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正月十五話鄉俗散文隨筆

文學2.73W

農曆正月十五,又稱元宵節或社火節,是春節過後又一個喜慶的節日。

正月十五話鄉俗散文隨筆

在我兒時的記憶裏,為了迎接正月十五這個吉祥的日子,十三或十四,母親便為過十五忙碌開了。她先是用提前發酵好的面蒸饃,過十五大多都蒸棗花饃。母親切下一小塊面,在案板上搓成長條狀,之後左右挽回集成兩個圓形,之後拿兩根筷子在中間用力一夾,兩個圓形結合在了一塊,於是便呈四瓣花朵狀。母親拿一顆大紅棗按在中間,為了更趨完美,再用切面刀將分成四瓣的面朵之間各切一下,猶似花開八瓣。做好的棗花饃坯一個個大小相若,形神兼備,母親將其放在箅子上,搭在鍋裏,扣上蒸籠,灶膛火紅火旺,半個小時後揭開來,一鍋雪白飄香的棗花饃真的如朵朵鮮花,豔豔怒放了。

藴含着母愛情結的棗花饃,是一種鄉情民俗的食文化,深深地根植在我的`心靈深處。

正月十五送茶麪,是我們故鄉這一帶的習俗。春節裏大多是媳婦串孃家,外甥串舅家,親情依依。到了十五大多是娘瞧閨女,舅家人串姑表外甥家。十五串親戚的禮品,多是棗花饃、茶麪。

茶麪,又稱雜麪,或五穀面,是由穀米面和煮熟曬乾磨的玉米麪、小麥面、豆麪、紅薯面混合而成的。茶麪,大多是用石磨磨下來的,這一切都是母親在年節之前就已經做好的。到了十五,母親將這些雜麪摻和均勻,量好十斤八斤的裝在一個袋子裏。送茶麪,亦是送福面,不僅是一種親情的綿延,更是一種祝福,祝願親人一家在新的一年裏五穀豐登,福壽安康。

正月十五又是燈展節,為了子女在節日裏開心快樂,母親便使用高粱秸稈或竹篾扎制燈籠。燈籠式樣分多種,鄉間常見的有圓燈、花鼓燈、各種屬相燈。母親將燈籠骨架紮成,糊上粉紅紙,再在上面貼一幅剪紙圖畫,花裏胡哨的,之後做個放置蠟燭的燈籠底芯。提着精美的花燈籠我們喜不自禁,便在十五前的夜晚點亮蠟燭開始走村串巷試打燈籠了。

正月十五喜氣盈,為了增添節日的祥和歡樂氣氛,各村的民間雜耍藝人粉墨登場。

大鼓咚咚、銅鑼鏘鏘,吹嗩吶的、跑竹馬的、劃旱船的、踩高蹺的、説鼓書的、唱曲子戲的異彩紛呈。步走十里鄉村,鑼鼓喧天,戲韻裊繞,到處充滿着吉祥喜慶的濃郁氣氛。

春蘭秋菊,時易俗易,隨着農耕文明的式微,一些故鄉的人和事物漸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每逢正月十五,我便思念起故園遠去的那幅撩人心絃的鄉土風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