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15篇

文學5.36K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張曉風散文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15篇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1

去年生日,一位好友贈給我三本書,大抵是一種散文雜誌吧。我當時對散文不感興趣,但翻開這三本書之後,我才發現我獲得了巨大的寶藏。

這三本書都是關於青春美文系列的,特別的文藝,我當時還是個無知的孩子,只是大大咧咧,沒有細膩的感情,沒體會到文字的魅力。我百無聊賴地翻開書,狂躁的心平靜了下來。我漸漸聽到了自己的心跳,我漸漸被文字的魅力所感染了。

我愛上了這種散文書籍,如同熾熱地愛一個人。我特別喜歡在寫作業的間隙時間偷偷地看一篇文章,在沐浴之後披着睡裙,聞着濕發的香氣安靜地品味着散文,甚至在被窩裏拿着小燈讀散文書……我喜歡三毛、席慕蓉、張曼娟、張曉風和李娟的文章。那麼我就説一説張曉風的散文吧。

張曉風有一篇散文叫做《情懷》,這是一篇實實在在的散文,初讀時我真的不知道這到底是在寫什麼,感覺亂七八糟的,後來我閲讀了更多其它的散文,都是很有閒情逸致的感覺,把生活中很多細碎的小事寫得津津樂道。我再回過頭來讀《情懷》,卻發現它實際上是對這些散文的總結:只要胸中有情懷,生活就與眾不同。例如張曉風另一篇散文叫做《你的側影好美》,寫了她在餐廳給一個女孩説她側影美的故事。如果張曉風沒有生活的好情懷,她就不會發現女孩的側影之美,更不會將這份美好告訴女孩。可以這樣説,作家和其他人的區別在於,作家善於用情懷感受生活並把它抒發出來,而其他人卻只是忙於工作,為生活而工作罷了,他們沒有像作家一樣細膩的眼光。

我喜歡張曉風散文的筆觸,細膩而樸實,彷彿讓人走進了一個清晰而真實的温柔世界。下面摘抄《情懷》中的一小段,讓它把我們帶進一個別樣的世界:可是,等車不來,等來的卻是疏籬上的金黃色的絲瓜花,花香成陣,直向人身上撲來,花棚外有四野的山,繞山的水,抱住水的岸,以及抱住岸的草,我才忽然發現自己已經陷入美的重圍了……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2

在讀了張曉風的散文後,我被她那種温柔多情的文字所深深吸引。讀她所寫的文章,總會讓人體會到一種憂傷的平靜、美麗,體會到生命裏自然單純的富有和充實。而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的便是《花拆》那一篇了。

文中提到了一種叫“一夜皇后”的大曇花,“它每顫開一分,便震出噗然一聲,像繡花繃子拉緊後繡針刺入的聲音,所有細緻的芯絲,登時也就跟着一震。”曇花的每一次綻放,都要自己付出多麼大的努力呀!每一次付出,它都繃緊了自己,不得有一絲鬆懈,在最後一刻拼盡全力迸發出來。雖然它的生命十分短暫,被稱為了“一夜皇后”,但是,我想就像煙火一樣,只要曾經燦爛過,輝煌過,就算消失不見,又有什麼好遺憾的呢?

“花蕾是蛹,是一種未經展示經破繭的濃縮的美。花蕾是正月的燈謎,未猜中前可以有一千個謎底。花蕾是胎兒,似乎混沌無知,卻有時喜歡用強烈的胎動來證實自己。”而年少的我們有何嘗不是花蕾呢?我們是那些待放的花蕾,渴望綻放,渴望輝煌。但這些都是需要努力的,需要付出的。雖然可能每一次面臨的都是泥濘和荊棘,但是,只要堅持、奮進的話,還有什麼是能難得倒我們的呢?而我們現在應該做什麼?坐享其成嗎?不是的,我們正處於最年輕、最有活力的階段,在這個時候,我們難道不應該為未來打算,為未來做好鋪墊,打好基礎嗎?有人説我們現在還小,不用那麼緊張,可是我們正處於花季,現在不努力,又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有一天,我將年老,無法看花拆,則我願從一堆小小的春桑枕為收報機,聽百草千花所打的電訊,知道每一夜花拆的音樂”。我努力過,便不再後悔。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3

為什麼不讓我今生今世看見一次哈雷!也許是因為陰雨擋住了日食時,我也發出過類似的感慨,這句話激發了我心中的共鳴,就好像第一次遇見朋友時,找到共同語言的激動。我一下子喜歡上了這篇文章。

