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登九龍山記散文

文學1.1W

東方欲曉,晨霧濛濛,攜一份愉快心情,帶一份秋的懷念,揣一份對冬的嚮往,大家興趣盎然踏上登雞街九龍山之路。

登九龍山記散文

入冬時節,車窗外飄忽而過的諾大雞街壩子顯得有些蕭條,農作物早已裝倉入庫,路兩邊柿子樹雖不多,但都綴滿了金黃熟透的柿子,沉甸甸的擁抱豐收喜悦,收割過的土地上麥苗星星點點,稚嫩,柔弱得很是惹人憐愛。

車子一路飛馳,穿過幾個叫不出名的村子,再爬上幾段之字形的盤山小路,一座高聳入雲,氣勢磅礴的山峯奔來眼前,這時的山路不再平坦,崎嶇不平,灰塵飛揚。

為了節省爬山時間,同事將車子一直向上開,山路成了羊腸小道,直挺挺的向上,忽又是個急轉彎,兩邊雜草叢生,狗頭石遍佈,車子稍有不慎,就有後退熄火起不了步的危險,還好同事是教練級別水平,好技術讓車子卯足勁地向前,水平差的我們手心裏都捏了把汗。

在一大塊平坦的草坪上,大家下車,拾掇好東西,準備攀爬。抬頭仰望,才覺得這九龍山可真高,看不到山頂,目之所及都是茂密的松樹,灌木叢遮住視線,除了層層疊疊的樹木,倒還真是雲深不知處了。

龍,在古代就是一種圖騰象徵,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作雨和騰雲駕霧,中國有“九龍號令天下,誰與爭鋒”之説,當地人有“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住着九條箐,守護着雞街芸芸眾生”傳説,而這裏號稱九龍山,大氣的稱謂振耳發聵,可見這座山是有多綿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雖然是初冬,但九龍山腳的植被似乎受到了龍的特殊庇佑,鬱鬱葱葱的樹木形成天然氧吧,微風吹來的空氣中瀰漫濕潤,馨香氣息,這讓久居城裏,睜眼閉眼就是車水馬龍,高樓林立,隨時呼吸不暢,交通也腸梗阻的我們精神為之一振,恨不得一步就躥到山頂,來個一覽眾山小的痛快。

沿着新修建的蜿蜒小路,大家拾級而上,一塊塊鋪就的青磚上落了許多樹葉,聽同事説,為方便羣眾,也為推動雞街富民強鎮構想,當地政府正在着手把此地打造成旅遊文化產業鏈,“欲登轎子,先拜九龍”,讓九龍山與祿勸的轎子雪山遙相呼應,通過撥款,社會募捐,集資的方式,湊了70多萬元,承包給雞街當地的開發商修建,不久前才竣工,給前來參觀攀爬的人民提供了許多便利。

坡不但陡,而且漫長,兩邊的樹木簇擁着,植被豐富,可能高達90%以上的森林覆蓋率長滿了許許多多奇形怪狀的樹木,縱使自己從小成長農村,也就知道松樹,野香樟,麻慄樹,菠蘿慄,水冬瓜,馬櫻花等為數不多幾種,其它還有太多叫不出名的樹木,虯枝利刺,此消彼長,爭枯鬥榮。

一路前行,葱蘢的樹木漸漸顯得有些枯黃,不過因為太密,樹幹都顯得修長乾淨,或許樹木也像人一樣,必須有爭先恐後,蓬勃向上精神,否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最後落個弱肉強食,折戟沉沙吧。

在山半中腰轉角,一眼清泉靜靜流淌,清冽乾淨的山泉水錚亮錚亮,俯身喝一口,涼爽沁人心脾,讓人想起“農夫山泉,就是有點甜”這句廣告語。

這時,幽靜的山林中傳來陣陣若有似無的梵音,幾座有些破敗凌亂的建築在崇山峻嶺中清晰可見,這就是當地有名的大佛寺,寺前雕塑了九條龍在一個池子裏相互纏繞圍坐,栩栩如生,寺裏供奉着許多菩薩,姿態各異,莊嚴肅穆。雖然年久失修,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每年都有許多信男信女慕名而來燒香許願,逢七年級,十五,香火繚繞,暮鼓晨鐘。尤其春節,祭拜的人絡繹不絕,常常將本就狹窄的山路擠得水泄不通,他們都希望佛祖菩薩保佑平平安安,心想事成。當地有祭龍風俗,春節後的二月二,也就是俗稱的龍抬頭,附近吃齋唸佛的信徒準備好供品到寺裏祭神,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當地同事説,這裏的菩薩靈得很,小時候來這裏春遊,少不更事的自己用彈弓打傷了池子裏的一個癩蛤蟆,結果在下山的時候,本來大好的天氣瞬間雷聲大作,傾盆大雨躲得大家丟盔棄甲,落荒而逃,全身上下濕透,連褲衩都不能倖免。當然這是同事一面之詞,無從考證,不過大家屏息靜氣,不敢再嬉笑打鬧,同事還壞壞的慫恿大家想許願的都許許,默默祈禱,反正別人也不知道。

告別了菩薩,大家繼續前行,可能是海拔太高原因,這片林子被冬天薰陶,這時的`樹木愈發蕭瑟了許多,山上真正的紅衰綠減,滿山是一片枯黃,但又零星點綴着一塊一塊的紅。那紅是不知名的花或葉,遠遠望去,像一小團一小團的火,很是耀眼,看後總會讓人心動,彷彿能聽到血在汩汩流動的聲音。樹很多,大多衰敗,葉子沒有落盡,即使是同一棵野香樟樹,葉子的色調也是不同的,最下邊微紅,中間的是暗黃,最上邊卻還夾雜着一些綠,在蕭索中顯示着活力。

山路不再有石塊鋪建,不過大家都感歎雞街老鄉的樸實厚道,70多萬的工程,走了那麼久,要是能吧縣城外面的青龍山也這樣修條棧道,該多好。這時的路只能是沿着先人的腳步摸索,很陡,依山隨勢,蛇行蜿蜒,稍不注意,地上厚厚的積葉有滑倒可能,你要是往上看,只能看到七八米遠。因為山路都被林木和藤蔓遮掩了,密密蓬蓬的枝蔓隨時會惡作劇地吻上臉或手,稍不注意就會帶來一些小傷害。也許這本就不叫路吧,只是踩踏的人多了,也就成了後人尋蹤覓跡的所謂小路。大家都互相提醒着,前面的同事用手將樹枝使勁拽往兩邊,讓後面的好通行,護花使者變身拽樹枝使者,大家都覺得樂呵。

這時,太陽出來了,整個九龍山上被鍍上了一層金光,已經爬到山頭的我們長舒一口氣,抖抖身上的枯枝敗葉,揉揉痠疼的小腿,在一塊大石頭處極目遠眺,遠方的雞街壩子盡收眼底,星羅布的村莊一覽無餘,四周山巒層層疊疊,交相輝映,在初冬的霧靄中如煙似夢,層林盡染,亂雲飛渡,讓人茅塞頓開,心曠神怡。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情溢於海,不登九龍山,不知山之高,用腳步丈量過的山峯,才是實實在在的距離。這是片遠離城市喧囂的天堂,是洗滌心靈的淨土,在這裏可以盡情的呼吸,盡情歡呼,盡情親吻大自然,因為攀登,所以快樂。

“你為什麼登山?因為山在那裏。”這也許是登九龍山最美的語言吧!

標籤:九龍山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