔恨,最終她向韋先生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文中有一段是寫從韋先生辦公室出來的一段話"微風細雨吹拂着我們熱烘烘的臉,我們都如釋重負似的深深呼吸了一口清涼的夜氣,心頭感到難以言喻的安慰。"韋先生就好像是小春的另一位母親一般,在小春生病的時候會陪在牀邊安慰鼓勵她,在品德上給予幫助和教育,讓小春一天天變得懂事、刻苦、勤勞。韋先生也將基督教的好的思想傳授給小春,韋先生曾跟小春説過"在大風浪裏飄着孤舟,我們的禱告不是祈求浪潮的平息,乃是要有更多的勇氣與毅力去克服這大風險。"之後,韋先生在大家的禱告之下去了天堂,可她跟碧黛麗絲(韋先生為小春取得英文名)説:"不要憂愁,不要抱怨,要挺起胸膛向前走!"

之後九年級的物理老師樑先生,最形象的是他那一襲褪色淡青湖縐綢長衫,還有那顆金牙。小春物理不好,但也要通過考試。所以她第一次見到這位樑老師不怎麼喜歡,一來他滑稽的形象,他的藍布長衫不符合他的身材,似是高高的掛在竹竿上。二來他是物理老師,但他上的課很有趣,就連班上給樑老師取外號"土牙"的沈琪也很喜歡上他的課。例如他解釋"功"與"能"的分別時,説:"你有能力拿着這本書,但一往前走產生了運送的效果,就是功。平常都説功能、功能,其實是兩個步驟。要產生功,必先有能,但只有能而不利用就沒有功。"他又説:"你們一個個都有能,所以要用功。當然,這只是個比喻啦!"不過之後那件惡作劇的事,卻讓每個同學都後悔不已。那是一張紙引發的一場"血案",上面是想暑假去樑老師家補課簽名的地方。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惹得樑老師在物理考試的時候很生氣,大家都舉起了手,聲色俱厲地問:"是誰做的?"最後佩玲佔了起來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不過,後來沈琪終於站起來告訴老師是自己做的。原來沈琪在那張紙上寫了"土牙"兩個字,可是忘記擦掉了,也難怪樑老師生氣不已。不過這場"案子"還是很圓滿的,佩玲沒有得零分,樑老師原諒了沈琪。要説圓滿,之後牽引到安靜記錄表被打叉叉的事。在大家因為"案子的圓滿"感到興奮的時候,被隔壁八年級的導師看到吵嚷的樣子,咬牙切齒地打了一個大叉叉,導致安靜獎沒有了。不過後來拿來講義的樑老師知道了這件事説:"旁人給你們做記錄算什麼?你們都這麼大了,都會自己管理自己。獎牌、銀盾都是形式,校長給的獎也是被動的,應當自己給自己獎才是。"之後,大家終於都已數理甲等升到了高一,可惜樑老師因為勞累過度,肺病復發吐血住進了醫院。那就好像是要面臨死亡,樑老師一生都沒有娶妻,躺在病牀上也沒有人來照料,死前孤獨。因為樑老師為了父母親做墳(樑老師的母親早喪,父親因肺病去世),一身為娶妻,衣服也不捨得買,那件褪色淡青湖縐綢長衫是他父親的遺物。他的兩隻袖口已磨破,因沒人為他補,所以每次穿時都把袖口折上去。

鄉情和一位位恩師和恩師身上的某種品質,讓小春從兒時、少年、青少年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和體味,我想粽子裏的鄉愁,"鄉"字是家鄉的味道,"愁"字大概就是無法釋懷那些年那些人的離去吧!

讀琦君散文有感2

雪的可愛,是它的悄然無聲,默默地累積起。"這是作者對於雪的讚美,但這冬季裏有着作者對故鄉無限的情懷。春節尾聲,對於小春(作者幼時小名)説還是有許多的樂趣。例如:點喜燈、迎燈廟會、燈節、喝春酒、端陽節。這些一幕幕的情景總會在我的腦海裏遊蕩,這也許是孩子般的小春眼裏最爽的時候。就像是我一樣,每年過年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飯,之後最晚的那一對蠟燭總點的旺旺的。大概這就是小春媽媽説的"風水燭"吧!

我想故鄉如此令長大的小春如此的懷念,也是因為有着自己的親人。小春的爸爸是一位有名的將軍,在外打仗很少在家。而媽媽、阿榮伯、阿標叔、外公、哥哥便是最好的幼時親人。也許在小春心裏爸爸永遠是那個威武的大將軍,令人不敢靠近,但是媽媽的關愛卻是那時最好的慰藉。書中的每篇尾都會透露出一種濃濃的傷感和思念。小春會想着媽媽做的八寶酒,包的灰湯粽,還有那越陳越香的桂花滷和桂花茶,這些個美味的故鄉食物裏像年輪齒一般,輪進了幽幽的母愛。也就是這樣的媽媽,小春在那個人荒馬亂的時代能夠茁壯成長,安心學習,最後有着自己的幸福家庭。不過這種愛還是不能延續很久,在小春遠赴他鄉求學時與世長辭。這樣的愛卻不能回報,讓長大了的小春愧疚不已。這是一個女兒對母親的愛的傷痛。

