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精選24篇)

文學5.23K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本教育讀書筆記,歡迎閲讀與收藏。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精選24篇)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1

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應該説生本教育對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闡述更清晰明確,具體可操作性的實踐模式更為具體化。

郭思樂教授認為:生本教育提出對課堂進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為兒童自己的課堂。具體説來,教師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積極地旁觀;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教師的角色時而是活動的促進者、平等的合作者、謙虛的傾聽者、真誠的賞識者、得體的協調者、資源的開發者、得法的組織者,時而又是“顧問” 與“同伴”,“顧問”角色其行為特徵是“指點”;“同伴”角色,旨在參與合作,教師以同伴身份參與學生的活動。

生本課堂主張“無為而為”的原則,主張教師不給兒童過多的干預,而是給他們學習儘可能的自主。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意識,保證他們有獨立的活動空間、人格空間和學習空間;同時創設情景,引發學生自我意識的產生,並不斷強化。在生本課堂,不是“教”決定“學”,而是“教”引導“學”,為“學”服務。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少預設性多生成性。

課堂是學生生長的地方。在生本課堂上,學生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可點燃的“火把”。

認識一:教學不是要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而是依靠學生的學。我們經常會發現在教學我們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時候我們一廂情願承擔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發展,但發現自己失敗了學生不領情,因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樹苗對學生進行外在的改造,我們對學生所施加的影響教育都要通過兒童進行自我認知、自我建構、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來達到,教育過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我們只不過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學習是生命成長的過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種需要,而不是外在壓力的結果。教育的一切行為都應該是為了滿足兒童的這種需要,從而使他們內在的生命力、使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課堂應該上在給予學生充分的前置性學習的經驗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去討論,思辨,能學會的自己學會,不能學會的創造機會讓他學會,真正實現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而不是限制學生。教師不做“拉動學生的縴夫”沉重而痛苦而應該做“生命的牧者”。

認識二: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而不是一張白紙讓我們塗抹最美的畫。這告訴我們,一方面是學生對學習充滿了好奇慾望和創造欲,另一方面在它生活的經歷中積累了學習的資源和學習的能力,而不是一張白紙。人的起點非零,在基礎教育階段,所有的知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而不僅僅是教材中。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孩子學習能力把脱離了生活、脱離了學生的實際感受的知識符號學習和學生的生活結合,讓學生自己去做、去發現、去研究去感悟。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質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內在力量。教育應該在此基礎上進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質,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使人的生命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的發展,從而實現教育現代化實現人的現代化。

認識三:生本課堂帶來的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和成長。教學中封閉的資源和方式給必將產生學習結果的單一和學生思維的僵化,於是學習變成沒有個性的重複和驗證、記憶,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都被禁錮,沒有創造性的工作讓教師在重複、單調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後形成惡性循環,教師厭教學生厭學。

認識四:建立在美好學習生活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德育的重要內容就是養成教育,我們以前的德育過分注重外在的説教與德育活動促進學生的內化。殊不知,人天生就有一種“向善”的本能,他是與生俱來的,我們需要做的工作是怎樣讓孩子天生的“善意”不被沖淡,而且要得到深化和發揚,讓孩子的生命中充滿着善帶來的積極情感。

當然,在目前,我們還停留在觀摩生本,感受生本的層面,還沒有成為一個實踐者,隨着實踐研究一定有那種為“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迷茫,但是沿着這個路堅持不懈地走下去也一定會有“驀然回首,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的頓悟,那個時候,我們的教師就會有一種“待到山花爛漫時,獨在叢中笑”幸福與成功感了。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2

工作多年以來,我對學生的感情,對工作的態度以及對整個教育事業的心情一直都很矛盾,甚至可以説是迷茫,對學生,我是既羨慕又同情,羨慕他們童年的純真,同情他們背上那沉重的書包;對工作,我盡職盡責卻總認為自己的職責還沒有盡善盡美;對現行的教育制度,我又有太多的感慨和無奈,感慨它高舉“素質教育”的大旗,卻又從來未間斷地追求“以考為主”的高分效應,這種高分效應給學生帶來的沉重負擔讓我感覺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就是抹殺了孩子的天真和自由,使孩子的童年時光除了抄、寫、算、背以應付考試之外沒有留下任何值得回憶的東西。好無奈啊!也好累,我也嘗試着改變我的教學方式,企圖能找到一種既能讓學生考得高分,又能讓孩子盡情享受兒童時代的樂趣的方法,這樣自己就時常感覺在黑暗中摸索光明的人一樣。

但是我只是把教育當作一種普通的職業,一種生存的方式來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個熟練的從業者,而絕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者。我並沒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並沒有與我的學生一起領略迷人的教育風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給人帶來的無限快樂。<<教育走向生本>>讓我找到了方向,兒童不僅是教育對象更是教育資源。兒童的全部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和學習的內在積極性都應為教師的教學所用,應當成為動力之源、能量之庫。而且它不僅是教育的一般性資源,更是基礎性資源。生本教育體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依託兒童資源來進行教育,而獲得事半功倍之效。長期以來,師本教育總是把兒童的藴藏看作與正規教育無關的,它對教育過程的認識是單向的,認為教育的主要資源是教師和教材、活動室設備等。它對極其豐富和生動的兒童資源視而不見。在這樣的狀況下,依靠兒童資源來時行教育,就變得更有潛力。

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可能早就不讓學生説了,因為這些方法有些太複雜了。他們只想他們的思想統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這樣嚴重地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來表達自己的見解,暢所欲言。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説:“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

總之,生本教育體系充分相信學生的潛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相信“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兒童人人可以創新”“兒童潛能無限”,相信“兒童的獨立性”。這些最基本的理念平時不以為然,然而今天在書中讀來竟藴含着深厚的內涵,當然,更深刻的理解還需要自己在教學中深刻體會。期盼着在自己今後的課堂中,自己的學生也能如此的成長、如此的學習,期盼着“在美麗的教育世界裏,兩個生命——兒童的生命體和知識的生命體在嬉戲遊蕩,構成了整體領悟的教育章。”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3

讀完郭思樂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書,掩卷長思,我被郭教授在書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為老師夢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兩個字“生本”就做到了。

這本書留給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啟發在以下兩個方面:

忘我——課堂教學的應有境界

郭思樂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指出:“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發揮出來。人的內部自然——被我們忘卻了的一種最豐饒的礦藏,就會自動地發揮作用。”

他用最簡單的例子來説明忘我的境界: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初讀到這裏時我有些不解,這與教育有什麼聯繫?當我再讀並反覆思考時,我恍然大悟,原來它與教育有着如此巧妙的異曲同工之妙。腳被忘記了,也可以説腳處於“忘我”狀態,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今天,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合適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兒童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在學習。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他們就會忘我的活動,兒童的熱情和學習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的課堂。最初我總是在課堂上用自己的方式約束學生,總為學生一點的紀律問題而大動干戈,不但影響了課堂教學中原本應追求和諧的狀態,在學生的眼中一定也會覺得我太過於嚴厲。我一直認為可能是學生的年齡較小不具備有良好的自我約束能力,但有一次偶然的發現,我開始思考郭教授的話“教師的認識規律就是學生的認識規律嗎?”我開始改變自己的想法,因為“課堂不同於工廠的生產車間,它是一羣有靈性的生命在彼此對話、喚醒、碰撞、交融、分享的成長空間,是師生生命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葉瀾教授認為,“首先,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那麼何時才能讓我的學生在課堂上煥發着生命的活力,彰顯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樂?我仍需不斷反思與實踐……

無為而為——盪滌學習的輕塵

“莊子強調的是無為。有為當然能做成事,但無為能做成的事更多;許多事可以通過意志來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過沒有意志來做成。”初看到這段話,覺得字字句句説到我的心坎上。我欣賞老莊的無為哲學,但靜下心來思考,究竟怎樣才能做到老子所謂的“無為而無不為”呢?

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我總是一味地(甚至有時是一廂情願地)將自己認為好的、喜歡的教給學生,但現在我不得不思考,這是學生要的嗎?對於成績較差的學生,我只是單一的要求他多練、多做,但這是符合學生認知和心理規律的嗎?讀了《教育走向生本》,我不禁深思,究竟如何能提高學生的成績?

關鍵要同時轉變老師與學生的觀念,調整老師與學生的心態。

對於學生,讓他們以“無為”的心態,輕鬆活潑、如理如法地學習,相信在考試中並不至於失敗,語文要求的聽、説、讀、寫的水平都可以大幅提高。培養出這樣良好的心態,在學習中、生活中其價值並不見得比一張100分的考卷為小。應當帶着樂趣、從容不迫地學習,學到一定階段,什麼考試都可以應付。總有學生妄想學習能速成,但學習是個漸進、積累的過程,絕不可能速成。《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説:“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腳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堅持不了多久就會累倒。第十五章又説:“孰能濁以靜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動之以徐生?”

