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白説》讀後感

校園1.04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白説》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白説》讀後感
《白説》讀後感1

説完後白巖鬆深深的搖了搖頭。我突然意識到一個月都沒看一本書了,之前説的一週一本書的量好像有説話沒算話了。突然想起也有買白巖鬆的一本書,趁着這個時間,也看看他的作品吧。

還記得看柴靜的《看見》時,眼淚一次次狂飆。總覺得新聞媒體人都有一種讓人崇拜且嚮往的力量。文字吸引眼球,段落深入人心,細節讓人落淚,回過頭又覺得社會還有很多層面,但是還是需要保存樂觀,繼續生活。

這次翻開《白説》也一樣,雖然和看《看見》的文體非常不一樣,也確實男士的表達也許沒有女士那麼細膩。但是同樣,給予了我很多感觸。

書分為了“歲月”、“價值”、“溝通”、“態度”、“時代”五個章節來呈現。因為有些涉及新聞的內容,雖然看得懂但是其實不是很感興趣,只能看着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寫一寫想法。

作者多次在書中説到中國人慣有的思維,不管什麼事情,上來就先分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這也導致我們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其實生活好像很難分清楚那幾分鐘好,那幾分鐘壞,有的好像只是平淡與不斷的重複。所以生活好像就是需要學會接受平淡看,在平淡中尋找能夠讓自己無限靠近幸福的事情。內容很多,我很難表達清楚自己的感受,但是我很喜歡“歲月”這節的最後一句話“人生如茶須慢品,歲月似歌要靜聽”。

現在合上書卻想不起來到底講了些什麼,這也許我還沒有真正體會到書中的內容,但是有些畫上線的內容能夠被説一説。

《白説》讀後感2

《白説》也許真的是“白説”。

讀完此書是2月25日,恰逢修憲的新聞發佈。

站高望遠,白巖鬆指點江山,字裏行間洋溢着的還是樂觀主義情節。

“開放”、“開明”、“開心”、“自由”、“民主”、“公民”、“理性”、“信仰”,書中一遍遍提及這些詞彙;白巖鬆是聰明的、理性的、有度的,用他書中的話説,是“既坦誠又高情商”,不失言亦不失人。

一篇篇演講稿圍着幾大主題串聯起紛繁的故事,最終講述了他內心的憂患和信念——“中國這列火車……一定有人攔在車的前面把它往回推,也有人在側面瞎推……確保自己是向前推的人羣中的一份子就好了”。

可又如書中評論20xx年那篇文字的“自己的讀後感”——“那時候,我告訴自己‘不要急’,因為中國太大了,要有點歷史眼光。可我得承認,現在與那時相比,‘有點急’”。18年過去了,不知道白巖鬆現在是否還會着急。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個有良知的新聞人值得敬佩,觀點犀利、表述得體、邏輯清晰;可惜即便他憂國憂民,創造時代的民眾卻並不掌握時代的方向盤;看起來我們離彼岸樂土只差一步,可誰知這一步是否又是三個世紀的輪迴?

好了,也許《白説》就是“白説”,也許是時候多讀明史了。

《白説》讀後感3

看完了,除了封面一切都還好。

這本是白巖鬆這些年來不同場合的演講集,雖然很少看他的直播,但是看他的文字時他的音容笑貌卻就在眼前。説明周圍有些事物的存在對自己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由於是演講集(雖然白巖鬆不承認是),難免會有兩個問題:一是受眾的角度不同,一是舉例的重複使用,所以看過幾篇後會有些不耐。開篇自己解釋書名叫“白説”,就是“不説白不説,説了也白説”的調侃。但是真的看過一遍之後的感受是白巖鬆真是個“求錘得錘”的實在人,因為他書中講的一切我看過之後都已經不記得了。説一點不剩倒不是,至少感覺還在,就像喝了一杯白開水雖然沒品出滋味來但是解渴啊。所以這本書的特點就是白巖鬆正的不能再正的價值觀,以及他對生活、對國家、對未來抱有的飽滿、的樂觀、的向上的希望們。這一點也深深地感染着、觸動着並激勵着我這個讀者,也就不算白説了。

