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坯模子與土坯房散文

文學3.02W

在以前的東北,泥草房是最常見的建築,龐龍的一首《家在東北》裏面唱的:‘齊整整的籬笆院,一間小草房’大致勾勒出東北的奇特風景。

坯模子與土坯房散文

在全球氣候沒有變暖之前,東北地區特別是黑龍江省,整個冬季就長達5個月到7個月,在這漫長的冬季裏,保暖是生活在那裏的人們重要的課題。對於以前的物資匱乏,特別是平原地帶,房屋建築成為人們非常頭疼的生計大事。

木屋的保暖和防火性能實在是不敢恭維,為此聰明的人們想到了用石頭和泥土構建房屋。泥土直接不能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泥坯就是最好的選擇。

泥坯就是把草和泥混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的一尺多長、半尺多寬長方形土磚,其功能與磚窯燒製的磚極為相似,均用來蓋房壘屋。在昔日貧瘠的年代裏,是東北農村廣大農民用來建築房屋的重要材料之一。

在這裏不得不提坯模子,通常是用四塊長條木板拼起來的`長方形木框,四個角各探出一塊,兩頭各橫一個木條,以便用手來抓,,一般來説坯也有固定的尺寸。

很簡單一個工具作為家的奠基者,功勞着實不小。

脱坯是一個簡單的體力活,都是由男人來承擔。只需要一把二齒鈎子、一隻水桶、一個坯模子和一身的力氣就足夠。

要脱坯第一道工序是和泥。在我的故鄉山村屯子前面有兩個特別大的坑,都是當地人們取土建房日積月累形成的,因為自己家房前屋後多數是菜園或者庭院,是捨不得取土的,而且一般都是黃土,所以以村為單位形成固定的取土場地在東北很普遍。

父親通常和哥哥套上自家的牛車到大坑取土,把土卸掉根據用坯的多少後堆成大堆並摻上碎麥稈或者稻殼等,在土堆中間挖坑,注入水,水量能夠滲到土堆底層而坑內沒有存水為準。

把注了水的泥土悶上三四天,把土悶透,把碎麥稈悶熟便可以開工脱坯。用二齒鈎子從一側把泥土搗開,根據情況加入適量的水,一次又一次的搗,直到泥土有了黏性。

選擇一塊平整的土地,一般都是在自己庭院裏,一個人鋤泥,一個人抹坯。當然,如果家裏麪人手不夠這些事情一個人也可以完成。找一個水盆把坯模子沾上水放正擺平,把泥巴鋤到坯模子裏面填滿並用虛拳向四個角使勁塞嚴實。去掉多餘的泥巴,撩一些水在上面,用手或者平鏟子抹光,然後用雙手抽出坯模子,儘量讓坯邊緣不起毛刺,一塊方方正正的坯就這樣出爐了!

後推一步在接着來。脱坯是倒退乾的活兒,脱一塊退一步,然後再重新起一趟,視場地而定,大多數橫平豎直。當汗流浹背的時候,一準兒有三四趟肥碩飽滿的土坯閃亮出爐。

這樣放着一兩天被烈日嗮的差不多了,就把它們立起來,碰到有毛茬的要小心掰下去,全部乾透之後把它們摞起來,一般要摞成‘之’字形,使他們之間有空隙,又一塊塊嵌着,防止滑脱。

一般脱坯都選擇在夏秋之際,因為農村的房屋、火炕、灶台以及倉房都是用土坯製作的,賈家用量都很大。

把一塊塊土坯按照規則摞起來,中間放上木材和泥土勾縫,一個家就這樣一點點起來,直到建成承載着歲月的侵蝕,留給主人們無限的歡樂、幸福與希望。

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家裏的房子是一面青。就是整個房屋是用土坯壘的,前臉用了一些紅磚裝飾門面,火炕更是用土坯壘的,為了保温效果更好通常是一年一換,而那些被拆解下來的土坯通常掛着煙油子,用來壘雞窩或者院牆。

每年到扒炕的時候,通常我們都要去找宿,新坯剛剛換上並抹了新泥炕面是很潮濕的,不能睡人,父母又要看着燒炕的效果通常打地鋪或者睡簡易牀,直到裏外乾透為止,而這一過程大概需要三天。

這之前也多是父母受累,忙着脱坯、晾坯,而我們孩子只能期盼在自家脱坯、晾坯的時候能有好天氣,不要下雨,日頭要足足的,要知道蓋坯或者碼垛都是一件很不容易費盡氣力的活計。

而每到每年扒炕或者修繕房屋的時候多是田地裏青玉米能夠食用的季節,母親時常用燒炕的木灰為我烤玉米,那種清香的味道至今仍然在我腦中盤旋。

如今我們住進了樓房,遠離了曾經的鄉村,那些泥草房和坯模子很少能夠尋到蹤跡,泛黃的照片和民俗博物館只是有幾許的記載,但是它們畢竟到這個世界來過,給予人們恩惠,應該忘記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