雖講的是養生、練功的道理,同時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則。看打太極拳、練氣功的,動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不“亂”不“濁”,一切要“徐生”,慢慢地來,態度從容,悠然自得。急近事功者則往往手足無措,自亂陣腳。凡事依天理而行,不妄求速成,倒有可能真的速成。

急功近利的“苦學”既然不可取,我們就應當“樂學”,帶着興趣和樂趣學,不是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嗎?孔子也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之者,知道語數重要所以才去學,為了考試升學,應付父母的壓力才去學,這樣學習效果自然不如好之者樂之者。那麼怎樣做到好之樂之呢?

老師的作用就體現於此。正如書上所説“上無為而下有為”,我則嘗試“師無為而生有為”,老師同樣具備“無為”的心態,當然不是徹底無為,什麼也不作,而是起“導”的作用,這就如郭思樂教授所提的“小立課程,大作功夫。”——“教給學生的基礎知識要儘可能地精簡,而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大量地進行活動。”在學習中成為學生的朋友,在課堂上老師與學生則是平等的個體,讓學生信賴我,成為幫助他們的人。我正在努力嘗試。

期望我最終也能實現“教少學多”理想:學生能敍述的教師不替代;學生能提問的教師不先問;學生能操作的教師不示範;學生能發現的教師不暗示。

感謝好書,給了我一個靜靜沉思的機會。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4

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語)。學生就像花木一樣,他們有着不同於其他個體的內在潛質和外在表現,他們是天性的個體和渾然天成的羣體,是“帶着問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教師要想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育目的,就要根據不同個體特性以及羣體的共性找到適合他們發展的教育模式,而“生本教育”恰恰是對這一要求的最好體現。

在教學中,我通過個別談話、階段目標達成檢測、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綜合評價,得出了所教學生已有生物學知識結構與能力等級,同時對學生未來發展做出合理的推斷,分別把學生“私下”分為目標組、邊緣組、特困組三個單元,在實施教學時,我把課時學習目標分成了“高、中、低”三個能力等級,潛移默化地把目標問題分別下放給三個單元,讓他們都能拿到適合自己(理想)的問題,然後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並引導他們進一步把問題擴大化,往他們想知道的地方去探究、去總結,最後,把三個單元研究的結果讓學生進行比較、歸納、分析、總結,得出結論。

通過這種方法,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既發揮了學生的個性特質,也促進了學生技能與情感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了充分體現自我能力(張揚天性)的成就感,同時也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釋放、學會欣賞、學會審美、學會歡樂、學會嘗試、學會成功,我也看到了學生久違的笑臉與開心,教學效果明顯提高了許多。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5

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學習快樂的“靈丹妙藥”,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最大限度地依靠兒童的內部自然來進行教育或教學。以下是我的一點感受。

一、學生是活的教育資源

生本教育體系要求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大量進行活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據學生的喜好設計合適的遊戲、教學環節,讓孩子玩得開心,學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樂於學習的知識,以學生為中心,依託學生資源來進行教育。通過不斷的、快樂的遊戲,孩子的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頭腦變得十分靈活,學習成了十分開心的事,學習成了自己內在的需要。

二、先學後教以學定教

作者通過學生自主證明線性代數50條定理通過這種專門的訓練,證明他們比其他學生具有更高的數學成熟程度和更強的研究意識,有更高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前面提到過學生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如何利用調動這一資源,先學後教就是最簡單易行的辦法。

在這裏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以學定教結合兒童已有經驗和內部資源在教師合理的教學活動中兒童變的心靈手巧,頭腦被激活了,情緒被調動了,上課變成了最美好的時光,學習成果及效率成倍的增加。這是多麼美好的場景,令每一個老師都心嚮往之。

三、 評價:為兒童創造創新的情境

生本教育的激勵機制讓我為之一振:無休止的表揚與批評會使學生麻木。最重要最強有力的獎勵機制就是給兒童以創造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自我實現力量同科學和藝術美的力量形成合力,推動人的提升。因為創造的氛圍和環境會使人永遠向上。生本教育體系就是促使學生奮發向上的情境。

這種評價理念很多教師都懂,但是沒有用心思考如何付諸實踐,教師應遠離這種惰性,積極探索為兒童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其自主追求,積極向上;儘量把這種理念體現在教學中。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説:“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能為不喜歡數學,乃至不喜歡學習的孩子帶來了快樂。學生樂此不疲,煥發出光彩。沒有人會拒絕快樂,快樂地過好每一天,是兒童與生俱來的權利。面對快樂,學生哪有不喜歡數學,不喜歡學習?教師需要真實的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真正的做到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6

全書貫穿了“在教育中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的新理念。觀點新穎,論述獨到,內容豐富,是一部哲理性強而又生動活波的學術專著。

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極堅實的進步”。

我們需要為學生設計一種以學生好學為中心的教育體系,整個教學的目的和教學過程的終端,是學生的主動發展,而不是教師善於教。

美國教育崇尚創造性,不注重對兒童的規定和限制,特別是不重視作為社會的或規範那樣一些工具性知識;我國的傳統教育崇尚循序漸進,強調對兒童的規範,不注重兒童天性的發揮。

我們要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

我們的任務是,創造生機勃勃的課堂,建立使人迴歸自然的教育。

教學方式“自然的,也是最好的,自然的,也是最美的”。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7

前些天,我仔細閲讀了人民教育書上的《生本教育》,也在網上看了一些相關資料,它是由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提出來的,書中郭思樂教授認為:生本教育的價值觀是一切為了學生;生本教育的倫理觀是高度尊重學生;生本教育的行為觀是全面依靠學生。生本教育的課程觀主張小立課程,大作功夫,教給學生的基礎知識要儘可能地精簡,而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大量地進行活動,體現教少學多的原則;主張學科內部整合和整個課程整合;在書中,他為了強調生本的重要性,還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如果沒有教師,還是可能存在學生的自主學習或者‘自學’的。然而,反過來,如果沒有了學生,教師就要失業了,不成其為教師了。就此觀之,學生與教師的依存關係是不可逆的,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

回想以前的教學,總是説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參與者和引導者,可是我發現有很多時候,我並沒有真正的做到這一點,我覺得學生還太小,不敢放手,惟恐出現疏漏,惟恐對不住自己那份教的職責。每一堂課總要事無鉅細地講,事無鉅細的灌,一遍一遍強化鞏固,而學生相應地也就只能一項一項地聽,一字一字的記,一條一條地背。

為了打破自己的這種常規教育,我根據生本教育上的案例和理論在自己的班上上了一堂前置性學習研究,生本教育説前置性學習研究不等於預習,只是讓學生以研究的方式對即將新學的內容進行感受與預學。所以我按照生本教育上的方法進行課時內容小研究,研究內容如下:

1、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遊玩中出現的信息。

2、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並嘗試解答。

3、説一説運算順序。

4、我的發現和我的疑問。

面對這些新的知識時,學生對學習是非常熱情的,看到學生大聲的爭辯時,我由衷的感到欣慰,同時我也反思自己的教學,其實不是學生不會説,只是我給的空間不夠,更多的時候我還是秉承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沒有讓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發揮。

所以在學完生本教育後,讓我真正明白教師要想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育目的,就要根據不同個體特性以及羣體的共性找到適合他們發展的教育模式,而生本教育恰恰是對這一要求的最好體現。在教學中,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既發揮學生的個性特質,也促進學生技能與情感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了充分體現自我能力(張揚天性)的成就感,同時也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釋放、學會欣賞、學會審美、學會歡樂、學會嘗試、學會成功。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8

著名印度哲學家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偉大的禱文:“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腳被忘記,也可以説是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

今天,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

那麼就象我們現在經常説的生本教育我想應該就是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也就是説我們只要給了兒童生本教育,他們就會忘我地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和遊戲,也就是進行忘我的學習,那麼我們老師就不會整天煩惱於學生的學業等等,學生的學習就會泥水到渠成了。可見自主學習中尤其體現了生本教育是多麼重要。

而“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服務和和僕人。“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

我國學者龐維國曾這樣闡述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學習策略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要想作做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那麼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比快樂,你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麼,你為學生今後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

郭思樂的《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告訴了我們許多讓我們困惑的問題.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怎樣想教師的觀念、教育態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這些問題,那麼再教育方面也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雖然平時對教育工作也能夠認真對待,也能夠關心自己的學生,愛護他們.但是在心底申春我還是把教育當作一種職業,雖然感覺是比一般的職業高尚,或許也是一種生存的方式來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個熟練的從業者.我並沒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因此我也不能夠體會到教育教學帶給我的快樂,不能感受帶給學生在學習中的快樂。

曾經有人問郭教授:什麼是教學?郭教授説:“比如教學‘3x5=?’,如果你告訴學生,3乘以5等於15,這不是教學。如果你反問學生:是啊,3乘以5等於什麼?這就有一點是教學了。如果你有膽量説:‘3乘以5等於14!’,那就更是教學了。

