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懂些禮數散文

文學2.3W

禮數並非乾癟單薄的客套敷衍,而是推己及人的周到和體諒。

懂些禮數散文

先説説兩起我親歷的事——

上世紀80年代,我曾多次造訪陳伯吹老先生,交談時,他常會説一些謙辭,諸如“拙見”“賜教”。每次握別後,他總要起身陪着送我出家門,連連躬身,微微揮手目送。如此待客之禮,我一個微不足道的後輩何以克當?我與錢君匋老先生也多有交往,一次致函,在信封上用了一個“展”字,當時我覺得這個“展”字比“收”字新奇;沒想到,後與老先生面晤時,他拿出這個信封,嚴肅地説:“對長輩不能用‘展’字,這是不恭敬的,應當用‘啟’,倘若再尊重些,就用‘敬啟’。”我為自以為是而汗顏。

作為禮儀之邦,我國傳統文化頗講究禮數,如諸多的傳世家訓中都有教誨禮數的元素,我們常在留存甚少的家族祠堂大門見到高懸的巨匾,寫着“詩禮傳家”四個大字。我記得還在上國小的`時候,祖父就諄諄教導我:“問人姓名要説‘貴姓’,稱自己要説‘鄙人’,讚美別人要説‘高見’,無暇陪客要説‘失陪’……”講禮數,似乎成為傳統文化在社交上的一種體現。

時代的變化,時尚的流行,社交方式也隨之異化,外來用語的普及,尤其是網絡詞彙的衝擊,使得世代傳承下來的禮數式微,甭説年輕一代對禮數茫茫然,就是其父母一代對禮數使用的頻率也是直線下降。現如今,人們熱衷於刷存在感和博人眼球,重“己”輕“羣”,想方設法彰顯個人出眾的地位、超羣的見識,那怕存有水分和虛幻。謙恭自抑、尊重他人的禮數不説“落伍”,也早已是漸行漸遠,日趨淡忘。

有人認為禮數是“客套”,甚或是“虛偽”,其實不然。先賢提倡和堅持禮數,不僅僅是為了恭維對方,尊重他人,更在於這種自省的謙恭時刻提醒着自己:切莫自視清高,做人低調,為人實誠。禮數並非乾癟單薄的客套敷衍,而是推己及人的周到和體諒。它考量的不只是一個人的情商,還是丈量一個人善良的標尺。

可以説,禮數猶如一張沒印文字的名片,通過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反映着他的家庭背景、所受教育、過往經歷,顯示其內在的素質與品行。

“知書”和“達禮”,構成教育的兩個方面,書本知識和現實教養(禮數乃是教養的一種載體)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固然亟需知識的培育和積累,但其修養、人品、胸懷、學識才是具有根本意義。因為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而不是光灌輸知識。不懂禮數的人,往往在教養方面有“短板”,也是與當今倡導的精神文明格格不入的。

標籤:懂些 禮數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