男孩一手拿着電筒,一手拿着星象圖,頸子上掛着望遠鏡。不知為何,我從這句話中看到了自已的影子。我何嘗不像張曉風女士筆下的男孩一樣痴痴地站在窗前,努力地辨認着哪是天狼星,哪是獵户坐可我從沒有像她那樣用心考慮過星空背後藏着什麼。

也許我知道藍光的星星是年輕的星,紅光的星就老了,可我從沒想到大自然是如此公平,星星與人同樣有生老病死。

也許我知道光等愈少星愈亮,以至於少成了負數,可我從沒體會到其中藴含的看重自己,就會心胸狹窄;看輕自己,就會放出光明的道理。曉風感歎着,等待着的,是七十六年一次的哈雷慧星的迴歸,整個天空竟變得介乎可信賴與不可信賴。而我,在日日夜夜期待着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時,不也提心吊膽以至於不敢看天氣預報嗎?

哈雷不現,曉風只看到了雲,她卻豁達地勸自己好好看一朵雲。我為什麼沒有想到呢?日全食沒看到,我不是領略到了白晝裏的黑夜的神奇嗎?我不是也感受到了雨中登山的樂趣嗎?我不是也結識了和我一樣執着追日的人嗎?

宇宙是一場神話,但神話不屬於這個時代。上一次日全食的時候,不知此地的古人是否驚惶失措?是否有人站出來宣佈:今天將發生一次天狗食日?而下一次無錫能看見日全食的時候,我早已化作了塵土,我也會像哈雷先生那樣説:日全食,等你來的時候一定要叫我哦!

我沒有看到日全食,但日全食沒有失約,所以我不應抱怨。相反,我應該感謝,感謝日日東昇的太陽,月月重圓的月亮,夜夜磅礴的星空。蒼茫宇宙孕育出我們,不正是想教育我們要擁有包容萬物的心胸嗎?

現在,當我抬頭觀看那耀眼的羣星時,我會用心去看,看透那每顆星背後隱藏着的人生真諦。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4

作為一個散文家,張曉風的作品算不上最好,但她的作品卻又有着與眾不一樣的味道。這是我讀後的感覺。

彷彿在每一篇散文裏,她都有傾注自我的感情,激動、喜悦、惆悵、悲傷……她在整本書中的主角,讓我覺得,不是作者,而是編劇,導演出一幕幕生活的悲喜劇。

“當你吐納朝霞夕露之際,我在你曾仰視的霓虹中舒昂,我在你曾倚以沉思的樹幹內緩緩引升……”

沒有人能夠阻擋生活的涓涓細流,即使它微不足道,小到你用一根小指就可攔住它流動的軌道,但你依舊能夠發現,幾秒鐘後,它就恢復了它原先的方向,原因是,它越過了你的手。

在她的作品中,我最喜愛《許士林的獨白》。

還記得那開頭第一句:獻給那些暌違母顏比十八年更長久的天涯之人。明明是一句諷刺的話,批判了那些讓母親悲痛,等待的不孝之子,卻包含淚似的,顫顫地為下文感動。

“在秋後零落斷雁的哀鳴裏”,一襲紅袍的赤子,南屏晚鐘、三潭映月、麴院風荷,當他納頭而拜,來將十八年的愧疚無奈化作驚天動地的一叩首!人間永遠有秦火燒不盡的詩書,法缽罩不住的柔情,百般挫折過後,踏着千百年來的思念,仍然告訴世人,茫茫的天際,夕陽的紅暈,奔湧的淚水,“你”只死心塌地的眷着傘下那一剎那的温情。

一把紫竹為柄的油紙傘下,“你”毅然放下,千年修持是一張沒有記憶的空白紙頁,萬里的風雨雷雹何嘗在“你”意中,變成神仙只是“你”厭倦了人間修煉後的夢寐,而傘下人與人的聚首,卻成了“你”永恆的回憶,輕吟在斷橋上,讓“你”駐足回首的不是西湖美景,是一個人,讓“你”愛上這個纏綿人世的人……

在雷峯塔夕照的一線酡紅間,是你的眷戀?還是思念?反正不會是悔恨。冷泉一徑冷着,人間的辛酸已飽嘗……

即使是想象,十分卻有八分的真摯,何來的不感人?讓人不由感歎,辛酸後的痛楚。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5