這時侯,打瞌睡的孩子睜開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學生也不玩了:‘什麼什麼?3乘5等於14 ?!好像不對吧?!’然後他們就用各種方法,來論證3乘5等於15而不是14。比如,4個3是12,再多加一個3,是15;數一數,5個3是15;……”這個例子足以證明了自主學習的課堂實效更高,而這樣的例子不僅只有這樣一個。

回想我自己的課堂又是怎樣呢?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有的聽有的不聽,讓學生講解吧,還扭捏不大方,聲音小的只有自己才聽得到。這種狀況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簡單,就是課堂上老師做的太多,將知識講解的太細,給學生髮言的機會太少,久而久之學生便懶得想了,也懶得思考問題,認為學習是被迫的,是為家長學、為老師學,沒有了學習的動力,自然課堂效率低。

我想再今後的教育教學中,首先要喚起學生學習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

要想做到這點,教師要在課堂上善於運用表揚的語言,讓學生體驗被賞識的感覺。我們教師必須明白自己的任務,不是自己教,而是讓學生自主學習。

那麼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研究自己的學生,創設情境,打造讓學生能夠真正能走得進去得課堂。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9

寒假學校推薦讀郭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書,初識這一新的教育概念,心裏浮現很多問號,什麼是“生本教育”?難道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嗎?如果是的話,那如何才能做到以生為本,在平時的課堂中又怎樣去施行“生本教育”呢?帶着種種的疑問,我翻開了此書,開始了我的閲讀里程,都説看理念不如看實踐,當我進入郭思樂的“生本教育”世界中時,我原先的好多疑慮都在這兒找到了答案,也清楚了“生本教育”中什麼才是教學的重點,什麼才是學生最需要的。郭思樂以一個個成功的事例讓我明白:在學校中,教師應該怎樣轉變觀念,怎樣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學習,並從中迸發出他們最大的學習熱情。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提出的,“在生本教育課堂中,短暫的教學現象不是教學結果,長遠體現出來的實效才是真正的成就。我原本以為那種課堂吵鬧不斷,亂七八糟的不象是個學習的地方,在我固有的認識中認為安靜的課堂才是真正學習的場所,但事實並非如此。

不同的學習方式可能會達到相同的學習要求,但哪一種是最有效的,最適合學生,或者説是所有學生都想要的呢?那當然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也最能發揮學生智慧的那一種了,那就是郭思樂教授所推崇的”生本教育“的核心思想。此書從好幾個方面讓我看到了”生本教育“的優越性,它從語文教學,數學教學,班級管理,學習評研,班級活動等等各方面都給我們列舉了強有力又吸引人的事例,讓我們一再地感受到他的學生的學習生活非常有趣,意義十足,也為那裏的學生感到欣慰,他們能有那樣的學習方式真的很幸福,他們在學習上衝勁十足,自主意識強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識,更多的是學習上的創新意識,他們樂於開發自己的潛能,同時我們也從中看到,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

我以前一貫認為,作為教師,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對得起學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育質量,還認為這就是在延續教育的優良傳統,是積極、認真地服務與學生的充分體現。但沒想到自己其實是犯了”汗水主義“思想,帶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師苦做“思想,卻不知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沒有給學生足夠的生長空間,更破壞了他們自由生長的規律,使得學生被傳統束縛,無法自由施展。這種”保姆式“的教育並不可取。既然”拋秧式“教育不僅能減少勞動量,還能給學生帶來自由生長的快樂,且效益高,那我們又何樂不為呢?

現在就是我們轉變觀念,實踐”生本教育“的時候了,讓我們逐步行動起來,看看”生本教育“的”先學後教,不教而教“在我們的身邊能產生多大的變化,學生們又會有什麼樣的學習反應?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10

最近,劉校長向我們薦讀了《生本教育》,我們在平台上學習了好多教育教學理論及心理學等知識,不但拓展了我的視野,而且更有意義的是使我再次認識到:上課是一門藝術,除了有一定的知識結構外,還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善於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其中的生本教育使我受益匪淺,茅塞頓開。

作為教師,我體會到要終身學習,平時要勤讀書、勤思考、勤動筆。只有及時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面對競爭和壓力,我們才可能從容面對。同時還要學會以誠待人。良好的師生關係是要靠自己用心經營的,和家長真誠地溝通,懂得顧及家長的感受,有責任心、公平心,這樣家長就會慢慢地信任你,對待學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嚴、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

我們教師,要先做人,再教書。做人要有一個好心態,一個好心情。心理健康,身體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態成就一切事業。愛學生,愛同事,輕輕鬆鬆地當老師,快快樂樂地當老師,簡簡單單地當老師,放下包袱,拋卻沉重,讓微笑永遠綻放在您的臉上!我們要善待學生,尊重生命。要善於引導,能理解、寬容。我覺得在一天上班的時間內,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快樂度過這一天就覺得是很有效的一天!

《生本教育》從根本上改變了我的教學思想及方法,讓我感受到教育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創造。今後我們將生本教育深入開展下去,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努力構建積極、歡樂、自主的課堂。同時,自己也要學着做一個魅力老師,從而讓我們的課堂更加有精彩!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11

剛接觸生本教育來自同學説他們那裏正在進行教育改革,問我們這邊有沒有開始。懷孕加上生產幾個月,沒有接觸教育教學讓我發現,教育在我不經意的時候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學在説他們那裏開始實施教師一節課只説10分鐘,説他們在實施以學生為本要把課堂的時間交還給學生,我們還在討論這個可行性。這時學校領導引進了生本教育,讓我們認真學習生本教育的理念,當我捧上《人民教育》靜下心來認真讀的時候我才開始理解同學所説的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教育改革。靜下心來認真讀,説真的讀一遍我還真的對這些理論有些理解不過來,只能再次細細品讀。當我讀了生本教育的案例的時候我才真正驚歎,原來這就是生本教育這裏的老師才是在真正的教書育人這裏學生的學習才是真正的親身經歷探究的過程啊!

通過學習郭思樂的生本教育,我瞭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以往我們的課堂是教師在上面講的聲嘶力竭,學生在下面似聽非聽。讓學生講解吧,還扭捏不大方,聲音小的只有自己才聽得到。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在課堂上主動舉手發言的熱情越來越低。這種狀況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簡單,就是以前我們的教師在課堂將知識講解的太多太細,給學生髮言的機會太少,久而久之使學生思維懶惰,懶得思考問題,認為學習是被迫的,是為家長學、為老師學,沒有了學習的動力,自然課堂效率低。

兩年前我杜郎口中學的影響下也實施了課堂教學改革,課堂上由一名同學展示完成後,其餘有不同觀點的同學會搶着講解,無需教師點名指派,課堂上常常會出現同學爭論問題的情景。但這時候我們經常會為課堂的組織紀律而憂心了。做事情應該從小做起,良好的行為習慣也要從小養成,由於改革的時候孩子們已經高年級了,要想讓他們改變上課的學習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辦得到的,所以教改革上困難重重。

在我的科學課堂上,也曾多次出現這樣的情況。雖然課前我精心準備了大量教輔用具(比如圖片,實物模型等),課上還親自帶領學生動手做實驗,可我發現,課堂氣氛是活躍了,但學生的注意力不是放在新授知識上,而是被各種教輔用具吸引了,他們忽略了學習知識。熱鬧的一節課上完後,真正掌握新授知識的學生寥寥無幾。通過學習,我瞭解到郭思樂教授的新錯誤觀評研的理論基礎。他説:兒童獲得的東西,有許多是在他們自己的探索之下獲得的。這種探索需要一個過程,當然也會犯不少錯誤。發現錯誤,改正錯誤,就激發了思考。正是在克服錯誤的過程中,兒童獲得了真知。他提到傳統上,我們總要求學生的認識一次性完成,這並不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生本的學生,我們給他這樣的機會,使他們的認識,可以通過多次或長期地反覆式提高來完。我們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逐步地去感悟。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12

老師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想學,樂學。既然可以先學,那還要教做什麼?先學後教,是不是意味着不要教呢?這裏實際上涉及了我們所説的學,不是那種漫無目的的學,也不是沒有教師指導的學,整個學是在學校教育的框架下進行的,是有着鮮明的學校教育認識目的的。這就是我們所説的教。

在這裏,教師起了什麼作用呢?一是教師確定了內容和進度,這個內容和進度是在教師對人的培養的整個考慮下提出來的。二是給出了對學的恰當的而不過分的指導。學生這個時候的學,是有教師指導背景的學,但誰也不能否認,課堂這一段的基本過程仍然是學。三是教師在其中貫徹了一個原則:只要有可能讓學生自己學,我們就不教,表面上學生不能自己學,我們也要創造條件,轉變方式,讓學生能自己學。這樣,先學後教就不僅是一種時間順序,更表明了學為根本的地位。先學後教帶來的一個效益就是可以以學定教。教不僅是由知識本身的性質決定的,同時也是由學生的學習決定的。在學生學習的同時,教師可以清楚地、冷靜地看到學生學習的情況,並作出教的內容方法的選擇。這同時也就教得更精粹、更切中學生的需要了。在生本教育的課堂中,幾乎天天有討論,堂堂有討論,人人進行討論,只要是學習需要的,沒有什麼不可以討論的。一般來説,學習者必須對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

