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淺談詩詞的教學五步法

文學1.44W

淺談詩詞的教學五步法

淺談詩詞的教學五步法

【摘 要】古典詩詞以其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意藴深遠,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熠熠閃光的瑰寶。但當前的詩詞教學逐漸進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學生對古典詩詞不感興趣,純粹是為了學而學,為了學而背。在詩詞教學中,教師也忽視了對學生情感的薰陶,意境的引領與體會,使學生失去了欣賞美的機會。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文教學?我們可以從以下五個環節入手:瞭解背景;誦讀,悟情感;析詩題,知內容;品意象,準確把握;抓詩眼,品感情。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支柱,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熠熠閃光的瑰寶。古典詩詞由於其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意藴深遠,音韻和諧而廣為傳誦。學習古詩文是提高文學素養,陶冶精神情操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但當前的詩詞教學逐漸進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學生對古典詩詞不感興趣,感受不到其音韻美、意境美,純粹是為了學而學,為了學而背。久而久之,在詩詞教學中,教師也忽視了對學生情感的薰陶,意境的引領與體會,使學生失去了欣賞美的機會。要走出古詩詞教學的誤區,古詩文教學必須有所突破,有所創新。那麼,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文教學呢?

一、瞭解背景

我們分析鑑賞古典詩歌,一般要聯繫其寫作背景,才能從深層次準確地把握主題。瞭解作品的`時代背景,有助於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與作者談心。古詩的創作背景,我們可以大致分為社會政治背景和作家個人境遇兩個方面。例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作者是東晉著名的田園詩人,當時門閥世族把持特權,結黨營私,,官場。作者儘管不止一次進入仕途,卻總覺得“志意多所恥”,每次都很快就辭官歸故里。每當他憤慨於官場的污濁黑暗時,心中就不可遏止地燃起對田園生活的懷念。幾度出仕與歸隱,屢次碰壁與痛苦,最終他毅然選擇拂衣歸裏,遠離污濁官場。他的田園詩的寫作就是以這樣的生活經歷為背景的。

學生對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作者個人經歷和思想感情有了一個較為細緻地瞭解,才能更加全面而具體地瞭解詩歌的內在意藴。

二、誦讀,悟情感

要真正讀懂詩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讀多悟才是關鍵。古人常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可見誦讀是培養感受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學論文 )《語文課程標準》各學段關於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閲讀基本功。而這項基本功對目前的中學生來説,卻嚴重缺失。相信不少語文老師,對此深有感觸。學生將詩文讀得結結巴巴、支離破碎,毫無美感。因此,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和培養想象能力,這也是古詩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誦讀指導,讓學生放開朗讀,盡情投入;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古詩詞的節奏。

三、析詩題,知內容

詩題是詩文之眼。詩題可以直接反映詩歌的主要內容,揭示作者的情感和情趣。我們可以由詩歌題目判斷詩歌的題材,總體把握情感傾向。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李白《送友人》等,題目中都有“送”字,從題材上講,這三首詩歌都屬於贈友惜別詩,這類詩歌除了極個別的有勸勉和勵志之意外,大部分是表現對朋友的祝福、安慰以及作者自己難捨難分的依依惜別之情。不管是什麼題材的詩詞,把握住題目,其實就已經把握住情感。

四、品意象,準確把握

詩歌的創作十分含蓄、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藉助具體的景物來含蓄的抒發自己的感情。詩歌中帶有詩人主觀感情的客觀景物,我們可稱之為意象。詩歌的閲讀鑑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

“意象是作家頭腦中浮現的形象”,“意象”是詩歌的基本單位,古詩詞中很多意象都具有相對固定的寓意。明月、流水、浮雲、夕陽、蓮、菊等景物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但古代詩人卻對他們格外偏愛,常常賦予他們一定的寓意。例如,明月藴含相思之愁。古代詩人往往用明月來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借明月抒發了自己的思鄉之情,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王安石站在瓜州遠渡,歸心似箭,不禁吟誦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佳句,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把握了這些意象的寓意,對我們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解答詩歌鑑賞題目很有益處。

五、抓詩眼,品感情

“詩眼”即詩詞中的關鍵字、詞、句。面對一首新的詩詞,學生往往無從下手,不知如何體驗與感悟。詩眼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藴含着作者豐富的情感。在古詩教學中,要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從文章中找出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在品味中領悟作者文章中所寄託的思想感情。運用這種方法不但降低了學生理解古詩的難度,而且加深了學生思考的深度,課堂上還不時迸發出思維碰撞的火花。

例如,陶淵明的“但使願無違”,“願”即作者的歸隱之心,表達了作者隱居躬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心願。一個“願”字,準確傳神地傳達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避世隱居的高尚情懷。抓住詩眼,也就抓住了全詩的主旨或情感。只有對古詩詞的語言深入品讀,才能讓學生走進古詩詞,讓學生走進經典,與大師對話,感受他們的學識、睿智、氣度,開拓視野,提升自我。

詩詞是中國文人幾千年來積累的豐厚的文化底藴,詩詞是培養趣味的最好的媒介。運用五步法讓學生在詩歌鑑賞中化被動為主動, 在吟詠誦讀中獲得深刻感悟和審美樂趣,激發學生與古詩詞文本對話的興趣、慾望,鼓勵學生真正參與到探究的進程中來,從而達成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