“為什麼不讓我今生今世看見一次哈雷!”也許是因為陰雨擋住了日食時,我也發出過類似的感慨,這句話激發了我心中的共鳴,就好像遇見朋友時,找到共同語言的激動。我一下子喜歡上了這篇文章。

“男孩一手拿着電筒,一手拿着星象圖,頸子上掛着望遠鏡。”不知為何,我從這句話中看到了自已的影子。我何嘗不像張曉風女士筆下的男孩一樣痴痴地站在窗前,努力地辨認着哪是天狼星,哪是獵户坐??可我從沒有像她那樣用心思考過星空背後藏着什麼。

也許我明白“藍光的星星是年輕的星,紅光的星就老了”,可我從沒想到大自然是如此公平,星星與人同樣有生老病死。

也許我明白“光等愈少星愈亮,以至於少成了負數”,可我從沒體會到其中藴含的“看重自我,就會心胸狹窄;看輕自我,就會放出光明”的道理。曉風感歎着,等待着的,是七十六年一次的哈雷慧星的迴歸,“整個天空竟變得介乎可信賴與不可信賴”。而我,在日日夜夜期盼着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時,不也提心吊膽以至於不敢看天氣預報嗎?

哈雷不現,曉風只看到了雲,她卻豁達地勸自我好好看一朵雲。我為什麼沒有想到呢?日全食沒看到,我不是領略到了“白晝裏的黑夜”的神奇嗎?我不是也感受到了雨中登山的樂趣嗎?我不是也結識了和我一樣執着追日的人嗎?

宇宙是一場神話,但神話不屬於這個時代。上一次日全食的時候,不知此地的古人是否驚惶失措?是否有人站出來宣佈:“這天將發生一次天狗食日”?而下一次無錫能看見日全食的時候,我早已化作了塵土,我也會像哈雷先生那樣説:“日全食,等你來的時候必須要叫我哦!”

我沒有看到日全食,但日全食沒有失約,所以我不應抱怨。相反,我就應感謝,感謝日日東昇的太陽,月月重圓的月亮,夜夜磅礴的星空。蒼茫宇宙孕育出我們,不正是想教育我們要擁有包容萬物的心胸嗎?

此刻,當我抬頭觀看那耀眼的羣星時,我會用心去看,看透那每顆星背後隱藏着的人生真諦。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6

我不禁被這深厚的書香味吸引了。沒錯,這就是《張曉風散文精選》。這本書以一篇篇有意義的散文的形式使人懂得一個個人生哲理,並令人從她細膩的文章中備受感動、啟發以及深思,還從她不華麗而樸實真誠的話語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貴。

在這本書中讓我最記憶猶新的還要屬《人生的什麼和什麼》了。這篇文章是以第二人稱的形式為大家敍述的,寫了一個人正在開車,收音機轉到一個不知什麼台的台上,正播着安靜討好的小提琴。在她馬上要進入隧道時,廣播裏説人生最重要的事只有兩件。

話還沒説完,聲音就斷了,她很想知道答案,可過完了四十秒,車出隧道時,這已經講完了。她想去追問那一段來,可以覺得並沒有必要,自己都四十歲了,還不知道“人生的什麼和什麼”嗎?這篇文章最後並沒有告訴讀者們答案,給人留下了無限遐想,十分耐人尋味,覺得僅在我的思考能力範圍內,人生裏最重要的兩件事是坎坷和經歷了無數次坎坷後的成功。

在每個人哇哇落地時,就註定了坎坷的來臨。坎坷雖然十分令人畏懼,它可能使你失去信心,可能使你自甘墮落,可能使你悲痛欲絕……但是,你千萬不能就這樣倒下,倒在成功的面前。你一定不甘心走入失敗的大門,所以,你務必要勇敢地去戰勝它,因為坎坷是避免不了的,可如果它把你打倒,你也不能氣餒,應更加勇敢地去打倒它。

坎坷必定會成為我們走目人生之路的“絆腳石”,但我們不能退縮,只能前進,走向成功。然而一個美好的人生大概就是克服坎坷與困難並走向成功大門的過程吧,所以我是這麼認為的。

