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刨開春天的核優美散文

文學2.2W

一:刨開春天的核

刨開春天的核優美散文

走在三月的路上,一些微小的事物不經意間碰觸着我的靈魂。藏在柳枝上的芽兒轉眼就走秀在春寒裏;黛瓦粉牆下的嫩紅或淺綠,是一樹一樹的梅花,不敢近身去嗅她們,生怕驚了那初初好夢;迎春花不會同時開放,河邊向陽處的開得早一些,陸陸續續的,散淡在三月的夢裏,鵝黃色的底子,流淌着春的血液。

三月,是宂長的,彷彿一條古運河。季節是岸,自河流的上游到下游,踩着慢四拍,將熱情延伸進春的舞台。

期盼花開,因為遲緩,內心忽明忽暗,像一盞暗夜的路燈,冷清而虛弱。梅花、木蘭花等依序釋放之後,心境也跟着開朗。坐在陽光底下,伸手觸摸明亮的光芒,我的精神世界為之打開,裏面有一枚果實的核,早在孩童時就種下了,它深埋在時間的土壤裏,多少個春天,我想知道它的下落。

有許多事物是一枚果核,春天就是一個巨大的核。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其實就是在不停地刨開泥土,去發現一些人生的祕密,萬千事物的奧祕。

我常常會在春天到來後,走向大片的竹林邊,去看蘆筍一點點自泥土裏掙扎而出,似乎可以看到那些泥土被筍拱得動了起來。而那個空間是陰濕的,尋思這春寒倒是可以使浮躁的心冷靜下來,深深地吮吸着大地回春時的濕潤乾淨之氣息,將自己置身在春天的核裏,和萬物一起醒來。

春天的夜晚總會伴着風聲下起淅淅瀝瀝的雨。打開窗,發現這一方夜的空間恰如青瓷碗裏的一塊乳白色豆腐,清澈而温婉,散發出淡淡的豆腥氣,這是人間煙火中的一種氣味。黃豆是種子,也可以是食材。這豆腐自然而然讓我聯想到了它的前世,它原本是珠圓玉潤,黃澄澄的如一粒粒金子。彷彿是一場俗緣,它註定脱胎換骨,歷經水深火熱,清清白白來到人間。

雨涼薄的指尖滑過夜的瞬間,陣陣春雷在天邊滾動,春天的核裸露出來,變軟了,變酥了,化作一團淺綠色的新鮮氣息漫溢開來。春水如流動的豆漿,流過磨盤,綻放一朵朵柔軟的花兒,沸騰開來,像一羣長着絨毛的小鴨子,湧動在春潮裏。年輕時鄰村有一户人家是做豆腐的,我常好奇地走近那個作坊,去看他們如何做豆腐的。那純純的氣味遠遠地就能聞到。但奶奶告訴我不叫“做”,應該叫“點”。只見他們待冒着熱氣的豆漿平靜下來,便開始點豆腐了。舀一瓢酵酸的漿水,節奏緩慢地沉入豆漿中。瓢便像雨夜的手在豆漿中轉圈移動。這動作彷彿花開花落。停下來看一看,豆漿已然是白白的。豆漿穩定後,再舀一瓢酸漿水點下去。這樣反覆幾次,豆漿開始澥了,乳白色的豆腐腦如飄落湖面的花瓣漸漸沉下,這工序用一個“點”字來詮釋真是妥帖。有一道菜叫“禪味豆腐”,我想其實整個點豆腐的過程才真正藴藉了禪意,它是禪心,清空安寧的心。

那麼,春天的核是需要禪心去刨開的。

小時候,會因為一個桃核破土發芽而驚喜,發現大自然是多麼的神奇。很多時候,吃桃子後總將它的核種在泥土裏,只是,我常常忘掉把核種在哪裏了,偶爾看到家的牆根下有一棵細細的小桃樹自青苔覆蓋的泥土裏冒出來,才記起自己在某天把桃核隨意丟在那裏的。那時,我很納悶,為何挖土種下的反而沒發芽,這個問題至今也找不到一個正確的答案。

桃核很小,只要有一點點春天的土壤,便能發芽長大,變成一棵果實累累的樹。當在生活中接觸到一種新事物,往往會令年少的我生髮好奇之心,思維觸鬚延伸進去,就像刨開泥土探究桃核是否破殼發芽一樣,對一些看似簡單的生態現象感到特別奇妙。比如在某天吃到核桃,它的外殼堅硬,得敲碎它才能嚐到裏面的美味。當我在多年後讀到《圍爐夜話》的第158則,才有了更深刻的啟示,桃子直接就能讓人咬,一下便吃到鮮甜的桃肉和汁水,桃核任意丟進土裏,春來發芽生長,延續生命,慢慢長大成樹,枝頭掛滿果實,給人們帶來新的希望。而核桃的外形雖然和桃核相似,但它將美好的東西藏得嚴嚴實實,人們要吃它的心,得破壞它,甚至是摧毀它,吃完後,軀殼變成一堆垃圾。自然界讓人類看到許多奧祕,人類因而變得睿智,去認識自然,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規律。

大自然的.春天就是一枚桃核。我在這樣的核裏,重新審視過往歲月,發現我的生命裏始終住着一顆童心。春天的核,原來還是童心做的。

二:縷縷書香在山中

在這季節,我喜歡選擇雨中行,細膩的雨飄在我的淡綠色的傘上,煙霧般的迷濛潤濕,我喜歡這樣的充滿浪漫氣息的雨,它使柵欄上的粉色薔薇氤氲着一陣陣的鬱香,清絕得如《青花瓷》般叫人迷醉;它沾濕了我的素雅的裙裾,卻充盈了我兩袖的花香,更滋潤着我一個江南女子的心。