韓愈説: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欲弟子。在生本課堂的討論中,教師會遇到學生提出的許許多多的問題,可能會經常面臨難以回答的情況。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學生能詰難老師,能提出別開生面的問題,乃是我們教學的成功。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來説,從教多年來,我地認識到,要想作做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那麼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比快樂,你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麼,你為學生今後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郭思樂的《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告訴了我們許多讓我們困惑的問題。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怎樣想教師的觀念、教育態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這些問題,那麼再教育方面也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雖然平時對教育工作也能夠認真對待,也能夠關心自己的學生,愛護他們。但是在心底申春我還是把教育當作一種職業,雖然感覺是比一般的職業高尚,或許也是一種生存的方式來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個熟練的從業者。我並沒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因此我也不能夠體會到教育教學帶給我的快樂,不能感受帶給學生在學習中的快樂。

回想我自己的課堂又是怎樣呢?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有的聽有的不聽,讓學生講解吧,還扭捏不大方,聲音小的只有自己才聽得到。這種狀況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簡單,就是課堂上老師做的太多,將知識講解的太細,給學生髮言的機會太少,久而久之學生便懶得想了,也懶得思考問題,認為學習是被迫的,是為家長學、為老師學,沒有了學習的動力,自然課堂效率低。

我想再今後的教育教學中,首先要喚起學生學習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悦。要想做到這點,教師要在課堂上善於運用表揚的語言,讓學生體驗被賞識的感覺。我們教師必須明白自己的任務,不是自己教,而是讓學生自主學習。那麼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研究自己的學生,創設情境,打造讓學生能夠真正能走得進去得課堂。

今天教育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問題,而教學問題就在於課堂教學,我們都知道課堂是主陣地,課堂教學改革一浪高於一浪,為什麼?因為課堂問題帶來了厭學等為特徵的德育問題。以高耗競爭為特徵的教學變質問題,以追逐分數特徵的素質教育缺失問題。各級教育部門關於教育的政策是超前的,符合時代的要求。但是學校、教師對教學成果的短期行為嚴重,急功近利,造成學生創造力的喪失和學習本能的漠視,而這一現象又往往與社會家長的現實主義要求、評論有關。這又使部分學校、教師有理念、認識也到位,但又不十分大膽放手實踐,擔心情緒佔領了上峯。所以落實就嚴重打折。

教無定法的再次理解,教無定法、因材施教,生本教育無固定模式,其倡導的是理念、思想,全面將教學活動變成依靠學生,把教學活動轉化為學生最喜歡的活動,遵循先感受後認識的規律去實驗,如在語文方面:大閲讀、小認識,在研究中熟練。在英語方面:大表現、小認識,在實踐中掌握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因生因師而宜,揚長遠勝於避短,不要模式而模式,順應生命自然教育,遵循人的認知規律,學習是不竭的源泉和動力,感悟的是一種精神而不是形,正如郭教授所講,紹興街頭一個麪包店打出的兩句廣告語引人深思:一直有人模仿,至今未能超越。我們不能閉門造車,夜郎自大,但也不能盲從,我們綠色課堂的建設思路是正確的,有一定的成效,但缺乏堅持和隨時的總結提升和矯正,教學我們要明白最終是學生讀書而不是教師,這也就決定了學生為主體。我們要進一步研究如何使學生主體地位得到保證。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需要教師的精心培護,真正做到課前的思上下功夫,切實打破拿來主義,修修改改着用的思想,結合自身的實際(教師自身因素,學校機制、學生、班額、社會等),用心去研究每一節課,我們教師的理念、綜合素質以及教育教學基本功等均有很大的優勢。尤其近幾年來在各級教研部門的培訓指導下,應該説在課堂教學方面有很大的發展,但是比較而言,我們的常態課隨意性較大,有理念但是課堂體現的不夠,教師浮躁,不耐心,語言煩瑣,不精煉。關鍵在於如何將我們好的課堂教學能常態化,這需要毅力和意識。

我們説教師是學校中傳遞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專業人員。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教師的期望和要求在不斷地發生着變化,從傳道、授業、解惑到春蠶、蠟燭、園丁,可以説,傳統教育理念下,人們更多看中教師對知識的傳授,教師是知識的代言人。蕭伯納説過:我不是你的教師,只是你的一個旅伴而已。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共同的前方。他認為生本教育中,教師就是與學生並肩前行的合作伙伴,在求知的道路上共同前進、共同成長。但是,在推行新課改的今天,人們對教師的期望更加多元:教師的角色現在已經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義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教師更似一位放箏人,我們必須要認真分析學情,可以把風箏的線放出去讓學生在知識的廣袤天空中翱翔,也可以將線收回來,讓學生愉悦旅行後安全着陸。生本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師要進一步轉換觀念,提升素質,適應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我們職業教育要求教師要成為教育行動研究的實踐者、教師合作的參與者、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與體系化課程的整合者、學生自主學習的組織者。教師也要為這個終極目標而不懈努力奮鬥。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13

前些天,我仔細閲讀了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的教育專著《教育走向生本》,全書貫穿了“在教育中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的新理念,觀點新穎,論述獨到,內容豐富,是一部哲理性強而又生動活潑的學術專著。書裏有段話是這樣表述生本教育的:

——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偉大的禱文:“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腳被忘記,也可以説是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們只要給了兒童生本教育,他們就會忘我地活動和遊戲,也就是進行忘我的學習,這是一種忘我的境界。

從教十多年來,我清醒地認識到,對於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來説,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比快樂,你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麼,你為學生今後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看了《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後我感受頗深,除了吸取它的精華之外,靜下心來思考着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觀念、教育態度、教育境界,讓人對教育產生不同的認識、不同的情感,也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們有較高的教育境界,學生達到這樣的學習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嗎?

先前的我,雖然對教育工作兢兢業業,雖然關愛我的學生,但是我只是把教育當作一種普通的職業,一種生存的方式來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個熟練的從業者,而絕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者。我並沒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並沒有與我的學生一起領略迷人的教育風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給人帶來的無限快樂。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14

《教育走向生本》是國家“十五”規劃重點圖書、中國當代教育論叢,是華南師大博士生導師廣東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的力作。本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6月第一版,8月第九次印刷。

作為教師,我一直認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對得起學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學質量,是積極、認真地服務於學生的充分體現。但沒想到自己其實是犯了“汗水主義”思想,帶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師苦做”思想,卻不知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沒有給學生足夠的生長空間,更破壞了他們自由生長的規律,使得學生被傳統束縛,無法自由施展。這種“保姆式”的教育並不可取。既然“拋秧式”教育不僅能減少勞動量,還能給學生帶來自由生長的快樂,且效益高。

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終身學習,不斷提升個人素質,提高個人魅力。每一個學生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天地、成長於不同的環境,擁有不同的個性,這就要求教師全面瞭解學生,永遠不要看到一個側面就覺得了解一個人的全部,而對學生做出不客觀的評價。我們應儘量多關心他們,從而達到進一步的瞭解,從生活、學習、家庭不同的方面瞭解他們,形成既是師生又是朋友的關係。良好的師生關係是要靠自己用心經營的,和家長真誠地溝通,懂得顧及家長的感受,有責任心、公平心,這樣家長就會慢慢地信任你,對待學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嚴、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生本教育也沒有完全否定現行教學模式,沒有照搬西方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是對學生放任自流,而是強調生本教育改革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要保留東方文化傳統中許多好的東西。生本教育沒有全盤否定應試教育,沒有忽視分數這一社會、家長最關心的話題,不是培養低分高能的.學生,而是立志培養高分高能的學生,這也是生本教育為什麼受到學校、家長、社會歡迎的原因。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15

在課改從轟轟烈烈走向冷靜的今天,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讀完《教育走向生本》,依然有許多收穫。

此書貫穿了“在教育中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的現代教育新理念,深入闡述了生本教育體系的價值關、倫理觀和行動觀,探討了生本教育體系的哲學基礎,並對生本教育的課程論、方法論、評價與管理以及其他相關問題進行了思考。

