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下司古鎮,苗疆腹地邂逅的江南水鄉散文隨筆

文學2.9W

下司古鎮,苗疆腹地邂逅的江南水鄉散文隨筆

説起下司古鎮,直到現在,我都還不是特別瞭解,但從201x年以來,我已先後五次來過下司古鎮了。

也許吧,古鎮還在不斷修復和規劃之中,遊客還不是很多,不管是與家人還是獨自一人,漫步在青石板或鵝卵石鋪墊的花街舊巷之中,或靜靜地坐在清水江邊古碼頭的條塊青石上,吹吹風,看看景,都還沒有那種完全商業化了的客流如海的壓抑之感。其實,下司古鎮留給我最深的印象還是它的建築風格,還有一種道不明説不清的濃厚的文化氣息。

下司古鎮,是一座隱藏在苗疆腹地的古鎮,雖小而精緻。這裏的民居、幾地商會會館,依山傍水修建,建築物錯落有致,有徽派建築特色的白牆黑瓦,優雅別緻,有苗侗民族特色的吊腳木樓、鼓樓,風情萬種。時而小橋流水,如一曲委婉纏綿的江南小調,時而古殿樓宇,精巧玲瓏,頗具皇家氣派,時而陽明書院,又融匯了濃厚的中原文化氣息……是江南水鄉風情還是苗侗民族風情?是民國風還是民族風?這裏的建築風格有騎樓元素、徽派元素、儒家元素、佛家元素,還有我們本土的苗侗民族元素……讓遊客有些雲裏霧裏看不清,摸不透,總有一種想深入地去了解它、研究它的衝動。

為此,我通過在網上查詢和翻閲相關資料書籍,得知下司古鎮於清嘉慶十三年(公元一八零八年)被闢為商埠,到民國時期發展成為鬧市。據史料記載,當時鎮上商賈雲集,馬幫成羣結隊,商號、貨棧、會館、餐館遍佈街巷,徹夜營業,被譽為“小上海”和“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稱,是當時清水江上游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基地和商業要地。特別是廣商、閩商為代表的各地商人彙集入駐,建築風格融匯了各地文化元素,甚至宗教元素,那麼,當時先進的中原漢文化教育入駐也理所當然了。

黔東南地區如今留存較為完好的古城鎮其實不多,其中有舞陽河流域的且蘭古國、鎮遠古城,清水江流域的下司古鎮、隆裏古城,還有清水江與都柳江流域分水嶺處的黎平古城。相比其它四處古城鎮,下司古鎮的發展歷史年代為最短,僅二百餘年的歷史,而鎮遠古城、且蘭古國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的歷史,隆裏、黎平古城可以追溯到一千三百年以上的歷史。其次,其它四處古城,都是源於軍事意義和政治意義的需要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隨後推動了貿易的發展繁榮和漢文化的融入。如餘秋雨先生筆下所述,隆裏古城是“互生和諧的文化孤島”現象。鎮遠古城是“諸神狂歡地”。而下司古鎮僅源於一地貿易發展的需要,才帶動了外文化的融入,這是本質上的區別,是真正意義上的沒有軍事對峙的`一種外來漢文化與當地苗侗民族文化自然融合的現象,這應該才是下司古鎮具有研究價值和旅遊價值的獨特之處。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山水一道景,下司古鎮與水相融,與水相依,水鎮合一,如一處被隱藏在苗疆腹地的“江南水鄉”突然展現在眾人眼前,吸引了眾人的眼球。生在黔東南,長在黔東南,聽慣了苗族飛歌、xx大歌,時不時到下司古鎮瞧一瞧,有如忽而聆聽一曲纏綿柔情的江南小調,換個環境陶冶你的心境,也許能解除你工作的壓力和奔波的疲勞;長期生活和工作在凱里,看慣了隨處可見的吊腳木樓、風雨橋,時不時到下司古鎮走一走,品味一下古色古味的“江南水鄉”,也不失為一處修心養性的聖地。

儘管多次來到下司古鎮,但我一直未能深入瞭解它、不知道怎麼寫好它、表現它,生怕文字功底平平寫不出什麼精篇大論,又怕器材一般技法平常拍不出它出彩的大片,所以,每次來都是帶着女兒香香,為她拍一些簡單的古風組照,或拍些古鎮的局部構圖,帶一個普通的五零幺捌人像鏡頭和一個標配中焦變焦鏡頭也就足夠了。

下司古鎮,是黔東南苗侗少數民族地區又一特色古鎮,它具有無軍事對峙的多元素文化融洽共處的特點和多風格的建築特色,已是不爭的事實,其較為完好地保存下來,又得到重視基本修復完成,如今以煥然一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未來幾年需要科學地規劃和開發,必將成為凱里地區發展旅遊的又一大特色和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