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2017高三語文試卷分析

校園1.5W

試卷分析有助於計劃預測題型和考試範圍,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2017高三語文試卷分析,一起來看一下吧。

2017高三語文試卷分析

  2017高三語文試卷分析篇一

一、 今年大學聯考試題的變化

依據2017年考試大綱的修訂與調整,在試卷文字總量保持穩定的前提下,做了不少的調整和變化。

從“變”的方面來看,最大的變化莫過於現代文閲讀中,相較於以前來説,實用類文本和文學類文本均成為必考的內容。當然這在2017年考綱中有明確規定,但是因為考生閲讀量的增大,必然要對整個試卷題型和題目數量做出相應的調整,比如:文學類文本減少一道主觀題,實用類文本增加一道客觀選擇題,只保留一道問答題。當然,實用類文本一擺往年人物傳記類的考察,改為在比較中認識中國電視紀錄片運用和發展的話題,同時採用多篇非連續文本的組合也是較往年明顯不一樣的。這種變化雖然只是一個局部調整,但盤活了現代文閲讀考查的全局,既擴展了調整客觀題與主觀題比例的空間,也利於命題在考查方式上更為靈活多變,從而提升試題的實用性、針對性、科學性與區分度。 古詩文閲讀這塊,詩歌鑑賞以一道客觀題和一道在主觀題呈現,名句名篇默寫上也做了適當的調整,今年是兩道題共計5分。雖然高三複習中針對這一方面考生早已熟悉,但是客觀上來講,對學生的臨場考試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影響。另外,語言文字運用這方面,第19題和第21題也是近幾年沒有出現的題型,特別是第21題比較新穎,通過尋找“推斷中存在的問題”對考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

從“穩”的方面來看,雖然2017年語文試題因為存在預期的變化,大家也充滿着期待,但是仔細閲覽也會發現,“變”的更多的只是形式,而對考生的語文運用能力和素養、語文這一人文性和工具性學科的考察的依然是整個試卷的着眼點。比如社科類文本《中國參與國際氣候治理的法律立場和策略:以氣候正義為視角》選段,考察的是學生對於氣候與環境、氣候與社會、氣候與人類等的關係,文學類文本考察的是永恆的人性美以及相應的人生道理等。實用類文本考察內容的變化,但是依然指向學生關注生活、關注世界的的能力和意識。文言閲讀沿襲往年對人物傳記的考察,包括其題型都是今年最為穩定的模塊之一。名篇名句默寫依然採用情境式填寫的方式,注重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運用模塊中,17題、18題、20題均沿襲2016年題型,重在考察考生的語言積累和運用能力。19題和21題雖然形式上的變化,但依然落在對考生語言(語文)與生活的積累和運用的考察上。第22題的寫作題,雖然在題目要求上存在稍微的變化,但還是沿襲材料作文的模式,重在考察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意識和能力。

二、丟分部分

1、第六題:結尾的藝術效果

本題是針對小説的結尾設題,先明確結尾的形式,再從結尾本身的作用、情節上的作用、情感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等幾個角度答題。我在答題的過程中缺少結尾本身的作用。類似於跑得太遠,而忘記了本來的樣子。

2、第15題:古代詩歌鑑賞題

“下筆春蠶食葉聲”,先點出其修辭手法,比喻:把考生們在紙上答題寫字的聲音比喻成春蠶嚼食桑葉的聲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寫了考場上考生們緊張嚴肅答題的場景,也顯示出來考生才華橫溢,答題速度快。藉此強化作者的喜悦之情。我在做題中寫出了比喻的手法以及作用,但是深層的效果沒有分析出來。

三、 平時教學中有哪些漏洞

第一、 老師重視了主體而忽視了主導作用

第二、文章分析的支離破碎而失去原有的韻味

第三、活動過多,避重就輕

第四、 課堂中切切實實進行語文訓練的量少,課外增加了課業負擔

四、以後在語文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思考和發言的機會,構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老師既要學習先進的課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適當改革教學;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或情境。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這樣去做:

第一、在平時備課中吃透教材,蒐集、整合與教材相關的知識,並製作教具,研究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

第二、在教學中善於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現象出發,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合作,發揮想象思維來解決問題,並尊重和正確解讀這些合作體驗的結果。

