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分析對“落羣”學生的數學思維啟迪

校園6.7K

一、“快節奏”教學給“落羣”學生思維帶來的負面效應。

分析對“落羣”學生的數學思維啟迪

從心理學角度看,國小生本身注意的穩定性比較差,抗干擾的能力弱,在“快節奏”的環境中容易產生焦慮,從而很難發揮正常的思維功能。尤其是“落羣”學生的知識底子薄、學習能力差,對數學學習興趣淡化,其感知的隨意性及負遷移的干擾,常產生意識的泛化現象,導致心理轉換的困難,常表現出在考慮數學機理和運算時反映遲鈍、緩慢和帶侷限性,他們對幾乎沒有喘息間隙的“快節奏”很不適應,從而產生與羣體思維的不同步現象。

另一方面,不同的學生對視覺——形象與語言——邏輯這兩種智力活動的成分依賴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學生可較少地依賴視覺——形象,他們常以“邏輯”思考代替“圖解”;而“落羣”學生可能則更適宜於直觀地解釋某些數學關係,喜歡用視覺——形象的方式來思考問題。於是,對於同一問題,一些學生在思維上顯得異常敏捷,而“落羣”學生則需要有個思維的轉換過程,他們對這種“高質量,高密度”的教學形式顯得力不從心。

從信息論的角度看,學生從信息的接收到輸出,需要經歷信息的加工、處理、調整、輸出的過程,其間信息並非是暢行無阻的。而在數學問題的結構中通常包含着各種不同性質的信息,它們在解答問題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對大部分學生來説,所感知的往往是孤立的成份,他們需要經過分析和綜合把各部分信息聯繫起來,並從中抽取有用的信息來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快節奏”的信息交流過程顯然與優質信息通道的條件——通道較寬、干擾較少、時間持久相悖。另一方面,儲存的信息要便於檢索,這就要求新信息具有穩定性,清晰性及同化它的原有信息的可辨別性,如果信息加工、整理過程是倉促的,則新舊知識間的聯繫就不牢固,對於“落羣”學生來講,可能是斷層的,促使記憶痕跡在短時限內消失。

從語言表達方面看,國小生的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並非完全同步,尤其對“落羣”學生來講,受學習情緒低落、自卑心理等影響,語言表達語無倫次,正是由於缺少語言組織能力或表達慾望,從而阻礙了其思維的深入。

可見,“落羣”學生正是由從一開始就跟不上“快節奏”教學,逐漸形成注意力渙散,懶於思考等不良習慣,進而發展成怕問,自卑和不懂裝懂的“觀眾”,他們並非是智力上的“落羣” 者,而是數學思維的“落羣”者。

二、對“落羣”學生進行思維啟迪的有效措施。

1、以情激趣,啟迪思維。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因,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起着定向和動力作用。常言道:“通情才能達理”。師生情感交融,會在師生間產生一種互相感染的效應,大多數“落羣”學生之所以欠缺與同伴、老師合作參與學習的動機,正是因為缺少對學習和思維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有趣味的教學活動,激發起“落羣”學生參與思維的情意,使他們的學習不再是被動、旁觀,而是自己內心的需要。

如素數與合數概念比較抽象,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擺學具圓片表示自然數,擺成點、線段和長方形(正方形),通過操作得出非零的自然數可以分為三類:

1: 1

素數: 2 3 5 7

合數: 4 6 8

或 或 或

即1只能擺成一點,素數只能擺成一條線段,而合數除了能擺成一條線段外,還能擺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揭示素數與合數的概念內涵,這樣通過數形結合,藉助直觀操作和圖形形象,建立了抽象的數學概念,尤其對於“落羣”學生易於理解,也樂於參與學習,可有效促進他們主動思維。

2、多留空間,優化過程。

教學過程既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認識過程,又是發展智力,培養思維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的過程,由於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基礎存在着差異,在教學中對他們的提高程度和達到的水平也應該有不同的要求,在教學時,應注重於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因人而異,調動不同層次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特別是要為“落羣”學生留一片屬於他們自由的思維空間。

例如學習四年級上冊三位數除以兩位數(四舍調商),可以出示兩組不同要求的思考題,讓學生思考選擇試商的方法:

A:自己嘗試,想想怎樣試商?

① 先試商幾?

② 遇到什麼問題?怎麼辦?

③ 應該商幾?

④ 將計算過程再回顧一遍。

B:先選擇下列想法中的一種想想看,你能很快想出商是多少嗎?

①因為34×( )=272,所以商( )。

②把34看作( ),商( )後與34相乘,比272( ),改商( )。

③把34看作( ),商可能偏( ),先試商( ),再改商( )。

上述思考題要求不同,但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絕大多數學生在這樣的引導下,思維積極,思路開闊,可有效控制“落羣”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