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優美散文:三月記憶

文學2.4W

  一

優美散文:三月記憶

走進3月,看見柳絲婆娑,苜蓿破土,葱芽嫩綠,心思便倏地回到故鄉,回到老家的田野上。甚至覺得身體悠然變小,回到了曾經歲月。聽,耳畔是一支牛哞馬叫組合的歌,是四輪拖拉機突突説唱的民謠,是西風揚沙呼嘯而至的塵暴,是擺耬“嘎答嘎答”搖曳出壟壟行行的禾苗。看,沙河裏潺潺流水魚翔淺底是多麼温馨可愛,綠茵茵的小草撲楞着翅膀躍躍欲試是那麼靈動催人,南山雪峯在湛藍的天空下是那麼潔白飄逸,北山綿延起伏的坦然自若讓人留下無限遐想。

走進3月的父親母親忙得不可開交。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春天的每個早晨的被窩都那麼美好,可我們必須得在父母下地回來的腳步聲裏掙扎着起來。有好些活計在等我和妹妹們呢。羊等着我放呢,圈等着我墊呢,豬圈裏的糞等着我起呢,雞等着妹妹們攆呢。牽着牲口種地得到中午飯後了,因為早晨地還沒有完全開化,擺耬拉不開地表,麥子種不下去。我有一個問題憋了差不多一輩子,為什麼不等氣温再高些地完全化了再下種呢?後來有了拖拉機帶着播種機後我才明白,不是不行,而是來不及。過去即便只有一畝地,也得一耬一耬人牽着牲口數過去。生產隊的時候數百畝地,基本都是春小麥,要不早點動手,等天熱起來再種,不知道能種到什麼時候,完全會誤了農時。所謂“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這種錯誤沒人敢犯呢。

點瓜種豆可就晚了。在沒有地膜技藝的時代,地温上不來,種瓜菜早了一點兒用沒有,只能徒送種子。麥之所以可以早種,是它們對温度的要求不高。天熱的時候種菜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奶奶活着的時候,她一定要下地點種的,父親母親都要參加。我跟妹妹們也會摻和其間。種菜的興致那麼早種在心裏,讓我這輩子都保持了濃厚興趣。參加工作至今,無論工作多忙,種菜勞動基本沒斷。當然,這有賴於單位有地,去年又有了真實的分把地的“開心農場”。

西北氣温低,二三十年前比現在時令大約晚一個月。比如,現在的3月地裏能見綠了,過幾天就能見到杏花白、桃花紅、榆錢綠,那時候同樣的景象得到下月初,人間四月才能盡芳菲呢。其實這種青黃不接的日子,對於當時的農家來説最不好過。正是出力幹活的時候,好些人家沒糧食了,整天思考的事情只剩下下頓吃什麼,明天有什麼。救濟糧也是在這個時候發放的。正午時分,在生產隊那個院子裏,好些社員抱着口袋眼巴巴地等待分配救濟糧食的大車。我們家雖然也貧窮緊張,但父母奶奶調度下,早早地乾菜沙棗夾着吃,非不得已,是不會把那座高大的紅柳條編制的囤子底下的糧食全刨出來的。自動流不下來的時候下囤子裏刨麥子的事情基本都是我包乾的。每每我蹲在囤子裏往漏口處刨麥子的時候,奶奶都會守在接麥子的木鬥邊問,還有多大一點兒,我説了多少多少後,她就會讓我停止刨出。囤子裏留着的那一小坡麥子,就是到能看到新麥到家,才可以動彈的“戰略貯備”。至於那一階段每天吃什麼,如何讓家人都吃上,就全是大人們的事情了。我們接受的只有今天吃一頓豆麪飯,明天弄一餐玉米飯,後來可能是青稞飯。小麥面裏經常是摻了各種東西的,以增加那鍋飯的總量和稠度。至於吃了放屁肚脹燒心什麼的,根本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有好些人家能吃飯的口多,就得靠借糧度日。親戚中以王姑媽家更困難。他們家弟兄6個姊妹8個,大姐出嫁後,家裏還明晃晃地待着6條漢子一個丫頭,還有姑父姑媽9口人呢。孩子們都是長身體的時候,無論姑父姑媽怎麼節衣縮食,也難熬那幾個月。實在難過,會有幾個表兄弟來到我們家住一段時間,有一個表兄回去的時候要借些糧食。我們家沒有,到三叔家借五升一斗的,回去摻和着湊合度日。