在我細細的品味中,我不禁再次被這書香吸引。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7

這個週末,我在家中閲讀《張曉風散文集》,其中,我讀到了一篇使我心靈感到震撼的文章——《包子》。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張曉風的一個親戚死了,想起以前她和她丈夫到老婦人家做客,到了中午,老婦人留人吃飯,但無奈家徒四壁,就熱情的提出吃包子,但老婦人的兒子的一聲惡吼“哼!包子!台灣來的人會吃你的包子?!”使老婦人很不安的讓我們走了……現在老婦人已走了,怎麼樣挽回都是無用功了,有些事沒有第二次的……

看到這兒,我的心被深深地打動了,為什麼會是這樣?老婦人畢竟也是好意啊!台灣來的人又怎麼了?是神嗎?是神也可以吃包子啊!那包子又怎麼了?!包子做出來也不是給人吃的嗎?好,包子做工是粗糙,可包子裏也包括了老婦人深深地情誼啊!老婦人的兒子做生意,時賺時賠,但也不夠他一個人用,把生他養他的母親扔在那兒,任其自生自滅……,留老婦人一人在暴風雷電中面對孤燈,一人在寧靜的夏夜受蚊蟲的騷擾,一個人在黑如地窖的破屋中苟且生存,一人在寒冷的冬夜與一隻小炭籃相依為命,看着鄰居家晚輩大包小包的回家過年,而自己只能在黑暗中與淚水為伴,思念着遠方的親人,思念着遠方不靠譜、無情無義的兒子吧……

人的生命賤如螻蟻,經不起天災人禍的考驗,還自以為強大,就像文中的兒子無情無義,那一聲惡吼“哼!包子!台灣來的人會吃你的包子?!”也許是無意的吧,但他的惡吼打碎了老婦人的熱情,打碎了老婦人那可憐的自尊,打碎了老婦人隊對他兒子的最後一絲希望。

而現在的社會中,那些空穴老人也不是如此嗎?因年老了、生病了、兒女們就對他不管不顧,自生自滅,看着別人家大團圓,自己家的孤燈與破屋,有什麼呢?只不過是臉上的兩行濁淚罷了。談及兒女,別人眉飛色舞,他們只能輕笑“呵呵,女兒/兒子大了,翅膀硬了呢”,可烏鴉還會反哺,我們這些高等生物怎麼就變成啃老了呢?我們不是有頭腦的高等生物嗎?

指針滴答,我依然還在靜靜的沉思着……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8

可是當她起筆運筆,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親的羽衣》開頭描寫的是一個温馨場面,女兒入睡前,摟着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接下來,甜蜜中有了感傷,再往下,又有了滄桑——世間每一個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從仙女隱忍為平凡的母親?張曉風寫得極美,又極沉重,彷彿知悉世間所有的祕密。

張曉風似乎有一種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總要忍不住翻過來,看看背面,甚至要透過經脈紋路去看它們在幾千年前的模樣。所以她寫給丈夫的情書,寫給兒子的詩篇,明明是寫私人的感受,卻似乎寫盡了人類的共同情感,就連她寫睡袍、圍巾、繡品、油紙傘,也絲毫沒有怡紅快綠的嬌弱之氣。

張曉風始終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氣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甚至是有點刻意為之了。十幾年前龍應台出版《孩子你慢慢來》時請張曉風寫序,我還記得她説的話。她説自己年輕時聽到太多對女作家的嘲諷,人們覺得她們只會寫些柴米油鹽、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決心,一旦自己“大筆在握”,堅決不寫那些遭人辱罵的文字。她真的做到了。事實上從張曉風的文章裏始終讀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嘮叨瑣碎自戀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別説撒嬌作態,即使偶爾忍不住寫寫柴米油鹽丈夫孩子,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她寫風衣,那風,翻閲過唐宗宋祖,“而你着一襲風衣,走在千古的風裏”。

她寫釀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則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時間去醖釀自己的濃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剎那的傾注。”這樣的文字比比皆是。張曉風的文章字裏行間有一種江湖俠客的氣度。

我讀張曉風的感受,是彷彿放舟於歲月長河,溯回從之、溯游從之,追隨着一路看來,千迴百轉,也被那百年煙波水氣濕了一身。張曉風喜歡讀古書,將它們視為奪地而出的思想泉脈,她這樣寫自己讀《爾雅》:世界如此簡單壯麗,如此明白曉暢,如此嬰兒似的清清楚楚一覽無遺。我讀她,亦如此。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9

在讀張曉風的散文後,我被她那種温柔多情的文字所深深吸引。讀她所寫的文章,總會讓人體會到一種憂傷的平靜、美麗,體會到生命裏自然單純的富有和充實。而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的便是《花拆》那一篇。

