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上裏古鎮水流長散文

文學1.26W

二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上裏古鎮水流長散文

這是古人描寫的上裏。雙橋,一拱一平。平為高橋,拱是二仙橋,都是清代的古橋。二水,比古橋還古。二水,雖然不像江西贛州的貢江、章江那樣匯合成贛江而留下贛州八景,播下聞名天下的贛江文化,卻也流淌着漢代以前的羌人文化,流淌着漢代以後的漢羌文化,流淌着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移民文化。

平樂古鎮與上裏古鎮很近,只是各自屬於成都和雅安。上裏古鎮在雅安。雅安的“三雅”,即“雅女,雅魚,雅雨”是著名的。尤其是“雅雨”,天漏了,“女媧補天”又沒有補全的地方,執着充沛、淳樸無私的雨水,帶動了這片土地的植物與動物。

人也不能列外,無不與雨相關,植物青春無限,人更青春無限。

應該説當年紅軍的第四方面軍很會選地方,從川東一直西向,就在邛崍和雅安這一帶建立了根據地。四方面軍先到這裏,中央紅軍後從更西的金沙江、大渡河北上。四方面軍在這裏,將西昌、雅安、康定與成都一隔,對中央紅軍跳出圍追堵截是很有利的。1935年11月,上裏古鎮與中裏古鎮、下里古鎮都駐紮過紅軍,還把雅安縣委建立在中裏。4個多月的時間,紅軍書寫了大量的標語,因為刻在石牌、石坊、石碑、石板、石壁上,上中下里共有70多幅保留了下來,上裏古鎮有40多條。

這些文字雖然不是什麼書法,卻是歷史書寫的頑強。

四川的美食,有“紅軍餐館”和“紅軍菜”在上裏古鎮增添色彩。當然,四川的美食與紅軍色彩在這裏有互補。這裏的“紅軍菜”,不是野菜,是新鮮而水靈靈的蔬菜。有“雅雨”嗎,怎麼能夠不讓蔬菜水靈靈呢?“大肉噠噠面”,是上裏古鎮的美食之一。麪條,是現場手工的,還要在案板上甩得身影飛舞,聲音也傳給了吃客,傳遞到了古街上。調料有點接近“紅燒牛肉麪”,只是一碗麪上,不是牛肉,而是兩大砣肥肥的豬肉。

上裏古鎮,因兩條小溪環抱,與江西古老的贛州媲美。上裏古鎮,因歷史悠久而留下古戲台。據説這戲台不同凡響,川劇的發源、發展,這個戲台起了很大的作用。

古鎮的戲台作用如此之大,是與其經濟、文化密切相連的。

康熙三十二年,即1693年,韓家祖先隨“湖廣填四川”大潮,從陝西涇陽縣遷徙來到四川雅安的上裏古鎮。韓家祖先很有經濟頭腦,不只是人來了,還帶來了陝西的布匹。第一桶金,是很關鍵的。一個店,可以若干個店。一種商品,可以發展成更多的商品。後來的韓家,在四川的.自貢收購了十幾口鹽井。由行商布匹到坐商生產鹽巴,是一個質的飛越。韓家除了這些,同時經營有絲綢、木材、茶葉等。生意不但在四川,還發展到了江浙。

其它可以流失,文化留痕崖刻。韓家出了兩個進士,就不單純是錢多了。

“陳家的穀子,張家的碇子,許家的女子,楊家的頂子,韓家的銀子。”這些古鎮流行的民間語言,分別代表糧食多,武藝強,姑娘美,官宦高,家庭福。聽到了而今民間的這些語言,就聽到了數不清的民間故事。古戲台曾經鑼鼓敲得山響,演員的身影或雄性或嫵媚,川劇的高腔響遍古鎮就順理成章了。

有遊客説,當年四方面軍在這裏駐紮,吃上這樣水靈靈的蔬菜,吃上這樣香噴噴又富有營養的麪條,和當地百姓一起殺年豬、看川戲,倘若不是幾大紅軍為了國家民族的希望,統一的信念,一致的軍事行動,可能有點不願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