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菩提本無樹隨筆

文學1.78W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菩提本無樹隨筆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唐 惠能

佛不問因果,度有緣之人。

佛曰:世間萬物皆由緣而起,隨緣度化。想來,世間之人,與佛的緣分,是如此。紅塵與佛界,原只是一扇門的距離。無緣之人,任你窮盡一生,踏遍山河,也無法抵達般若之門;而有緣之人,或許只需一個低眉,一個回首,便可以在一陣清風,一盞清茶中了悟禪機,明心見性。

記憶中的六祖惠能,如一盞青蓮,端坐於佛前,蓮台之上,他目光慈悲,度化眾生。他的身體,流淌着佛的血液;他的思想,浸潤着佛的靈性。所以,宿命只給了他一段短暫的紅塵遊離,他便揮手訣別,從此,皈依佛前,從一粒渺若微塵的芥子修行成為禪宗六祖。在佛前,他度化成蓮,誓與紅塵相決絕。

六祖惠能的出生,求法,得授衣缽無不流淌着無處不在的佛緣。相傳,惠能的母親“感異夢,懷妊六年,生能。” 他出生的時候毫光騰空,異香滿室。這樣的孩童,出生,便註定了以後的非凡。他的母親懷胎六年,而後來他繼承五祖弘忍的衣缽成為中國禪宗六祖,這也許就是命定的因果吧。

惠能三歲喪父,長大後以採樵養母。他是天生具有佛性的人,所以能夠聞經悟道,在市集賣柴的時候,他聽見一客唸誦《金剛經》,當即開悟,隨後,他安置好老母,便毅然的捨棄了五藴紅塵,紛壇世相,來到清淨的菩提道場東禪寺,從此做了佛前的一粒芥子。這是他第一次接觸佛法,然而緣分的繩索早已將他們牽引,所謂緣定三生,幾句經文,就喚醒了他心中前世的記憶。也許,他的'前世就是佛前的一盞油燈,而今生,又註定要做那個佛前燃燈人。

《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恍惚中,似乎看見,一切來去,皆有緣由,一切緣由,皆為因果。惠能來到東禪寺求法,五祖卻因不知他的慧根如何,便説他是那未開化的南蠻子,不願留他在此求法。只是惠能是與佛法有緣之人,他當即便説: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聽了,暗暗讚賞,但是五祖沒有立刻讓惠能剃度出家,而只是差遣惠能去破柴踏碓。五祖的做法用心良苦,或許那個時候他就已經決定要將衣缽傳授給惠能,只是他仍舊需要歷練。

八個月後,弘忍為了選出衣缽的繼承人,便讓門中弟子各寫一偈子,表達自己對禪宗真意的理解和領悟。弘忍的大弟子 神秀立即做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此偈一出,便廣受讚譽,就連弘忍也不住稱讚。然而當時在寺里名不見經傳的惠能卻另作一偈寫於神秀偈子的旁邊,偈語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的偈語將世間一切視為空無,在他的眼中,空無觀被推到了極致。佛家講“四大皆空”,“空”亦是禪宗的不二法門,惠能的偈語中,連塵埃也成了無物,而神秀卻要時時勤拂拭,才能使自己不惹塵埃。神秀與惠能,誰的境界更深,誰的悟性更高,從這兩首偈語中,自見分曉。

五祖弘忍吟下一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即無種,無性亦無生。隨後,便將衣缽傳給惠能。惠能有慧根,具有佛性,所以,他的偈子明心見性,直指空無。大乘佛法講頓悟,惠能的一生,也許就是這樣頓悟佛法,他不需要刻意的修行,萬法皆空,看透空明,即是一切。佛説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神秀等人,一生都執着於五象,執着於因果,即使修行千年,也無法了悟禪機,淡然心性。

惠能後來到曹溪寶林寺,弘揚禪宗,他以“見性成佛”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主張“頓悟”,影響華南諸宗派,人稱“南宗”,“南宗”後來成為中國禪宗正統。惠能與孔子和老子並列為“東方三聖人”,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 至今仍給人以有益的啟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想,無論是否是佛門弟子,對這首偈子,都不會陌生。惠能圓寂後留下《壇經》,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他的偈語,明心見性,不惹塵埃,他並非是想要俗世的你我都拋卻萬丈紅塵,遁入空門,而是希望紅塵的你我,淡然心性,清簡自持,少一些貪念與執妄,多一份禪心與般若;他希望,世間之人,處繁華而不喧囂,落紅塵而不世故,讓喧囂的紅塵成為菩提道場,在原本平常的日子裏,和佛祖共修一剪菩提的光陰,持一顆淡然的心,清醒從容,自在安寧。

記得前些日子,我去山中 寺廟請經,寺裏的師父問我為何,我説:佛不問因果,佛度有緣人。就這樣,我進入了藏經閣,進去的時候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六祖惠能的偈子。那一方端硯,一隻素筆,便將他的故事連同他的偈語寫進經卷,隨着歲月的風沙,流傳千年。想來,我與六祖惠能亦是有緣,我的俗姓便是惠,只因這一字,我便相信,這是命定的因果,命定的佛緣。否則,藏經閣經書萬卷,我第一眼看見的又怎會是六祖惠能的《壇經》,歷代僧人寫下的偈語不計其數,我又怎會獨獨對他的偈語一見清心。也許,這只是我的一廂情願,但是,我依舊感謝,在煙火迷離的紅塵,得遇佛法,在蓮花開合的角落,找到慈悲。

菩提本無樹,萬象皆由緣。 只要內心足夠安寧,喧囂的紅塵亦可成為寧靜的菩提道場。願世俗的你我,淡然心性,清簡自持,在繁華中守住真淳,在每一個緣來緣去的日子裏,淡看一陣清風,一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