我體會最深的是作者舉的一個例子:“當鞋合腳時。”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最偉大的禱文:“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腳被忘記了,也可以説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甚至,如果削足適屐,或纏小腳,我們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合適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是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適合兒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環顧田野,鳥在鳴轉,花在開放;一頭鹿,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靈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慮自己該如何生長才是最美的,人為什麼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開,是因為它處在合適的周圍環境中,它根本不必關顧自己,它的能量沒有被別的目標所揮霍和渙散。其實,在課堂上我們的學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狀態的自然、活力和喜樂,這就足夠了。他們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們認可,是否會被人説好話或壞話,我將得到多少分,我怎樣才能得到這個分數,我處在何種位置等等。他們不必把情感與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將會全心沉浸於所面對的學習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級,走向純潔和透闢。在心理學上,這種“忘我”的狀態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時刻,兒童的能量就不會被其他的東西,包括大人們的説教、煩人的競爭所消耗,甚至出現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看了這本書,讓我對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像校長説的,不是讓孩子來適合我們的教育,而是創造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同樣的,在作文教學中,不是經常向孩子灌輸寫作技巧,而是讓孩子覺得寫作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感想寫下來,和別人交流是一種快樂。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16

不斷的學習,讀書是教師的必經之路,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的情況下,不學習讀書是很難趕上時代的腳步的。利用業餘時間我閲讀了《教育走向生本》一書,收穫還是蠻大的。

我以前一直覺得,作為教師,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能提高成績,只要自己做得多一些,就能提高教學質量,然而這樣做最後並沒有取得我意想的結果。這樣的事實值得我們思考,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應該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把老師從沉重的教學負擔中解脱出來,還給學生充滿快樂和激情的課堂。

通過我對生本教育的學習,從“生本教育”中體會到什麼才是教學的重點,什麼才是學生最需要的,能力才是培養的重點,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地、自主的學習。教師的核心任務不是自己教,而是組織學生學,服務於學生的學。“生本教育”中的“先學後教、不教而教”的模式不就是新課程理念的具體體現嗎?

這學期我在努力探索生本教育,在我的課堂中,努力探索實踐着生本教育。如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通過課堂實踐觀察,我強烈的感受到小組合作學習缺乏實質性合作,學生的交流缺乏主動交流的願望,缺乏好奇心的驅使和思維的探險以及批判性的質疑。

應付式、被動式的進行“討論”,缺乏平等的溝通和交流,探究有形無實。有的同學參與的熱情不高,學習成績好的總是發言很多,而學習成績差的就只是被動的接受,可以説參加而不參與,致使困難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獲益很少。例如學生在小組內朗讀英語課文時,幾個學生圍在一起,自己管自己讀,小組間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獨立學習的層次上,僅有的評價也是泛泛而談,其學習結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組的水平。

遇到問題就要積極的解決問題,我找到班主任老師和她一起了解學生的學情,我們對小組從新進行了劃分,明確了每個成員的職責。將參加學習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其中有指導者和被指導者,指導者比被指導者的水平稍高一些,在教學中他們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以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讓他們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再進行合作討論。

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養成向同伴學習的意識,學會傾聽,倡導“能者為師”的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不僅自己能積極主動、生動活潑的學習,還要能夠有效地指導他人進行學習。例如在讀課文時,由組長負責組織小組讀課文,或分人分節朗讀,或由學習最困難學生一人讀,其餘學生給他指出毛病,給他示範。遇到簡單的話題,讓學生們搶着去交流。給每個學生交流的機會,能避免有些後進生在小組學習活動中仍沒有鍛鍊的機會,避免小組合作學習的無組織,盲目性的傾向。同時便於教師檢查學生能否在有限的小組合作學習中獲得最實質性的學習。

同伴指導以教促學,體現了學習的指導的互動性,可使學生更深刻地體驗成功的快樂和喜悦,培養互相協作、關心他人的優良品質。“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模式的應用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它不僅可以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語言交際;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進而促使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效率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較為輕鬆、自主的學習環境,提高了學生創造思維的能力。

合作性的課堂教學中,師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互活動是多邊進行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並且學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形成相同問題的不同答案,學生的學習環境更為寬鬆,自主發揮的空間更為廣闊,另外,在小組的合作學習中,同伴之間相互幫助,動手實踐,在實驗中發現,探究科學的奧祕,提高了學習興趣,通過滿足學生的各種內在需要激勵了他們的參與意識,並能使他們在參與學習的活動中得到愉悦的情感體驗。

郭思樂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説:“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17

(一)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很早我就聽到過生本教育的思想,而今能夠認真的拜讀並學習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書,感覺生本教育這個理念確實是非常的好,能解決我們當前教育中碰到的很多難題,讓我們的教育走出困境,步入下一個成功。

生本教育,我的理解,就是以學生為根本的教育模式,一切從學生出發,根據學生的特點、認知能力來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生本教育的方法論所談到的“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觀點,與我們現行的《新課程標準》的教育教學理念是一脈相承、息息相通的。都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倡導學生要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

生本教育就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依靠學生來進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價值歸結到學生身上,以學生的發展作為教育的本體。

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把以往教學中心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轉變為主要依靠學生的學。而教師則要退後,教師的作用和價值,體現在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

(二)生本教育給我的啟示

生本教育構成了一種全新的格局。兒童獲得的東西,有許多是在他們自己的探索之下獲得的。這種探索需要一個過程,當然也會犯不少錯誤。正是在克服錯誤的過程中,兒童獲得真知,獲得最寶貴的知識和技能。生本教育的學生,認識需要多次或長期來複式提高才能完成。這就要建立起在這種格局下的錯誤觀。要相信學生的“大器晚成”,我們為什麼不能允許學生有一段相當笨拙的學習過程呢?你只要認同學生是可以自己發展的,什麼樣的老師,什麼樣的學生都可以進行生本教育。就像郭思樂教授在書中提及到的,如果對蒸饅頭的過程實行開蓋主義,不斷開蓋窺視,饅頭反而蒸不熟。所以我們要以最大的耐心,等待……再等待,最後,必將收穫一鍋熟透而美味的饅頭。

(三)生本教育讓我頓悟

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為每個兒童個性的發展提供自由廣闊的空間是生本教育的追求

生本教育把教育看作是生命的提升,併為每個兒童個性的發展提供了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所以,孩子的個性得到極大的張揚,學習的效績也是顯著的。他們在這種愉悦的學習環境中成長迅速,所以,生本教育主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照教師提供的框架,儘可能為學生留足時空,讓學生活動。就像郭教授所説的那樣,教師應當是“牧者”,他把“羊羣”帶到水草茂盛的草地,讓羊兒歡快地、自由自在地吃草,而他自己呢,則在不斷地尋找、發現新的、肥美的草地,並時刻警惕惡狼的出現。為每個兒童個性的發展提供自由廣闊的空間。

2、使每位學生的潛能得以充分的發揮是生本教育的宗旨

由於生本教育的課堂給學生這種個體精神生命活動有很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併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情感氛圍和信息資料的環境,因此,它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去探究和實踐的願望,並從中獲得知識與經驗。

生本教育的每節課前,學生都已習慣了進行大量的自主的學習與研究,也習慣於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帶到課堂上與同學共同分享和討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他們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取的知識、信息會不斷地生長,越用越多,越用越活,同時,又為他們的潛能的發揮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每位學生的潛能得以充分的發揮。

(四)生本教育思想對我的影響

1、生本教育注重和強調以學生為根本,不同於現行的教學模式。

生本教育的價值觀是一切為了學生,倫理觀是高度尊重學生,行為觀是全面依靠學生。

由此不難看出,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學生為根本,為出發點。而我們現在的習慣的教學模式是重教不重學,重灌輸不重引導,教學對老師而言主要是如何教好,怎樣學好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例如在教學設計時,我們老師考慮的是如何完成教學目標,設計得主要是教師的活動,希望課堂教學能按照自己設計的思路進行下去,而忽視了學生的感受。

2、生本教育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快樂學習。

生本教育認為人之初,性本學,也就是説兒童的天性是活動的、是創造的,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也就是説學生是樂於學習的,喜歡探究的。教師只是組織者和引導者,把課堂或者説是教學的主動權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學生也會快樂地學習,沒有壓迫感,沒有牴觸情緒,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生本教育理念指出教學中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有學習的興趣,因為疑問而學習,進而進行探究。

例如,我在講六年級的一篇自讀課文時,考慮到這是一篇自讀課文,而且本課的知識結構清晰,語言生動有趣,導入之後我就告訴大家,我們把這篇文章當做一篇作文,如何進行這篇作文的評註,這時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開頭短短的十幾個字,作用與好處,學生分析的淋漓盡致,而且把本課的語言風格與寫作思路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整理,最後一起來進行情感的體會,通過這些,讓學生進行批註,進行學習。學生學得都很開心,同時我趁熱打鐵,讓學生試着用這種方法進行及時的創作。在後來的一次作文中,很多學生都嘗試着這種寫作方法。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思路方面,我也是及時進行評價,對於一個問題,讓學生換一種思路進行表達,而且表達的效果非常好,這也就是實現了答題的規範性,避免單純的在閲讀中給學生強行灌輸知識點,讓學生在自由快樂的學習中去體會,想去記住,想去了解。