還有太多太多的物讓小春懷念,故鄉的泉水,母親的金手錶,哥哥的小鬧鐘,父親的旱煙筒……不過還有的是一位恩師。

小春的啟蒙師是一個半輩子已經跨進佛堂的人,他教小春背古和詩,習大字,唸佛。十幾年下,由舊社會轉型到新社會期間的小姑娘有了學習的基礎。也許小春早已將這位啟蒙師當父親那樣看待,可惜終將會逝去,在小春考取了中學之後他便離去了。

中學的韋先生是將小春帶進了另一種語言,她一位英語老師。那時候要住校,且小春年紀又小。在韋先生的教導和指導下,小春的英語越越好,教會了小春什麼是"誠實"記得中寫了一個半工半讀的"露西"為了不讓公費取消而在英語考試的時候偷看了一道題目,當時韋先生在大家面前特意表揚了露西的成績。讓露西的內心充滿着恐懼和悔恨,最終她向韋先生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中有一段是寫從韋先生辦公室出的一段話"微風細雨吹拂着我們熱烘烘的臉,我們都如釋重負似的深深呼吸了一口清涼的夜氣,心頭感到難以言喻的安慰。"韋先生就好像是小春的另一位母親一般,在小春生病的時候會陪在牀邊安慰鼓勵她,在品德上給予幫助和教育,讓小春一天天變得懂事、刻苦、勤勞。韋先生也將基督教的好的思想傳授給小春,韋先生曾跟小春説過"在大風浪裏飄着孤舟,我們的禱告不是祈求浪潮的平息,乃是要有更多的勇氣與毅力去克服這大風險。"之後,韋先生在大家的禱告之下去了天堂,可她跟碧黛麗絲(韋先生為小春取得英名)説:"不要憂愁,不要抱怨,要挺起胸膛向前走!"

之後九年級的物理老師樑先生,最形象的是他那一襲褪色淡青湖縐綢長衫,還有那顆金牙。小春物理不好,但也要通過考試。所以她第一次見到這位樑老師不怎麼喜歡,一他滑稽的形象,他的藍布長衫不符合他的身材,似是高高的掛在竹竿上。二他是物理老師,但他上的很有趣,就連班上給樑老師取外號"土牙"的沈琪也很喜歡上他的。例如他解釋"功"與"能"的分別時,説:"你有能力拿着這本書,但一往前走產生了運送的效果,就是功。平常都説功能、功能,其實是兩個步驟。要產生功,必先有能,但只有能而不利用就沒有功。"他又説:"你們一個個都有能,所以要用功。當然,這只是個比喻啦!"不過之後那惡作劇的事,卻讓每個同學都後悔不已。那是一張紙引發的一場"血案",上面是想暑假去樑老師家補簽名的地方。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惹得樑老師在物理考試的時候很生氣,大家都舉起了手,聲色俱厲地問:"是誰做的?"最後佩玲佔了起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不過,後沈琪終於站起告訴老師是自己做的。原沈琪在那張紙上寫了"土牙"兩個字,可是忘記擦掉了,也難怪樑老師生氣不已。不過這場"案子"還是很圓滿的,佩玲沒有得零分,樑老師原諒了沈琪。要説圓滿,之後牽引到安靜記錄表被打叉叉的事。在大家因為"案子的圓滿"感到興奮的時候,被隔壁八年級的導師看到吵嚷的樣子,咬牙切齒地打了一個大叉叉,導致安靜獎沒有了。不過後拿講義的樑老師知道了這事説:"旁人給你們做記錄算什麼?你們都這麼大了,都會自己管理自己。獎牌、銀盾都是形式,校長給的獎也是被動的,應當自己給自己獎才是。"之後,大家終於都已數理甲等升到了高一,可惜樑老師因為勞累過度,肺病復發吐血住進了醫院。那就好像是要面臨死亡,樑老師一生都沒有娶妻,躺在病牀上也沒有人照料,死前孤獨。因為樑老師為了父母親做墳(樑老師的母親早喪,父親因肺病去世),一身為娶妻,衣服也不捨得買,那褪色淡青湖縐綢長衫是他父親的遺物。他的兩隻袖口已磨破,因沒人為他補,所以每次穿時都把袖口折上去。

鄉情和一位位恩師和恩師身上的某種品質,讓小春從兒時、少年、青少年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和體味,我想粽子裏的鄉愁,"鄉"字是家鄉的味道,"愁"字大概就是無法釋懷那些年那些人的離去吧!

