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碎語隨筆散文

文學3.07W

鄉下一組

碎語隨筆散文

(一)叢林

臨近鄉下親戚家,不用再坐車,他走慣常的那條沿河蜿蜒的小堤。哪知這條近路已經荒廢,似是多年無人涉足,堤段上長滿茂密成林的野生菖蒲,無人伐草。根莖居然比人還高,劍形的葉子四下亂刺,人穿行其中不得不撥開葉片往前挺進,如同穿越叢林時劈開道路。

在寒冬的水邊叢林,晨霧未散,煙水迷茫,林木森森,蕭索的男子艱難地抵擋漫天劍雨,這個已經有武俠意境呢!

身陷叢林,人是會迷失的。《現代啟示錄》中的科茨上校便迷失於越南叢林。

叢林景觀也會烙進人的青春記憶,從而啟發他的世界觀和創造性。莫言在《紅高粱》裏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家鄉高密縣密林般的高粱地;陳凱歌試圖在《無極》中用芭蕉林來向自己雲南插隊時的青春致敬,可惜敗於不知所云。

這個男子陷於返鄉的路途,他的家園早已模糊;他被漫天劍雨籠罩,這是來自生活的刀劍相逼。

被遺棄或被青睞的地方才成為叢林。這條路之所以被遺棄,是因為它不好走摩托車、轎車。它不是一條康莊大道。

這是一條“留守”的小路,跟這個留守的村莊有些類似。

(二)木柴的肌理

在鄉下仔細觀察木柴,你一定會詫異。

木柴的芯是由纖維所聚集成的,這些纖維幹、朽、硬、澀、枯、糙、僵,其肌理感迥異於肉類。同樣是死去的生命,骨肉的肌理居然有天壤之別。肉的纖維,顯而易見是潤,嫩,柔,陷、軟、濕、活的。

佛教裏把生命分為兩種,一種是無情生命,如植物,雖有生理現象,卻無精神活動;另一種是有情生命,當然是動物了。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區別標準:無情生命沒有“我執”,不會執著自我。難怪呢,美女為何活得多姿多彩,“我執”重的人更注重自我形象與表達,所以,她們活得像塊鮮肉,而非一塊乾柴。

纖維好似個體的組織結構一樣,像細胞。那麼,老人的纖維在人們印象裏也許是像木柴一般。而如寡然無味的我,纖維也一定像塊木柴。

(三)視野

都説農村人的眼界狹小,“小農意識”指的就是這些吧。我不這樣認為。

當你站在空曠的田野上,一定會好奇遠方有什麼,這跟站在一座山前一定想翻過去看看山那邊的世界同理。眺望遠方,就是遠見,是動力。

而城裏人的視界呢,都聚集在近旁,同事剛換的新車比自己的'貴,同學的孩子成績和學習更好,能力水平不如己的上司拿的是百萬年薪,閨蜜的老公更有錢還體貼,曾經瞧不起的發小現在甩自己幾條街。。。。。。其視線不可能遠距離的,四周到處是誘惑,慾望都市,光怪陸離,沒有遠方。

並且,農村人一思變,一遠走,一跳躍,便是質的變化---由農村人變成了城裏人,光這一點就已經讓人心滿意足了;而城裏人拼命所成為的只是像他身邊的人,肯定飛黃騰達者只是少數,大多數還是小市民,不是大富豪。即使小富,也還是普通百姓,這不是質的飛躍,只是量的積累,而且永遠奔赴在不滿足的路上。

這不是詭辯!還是以人手不離的手機舉證吧,從大哥大到蘋果7,這只是量變;而從電話座機到移動大哥大,這才是質變。

明白了嗎?!

標籤:碎語 隨筆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