3、生本教育能讓教師的工作更加輕鬆、快樂。

生本教育並沒有給教師上許多緊錮咒,沒有強調讓教師如何拼命工作,沒有束縛住教師的手腳,對教師而言,生本教育是一種解放,可以讓教師發揮聰明才智,更好的成為一個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以數學教學為例,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教學內容的開放,使課堂教學生活化。

數學是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它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實踐。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挖掘生活中的實踐,以與教科書上的內容相融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就在生活中。例如,教學圖形的認識時,讓學生先觀看生活中的實物,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數一數、量一量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抽象出圖形的特徵,使單調枯燥的知識具體化、實在化。

(2)教學過程的開放,使學生觀察生活的眼光數學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獲取了算理、定理後,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去觀察身邊的事和物,使他們受到數學的簡單應用的訓練。比方説,學生學習了有關圓的知識後,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圓形?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形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學習了計量單位以後,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活動得出:生活中哪些東西的重量是一千克?哪些東西重一克?什麼東西長一釐米?哪些物體的邊長是一米?有意識地將已有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培育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課堂練習形式的開放,使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知識的實際應用與知識的理解及鞏固程度是密切聯繫的,學生在學完新知識後,教師既要佈置一些應用學過的知識去完成一些練習題,又要注意加強實踐操作。如,學完元角分的認識後,讓學生到商場超市進行實地調查,瞭解常用物品的價錢,進一步認識到元角分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學完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平面圖形面積後,除了計算書中所給圖形的面積之外,可以讓學生到室外去實地測量一下,將結果進行計算,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應用知識的興趣,有利於提高實踐能力。

以學定教,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育的戰線上,讓我們各盡其才,桃李滿天下!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18

在前段時間我借閲了《教育走向生本》一書。本書結合作者所開展的從加強知識發生過程直到生本教育的實驗研究。對生本教育的意義、概念、產生背景、哲學思考、主要觀念和操作體系等進行了全面的闡述。作者郭思樂對生本教育體系與師本教育體系作了系統的比較研究,深入闡述了生本教育體系的價值觀、倫理觀和行為觀,探討了生本教育體系的哲學基礎,並對生本教育的課程論、方法論、評價與管理以及其他相關問題進行了思考,是一部哲理性強而又生動活潑的學術專著。

關於生本教育體系:

1、注重教學的交付。教師儘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把可以託付的教學託付給學生。這似乎是一種新的教育思路。此時,學生處在真正自主的狀態中,他的潛能得到激發,他的天性得到張揚,他的獲得像鮮花怒放。我們把這樣的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和教學,稱為生本教育體系。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規律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這就是生本教育。

2、生本教育的運行機制是像用開動汽車一樣,老師給學生鑰匙,去開啟自身的動力系統,我們把它叫做激發式,生本的激發模式,正像我們是用鑰匙去打開汽車的馬達一樣,我們從灌輸者走向了引道者,從知識生產者的藍領變成了知識生產過程的管理的白領,從參與化學反應的元素變成了催化劑。於是,學生的學習的巨大的能量被利用和發揮出來了。

3、我們所説的生本,除了反映學生的利益、學生的在學校社會中的獨立的自主的存在之外,很重要的是依靠學生來進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價值歸結到學生身上,以學生髮展為教育的本體。也就是説,我們的生本教育的重點,不僅僅在於學生的外部地位,更在於學生的內部自然天性和潛能的發揮。這也是教育對社會的根本貢獻。

關於教育教學的認識:

1、人的自我實現的本能,不會因為知識的增加或年齡增長就消失。關鍵是要發展他的認識能力,以及提供一種挑戰自我的創造情景。我們的任務,是要保持兒童的這種追求的天性。

2、教育者的意志不等於被教育者的意志,教育設計不能僅僅依據教育者的意志,更重要的是應當研究被教育者的意志。

3、要縮小規定性,擴大選擇性。只有學生自己進行選擇,自己進行體驗,才能提高人格的道德的感悟,在德行方面得到真正的提高。多年的經驗表明,説教式的德育,很不受兒童的歡迎,而在健康美好的活動中,兒童卻得到了人際的、自我的各個方面的長進。在生本教育中,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建樹,原理是一樣的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19

新課程改革以來,經常讀到看到“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原以為自己對這句話比較理解,近日讀了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才對這句話有比較全面和深刻的認識。

書中有這樣幾句話:我們觸悟到,無論是禾苗種植者還是教育者,他們面對的對象是生命體,他們的工作是要改變生命體。而尤其是作為人的生命體,擁有自己的主觀意志和他的發展的自然意志,我們的工作者必須適應他們合理的主觀意志和自然意志,也就是兒童的天性。這幾句話,再次讓我認識到教育教學中,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面對一個班級六十多名學生,學生的語文知識基礎掌握情況程度不同、每位學生都有他們自己的個性、興趣和愛好,理解能力有高有低,思維方式也因人而異。所以,為了促進每位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教師就要做到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成就感和樂趣。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花朵能盛開,星星能美麗,是因為它處在合適的周圍環境之中,它根本不必關顧自己它的能量沒有被任何別的目標所揮霍和渙散。其實,課堂上我們的學生得到充溢生命狀態的自然活力和喜樂,這就足夠了。他們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認可,是否會被人説好話或壞話,我將會得到多少分,我怎樣才能得到這個分數,我處在何種位置,等等。他們不必把情感與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將會全心沉浸於所面對的學習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級,走向純潔與透闢。這段話,讓我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沒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沒有做到使學生的學習是全身心的投入,而不是為了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今後的課堂教學,我努力做到,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自動性,努力做到讓學生是內心渴望是自願自主的學習,努力讓學生自己感受到學習的過程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情。

“我們常常聽到老師抱怨學生不肯閲讀,而只喜歡看電視。老師們感到對此無能為力。其實,這是低估了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和我們自己的開發能力。正如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説的,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同時也是天生的閲讀者。嚴格地説,沒有不喜歡閲讀的人。閲讀滿足好奇,閲讀開闊視野,閲讀盪滌胸懷,閲讀提升心智。”書中的這些內容,讓我再次認識到激發學生閲讀興趣的重要性。閲讀是語文學習的途徑之一。對於國小生來説,有閲讀興趣,大量閲讀,既可以拓寬學生的眼界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又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涵養、塑造學生良好的品質和人格。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營造良好閲讀氛圍,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

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人的潛能無限,在於人是一個可以自激勵的系統。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現,你又受到激勵,你就會走向更大的成功。而這種激勵更多的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自己。這段文字深深地觸動了我,一定要讓所有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讓學生走向更大的成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來自於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如果想讓學生學好語文,就要要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在今後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我要做到多方面多角度為學生創造條件,儘可能為每位學生多提供的嘗試成功的機會,多為學生搭建平台,充分挖掘每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真誠鼓勵。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時,回答正確時,及時表揚;回答不正確時,肯定學生勇於回答問題的勇氣,再根據問題進行指導;對於那些學習有些掉隊的學生,不着痕跡地讓他們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儘量讓每位學生,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與《教育走向生本》為伴,深入認識“生本課堂”,深刻理解“生本課堂”,深化“生本課堂”實踐。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20

龍外教師專業發展課程有一個重點系列——自主閲讀課程。每次教職工大會,龍外的老師都會輪流做讀書分享。讀書是龍外教師最美的生活姿態。這個寒假,老師們讀了哪些書?他們從書中收穫了什麼?學校教師發展部將連續刊發老師們的優秀作品,讓我們站在他們的肩膀欣賞書的美景吧!

利用這個寒假我靜下心來拜讀了郭思樂先生的《教育走向生本》,全書貫穿了“在教育中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的新理念,我們需要把為教者設計的教育,轉變為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即把師本教育轉變為生本教育。結合本專業“藝術教育”,我想從幾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感受:

一、價值觀:一切為了學生

書中提到:“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主體”。生本教育的特徵之一,就是真正認識和把握兒童這個本體,把一切為了兒童作為教育價值原則。教育教學是十分複雜的活動。我們常常有這樣的認識,把教師的教育設計誤認為是為兒童設計的,教師的意志誤認為是兒童的意志,教師的興趣誤認為是兒童的興趣。現在,我們教師迫切需要的是把為教者設計的教育,轉變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即是把師本教育轉變為生本教育。我們每天都在面對教育對象,但傳統觀念使我們對教育對象缺乏完全而準確的認識和把握,並沒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我們的教育過程,並沒能從對象的生長和生成規律去設計;我們的教育常常為社會習俗所左右,從而偏離了教育對象的本體,我們目前教育的模式,正是忽視了教育主體這一點。在我的音樂課日常教學中,時常是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備課,以自己的內心想法去揣度學生的內心想法,並沒有完全做到以學生為本,這是有所欠缺的,學生學習的效果當然也不會太好。而在舞蹈創編課中,我就時常給孩子們多的時間、空間去思考,去發揮他們的想象,自由舞蹈,出來的結果與之前的大相徑庭,孩子們積極主動、課堂氛圍活躍,他們喜歡上這樣的課,並且他們創造出來的舞蹈動作是有靈性的獨特,他們每一個都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種,孩子們的潛能是不可限量的。