文中提到一種叫“一夜皇后”的大曇花,“它每顫開一分,便震出噗然一聲,像繡花繃子拉緊後繡針刺入的聲音,所有細緻的芯絲,登時也就跟着一震。”曇花的每一次綻放,都要自己付出多麼大的努力呀!每一次付出,它都繃緊自己,不得有一絲鬆懈,在最後一刻拼盡全力迸發出來。雖然它的生命十分短暫,被稱為“一夜皇后”,但是,我想就像煙火一樣,只要曾經燦爛過,輝煌過,就算消失不見,又有什麼好遺憾的.呢?

“花蕾是蛹,是一種未經展示經破繭的濃縮的美。花蕾是正月的燈謎,未猜中前可以有一千個謎底。花蕾是胎兒,似乎混沌無知,卻有時喜歡用強烈的胎動來證實自己。”而年少的我們有何嘗不是花蕾呢?我們是那些待放的花蕾,渴望綻放,渴望輝煌。但這些都是需要努力的,需要付出的。雖然可能每一次面臨的都是泥濘和荊棘,但是,只要堅持、奮進的話,還有什麼是能難得倒我們的呢?而我們現在應該做什麼?坐享其成嗎?不是的,我們正處於最年輕、最有活力的階段,在這個時候,我們難道不應該為未來打算,為未來做好鋪墊,打好基礎嗎?有人説我們現在還小,不用那麼緊張,可是我們正處於花季,現在不努力,又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有一天,我將年老,無法看花拆,則我願從一堆小小的春桑枕為收報機,聽百草千花所打的電訊,知道每一夜花拆的音樂”。我努力過,便不再後悔。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10

張曉風散文集裏收錄了許多寫兒女情長的篇章,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數《母親的羽衣》等一些文章。

《母親的羽衣》開頭描述的是一個温馨場面,女兒入睡前摟着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張曉風寫得極美,又極沉重,彷彿知悉世間所有祕密。

《常常,我相想起那座山》中,讓我們欣賞到她對大自然的那份狂愛和“一個人,帶一塊麪包,幾隻黃橙去朝山謁水”的那種率性。“乍醬草軟軟的在地上攤開,渾樸、茂盛,那氣勢把整個山頂壓住了。那種愉快的水紅色,映在她的臉龐上都不自覺地熱起來了!”張曉風眼中風景都是有性格的。可分為嚇人的,靜靜的和令人怦然心動。一切水,投射到她的心境上便都有了感情。

另一篇散文《我喜歡》流露出了張曉風的真實性情。張曉風向我講述着她喜歡的一切。她善於發現大自然社會中的真善美,向我們展示着生活中值得喜歡的種。種。冬日清晨鄰居的一聲“早”,就會讓她覺得世界是這樣的親切,空氣中充滿了和善。如果我們也以一顆熱情的,善於接納的心對待萬物,那麼它們都將變成我所喜歡的。

由一塵不染而歷經炎涼滄桑直逼人世內核,彷彿自風平浪靜捲入狂風巨浪,張曉風有一雙寧靜清澈的眼睛,那裏因隱藏着百年憂患的海棠血痕而有一絲憂鬱,幾分憤怒,但更多的卻是自信,是擔當,是困頓中不失安祥,凡常裏有有莊嚴。浩大的場景。紛繁的羣象,重大的事件,在張曉風散文中並不多見,但與那些濃墨重彩的長篇巨幅相比,張曉風的散文毫不遜色地具有令人震撼的情感經驗和審美情趣。

如果你也想看的話,不妨去借閲吧!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11

説實話我對散文集這種書從來沒有產生過興趣我偏愛小説帶來的新鮮刺激,散文我也沒接觸過多少。

應老師的要求,我和媽媽去購買了一本《張曉風散文集》。得到書後,迫不及待地翻開了第一頁,這一看便不可收拾。

第一次看她的文章《到山中去》就深深地被折服了。

她對景物,心理等的描寫真是無微不至且恰到好處,普通人難以做到她那樣的語句優美,彷彿感同身受的愉快。我就從《到山中去》這篇文章中聞到了她所述的山之氣息。

那種草木的清香一如她的文字般令人心醉神迷。

現在的文字越來越浮誇了,總能看見許多新詞新用法時代在進步。但在這樣躁動的中國文壇裏,已難以看到張曉風這樣的古典氣息,一種浪漫。或許是她超乎常人的細膩與深度才能寫出如此美的文章。