瞧,不小心就成了憶苦思甜了。問題是,歲月留下的就是那些東西。在現在生活越來越美好的時候想想過去的生活,才能更加珍惜今天的好日子。

  二

在南方奼紫嫣紅春風無限的時候,西北還只能説是到了初春。初春的意思當然是春天才開始萌動,蠢蠢欲動而乍暖還寒。這一段日子裏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當然還是在萌動發生時候的一切變化。比如昨天還沒見影子,一夜春風(春天的任何風,沙塵什麼的也得算在內)之後,早晨就能看見苜蓿頂出土的綠芽,還有一場春雪後忽然映入眼簾的葱苗。

人真是奇怪之極,只有稀少才顯得珍貴,如果豐盛,同樣的東西則會被棄之如履。比如現在任意一點綠色,都叫身處戈壁的人視若珍寶,因為那就是春的象徵,春的使者,春的化身。然而如果我置身南國,或者這些今天的象徵、使者、化身,過一段時間,它就成了太普通的蔬菜和野草了。像現在的苜蓿便是,剛出土大家還會掐一陣它的芽尖嚐鮮,到了盛夏,滿地都是,它便成了士兵過一陣來除草的對象了。今天有位從戈壁灘回到古城西安的同志在QQ上説,晚上做夢夢迴小城吃苜蓿餃子了。我説要吃過幾天就來,等夏天來,都是草了。

當然不能因為彼時的普通大眾,就能失去現在的珍貴可愛。雖然這種由可愛到蓬草的事情年年發生,但小可愛還是年年來,還是年年動心、年年引人入勝。

所以我會久久想念着第一個綠芽、第一絲綠柳、第一片楊葉,以及第一串迎春花。

對的,前天北京的朋友從微信發來黃色的迎春花,像極了前年3月初我在北京左家莊以西、東直門以北、俄羅斯大使館附近路邊拍的迎春花。那是連片的黃花的海洋。其實在我住宿的左家莊12號院門口就有,除了迎春,那一小片樹林裏還有玉蘭盛開。那次我出差辦事,等在賓館好幾天。為了打發空寂的日子,我便從住處出發,往雍和宮走,往朝陽公園走、往三元橋走。初春的北京,氣温只比西北高三四度,物象卻早了小半個月。一個早晨我走進公園,被那裏高高的垂柳所吸引。那柳比我們這裏的柳高出至少三四米,那柳絲兒垂得極美,像一位高挑美麗姑娘順溜的髮絲,硬是讓我駐足十來分鐘凝視。那天跑進朝陽公園,見到了“春江水暖鴨先知”裏的一羣鴨在一彎淺水裏棲嬉。當我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才真正地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感受到了春天的氣象。而這種感覺,如果不去那裏,不站在岸邊悄悄接近它們並儘可能不打攪到它們的生活情況下帶着情感觀察,是無法體味的。

文學來源於生活,當默唸着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詩句,看那小鴨子跟着鴨子媽媽在水面上劃出

一個個漣漪的時候,才會達到物我兩忘、化身其間的境地。

此時,我眼裏的春天已經演化成體育場上飛在空中的那隻風箏了。爺爺奶奶或者爸爸媽媽帶着小孩子,牽着娃娃的手,把放出去的風箏捏在手裏,大家仰望着、欣笑着。長者永遠把風箏線牢牢拽着,他們把這看作是責任、義務。春天多像一個個遊子,春節後跟着春風出發,到遠處去,到工作的地方去,到自己的小家去。但是所有人無論走多遠,都有一個拴着心靈的無形的繩子在哪裏牽掛。這個繩子不是遊子們身上的羈絆,而是一根保險繩,它上面標註着回家的地址電話。它是告訴自家的孩子,無論你在外面有什麼難處、有什麼不如意、或者疲倦的時候,家這個港灣裏都給你留着泊位。

仔細一想,父母辭世的十來年裏,竟然還有一個細細的繩子連着我的心,而那個繩子仍然來自故鄉那片故土,來自那個留下我最初出發時腳印的地方。人不在了,想念還在;季節不在了,春天還在。父母種下的果樹、棗樹以及那片韭菜都還在,母親割下春韭的香味,永遠都留存心底。