“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在兩種不同教學模式下的課,學習效果是不同的。我常常思考,孩子在怎樣的狀態下舞蹈動作學得快,並能跳出感覺,那就是孩子在快樂主動的狀態下舞蹈是最有效的。這就要求我充分調動孩子的主動性,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的狀態下主動地去舞蹈,即愉悦身心、又能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教育這件事是發生在學生身上的,教育是為學生服務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既不能像裁縫那樣對兒童進行裁剪,也不能像理髮師那樣對兒童進行修剪,更不能像牙醫那樣對兒童進行打磨。我們要改變的不是兒童的外部,不是裝飾兒童,而是改變兒童自身。我們可用語言來影響他,用環境來教育他,用活動來培養他,但就是沒有辦法像裁縫、理髮師、牙醫那樣地對兒童進行裁剪、打磨。我們所做的,全都要通過兒童自己去最後實現,我們教師只不過是兒童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所有教師都應力爭做到一切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教學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

二、倫理觀:高度尊重學生

“尊重學生”是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關鍵是從內部和外部瞭解學生。兒童的天性是活動的、創造的,“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

首先,學習是人類自身的需要。人類之所以能夠在眾多生物中脱穎而出,成為具有智慧的、不斷地擴展自己的智慧和實踐領域的獨特生靈,就是因為學習。

其次,人是一種非凡的動物。人類面臨的自身的許多未確定性,也是人類必要性的證據。學生具有學習的天性。如:人在成功時獲得的快樂;在自我實現是得到的高峯體驗;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的充實感。都説明兒童無時不刻地在運用自己的思維跟物跟人打交道。反過來,對人的學習活動的貶損,幾乎是對人生物的貶損,也就是對人最基本的貶損。兒童的這種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導,正確地對待與呵護,才能長久地保持。人的潛能無限在於人是一個可以自我激勵的系統。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現,你又受到激勵,你就會走向更大的成功。

兒童人人可以創新,兒童創新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學條件下進行的,如在常規舞蹈課上,我常常用激勵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頭往左倒,雙腳立半腳尖原地轉圈,你可以想象一個夜晚,你正在星空下做什麼?”,學生就會用所學的知識去想象,去探索,“可以想象成聽天上的星星給自己説悄悄話”,我驚奇地發現孩子們的想象力真的是太豐富了,我悄悄地笑了,我的內心深處在為孩子們鼓掌,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有許多新鮮知識,無限的想象,更有着能力和態度。兒童的創新是兒童學習的核心過程,上課就意味着創造,而創造就意味着成功和成就。

兒童的潛力無限,“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教育者寬廣的、崇高的期許,會給兒童以良好的暗示,並給予更廣闊的心理髮展空間。克萊恩説:“孩子們所擁有的潛力比教育體制所能啟發他們的多得多,你必須要從旁協助他們。”盧贊諾夫説:“人們可以比以前學得更快、更好、更快樂”。

兒童的獨立性既是社會的規定權益,也是他的生理和心理的規定性確定的,是一種生存狀態。除了物質生命的獨立性外,人的獨立性更表現在精神生命的獨立性,學生更深層的獨立性即表現在他們認知事物和保持敏鋭的需要。尊重兒童的獨立性就是保護他們最大發展的可能性。

三、行為觀:全面依靠學生

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學生。人的最終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學。學生不僅是對象,更應當看成教育資源,就是“借力”,“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依託學生資源來進行教育,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形體課上,可以讓學生管理學生,互相學習照鏡子、互相指導糾正動作,共同成長;再如在舞蹈“主題編創”課上,根據學生自己想象、編創出的最有新意,最獨特的舞蹈動作,然後相互觀摩、評價,説出誰的動作最有意思最好玩,賽選出最有想法的動作,整合創作成一套原創劇目,這都出自學生。知識經濟需要創新,而創新是民族的靈魂,這就需要從小就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作為教育者,我們的任務是,創造生機勃勃的課堂,建立促使人迴歸人的自然的教育。孔子説過“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強而弗抑’,自然的總又是最好的。蒙塔古説: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孩子是最為如飢似渴的學習者,也如克萊恩説的”一旦我們開始根據人類的天性做事,過去認為複雜的事也變得簡單。”我們把這樣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和教學,這就是生本教育。郭思樂先生的這本書讓我更深刻的理解“生本教育”,現需要自己在教學中不斷體會,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期盼在自己今後的課堂中,希望“教師可以少教,學生可以多學,是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21

生本教育中的先學後教、不教而教的模式不就是新課程理念的具體體現嗎?那為什麼我們沒有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把老師從沉重的教學負擔中解脱出來,還給學生充滿快樂和激情的課堂呢?我認為我們與新課程理念不相適應的評價制度、考試的指揮棒還在深深的影響着老師的思想,制約着我們的教學實踐,

老師不敢放手,不相信學生的能力。擔心如果老師不面面俱到地把每一個知識點都灌輸給學生,考試結果就不理想。我特別欣賞文章中案例所涉及的國小取消任何形式的統考及期中、期末、月考等,取而代之的是研評課。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學生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孩子們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這樣學生對課堂學習就更感興趣了。在這篇長長的報道中,郭思樂以一個個成功的事例讓我明白:在學校中,教師應該怎樣轉變觀念,怎樣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學習,並從中迸發出他們最大的學習熱情。報道中提到:在生本教育課堂中,短暫的教學現象不是教學結果,長遠體現出來的實效才是真正的成就。我原本以為那種課堂吵鬧不斷,亂七八糟的不象是個學習的地方,在我固有的認識中認為安靜的課堂才是真正學習的場所,但事實並非如此。不同的學習方式可能會達到相同的學習要求,但哪一種是最有效的,最適合學生,或者説是所有學生都想要的呢?那當然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也最能發揮學生智慧的那一種了,那就是郭思樂教授所推淘寶網購物崇的生本教育的核心思想。這篇報道從好幾個方面讓我看到了生本教育的優越性,它從語文教學,數學教學,班級管理,學習評研,班級活動等等各方面都給我們列舉了強有力又吸引人的事例,讓我一再地感受到那裏的學生的學習生活非常有趣,意義十足,也為那裏的學生感到欣慰,他們能有那樣的學習方式真的很幸福,他們在學習上衝勁十足,自主意識強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識,更多的是學習上的創新張家界意識,他們樂於開發自己的潛能,同時我也從中看到,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

歲月流逝,西南聯大已成為遙遠的回憶,但是聯大人那種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執着精神必將永垂不朽。正如著名學者陳岱孫所説:身處逆境而正義必勝的永不動搖的信念、對國家民族的前途所具有的高度責任感,曾啟發和支撐了抗日戰爭期間西南聯大師生對敬業、求知的追求。這精神在任何時代都是可貴的,是特別值是紀念的。著名作家巴金的燈中曾這樣寫到:他們點燈竹筒酒不是為我,他們的夢寐中也不會出現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處。我愛這樣的燈光。幾盞燈甚或一盞燈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徹黑暗,可是它也會給寒夜裏一些不眠的人帶來一點勇氣,一點温暖。

身在處和平年代的我們,也許難以體味亂世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的心境?但當我們在閲讀精神的雕像的時候,不妨這樣慢慢地思考——什麼樣的感動會讓我們淚流滿面?是戰火紛飛年代徒步千里的悲壯,是鐵皮屋底停課賞雨的黑色幽默,是吳大猷教授撿拾市場牛骨熬煮的悽美愛情,是潘琰鹽水泡沙石鍋巴的堅強與辛酸,是牛圈大師華羅庚深夜的奮筆疾書,還是郝詒純為了中國地質學背後吞嚥的苦淚不看聯大紀實,也許永遠不會知道身處安逸,盡情淘寶網購物的閲讀呼吸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教育面對的是人,人是地球上物質發展和有機進化最重大的成果。人的出現標誌着物質運動的社會形式的產生。只有人才具有認識自己、認識和改造周圍世界的能力。因此,人才是教育過程中的主人和主力。教育是改造人的活動,教育的對象是人,在改造人的過程中,對人的尊重是理所應當的。教育又區別於其它職業,它改造的不是人的外部形象,而是內在潛質。

生本教育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它是“因材施教”的再次延展,把尊重個性,講求方法放在了更重要的地位。這是教育工作者對教育本意的再次探究和思考。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22

讀了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可以用郭教授評價學生的語言來評價:雖不能説是字字珠璣,但絕對是篇篇可讀。專業性,理論性的書籍能如此讓人信服並引起強烈共鳴,確實是難能可貴。書中許多觀點,句子我都記憶猶新。如“人之初,性本學還是性本惰?”“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實現”等。

