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十八洞村》的觀後感範文

校園6.13K

錯落有致的村落佈局,風景如畫的田園風光,猶如中國山水畫,極具古典意藴。用充滿詩意的鏡頭語言將湘西的民族風情與自然風光呈現給觀眾,湘西的苗鼓、苗歌等原生態音樂,餐桌上的辣椒、酸魚等飲食文化,還有絕交酒、家族議事等民族習俗,散發出一種具有詩意的空靈韻致。以下是《十八洞村》的觀後感範文,歡迎閲讀。

《十八洞村》的觀後感範文

  《十八洞村》的觀後感範文1

“2020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在充滿鬥志和希望,伴隨美好與和諧中,***在京閉幕。而另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卻進入了衝鋒階段——扶貧攻堅戰:“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脱貧”,習**曾在***講話中表示。

觀看《十八洞村》電影這天,天公並不作美,下着雨,颳着風,馬路上到處泥濘,但這澆滅不了我們觀看影片的熱情,就像一切困難都阻礙不了國家扶貧工作的開展!《十八洞村》這部以少數民族為題材的電影在“精準扶貧”的社會大背景下,由影片中的兩條村通知拉開了序幕。除了以“扶貧”為貫穿影片的主線外,我也看到了影片中提及的創新、環保和對優秀傳統的傳承。

影片開始,將長鏡頭給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的插了秧的大片梯田,隨後又多次給了雄雞以特寫。故事中,堅持務農的男主人公楊英俊,因為孫女“小南瓜”患病,並且自己堅持在家守護農田,最後成了村裏貧困户。而這些情況不正是世界地圖上這隻雄雞,這個世界上的農業大國——中國面臨的貧窮問題的形象縮寫啊。“小南瓜”患病這事,將原本還算富足的楊英俊家拉向村裏特困户,一向少言寡語的管理家庭固有財產的楊妻多次説了一句話:“她(小南瓜)是我們的根,我們要管他一輩子。她活50歲,我們就活100歲;她活100歲,我們就活150歲。”這不正是習**説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的生動詮釋啊。

扶貧,並不只是“靠輸血”,這種表面的物質支持只會讓影片中楊英欄(楊懶)一類人在被評為特困户後,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真正脱貧,要靠影片中基層幹部小王那樣為楊家找到“土地”、林場守護員“種老稻穀”、“回家開網店”等精神上的脱貧,以達到“自造血”,從而真正摘掉貧困這頂帽子。

除了脱貧,影片中提及的礦渣,警告了我們要愛護環境,破壞環境就會像楊懶那樣得不償失;對於“種老稻穀”、“開網店”等這類創新精神,導演也是大力提倡,有了創新,才會有影片中十八洞村後來的一片繁榮;而像片中多次提及的“苞谷酒”,這恰恰是一種優秀的傳統:做事勤勞,待人熱情,對困難不屈服。有了優秀的傳承,才會不忘初心。正如五糧液人傳承着“老老實實,一絲不苟,吃苦耐勞,艱苦奮鬥,堅韌不拔,持之以恆”,才有了今天“中國的五糧液,世界的五糧液”。

“十八洞村”孕育了“楊家人”的立志,立身,立行,“楊家人”抒發了“十八洞村”的靈氣;

五糧液孕育了五糧液人的做人踏實不怕苦,做事認真肯擔當,五糧液人擔起了五糧液“永爭第一”的企業追求;

中華大地孕育了華夏兒女的自強不息,華夏兒女便會為富國強軍的“中國夢”努力奮鬥!

  《十八洞村》的觀後感範文2

主旋律電影是用來教育人的,不是拿來享受的;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我亦然。懷着這種觀點我去觀看了《十八洞村》——一部被標記為“主旋律”的電影,卻感受到了視覺和精神雙重享受,也受到了比預期更多的教育。

故事發生在湘西大山深處。古樸苗寨的綠水青山令人神往,大山裏人的耿直憨厚讓人感動,連那屢屢出境的牆頭大公雞都是那麼的神氣威武;然而這裏卻又是被貧困頑疾纏身的一片沃土,村主任屋裏高掛寄存的被褥顯示着外出務工人的艱辛,也折射出山村深處的窮苦;年過70的老戲骨王學圻扮演退伍老兵楊英俊擁有硬朗的身板筆挺的腰桿,硬氣的他不願意被戴上貧困的帽子,奮而擼起袖子、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勁頭讓人欽佩,而更能觸動內心的是臨近片尾他與扶貧幹部促膝長談中的那句“種一片田,守一方土”,八個字,言簡意賅卻擲地有聲,發人深省。俗話説,將喜歡的事做到極致,便是成功。片中的老楊放棄了部隊轉業時去工廠工作的機會,回到山村種田,節衣縮食省下的家底本已捉襟見肘,必定難逃孫女患病帶來的衝擊。在扶貧幹事小王的開導下,他痛定思痛後決心填土擴田改種老稻穀。改種預計會帶來不錯的經濟收益,這便是老楊的成功。然而,生活中如何將喜歡做到極致而獲得成功,卻是大有學問。