散散淡淡地走着,離住家不遠有個讀書枱公園,大多人喜歡在此品茗閒坐,只因這公園小巧雅緻,亭台高築山坡,有着居高臨下之氣勢。經過“得天然趣”月洞門,沿着鵝卵石鋪就的小徑蜿蜒前行,至讀書枱,仰望亭上,正中掛有“讀書枱”橫批,兩側的“五六月間無暑氣,百千年後有書聲”的木刻楹聯尤其醒目。這小小讀書枱在流年的風霜裏雖已蒼老陳舊,但,它的典故淵源流傳,彰顯着小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成為一處寧靜風雅的文化景觀。

獨自臨欄落坐,砌一杯清香四溢的虞山碧螺春,悠然地打開書本,書裏有一篇我喜歡的散文,散文的題目是《帶一頂傘,去江南走走》。第一句話品着就十分舒心,“當然要去常熟,常熟是江南的典型。”接着讀至“常熟在哪裏?江南深秀處,山水盈盈間。”不禁抬眼望去,我的前後左右古木參天,下面空谷幽幽,濃蔭掩映之中,有一方清泉。就這麼靜靜地面對着這青山秀水,疲憊的神經鬆弛開來,彷彿這細雨輕靈灑脱,收轉視線,淺淺地抿一口脣齒留香的綠茶,讓心的足尖在一行行精緻的文字間徜徉,一些遺憾,一些寡淡傷情,一些念想,一些迷惑……都漸漸遠去,遠處的溪聲隱隱約約地隨風送來,還夾帶着山谷的迴音。偶爾還有小鳥飛進亭內,落在青磚地上,一點沒有膽怯的樣子,忽而,鳴叫着飛出窗口,讓我不由得也把心放出去,天空明朗豁亮,原來,雨停了。

於是,站起來,出了亭,拾級而下,漫步在翠綠色的還滴着亮亮水珠的樹下,山石處的一叢叢瘦竹被清風輕叩,深深地呼吸,清新的氣息夾着植物的腥味一同吸入肺裏,神清氣爽。

因為是雨天,公園裏出奇的靜謐,這便是古時候的昭明太子蕭統曾經在此讀書的緣由吧,而“讀書枱”之名因此而得。蕭統是南北朝時期南梁武帝之長子,稱昭明太子。蕭統自小聰明靈秀,喜歡讀書,記憶力特別好,過目不忘,才學出眾。身在帝王之家,不喜歡朝政,更喜歡鑽研學問,為此,他浪跡天涯,隱於山中。這讓我想起了陳逸梅先生的一句話:“不讀書,不看雲,不焚香,不寫字,則雅趣自消,俗塵自長”。昭明太子的超凡脱俗,正是他飽讀詩書所歷練而成的。

神遊慢行,來到清水池邊,旁邊的灌木葱蘢有致,一陣花香襲來,有種恍惚置身仙境的感覺。回首亭內,我的書卷和茶杯尚在,收攏回散開的閒心,緩緩來到石桌前,繼續“帶一頂傘,去江南走走”,讀到錢謙益和柳如是的經典故事,他們的才華深得江南人的欽佩,重要的是錢謙益的“絳雲樓”是江南有名的藏書樓。看來,從古到今,書永遠有着它獨具一格的魅力,征服所有的才子佳人,而讀書抑或就是一種行為藝術了,所以“養心莫如靜心,靜心莫如讀書”。

陽光透過薄薄的雲層折射出迷人的光芒,讀書枱的周遭開始蠢蠢欲動,我的心也活躍起來。

一雙色彩斑斕的蝴蝶飛來了,纏纏綿綿,深情款款,忽而飛翔於空曠處,忽而陶醉於綠葉間,互相撫摸,竊竊私語,演繹着一段古老而經典的愛的樂章。終於,它們在一棵石榴樹的枝頭停歇,美麗的身體交疊着,在愛的軌跡裏伸展各自的器官,他有力地抱住她,她的腹部彎成一種盡情的嚮往……

這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最為純真的畫面,一旦缺少這些,世間便不會出現美麗的文字。然而,一對蝴蝶或許就是已故情侶的化身,一個是飽讀詩書的才子錢謙益,一個是才女柳如是,他們安葬於離這較近的山上,兩人的墳墓相距一百米。

跑題了,我告訴自己。移過茶杯加了些水,喝上兩口,真清爽。重又讀下去,讀着讀着,我暗暗讚歎不已,作家金曾豪寫得太精闢微妙了,“畫江南的山水要用淺淺濕濕的色調,寫江南的山水要用雅雅淡淡的文字。滋滋潤潤之間,人與這山水就美美地揉合在一起,渾然一體,再不出來了。這樣的美,既是一種親切的外在之美,更是一種本真的內在之美,須用心靈去感受,用智慧去感受。”

該回家了,走出讀書枱公園,縷縷書香縈繞於心頭。踏在石板路上,看到行人手中的傘,才想起自己的傘來,真是應了文中後面的一句話“走了這麼多地方,你的傘忘在哪裏了?就讓它留在常熟吧……”

標籤:刨開 散文 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