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論語講座隨筆

文學1.44W

閒暇期間,去聽了孫明君老師的“古典詩歌與傳統文化”講座。由於個人比較喜歡《論語》這部書,因此,講座中印象比較深刻的便是老師講起一個故事,是説有一次活動便立起了一個孔子的雕像。但是之後那個雕像便被有心人搬走了。所以大家在網上就説,是誰半夜揹着孔子來,是誰半夜揹着孔子去。

論語講座隨筆

説到這裏大家都笑了起來,但我笑過之餘,不免想到老師所説的“應該如何來看孔子”。孔子的思想形象其實都是一種傳統文化,而且它具有一種與時更新的生命力。這實在是很讓人佩服了。譬如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張在教育上有辦私學的主張。對教學對象注意有教無類,而教學方法注意因材施教。在政治有“仁”和“禮”思想。這些思想在現代的今天便也是有作用的。你説“有教無類”以及“因材施教”也正是當代教育事業的理想追求。倘若一個老師能做到這幾點,“桃李滿天下”完全不是難事。當孔子的這些思想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用開來,也必然會燃起傳統文化的生命之火。

接着,老師講到了《論語》中的語錄。正如老師所説這些東西“都已經滲透到我們的血液裏面去了,那些話我們大家都非常非常地熟悉”。老師強調了曾子所説的一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曾子所説的士其實是對於後來的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的。而在我心中,士是積極入世的,是為民為國的,是學富五車的,是温文爾雅的,更有一份文人的風骨,不屑名利,但有謀士的'聰慧,願意為雄心壯志踏入名利場,手握權勢,附身忠義,敢於説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樣何其霸氣的話語。到了宋明理學時,這份使命擔當以及責任感已臻極境。

那最後一行老師所講到的是子路跟孔子之間的一段問答。有一次子路就問説什麼是君子,其實就是在孔子所生活的當時,有些人就把孔子看成聖人了。孔子就説我不是一個聖人,我能看到君子就可以,那什麼樣的人才是君子呢,孔子就説要“修己以敬”,要“修己以安人”,要“修己以安百姓”,堯、舜都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就是説作為一個儒家的士人,一個知識分子,一定要修己安人,安百姓,這是儒家的儒士他們自己為自己定下的使命,是非常重要的。接着講到孔子跟他的幾個學生在一起坐的時候大家在討論的一個話題,就是孔子對同學們説,平時啊你們都説別人不理解你,假如有人要理解你的時候你能怎麼樣?然後大家都在各言其志,大家都説了。

前面三個人都説的是社會政治有關的,唯有第四個人就是曾皙,就是點。孔子問説:“點,爾何如?”這個時候,點呢,他就停止了鼓瑟,他就放下瑟站起來説,我跟他們説的都不一樣,我是希望是希望在暮春的時候穿着春天的服裝,有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童子,我們一起遊游泳,吹吹風,然後唱着歌就回家了。然後孔子聽完以後,喟然歎曰:“吾與點也。”其實,在我們的印象中,孔子是仁愛的,是對政治飽含熱情的,他生在一個繁華的家族,赫赫遠名,父親的偉大,這些都使得孔子這個老師想要救濟天下,使自己名正言順。但是這裏卻是不一樣的。他同意點的説法。

據孫名君老師所説這是一份“情懷”。是啊,孔子多年周遊列國,“累累若喪家之犬”。誰心中都有一個少年悠閒的夢,但生活的苟且終究是排在詩的前面。也許他有他的雄心壯志,但也想有“詩酒趁年華”的少年情懷。或是他現在在輾轉之間,政治的熱情已經被一點點得磨滅,在經歷多次挫敗,目睹戰爭的無情,百姓流離失所的慘況,生出對美好的希冀,可惜難以實現罷了,或是因為現實的窘迫,或是因為聲名的累贅,於是只餘一聲喟然長歎。《論語》中有無數令人深思的句子,今天聽完講座後,我又得到了一份極大的收穫。

標籤:隨筆 論語 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