而不是用好詞好句建築起的風花雪月,看似優美,毫無意義。只是為了賣弄自己的那一點點的文采。這樣不是在污辱文字嗎?!所以這就是我喜歡她的一點,她不會讓我覺得她故弄玄虛。

看完整本書後我感觸頗深,我從內心裏敬佩她。

她很感性,她懂得觀察與思考,配合她精準的描寫這一切一切都是我要學習的。作為一名國中生,我的意境還遠遠不夠。

然而在看完她的文章,她的故事後,我才懂得這一點。

夜晚,臨睡前,端起一本書,關掉了愛聽的流行音樂。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那種在現代化城市裏感受不到的質樸,從她字裏行間裏對情,愛,樹,山,人的敍述中體現。浮躁而疲憊的心竟在看書時變得清爽暢快,這想來也是奇怪的事情。

真的不知怎樣形容,她教會了我,太多太多。她的悲涼與温暖我都能感受,或許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給我一抹觸摸不到的清新。

我置身在泉水中被典雅薰陶着,這裏有無限的可能,天馬行空。

唯有一個美字能形容這座寧靜的心靈花園,被細雨滋潤,同時又被陽光包圍,燦爛而悲傷地開滿了文字的花朵。一切的不可能,在筆尖的旋轉下都是順理成章的。

我會一直追隨着,抵達彼岸。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12

自從閲讀《張曉風散文》之後,我對散文有了另一番見解。

以前讀散文感覺都是比較膚淺的小故事,只有看見有意思感興趣的才會仔細品味一番,所以不常讀散文。而張曉風的散文卻顯得截然不同。

讀張曉風的散文會讓我身不由己,有一種幸福而無以言表的感覺。她的散文語言深奧,卻優美如畫,細細賞讀會有身臨其境之感。生動的內容,樸實的語言,深刻的道理,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不需要燦爛的背景,依然扣人心絃般地帶我們走進故事中,讓我刻骨銘心,久久難忘。

我最喜歡張曉風散文《春俎》裏的《山月》這篇文章。這是一篇描寫並讚美山月的文章,雖然短小,但是精煉,所謂“濃縮才是精華”。認真品味、細細品讀後就能夠了解其揭示的深層含義,她用很簡單的詞句把山月的美藏在一字一句之中,一直圍繞着“山月”二字,把山月那種寂寞、偉大、平凡、無情、孤傲的美描寫得淋漓盡致,彷彿自己是山月一般冷漠卻又很偉大。

在我們眼裏,看似平凡,看似渺小的事物,在她的筆下卻能栩栩如生,讓我們學會放低眼界,觀察事物,學會用放大鏡看待事物,學會用筆寫出精彩文章。

張曉風的每篇散文我都很喜歡,讀後的感覺就是意猶未盡。我學會了很多寫作方法和技巧,我還從中收集了很多好的句子和詞語,相信會讓我的文章更生動有趣。

用心讀張曉風的書,會讓人瞭解到這世上不同人與不同物不同方面的心態,以及天地人合的真諦!其實寫作並不難,難的是要我筆寫我心!張曉風就是這樣!

這就是我讀完《張曉風散文》的感想,雖然沒有大師般的水準,但至少是我用心寫出的讀後感。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13

落了許久的雨,天忽然暗了。心理上就覺得似乎撿回了一批失落的財寶,天的藍寶石和山的綠翡翠在一夜之間又重現在晨窗中了。陽光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這是張曉風散文《畫晴》中的一段。

張曉風生於1941年,原籍江蘇銅山,筆名曉風、桑科、可叵。作品多以散文戲劇為主,旁及童書、評述和小説、詩作,曾獲中山文藝散文獎、吳三連文學獎等。

散文作為文類,時常叼陪末座。它是作家進入文壇的入場券。似乎無人不能。可是在所有文類中,散文最是易寫難工,尤其在中國,在白話文興起之後,散文寫好更難。

《畫晴》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從清晨到中午到傍晚再在晚上觀察一天的變化。

張曉風向往那種“富貴於我如浮雲”的風度。幾隻羊依舊低頭擇草,恍惚間只讓她覺得它們嚼的不只是草,而是冬天裏半發的綠意,以及草場上無邊無際的陽光。

“坐對當窗木,看移三面陰。”是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和陶潛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後在張曉風散文中的讓我平靜得感動的話。