第三、創設和諧、真誠的學習氛圍。教師不能夠也不應該去左右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思維結果,要充分保障學生的民主意識和表現慾望,所有問題的解決都必須在師生平等的交流中得以解決,教師決不能居高臨下地對學生指手畫腳,更不能對學生的認識做這樣或那樣的否定和貶損,要具有平等與民主的學習氛圍,教師能左右的僅僅是節奏和方法而已。在整個的閲讀過程中,必須貫穿始終的是真誠與信任,教師要相信學生有自我正確閲讀的能力和潛力,要與學生彼此都敞開心靈。

第四、具有廣博的知識與豐厚的文化素養。作為語文教師應當而且必須成為學問的雜家,不但要“淵”,而且要“博”,不但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而且要了解相關的學科知識,如政治、歷史、音樂、社會甚至於美學等以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識,要曉天文、通地理,這樣才有可能在新課標、新角色面前站穩腳跟,才能遊刃有餘。

  2017高三語文試卷分析篇二

I總體評析

2017年大學聯考語文全國I卷終於在大家的企盼中露出了真容,縱觀整個試卷我們不難發現其所考察的內容和設置的題型,依據2017年考試大綱的修訂與調整,在試卷文字總量保持穩定的.前提下,做了不少的調整和變化。因此,想從“穩”和“變”兩個維度來談談今年的語文試卷。

從“變”的方面來看,最大的變化莫過於現代文閲讀中,相較於以前來説,實用類文本和文學類文本均成為必考的內容。當然這在2017年考綱中有明確規定,但是因為考生閲讀量的增大,必然要對整個試卷題型和題目數量做出相應的調整,比如:文學類文本減少一道主觀題,實用類文本增加一道客觀選擇題,只保留一道問答題。當然,實用類文本一擺往年人物傳記類的考察,改為在比較中認識中國電視紀錄片運用和發展的話題,同時採用多篇非連續文本的組合也是較往年明顯不一樣的。這種變化雖然只是一個局部調整,但盤活了現代文閲讀考查的全局,既擴展了調整客觀題與主觀題比例的空間,也利於命題在考查方式上更為靈活多變,從而提升試題的實用性、針對性、科學性與區分度。

古詩文閲讀這塊,詩歌鑑賞以一道客觀題和一道在主觀題呈現,名句名篇默寫上也做了適當的調整,今年是兩道題共計5分。雖然高三複習中針對這一方面考生早已熟悉,但是客觀上來講,對學生的臨場考試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影響。另外,語言文字運用這方面,第19題和第21題也是近幾年沒有出現的題型,特別是第21題比較新穎,通過尋找“推斷中存在的問題”對考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

從“穩”的方面來看,雖然2017年語文試題因為存在預期的變化,大家也充滿着期待,但是仔細閲覽也會發現,“變”的更多的只是形式,而對考生的語文運用能力和素養、語文這一人文性和工具性學科的考察的依然是整個試卷的着眼點。比如社科類文本《中國參與國際氣候治理的法律立場和策略:以氣候正義為視角》選段,考察的是學生對於氣候與環境、氣候與社會、氣候與人類等的關係,文學類文本考察的是永恆的人性美以及相應的人生道理等。實用類文本考察內容的變化,但是依然指向學生關注生活、關注世界的的能力和意識。文言閲讀沿襲往年對人物傳記的考察,包括其題型都是今年最為穩定的模塊之一。名篇名句默寫依然採用情境式填寫的方式,注重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運用模塊中,17題、18題、20題均沿襲2016年題型,重在考察考生的語言積累和運用能力。19題和21題雖然形式上的變化,但依然落在對考生語言(語文)與生活的積累和運用的考察上。第22題的寫作題,雖然在題目要求上存在稍微的變化,但還是沿襲材料作文的模式,重在考察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意識和能力。

II真題點評

無論大家對這份試卷的“變”和“穩”抱何種態度和情感,2017年大學聯考語文全國I卷就在這兒,我們只能直面。論述類文本1-3題,第1和第3題是傳統題型,都是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而第2題通過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考察了考綱中今年新增加的對“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要求,嚴密的論證往往涉及到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這對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論述類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出高且新的要求。