成功,需要我們堅守。堅守既定目標才能樹立正確的標的,才有衡量奮鬥成功的標準。“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階段,脱貧攻堅是多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中的“短板”。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二五”以來,湖南脱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仍有465萬人口待脱貧。習**強調,“脱貧攻堅任務重的地區黨委和政府要把脱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以脱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貧困將存在,根除這一頑疾並非易事,客觀現實要求我們堅持以解決和改善民生問題為目標,打好扶貧攻堅這場硬仗。思想上,堅守既定目標才能守住底線,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浮躁的作風,才能避免半途而廢,才能保證不犯錯誤。

然而,堅守並不是意味着墨守成規甚至重蹈覆轍,而是要求注重方法實現既定的目標。成功,需要我們堅守中實現創新。扶貧幹事小王打感情牌拉近距離消除疑慮,這是創新;楊家班揮鍬填土擴大耕地面積,這是創新;相比通過節衣縮食來節流,增加收入更能實現生活質的飛躍,這是創新;薇薇將網店開在大山深處將酸魚銷往山外的世界,這也是種創新。影片通過一連串的事例揭示亙古不變的真理:創新需貫穿工作的始終。只有這樣,才能找到新思路新方法去解決問題根治頑疾;只有這樣,才能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提高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讓各行各業活力迸發,最終達成實現偉大中國夢這一宏偉目標。

電影散場,觀眾漸遠;片中一幕幕眼前揮之不去,不光是景,更是精氣神。某種意義上説,每個人都在種一片田,最難守住的是自己內心的一方土。而堅守的同時如何更好地種好田,同樣引人深思。是為記,與諸君共勉。

  《十八洞村》的觀後感範文3

影片中淳樸的自然民風和習俗與唯美的大自然風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讓人沉醉在如詩如畫的景色中不能自拔。碧空如雲、青山綠水、陡峭山巖,薄霧瀰漫,金黃有序的梯田,山崖邊的盤山公路,一道道、一條條,落落有致。藍色的、青色的、黃色額、強烈的視覺差衝擊着人的眼球,一下子把身處都市的人們深深的吸引住了,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

隨着影片的深入,與絕美景色不協調的是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卻過着貧窮落後的生活,年收入才兩千多。強烈的反差,呼應出了影片的主題“扶貧攻堅”。

楊英俊,一位樸實的農村漢子,性質剛烈而倔強,在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户”後,不是一昧的坐着等國家的貧困救濟,而覺得是一種恥辱,曾經參過軍的他,不甘心就這樣被精準識別了,決定帶領“楊家班”裏的其他成員,打一場“扶貧攻堅”的硬仗,甩掉“貧困户”的帽子,過上好日子。

楊懶、楊三金,影片中的另外兩個人物也是被精準識別的“貧困户”。由於貧困,村外的女人不願意嫁到村裏來,楊懶也就成了標準的“老大難”,一直找不到老婆的他,生活過的渾渾噩噩,毫無目標,整天無所事事;楊三金,雖然有了老婆和孩子,但是也是因為貧困,老婆不得不在外打工賺錢養家,一家人聚少離多,孩子沒人管,生活也是過的一塌糊塗,楊家班裏的另一位人物就是楊英連,由於天生有殘疾,女兒薇薇在外打工,生活過的也是窮困潦倒。寂靜的夜晚,坐在破舊的門檻上,一碗“包穀燒”合着夜晚空曠的山野裏傳來含糊不清的苗歌,細訴着他對女兒無盡思念和牽掛。

在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楊英俊帶領楊家班的兄弟抓住機遇,填尾礦造農田,憑着一股愚公移山、不屈不撓的精神,逐步擺脱了貧困户的帽子。村裏的其他村民,有的開網店、織布匹、開展多種種植,發展多種產業並存,也都陸續的過上好日子。

雄雞一聲鳴,一條通往外界的“致富路”也修了起來。有了梧桐樹,才會招來金鳳凰,“老大難”楊懶找到了心儀的姑娘;楊三金一家也團團圓圓,過上了幸福的日子;楊英連的女兒和女婿也回到了村裏,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明的智慧,與時俱進,走上致富的'道路。

如果説這場“扶貧攻堅”戰改變的是村民生活上的貧困,倒不如説是改變了勞動人民思想上的貧困,轉變了觀念,激發了內心的力量。這是一場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的較量,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新時代的中國農民,不甘落後,自強不息的精神,他們是中國當代農民的典型。