一扇軒窗倚靠,便可以靜靜的守在陽光下看樹蔭一寸寸的移動。這一定不是那種汲汲名利的人可以做到的。看窗外的樹木在陽光的照射下,影子一點一滴的移動。待到夜闌靜處,月牙上梢才焚明香,淡月觀書。只是短短一句話,就悟出了對生命永恆的本真領悟。

偶抬頭,只見微雲掠空,斜斜地徘徊着,像一首短詩,像一闋不規則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發出許多奇想。記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説一個人不能寫信的理由:“不是無情思,繞青江,買不得天樣紙。”而現在,天空的藍箋已平鋪在我頭上,我卻苦於沒有云樣的筆。如果有人學會雲的速記,把天上的文章流傳幾篇到人間,卻又該多麼好呢。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14

張曉風這個名字從來就沒有聽過,於是忍不住的想去看看他寫的文章,沒有想到,會給我這麼大的感觸,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這《我在》了。

這是一篇散文,講述了作者的一些想法。“我在。”本來就是一個簡單但藴含了深層含義的話語,能夠讀到的有萬萬千千,而作者表達的就是“我在”那堅定的靈魂。有一些事、一些人、一些物,被作者透過簡潔有力的語言直達我們內心。比如點名,一個小小的、我幾乎每一天都在做的事就能夠有震撼人心的哲理。僅僅是回答一句“我在”也能為內心增添一陣狂風暴雨。不得不感歎着作者的思緒了。而在羣山環繞間,山水交錯處,如果你有滿腔的熱情想傾訴,那何不大喊一聲“我在”呢?“‘我在’和‘某某到此一遊’不一樣,後者張狂,而説‘我在’的仍是個清晨去上學的孩子,高高興興的回答長者的問題。”作者想説的就是這樣一種感情吧,清清脆脆的聲音就如明明朗朗的心,為我在那裏開心,如果要問為什麼開心的話,也許作者也答不出來吧。還有哪怕是犯了什麼滔天的大錯,在人們尋找你時,還是要説聲“我在”。如當上帝尋找墮落的亞當時,作者仍會堅定的站出來。“上帝啊,俯察我,我在那裏。”更是透露出無比的真誠。“我在”,如果在對手面前説出這句話,想必也是無比自信而堅強的。我在就是表示我,就在那裏,不論你看得到或看不到,我就在那裏。和那裏的人、情感在一齊,我也許很渺小、也許很強大、也許很重要、也許

我只是萬千沙粒中的最小的一粒,但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在,就在那裏。

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你,也在。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15

今天,我讀了張曉風散文集裏的一篇故事。

這篇故事講:曾經,作者想僱一個可以洗衣服兼掃地的人。於是,她的朋友幫她介紹了一個洗衣婦,作者説:“你洗完我家也是去洗別人家的,何不洗完了替我打掃一下,我會多算錢的。”她對朋友嘀咕了幾句,朋友鄭重地説:“她説她不掃地——因為她的興趣只在洗衣服。”我起先幾乎大笑,但接着不由一凜,原來洗衣服也是可以成為一個人認真的“興趣”!

是啊,洗衣服也是可以成一個人認真的興趣,一個人專注的東西。沒有一件事情做好不需要專心,不需要認真,不需要執着,固然掃地也是,洗衣服也是。一件事情也當然只有認真了才能把它給做好。

在我身邊也有這樣的例子:我的叔叔。他,曾經是個音樂人,可是,他很迷戀電腦,玩魔獸世界,還炒股。他上班,只能用業餘時間玩電腦遊戲,等級不高,然而還要一部分時間炒股。而股票是需要很多時間來看行情、統計和計算分析的,這就自然虧錢。而玩魔獸世界和炒股又佔用了大部分時間,從而導致無法練歌,又被老闆給扣工資了。突然有一天,他放棄了90級滿級的魔獸世界賬號,開始每天4小時的練歌,工資又漲到原來的7000多,後來公司裝修1個多月,他就用每天9個小時炒股,一帆風順。

一開始,三樣一起做,無法集中精力,結果一樣都做不好,最後每一件事情都專心致志的去做,於是都做好了。有人説:“當你一心一意做一件事,1分鐘往往比你三心二意做那件事一個小時的效率更高。”一心一意,不要學那一隻貓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