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莫等着散文隨筆

文學2.47W

我們人生的旅程中經常會有“等着”的意識:

莫等着散文隨筆

“等爸爸媽媽有時間領你去遊樂園,等你長大了我帶你去旅行,等有時間了領爸爸(媽媽)散散心,等有時間了咱們親朋聚一聚……”。

熟不知這一等就是一個空頭支票,就只能是等着而已,甚至會成為遺憾,成為一輩子守着“等待”過活的孤獨者。

生活中的道理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説都心知肚明。什麼“莫等閒,白了少年頭”;什麼“今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什麼“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什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些道理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會深有體悟,可是作為傳統的中國人還是習慣於“等着”,這是為什麼呢?我想究其原因除了客觀的條件使然外,更重要的是緣於中國人骨子裏隱藏着的“小經濟”“小實惠”:中國人講究先苦後甜,講求廣積而細發,講求忍百楚而求一福,講求等百時而花於正。

老人愛買很多反季商品等着來年、後年穿用;父母給孩子買衣服會買大幾號的,等着孩子長大穿;鄉下老媽會養一羣家禽,等着過年兒女們都回來再吃……

一些商家正因深懂中國人這一點,所以才會有節日大促銷;保險公司正因深懂中國人這一點,所以才會有百年受益之險種;銀行正因為深懂中國人這一點,所以才會有各種定期、基金等理財項目……也就是説正是中國人個體的這我“小心思”才促成了社會的“大心思”。

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很多人慢慢體會到“等着”的構想並不一定會預期實現。要不怎麼有那麼一首歌(《我想去桂林》)風靡多時。其歌詞“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錢的時候卻沒有了時間;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時間的時候卻沒有了錢……”相信會讓大家感悟很深。

隨着閲歷觀念的轉變,我們也會體悟到有時“等着”也並不那麼划算。超市特價打包回來的商品因利用率低,大多都扔掉了;給孩子買的大號衣服,等孩子長大了早已“土”得掉渣了;N年後終於可實現全家旅行計劃,可父母已年邁或不在了……

所以,中國人的這種“等着”只是一種具有僥倖心理的憧憬,渴望把“小芝麻”攢成“大西瓜”,渴望把小投入變成大幸福;能夠控制、蓄積、隱忍過程中的心緒,而只願追求一次性的滿足獵奇、安慰、實惠心思的結果。

上週週末我領着4歲的孩子陪着75歲的老媽去了趟離家不足一里地的公園,沒想到這一簡單的.遊玩兒卻讓彼此都無比的享受,無比的快樂。這讓我感觸很深:沒有陪孩子去遊樂園,沒有領媽媽去遠行,他們怎麼還如此開心?看來快樂無需要小奢侈,温馨不一定要遠行。那這樣看來幸福不一定是“等着”來換的。

這些年我一直想陪着媽媽、妻子領着孩子去一線城市玩玩兒,但卻因“孩子太小,去早了也記不住”這樣的理由給擱置了,現在想來,等到孩子大了,美好的東西都能記住了,會不虛此行了,很“實惠”了,可猛然間發現媽媽已經老了、糊塗了、什麼也記不住了……

我們習慣經營着等待,而時間卻不由我待;我們宿有對未來憧憬的浪漫情懷,而方然醒悟才發覺其實幸福無處不在……與其等着孩子長大記事時給他大滿足、大快樂,不如在他成長過程中不斷製造出並享受着種種小快樂、小情懷;與其等着放長假陪老人去遠行,不如每天抽身去陪伴、去房前房後、廣場公園轉一轉……

固此,不要只固守“戈多”式的等待,而忽略生活中的小陪伴,小嬉戲,小情懷,小“實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讓生活中的大目的、小心計而迷失了生活中的小幸福、大真諦。

當然,拒絕“等着”並不一定是要達到“奢侈”的活着,但我們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每天都能詩意的生活。

讓我們在生活中無數的點滴温潤中“等着”大格調、大浪漫、大幸福。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的憾悔性錯誤。

標籤:散文隨筆 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