現代文閲讀延續往年對小説類文本的考察,回顧2016年全國I卷《鋤》這一反映現代工業化文明和傳統農耕文明的關係以及由此帶來的人與土地被迫分離的悲涼和痛苦的文本,2017年的《天囂》(趙長天作)則是通過一場災難來反映軍民團結、民族和諧,進而表現人性的美好以及相關人生道理的主題。其中第4題作為雙項選擇題,五個選項分別考察了小説文本的環境、人物、細節、主題等,題型比較常規,難度適中。第五題考的是對文本“佈局謀篇”的賞析説明,第6題是對小説文本結尾的藝術效果的分析。前者側重於對人物、結構、主題等的理解和考察,後者側重於對作品的主題意藴、作品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取向等的考察,這都很好的迴應了考綱的要求。

實用類文本通過文字與圖表搭配合理,相得益彰。要求考生帶着問題進入文本,搜尋、鎖定、分辨和提煉關鍵信息,從而實現對考生檢索、理解、分析、評價等能力的重點考查。比如:第7、8兩題,考察的是文本內容信息的梳理、分析和整合的能力,第9題則是在比較中歸納整合文本的信息內容。將文學類與實用類文本均設為閲讀必做題,看似不再給考生選做空間,實則對思維方式不同、素養構成有別的考生形成了全方位考查,而信息篩選、邏輯分析、審美鑑賞及語言運用等能力的全面覆蓋,將有利於語文知識、能力與素養更為均衡和綜合的考生脱穎而出,符合大學聯考這一選拔性考試的要求。

古詩文閲讀中,傳記類文言文在題型設置和內容考察上兼顧文言斷句、文化常識、文本內容理解,翻譯句子四個方面的內容。第10題文言斷句考察考生對傳統文言語言的感知和理解。第11題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考察,涉及到古代生活中的幾個方面。第12題是對文本思想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的考察,要求考生在讀懂文本的前提下,對傳主的經歷事蹟、思想品德等的準確理解和掌握。第13題文言翻譯,注重對常見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的掌握和運用,文言題型平穩,難度適中。詩歌鑑賞選取歐陽修的《禮部貢院閲進士就試》,藉以強調中國選拔人才歷來德行為先的傳統,第15題要求考生賞析詩中“下筆春蠶食葉聲”的精妙之處,似乎表露出對考生的殷切期望與美好祝福。第16題默寫題在繼承情境式默寫的前提下,採用“2加3”的新模式,主要考到曹操《觀滄海》和杜牧的《阿房宮賦》中的相關語句。

語言文字運用模塊,其中第17題依然是6個包含成語的句子,只不過題幹要求選出全都不正確的一項,題乾的變化,要求考生在結合語境準確理解詞語的基礎上,認真審讀題幹。第19題通過語言得體的考察,意在引導考生對日常生活中語言交際和對傳統文化禮儀的關注。第20、21兩題,前者延續以前的形式,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後者則是新出現的題型,給出一段話,找出其中推斷存在的問題,這也是對考生語言文字的運用以及邏輯推理能力的考察,因此這道題的增加也向我們傳遞出語文大學聯考對於考生語言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視。

第22題寫作,材料給出12個“中國關鍵詞”,其中包含的內容很寬泛,既有“一帶一路”這樣國家戰略層面的,也有“廣場舞”“共享單車”“移動支付”事關普通百姓生活層面的;既有“高鐵”“移動支付”具有嶄新時代特色的,也有“中華美食”“長城”“京劇”帶有傳統文化色彩的,既有“空氣污染”“食品安全”這樣現實生活環境的痛,也有“美麗鄉村”這樣詩意的“鄉愁”。內容指向包括瞭解中國、中國形象、中國文化、中國精神、中國傳統與中國當代等,考生有內容寫,但是要是寫出高質量的文章還要具備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世界等習慣和意識,平時要多看、多聽、多思考、多閲讀。這也符合新時期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另外,考生在讀完材料的基礎上,題目的要求似乎更值得關注,其中“選擇兩三關鍵詞”“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聯繫”等更值得考生關注和思考。

縱觀2017年語文試卷,不僅體現了語文科在培養和選拔“全面發展”優秀人才方面的基礎性地位,還彰顯了語文科在大學聯考科目體系中所獨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優勢功能。這將會對今後的語文教育與教學產生積極影響,促進中國小語文教學全方面重視語文綜合素養,幫助學生構建均衡而合理的能力結構和素養體系,引領語文學科建設的方向,凸顯母語教育在這個教育教學中的基礎性作用。

標籤:試卷 高三 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