做新聞的人真的了不起,白巖鬆好像對各行各業好像都十分了解,並能深入下去。再有做“穹頂之下”,一片赤誠地寫下《看見》的柴靜;取證“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的孤獨戰士崔永元,以及之前專門做戰爭前線報道的張泉靈;三十年如一日《我遇見你》的敬一丹……有態度的新聞人還是受人敬佩和喜愛的。

《白説》讀後感4

只在電視及新聞報道中見過白巖鬆。之前一直不太喜歡他,總覺得這個人惺惺作態、誇誇其談、喜歡説教。因此我是抱着批判的眼光來看這本書的。看完後,我才知道自己太武斷了。

要了解一個人,就得走進他的內心,最好的方法莫過於研讀他的作品,那裏面的一段段文字就像一串串跳躍的音符,演繹着人內心中最真摯的情感旋律。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老白涉獵廣泛,小到個人榮辱,大到家國情懷。這或許是因為他是一名資深媒體人的原因吧,新聞嘛,‘’社會種種,人生百態 ‘’ 。但讓人驚訝的是他不僅涉獵廣,所涉每個領域還很有深度。這可能就不能簡單的劃為職業因素了,如果沒有豐富的閲歷,很難把問題看得如此通透、深邃。

這本書裏有一個詞不得不提,“人性”。其實不管是個人榮辱,還是家國興衰,都離不開這兩個字。大如我們這個國家,不也是由十幾億個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思想的人組成的嗎。

人性是複雜矛盾的!人可以在有重大災難發生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也會在擁擠的公交車上因為搶一個座位,而爭得面紅耳赤甚至拳腳相加。 不能簡單的把人分為好人和壞人,也沒有絕對的好事和壞事。“彼之蜜糖,此之砒霜”,這不是一個對立的二元世界,而是一個辯證的多元世界。就像老白書裏説的“活着不是非贏即輸;得失不是非有即無;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進退不是非取即舍;真相不是非此即彼”!

《白説》讀後感5

約莫是在國中二年級的時候,在某出版社到學校裏擺書攤的地攤裏看見了老白的《痛並快樂着》,依然清晰的記得白色封面下寫着痛並快樂着幾個字。翻開書,不是一上來就balabala的開講,而是有幾頁十幾幅照片,每幅照片下面都是一句話,或描述內容,或描述場景。深刻體會到老白是一個性情中人。果斷,書買了。回家花了兩個晚上讀完,初次體會到在當時我看來的一種獨特的思想在思考人生,從此認為老白是難得的思想隱士。

兩天前,無意在書城看到老白的《白説》,果斷,入手,看看在説些啥。就是這麼巧,又是兩晚讀完,即使身體再累,熬夜,也有想要把它讀完的衝動。拜託,哪裏來的這麼多衝動,應該説,老白在講的事,以及困擾過他的事都是最近困擾自己的。沒有標準答案,但老白以老朋友的身份,及時的出來告訴你,這些都是要經歷的,過去了,突破了,內心就平靜了。太認可他的主要觀點,人生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追求,一旦物質上滿足以後,能否尋找到信仰就成了焦慮和煩惱的源頭,其實我們追求發都是內心的平靜!

老白的《白説》在前半段對這些思考特別到位,尤為喜歡他講道德經的那篇,讀來之後有豁然開朗之感。白説,他説了很多,讀了後很快也會忘了那些話,但留下的是曾經有過的共鳴,和尋找內心平靜的另類領悟。

《白説》讀後感6

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

考研一戰失敗,後來我二戰了。我目前在準備複試,由於遇到一起也是一拖再拖,總之初試複試都遇到了一些,可能看起來不是那麼順利的事情。我從中也特別迷茫焦慮懷疑過,但是我始終一定要堅持走下去,去享受這個過程。

很多人考研失敗了,去問各種身邊的人,自己需不需要暗戰,我覺得如果你的內心足夠堅定,是不需要去問別人的,因為別人的意見也改變不了你的想法,我當初選擇第2次考研,我的內心是非常的篤定的,也沒有説問誰來建議一下我該不該而戰。所以我覺得,閉上眼睛問問自己的內心吧。把那些外在的因素除去之後,還有多少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要把某事當做藉口。

做一個和自己賽跑的人吧,如果回憶沒有充滿各種跌宕起伏的色彩,回憶什麼意義呢?

