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走進釣源寫景美文

文學2.56W

走進釣源

走進釣源寫景美文

作者李柳生

初夏的午後,因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組的記者要尋訪古村,我們一行順着吉福公路行進15公里處往右轉後,再行進二三公里便來到了藏在一派生機、樹木葱蘢的古村——釣源。

釣源古村位於吉安市郊的吉州區興橋鎮,1100多年來,150餘户900餘人古廬陵的傑出代表、一代文宗歐陽修的後裔及其同宗子孫聚居於此。這個曾被譽為吉安“小南京”,人口逾萬的古村落,雖經近代戰火災荒的損毀,但村裏150多處明、清建築文物古蹟隨處可見,充溢着古樸神奇的韻味,也因此而吸引了眾多中外考古專家,以及喜愛古村遊的遊客紛至沓來,這個沉睡了一千多年的“小南京”又有了往昔的生機。

已是夏初的釣源,村落阡陌,滿眼是綠。與村落同庚難以計數四季常青的古香樟樹是村中的驕傲,沿着青石板或間雜着油光的鵝卵石鋪就的小路漫步村中,一陣清風夾雜着鄉村特有的氣息撲鼻而來,心情隨之愜意舒暢。在村裏,素有“古村第一導”的歐陽鍾麟老村長為我們擔當起了講解的任務,踏着千年的石板路,我們感受着腳下歷經千年設計獨特的下水設施(據村民説,這裏的下水設施是堪稱一絕,雨天裏,你可以穿上布鞋漫步在村巷阡陌而不濕鞋),看蒼老斑駁的古民居,只見高低錯落的馬頭牆、斑駁不堪的門樓、雕花鎦金的貼畫,無不透顯着遠去的繁華和富貴。出得古民居,在村首與村尾間依南北的山勢鋪展開的7口大小不一、清澈明亮的號稱“七星伴月”水塘,與湛藍色*天空中高一聳的馬頭牆,腳下曲折迂迴連通古宅青石板巷道渾然一體,猶如一幅濃淡相宜風姿各異的明清建築民俗風情畫,讓人賞心悦目,留戀忘返。

入得廳堂,只見村民家家户户的門扉、窗櫺、椽頭、桌椅、牀頭、案角大多雕花繡朵,工藝有浮雕、透雕、鏤空雕不等,她們或描金、或點彩、或漆繪,其工藝之精湛,匠心之別具,無不令人驚歎。在老村長繪聲繪色*的講解下,那一件件巧奪天工的家訓格言、節慶典故、戲文故事的精美畫,讓我們似乎觸一摸一到了當年房主人端坐在太師椅上,慢慢品茗的那份恬靜心情。這些或寄予和銘刻着釣源人幸福吉祥的企盼和嚮往之情,或寓意健康平安、延年益壽、雙喜臨門等等木雕、壁畫,雖歷經千年的`風霜,但壁畫中的人物形象依舊栩栩如生,金色*的畫面依然清晰可鑑,無不彰顯出主人的富有和奢華。

置身於建築風格各異的釣源古村,村中牌坊、廟宇、祠堂、別墅、宅院、書舍、商鋪等一應俱全,且大多保存完好。既有園庭式、院牆式;又有合院式、單院式;既有一進兩廂的普通民居,又有多進多廂的組合院落。尤為讓人佩服古人超前智慧的是,古村所有廳堂採用檐吞採光法,在大門框上採用了“元寶”式造型,即可使檐口光窗處的雨水流入其中,再經水槽流入門外水溝,既有“抬頭見寶”的美好願望,又可以巧妙地讓偌大的廳堂處處陽光普照,即便雨天關上大門,廳堂裏也同樣亮堂。

在釣源的古宅中,而我國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手書歐陽脩名篇《晝錦堂記》碑刻,北宋文豪蘇東坡使用並刻有署名的大型端硯,清代擔任四庫全書總裁曹秀先手書的青花瓷嵌銘對聯,清代流行的象牙茶酒令牌等各類在我國不可多見的文物,以及飾有麒麟送子、五子登科、雙龍戲珠等圖案牀第等等,也可以在這裏找到,讓人不得不感歎歐陽氏家族的博古學風和會享受安逸人生的樂趣。

一上午的行程,我們不由得來到了村尾“八老爺”別墅區,這座別墅莊園幾乎彙集了我國南方古代民間建築的主要類型,古代建築的風韻在這裏濃縮成一個精彩的華章,如今雖千年的繁華不再,但在這裏,似乎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可又似一個新的開始……老村長雖經歷四個多小時的講解,依舊聲高氣爽,那先輩們如何走南闖北經商致富、鉅富“八老爺”放三聲鳥銃“出宮”(如廁),在逍遙牀上與新人舊愛任逍遙的風一流韻事,如何揮金如土等等神奇的傳説與故事,還在他那一招一式的講解中賦予釣源古村既古樸又神奇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