這部影片是中國現在很多偏遠山村生活的一個集中體現,影片的播出是對黨的***召開的一份賀禮。在影片中,村民們的思想轉變離不開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他們轉換思想,下到最基層,根據村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實際困難,依照國家“扶貧攻堅”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為他們出謀劃策;他們走村竄寨,把扶貧工作當做“重中之重”,帶領村民們走向致富路。作為當代青年人,他們把青春和熱血奉獻給農村,唱響一曲青春勵志之歌,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時光悠悠,改革春風吹遍中華大地,紅旗迎風飄揚,在充滿變革的大潮中,中國農民正逐步轉換思想觀念,擺脱物質與精神的雙層貧困,昂首挺胸,打不走向未來!

  《十八洞村》的觀後感範文4

有幸,參加了獻禮***優秀影片展,觀看了這部出自湘西花垣取景的史詩巨片,在2個小時的觀影過程中,留給我的是唯美的畫面,是滿滿的感動,為十八洞村村民戰天鬥地奔幸福生活而感動,為苗族文化的博大而感動,為演員們精湛的演繹而感動。

或許是在湘西生活了四年的原因,看到影片開頭水光瀲灩的水田,裊裊炊煙中的村落,隨風起伏的金黃稻田,霧靄中隱現的綠水青山很是熟悉和感動。

但更讓我感動的是影片中所講的故事。影片以國家實施"精準扶貧"為大背景,以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真實故事為原型,講述了在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由王學圻扮演的十八洞村退伍老兵楊英俊和幾個堂兄弟家均為精準識別的貧困户,面對現狀,他們雖心態各異,但是內心深處都有改變命運的期盼。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楊英俊帶領楊家兄弟以心立志,以言立身,以情立行,打了一場脱貧攻堅戰,在追求物質脱貧的同時,用雙手和赤子之心,完美實現了精神上的脱貧與超越。

影片的結尾,許多外出打工的人們行進在回家鄉的路途上。父老鄉親在展開雙臂迎候着他們。這是或許是電影給予我們的一個詩意的暗示,農村需要變化,土地需要農民的呵護。但這已不是歷史的簡單重複,而是富裕起來的新農村新生活的開始。

  《十八洞村》的觀後感範文5

近日,黃石市審計局召集全局幹部職工集中觀看學習《治國理政新實踐“十八洞村”扶貧故事》專題片。看後感觸頗深:一方面,欽佩扶貧隊長龍秀林周全、創新的扶貧思維與理念;另一方面,讓我對“精準”二字有了更加形象、深刻的認識。

“精準”不是喊口號、講大話,而是將事物細分化、具體化,讓其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方法論中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精準”二字就是該方法的最佳詮釋。龍秀林隊長的精準扶貧理念就是針對不同的對象、不同的處境、不同的時間段,全方位制定出相應的扶貧措施,讓“十八洞村”舊貌換新顏,實現既脱貧又脱單。其實,不僅僅是扶貧需要“精準”,而且工作、生活、個人規劃等方方面面皆離不開“精準”。

做好工作離不開“精準”。企業若想獲得長足的發展就需要根據市場需求的多樣性和購買者行為的差異性,把整體市場細分為若干具有某種相似特徵的顧客羣,以便精準鎖定自己的目標市場。而我們若想幹好本職工作,也需要將我們的每個服務對象的需求細化,考慮到每個個體真切的需求,才能真正做到服務精準到位。同樣,對於審計工作,也要求我們針對每個被審計對象所處的不同時間段和不同特性,制定出精準的審計實施方案,精準查處各種違紀違規行為,才能真正當好國有資產的“守護神”。

過好生活離不開“精準”。“月光”是我們大部分90後的共病。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將自身需求進行合理、科學的細化。科技突飛猛進、新事物層出不窮,面對新事物所帶來的視覺衝擊力和心理誘惑力,我們常常會拋開自己的理性思維,不去分析現階段是否真的需要,而為感性所控制,常常是趕了時髦,空了荷包。倘若我們能理性消費,精準分析個人各個層面的消費需求,那麼日子自然就不緊吧了。

實現個人價值也離不開“精準”。從參加工作到退休,每個人的工作年限也就短短的幾十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説過:“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能夠説,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人生最寶貴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多數人都希望在有限時間內為社會、為人民奉獻出個人的最大價值。儘管我們大多有“想幹事”的決心,但若做到“能幹事、幹成事”就需要將自身精準分析。若想實現自身價值,就應該明確在現階段、現處境下,最應該做的、並且最能做的事情,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進,精準發力,最終自然有所為。

“精準”是一門哲學,同時更是一項智慧。若能用好“精準”二字,清廉為官、事業有為將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