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如何教學生七年級數學

校園1.02W

教學方法一

如何教學生七年級數學

幫助學生分清易混淆的概念

概念和語詞是密切聯繫着的。語詞是概念的語言形式,概念是語詞的思想內容,兩者緊密聯繫,不可分割。但是,概念和語詞之間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這是因為不是所有語詞都表達概念(如虛詞一般不表示概念);同一個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語詞來表達(如“等邊三角形”、“等角三角形”和“正三角形”表示的是同一個概念),一個詞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用來表達幾個不同的概念,(如“整數”,在國小表示的是零和自然數;在中學表示的是零,正整數和負整數)。有些概念從表面上看,好象差不多(如90°與直角),文字上只有一字差(如三角形中線與三角形中位線)或形成過程相似等,因此容易引起學生思想混亂,運用時容易產生錯誤。我們除了從正面講清概念外,還要讓學生接觸一些錯例,接觸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子,以糾正學生在理解概念中的錯誤,這有助於學生準確理解概念。

例如講“絕對值”節時,除了要讓學生知道符合|a|的含義外,可讓學生弄清下面幾種變形到底錯在哪裏,以幫助學生真正掌握絕對值的概念。

在數學課上把問題故事情境化

教育家杜威曾説:“教師的首要任務在於喚起學生理智的興趣,激發對探究的熱情。”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問題情境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導火索。為什麼呢?因為國中生的認識興趣來自於學習活動本身和學習內容的趣味因素。

所以筆者在講授“同底數的冪的乘法”這一節內容時,就充分地把問題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羅斯民間流傳的算術題故事:“路上走着7個老頭,每個老頭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個樹杈,每個樹杈上掛着7個竹籃,每個竹籃裏有7個竹籠,每個竹籠裏有7只麻雀,總共有多少隻麻雀?”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同底數的冪的乘法”法則。試想這樣的故事情境,怎能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呢?這樣的教學過程,能使學生在聽得津津有味的同時,讓數學知識不知不覺地滲入他們的腦海,在數學王國裏積極地思考、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省時高效的目的。

教學方法二

把遊戲引入數學課堂

教學要成功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習成為他們迫切的需要。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把他們愛玩的遊戲引入課堂,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如,那邊草地上有六個人正在玩遊戲,他們年齡的平均數是15歲。請想象一下是怎樣年齡的六個人在玩遊戲?通常人們會想像是一羣中學生在玩遊戲,但是,如果是一個65歲的大娘領着五個5歲的孩子在玩遊戲也是有可能的吧!

再如:由兩個人玩的“搶30”遊戲規則如下:第一個人先説“1”或“1、2”,第二個人要接着往下説一個或兩個數,然後又輪到第一個人,再接着往下説一個或兩個數,這樣兩人反覆輪流,每次每人説一個或兩個數都可以,但是不可以連説三個數.誰先搶到30,誰就得勝。試想象這樣生動、有趣的遊戲,能不引人入勝嗎?像這樣參與性很強的教學過程,同學們一定會感到學習數學是既輕鬆又愉快,定會產生濃厚的求知慾望。

通過數學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數學理念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種“直觀”的想法為背景。作為教師,就應該通過實驗,反這種“直觀”的背景顯現出來,幫助學生抓住其本質,瞭解它的變形和發展及與其它問題的聯繫。

例如,對於三角形的“內心、外心、重心”的存在性,國中教材中未加證明,學生作圖稍有不準確,就難以得出符合要求的結論。教師就可通過實驗——抓紙活動,使學生領悟其本質。

摺紙與搭火柴棒這些直觀形象的實驗來闡述抽象的數學內容,這在教材中是很多的,如“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直角三角形斜邊中線等於斜邊的一半”、“勾股定理”、“特殊直角三角形”及“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等等。通過這些實驗操作,一方面使學生能更深入、更紮實地掌握數學知識;另一方面,也使他們在思維方式上不會犯浮誇和刻板的毛病,又能準確抓住事物的本質,提出符合實際的有創新的看法。

教學方法三

通過數學實驗,培養學生的唯物辯證觀

數學實驗為學生認識唯物論和辯證法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知識材料,學生每經過一次實驗操作,其思維過程必然經歷“感知——表象——抽象——反饋——再感知——豐富表象——發展思維——問題解決”這一螺旋上升的階段。再者,學生“用數學”意識的培養,就是數學理論知識反作用於實踐的有力體現。

學生在實驗情境中的“做”中學,對知識形成過程,對問題發現、解決、引申、變換等過程的實驗模擬和探索,可激發學習動機,有助於深刻理解知識,有助於形成證明的基礎平台和對邏輯演繹證明的'本質把握。而且,這種實驗式的教和學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活動空間,使他們的思維更有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時,它不僅僅關心學習者“知道了多少”,更關心學習者“知道了什麼”、“怎樣知道的”。它追求的不僅僅是證明,更重要的是理解、發現和創造,是解決問題的數學精神和樂趣。這是一種新的求實精神,因而它更多的是對傳統數學教學的矯正,至少也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自主是創新的起點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把知識簡單地傳授給學生,但新課改要求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課堂上主要的核心是學生,而不是老師。國中數學學習而言,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來自教材、教師和其他方面的數學信息,而是在一定的數學情境下,根據自己的數學活動經驗,對外部數學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和處理,主動認識數學知識、體驗數學方法和數學思維的過程。因此,使教學在師生平等的過程中進行,將教師關係理解為愉快的合作。這個應該使學生心裏放鬆、精力集中,思維活躍,敢想敢問,敢説敢做。只有這樣的課堂,老師才能教的得心應手,學生們才能學得輕鬆愉快。

創新是教育要培養的一項重要能力,而自主是創新能力的起點。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教師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各種機會。首先可以從數與計算這一類學習難度較低、前後聯繫緊密的學習內容開始讓學生嘗試自主學習。

2、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需要佔用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尤其是剛開始嘗試自主學習時更需要大量的時間去適應和探索。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學時間,讓學生有完整的自學過程,在自學過程中積累方法、獲得啟發。

3、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觀察、表達、遷移、類推、、實驗、分析、歸納等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