與我們號稱最幸福的歲月,其實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過回憶起來非常美好。

感謝自己的選擇,儘管我現在還有沒有錄取,但是我覺得這個過程收穫是自己的,成長是自己的,真真實實的感受是自己的,是別人奪不走的。

《白説》讀後感7

我相信在很多新聞學子的眼中,白巖鬆似乎就代表了我們的最高新聞理想。一個優秀的新聞人就該是他那樣的。

夠睿智、高情商、有學識、有毅力、有閲歷……這些特質使他成為許多新聞學子眼中新聞理想的化身。

看完整本書,説實話我能記住的內容不多也許是這本書乾貨太多,每一篇都是一場精彩的演講,一口吞下當然消化不了。

但在閲讀的過程中,還是得到不少的觸動關於自己、關於社會、關於國家的思考。這是一個眾聲喧譁的時代,我們被時代趕着往前跑。無論是對自己還是我們所處的社會,都欠缺一份思考。

是的,我們都需要放緩一下步伐。去思考一下更好地與自己相處。去思考社會、國家在GDP快速發展下衍生的問題。

每一代人都會面臨時代的壓力,每一代人的青春、奮鬥都不容易。我們父輩一代面臨的是温飽的問題,我們這一代要面臨高房價、醫療、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問題。

社會在往前走,遇到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這是我們無法避免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一步一步做好自己。每個人的每一點微小的努力,都將改變時代潮水的方向。

這是一本讀過後,也值得在閒暇時翻翻的書。不需要從頭看起,隨便翻開一頁,不會影響你的閲讀體驗,或許還能收穫新的.感悟。

《白説》讀後感8

第一次知道老白還是高三的時候,我們的語文老師特地抽出了兩節課,讓我們看了老白在耶魯大學的那次演講視頻,或許真的在那個時候,彷彿除了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其他的都會顯得多餘,我們每個人腦子裏其實都充滿了許許多多地關於這個世界的看法,或者説小一點,是對中國社會的一些想法,由於這些都是高中課本外的東西,我們並沒有太多機會去思考,但是我很慶幸我在那個時候聽到了老白的演講,聽到了關於他出生在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家庭,通過大學聯考,現在能夠站在耶魯的講台上,與同學們交流的故事。是啊,看起來語文老師是“浪費”了兩節課事件,放了一些無關學習的東西,但是能接觸到老白對於農村學生如何通過大學聯考,走出農村,走向城市,走向世界,這樣的故事,又何嘗不是穩定了我們認真學習的心態呢,這是哪怕花十節課也講不出的效果,怎麼算都是值得的。

很感謝,能碰到一個這麼有思想的語文老師,讓我們接觸到了老白,也接觸到了這麼多高中課本上永遠也提不到的,卻能夠真真切切讓我們自我思考的問題。總覺得大學的老師再也沒有高中的那些老師看起來“可愛了”,可能大學需要的更多的是導師,而不是老師。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也想自己能夠,把老白在耶魯的演講視頻,帶給自己曾經帶過的學生們……

《白説》讀後感9

讀到這個標題,有沒有覺得白巖鬆這部作品中其實都是“大道理”的感覺。字還是那些字,大道理還是那些大道理,但是,到了白巖鬆手裏就是另一種感覺。

當下我們被太多的成功學包圍,我們這個時期的人,都太過去熱衷成功學,從而導致了一種畸形的判斷標準。只有成功,別人才會高看你,只有成功你才會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我們都想去成功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中國老話,“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這句話我們也能夠看出,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會沮喪、就會消沉、意志就會削弱、自信心就會喪失。這樣的標準要不得。

人從出生開始,就是一條單行線,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贏得了全世界,你也贏不了死亡的這個結果。面對死亡這麼大的一個失敗,你該怎麼辦?

成功固然好,失敗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什麼。一個沒有經歷過失敗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人就像一個純淨的玻璃球,有一點磨損,在別人眼裏就會失去光彩奪目的本來。高處不勝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來就會摔的越狠。如果我們經歷過挫折經歷過失敗,再次摔下來的時候,疼痛感就會大大減弱。

一個人有一個不成功的一生是失敗的。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標籤:讀後感 白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