  三

3月對於我來説,不光有春天,還有冬天。比如雪,比如大風。

大約15年前,應久別老友之邀去玉門……中國最早的石油基地,大慶油田早期職工中三分之一是玉門石油的職工,“鐵人”王進喜也從這裏走出去。我去的時候玉門已經裁撒的差不多,較我1984年第一次去時的生機勃發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雖然沒到氣息奄奄,也盡顯苟延殘喘之象。去時是個陰天,只覺得客車一路登攀,越走越高。下車時已經感覺很冷很冷了。見到朋友全副冬天的武裝,説玉門比酒泉要低四五度,海拔高,夏天都不熱的。他一説我到記起,頭一次來是夏天,早晨出門還很冷的。

中午抵達,下午無事。朋友是做小提琴教學的.,他有課,我聽了會兒便出門沿着馬路轉悠。有小雪,覺得不礙事,繼續往前走,沒想到這裏的雪能像雨一樣會有翻着跟頭傾盆而下的事情。忽然而來的暴雪,頃刻間地被深埋、雪達小腿,遇見的幾輛汽車也落荒而逃,我連忙往回走。暴雪轉成大雪中雪,又到小雪,入睡還未停;次日起來遍地銀裝,下午返回,走在去車站的街道上步行艱難。20xx年3月初去呼和浩特開會,正逢瑞雪飄飄,我和領導打車長途300公里趕到火車站。誰知道這雪從西到東影響大半個中國。我們坐了一天一夜到達呼市的時候,那裏正是雪後最冷的時候。積雪在路邊樹下皚皚發光,從大青山腳下吹來鋭利的寒風像要穿透人的整個身體。

倒春寒是整個春天都可能發生的事情。尤其在西北,倒春寒極具威力,輕一點也得往醫院送一批病人,重一點那就是禾苗受凍、大棚受損、房屋倒塌。大風颳起來像飄蕩的利刃一樣遊走於西北大地的每一寸肌膚,配合着風的是沙塵,時而高高揚起,作“千里黃雲白日矄”之態;時而尖鋭犀利,顯“黃沙百戰穿金甲”之勢。稍用心的人都能看得到,無論那種態勢,都有一個黃字。此黃在這裏既是名詞,又是形容詞。它是昏黃,渾黃,也是風沙卷襲來天地一色、人顏無光之混沌狀態。有多少次,我們正在種麥的時候看到黑壓壓地風浪頂天立地的從西天移動,一股清風先頭以凌利的聲響捲起放在埂邊的物什、身上頓時感到有壓迫的時候我們才會抬頭遠眺,才會立刻停止一切勞動卸牛收種子趕忙回家。但是人的動作多數時候趕不過風暴的速度,人還沒收拾完或者收拾了才趕着牛馬往家走呢,就被裹脅到風沙裏只能摸索走了。此時,連牲口都怕了,它會乖乖地跟着人的牽引回到圈裏去,再也不會見草就啃見同伴就聞了。

也能遇着春潮的問題。過去地下水位高,在我們村那片黃土為主的土地上,春天地裏汪出水來、滲出鹼來的情況經常發生。而相鄰村子因為地勢高就沒有這個問題。所以每年種地對我們村尤其是我們家附近那些地來説,就是個老大難。有時候只能等到夏天水位下降後再種大秋作物。近些年氣候乾旱明顯,水位下降厲害,過去被大家嫌棄的春潮地倒成了香餑餑。我們家的墳就在這片地的地頭上。每次清明上墳,我都要經過那片土地。現在的感覺就是,它們也算是野雞變鳳凰、土狗變名犬了。土地變化的事情很容易讓人想到“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話。其實這也是活生生的人生哲理。就是別把什麼事情都看得固定了,要認識所有事物就得從長遠、變化當中尋找。包括人,也在不斷改造、變化、適應的過程中。人從生到死一直是個漸近明智的變化過程。等什麼都想得差不多明白了,或者説關於人生的一些難題都克服得差不多的時候,就是歸去的時候了。

這是關於3月的一些簡略記憶。人的記憶是有選擇的,有些東西記得,是因為有與自己有深刻共鳴的人與事。有些東西早就不見影跡,是那些生活還沒進入心靈。我期待着有更新更感動的生活進駐3月,也期待這個3月能為今年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標籤:散文 三月 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