讀琦君散文有感3

當我教完《春酒》時,恰逢讀到《楊梅》一文。竟忍不住拾起《琦君散文精選》,拜讀一番,被那剪不斷的故土之情,理還亂的親友之思、童心童趣深深地打動。那放射出的真摯、深沉、執着、熱烈的情感,激起我無限的感慨。

讀琦君的`散文,猶如與一位老鄰居看着相冊,看着他那濃濃的鄉愁、温情的母愛、憶苦思甜的童年。任憑歲月變遷,不管時過境遷,琦君對故鄉的人、事、物的深情記憶、敏鋭感受,一一展現在她的筆下。

濃郁的故土色彩呈現一種樸素的情感。《讀書瑣憶》中的穀倉、菜油燈、稻田;《春酒》中的春酒、分歲酒;《楊梅》中的茶山楊梅、嘗新。這些極具故土色彩的字眼,猶如一股淡淡的輕煙泛着淺淺的愁,展現出一幅幅極具民族特色的家鄉風俗圖景,並流露出琦君濃濃的鄉土之情。她的鄉愁是具象化的:搗年糕、迎新撣塵、送灶神、點風水燭、分壓歲包、趕社戲、滾龍燈、吃湯圓等故鄉的風俗風情,有着對傳統文化的追憶,從鄉愁中探尋人們精神原鄉的高度,同時也給琦君散文添上了一份瑰麗的文化色彩。再如《桂花雨》,文中開頭寫道:“中秋節前後,就是故鄉的桂花季節。”結尾又寫道:“於是我又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那陣陣的桂花雨。”字裏行間瀰漫着作者淡淡的思鄉情懷和對故鄉美好生活的懷念。琦君曾經這樣深情地説過:“像樹木花草一樣,誰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童年,我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然而,這怎麼可能呢?”她忘不掉,也不能忘。

忘不了的還有母親,在散文中,最多出現的一人便是母親。這是一位充滿母心、佛心的賢妻良母。《粽子裏的鄉愁》中的心靈手巧、勤勞能幹、心地善良;《春酒》中的温婉低調;《楊梅》中的慈悲平和;《素心齋——髻》質樸、自甘淡泊;《金盒子》、《媽媽的手》吃苦耐勞、體貼他人……她對母親的描寫不是一篇完成,而是通過許多篇章,一篇一兩個重點,將許多重點串聯起來,多側面多角度地寫出母親有着中華傳統女性的美德。在她眼中,母親是世間苦難的象徵,更是她力量的源泉。她的性格和生活態度,更多地源於母親。正是這樣一位母親,才造就了今日的琦君。

她用“情眼”看故土,看母親。處處顯真情,處處表真愛。她還用“情眼”記憶着童年的世界,這世界有歡樂也有淚水。《春酒》中“我呢,就在每個人懷裏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楊梅》中“母親看我那副猴相,笑罵我:‘這樣吃楊梅,給你找個茶山女婿吧!’”《金盒子》中收齊了《封神榜》的香煙片。讓我看到一個充滿柔和色彩、温馨氣氛的童年,一個活潑可愛、富有童心童趣的小琦君。也勾起我童年的種種樂趣:打四角板、推鐵環,偷番茄。作為同鄉人,也許有許多趣事有相同之處吧。她那美好的童年,也常透着哀愁。如《金盒子》悲切地傾訴對哥哥、弟弟的思念。“哥哥與弟弟,就這樣離開了我,留下的這一隻金盒子,給與我的慘痛該是多麼深?他正為他給與我如許慘痛的回憶,使我可以捧着它盡情一哭,總覺得要比什麼都不留好得多吧!”讓人看到了心酸的一面。但她沒有迴避悲痛,而是直面悲痛,用達觀的心懷念那真實的童年。

讀琦君的散文,猶如與一位老鄰居看着相冊,聽她講着那照片中的故事。她平靜的敍述,帶着口語式的絮話:“可是説實在的,我家吃的東西多,連北平寄來的金絲蜜棗、巧克力糖都吃過,對於花生、桂圓、鬆糖等等,已經不稀罕了。”書卷氣的詩話:“明亮陽光下的西湖,宜於高歌;而煙雨迷濛中的西湖,宜於吹笛。”動態化的敍述話:“桂花搖落以後,全家動員,揀去小枝小葉,鋪開在簟子裏,曬上好幾天太陽,曬乾了,收在鐵罐子裏,和在茶葉中泡茶、做桂花滷,過年時做糕餅。”濃濃的温州農村方言:“有一次,父親要出發打仗了。”“在同村的小朋友面前,我是個有肚才的讀書人。”還喜用語氣助詞、俚語、俗語。話語中籍藴着豐富的甌越文化、民俗、風情、物產諸方面地域特色,並以此作為物化審美,生態倫理,情感寄託,這是温州家鄉留給琦君的文化烙印,我們温州人讀來倍感親切。

讀琦君的散文,猶如與一位老鄰居看着相冊。照片中我們見不到大場面,也許是一盞菜油燈,也許是一個香煙片,卻能感受依戀、甜蜜;我們見不到撕心裂肺的情愛,也許是母親會心的笑靨,也許是親人師友的教導,藴含着的是一份慈愛、懷念;我們見不到華麗的辭藻,也許是平淡之景,也許是暖心話語,流露着思念、親暱。猶如茅草根,有一股淡淡的泥土的清香和甜味。你或許認為她不深刻、不內涵,但總有一根線在牽引着她的散文,一條不能割捨的線,那便是“愛”。

白先勇先生曾説過: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閲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着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琦君在為逝去的一個時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説着基調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愴痛。

這便是我與一位老鄰居看相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