生本教育思想的學生觀是:起點非零。

過去的教育一般認為學生是無知的,什麼都不懂,表現在教育上,就是越俎代庖。生本教育認為:我們面對的每一個孩子,哪怕是數學才考了十幾分,哪怕是還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寫得歪歪扭扭,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作為人類的新一代,他們都像長江一樣,從遠古走來,又向未來奔去。在他們後面的,是人類50萬年進化發展的歷史;在他們前面的,是正在展開的現代社會,他們將會居於今後所有事情的核心,兒童不可限量。因此,我們認為學生有學習的本能和天性,學生的起點絕不為零。遺憾的是,這種本能和天性被許多人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所長期忽視。生本教育正努力改變這種現狀,儘可能順應兒童學習的天性,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還教育以本來面目。

郭教授原文的精彩篇章我就不再一一累述。好的文學作品的特徵之一是能引發人豐富的聯想,郭教授的作品就做到了。生本教育是以學生為本,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方式。讀的過程中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距離生本有多遠,有讓我欣慰,並小有成就感的,也有讓我困惑反思的。

郭教授的觀點:學生是教育對象更是教育資源。這一點在教學中我深有體會。就拿作文教學來説吧。剛入學時很多學生作文存在這樣的現象:一寫作文就是大話、套話。7年級的孩子就開始寫和諧滕州。其實他能先和諧小組,再關心班級就很不錯了。

為了糾正這種現象,我從入學就告訴學生,寫作文就是説話,最低要求就是説清楚,説明白。讓別人聽懂。較高要求就是説的有意思,有道理,讓別人想聽。這種理論簡單明白。

學生其實是非常聰明的,稍加點撥就寫出相當精彩的作品。這時,教育對象就變成了教育資源。我把優秀作文在班上宣讀,起到了非常好的導向作用。學生會這樣寫,只是不知道這樣寫是對的、好的。看到別的同學這樣寫得到老師的表揚,很多同學效仿,作文有了長足的進步。

應了資源共享那句話,寫作資源也變成了德育資源。7.4班倪萌同學作文寫的是咱學校暖氣管道漏水的事情,污水桶裏的抹布他怎麼也伸不出手去撈,正猶豫的時候,趙文源同學伸出手撈出抹布,堵住了出水口。抹布堵不住時,就直接用自己的手堵住了漏水處。要知道那是滾燙的熱水啊。倪萌非常慚愧,把這件事寫進了作文裏。班主任劉老師告訴我,他是4班班長,作為班長在班會上給同學們講這件事,講的時候倪萌都流淚了。兩個多麼善良的孩子。多好的作文素材,多好的德育事例,這難道不是最好的教育資源嗎?我整理出版7年級第一期《同風飛翔》,選入了這篇文章,目的是給全體同學一個良好的導向,既是寫作導向,更是德育導向。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23

在參加工作之前就聽説過“生本教育”,只是從字面將其理解為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但並沒有真正瞭解過。自從參加工作之後,我對生本教育逐漸有了更多的理解,一方面是因為我校自建校以來,就一直大力提倡和踐行生本教育,我多次觀摩過富含生本味道的課堂,對生本教育的課堂模式有了初步的瞭解,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有幸讀了郭思樂先生創作的《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使我對“生本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認識,接下來我談一談我讀完這本書的一些收穫和感受。

從“以師為本”的教育走向“以生為本”的教育,這不僅僅是教育方式的轉變,更是教育觀念的深刻變革,郭教授在這本書中提出了“在教育中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的新理念,觀點新穎,論述獨到,而且以生動的例子來闡述觀點,這是一部有理論高度而又生動活潑的著作。在書的開始部分,郭教授舉了一個有趣但又富含哲理的例子,那就是“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意思就是我們提供給兒童的教育,就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腳需要合適的鞋,兒童需要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就大大提高了。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那就是生本教育。在生本教育的課堂上,兒童會忘我地活動和遊戲,也就是進行忘我地學習,當學習成為一件開心的活動時,學習變得容易了,學習也會變成學生自己內在的需要。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理念,提倡必須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其目的是造就終生愛好學習的自主學習者,而非被動的高分低能者。學生可以參與教學,成為課堂的“小老師”,而非一味服從老師的組織和安排;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指導者。生本教育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這裏表面上看不過是句序的顛倒,實則是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先“主導”後“主體”,學生則處於被動接受狀態,而先“主體”後“主導”,學生則處於主動激活狀態,即在學習一節新的內容之前,教師會本着“簡單、根本、開放”的原則設計課前小研究,先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提前操作、觀察、認識、學習、研究和思考,然後將自己課前研究的結果帶到課堂,再與小組學生乃至全班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教師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指導和點撥,最後達到解疑、解惑的目的。這種學習模式有利於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智能,培養創造力。

作為一名新入職教師,接觸到這樣先進的教育理念,並且還能夠有機會將其付諸於自己的課堂,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情。我們應該儘快樹立起生本教育的觀念,逐漸在自己的課堂當中實踐生本教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努力引領學生去生產知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地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不給學生過多的牽制和干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主去解決問題,獲得成功帶來的喜悦。如果學生能夠逐漸形成探索和鑽研的意識和習慣,他們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而孩子一旦喜歡上學習,樂於學習,那學生收穫一定是豐碩的。

如果要想在上課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樂於學習,那教師在備課時,也要秉持“生本”的態度來備教材,備學生,就像郭教授説的要“為學生的好學設計,而不是為教師的好教設計”。上課時要以“生本”的態度尊重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敢想敢説,讓學生學會質疑,教師要呵護學生的探究精神。

在批改作業的時候,教師同樣要以“生本”的態度去分析學生的錯誤原因以及存在問題,還可以採取訪談的形式,當面問清楚學生當時的想法,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鍼對性地指引和指導。在佈置作業時,也要以“生本”的原則去設計作業,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蒐集資料等途徑,自主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久而久之就能夠挖掘學生的更大的潛力。

教育要走向生,教師就是要充分相信學生的潛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相信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兒童人人可以創新,兒童潛能無限,相信兒童的獨立性。這些最基本的理念藴含着深厚的內涵,需要在實際中不斷摸索與實踐。我也會繼續學習與領悟生本教育的真諦與內涵,不斷在自己的課堂中踐行生本教育,能夠看到學生快樂地學習,忘我地學習,期盼看到學生的成長,看到學生在各個方面得到更大程度的發展。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 篇24

借用昨天教研活動龐老師發言提到的那位名師的話引出我的發言,記得這句話是這樣説的:“我不會站在你前面,因為我不想帶領你;我也不會站在你後面,因為我不想跟隨你;還是讓我站在你左右,讓我們攜手同行。”帶領與跟隨,我理解就是傳統教育下的師本教育,“帶領者”就是讓學生不偏不離地跟隨老師,“跟隨者”就是在老師的嚴格監護之下完成學習任務,二者都束縛了學生的手腳,這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舊教學模式下截流式教學的弊端,長此以往,學生越來越不會學習了。“攜手同行”的方式我理解就是現在我們進行的生本教育,讓老師與學生處於平等的學習地位,把課堂教學當成師生建構快樂和諧課堂共同體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課前當編導,將文本與學生結合起來,做精心的設計,課中扮演員,把自己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中,與他們共同參與課堂交流,而不是將自己顯擺在師道尊嚴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的意志之上。

讀了本書前面部分章節,我有一些不夠深刻的體會,與大家共勉。

體會1:

“懶人有懶福”之説。我認為這句話還是有他的道理,這裏的懶不是懶惰,而是一種智慧的體現。懶人心不懶,懶人善於思想。他們事前會想好更有效的解決辦法,預設達到的最佳效果。教師應該做這樣的懶人,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先學先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找老師幫助,這既是給我們減輕負擔,同時更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主觀意志和自然意志得到充分的展示,順應兒童的天性,促使其發展,自然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體會2:

“悠閒的拋秧比密植的插秧收穫好”,這就是有心栽樹樹難成,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我們應該大膽相信孩子的能力,給他們發展自由的空間,這樣才能讓他們如秧苗一樣歡快的生長。

體會3:

“無所謂者有所為”之觀點。正如書中所講到的:如腳穿鞋一樣,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合適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達到忘我的程度,自然的力量就越會發揮出來。老師為學生營造出忘我的課堂環境,讓他們得到充溢生命狀態的自然、活力和喜悦,釋放出內在的能量,就能全身心浸潤在所面對的學習之中,不斷走向卓越和純潔。文貴真情,書貴自然,習書的境界在於灑脱自然,為在不為之中,正是説明了生本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校進行的第二階段的“學程導航 自主互動”課改活動中,我們老師應該加強學習,提高生本教育觀念的理論水平,從思想上徹底解放出來,努力構建生動和諧的課堂,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讓學生的靈動之氣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繼續扮演好編導和演員角色,對學生的疑難及時指導點撥, 把握好尺度和時機,做好服務,減少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