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數學學習經驗總結

校園6.26K

總結是事後對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進行回顧和分析,從而做出帶有規律性的結論,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因此我們需要回頭歸納,寫一份總結了。你想知道總結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數學學習經驗總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數學學習經驗總結

國小數學學習經驗總結1

關鍵詞:國小數學;教學活動;設計;經驗

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學好數學、提高數學素養的重要基礎,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只有通過一定的數學活動才能內化成為學生的數學素養。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意義在於“有助於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發展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提升數學素養,全面實現數學學習的目標,並對後續學習和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設計活動情境,讓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

活動是經驗的源泉,數學活動經驗產生於數學活動之中,創設良好的數學活動情境是學生獲得數學活動經驗的前提。國小生的數學思維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數學學習往往是從直觀感受開始,需要通過具體的事物操作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結合起來理解內容。另一方面能幫助學生在直觀操作中抽象出概念,在活動中獲得新的數學認知,使抽象的知識更加直觀,有效促進學生在“做”中去體驗、感悟所學數學知識,為數學活動經驗的獲得做好準備。

二、設計操作活動,使學生獲取直接的活動經驗

操作活動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通過自己的操作而獲得直接經驗。具體的事物操作活動能幫助學生藉助熟悉的日常生活經驗,獲得直觀的感受和體驗,雖然這些經驗一般都是直接的,需要經過反思、加工和內化,這確實活動經驗的基本來源,是數學活動經驗積累的重要途徑。例如,“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是教學難點。學生會誤認為邊越長角越大,因為同樣的角邊越長,看起來兩邊之間的寬度越大,而忽略了其本質屬性。一位教師在教學是組織學生玩活動角,把角的兩邊合攏或張開,讓學生初步感知角的兩邊長短沒變,兩邊張開,角就變大;兩邊合攏,角就變小。接着,讓學生拿着自己的活動角與教師進行比較,其中一方通過合攏或張開角的兩邊,使兩個角的大小發生變化,學生觀察發現“兩個角的邊長雖不同,但兩邊張開的越大,角就越大;兩邊張開的越小,角就越小”的現象,從而獲得“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沒有關係,只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感知體驗。這種直接經驗的'獲得就是通過學具操作逐步建立起相應的表象後,引導學生在觀察與比較重趨勢線的。當然,操作材料的提供、活動環節的組織、問題的設計和結論的歸納等都要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而清晰的直觀體驗,尤其要避免學生因為生活經驗不足而形成錯誤的活動經驗。

三、經歷思維活動,在探究中獲得建構的活動經驗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活動經驗的核心是思維的經驗,是在數學活動中思考的經驗。如我在執教《圓環的面積》一課時,首先屏幕出示具有圓環特徵的物體,讓學生觀察後,思考“這些物體”的共同點是什麼?其次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具有這些特徵的物體,使學生再次感知圓環的特徵,形成表象,並抽象出圓環幾何圖形;再次讓學生製作圓環,使學生在製作中對圓環的特徵形成清晰認識,並思考圓環面積計算方法,即外圓面積減去內圓面積;接着出示練習題目,熟悉基本計算方法,學以致用,然而教師並沒有滿足於此,接着又提出,在計算中是否發現簡便方法,在倡導簡算的同時,使圓環面積計算方法得到優化(圓環面積等於圓周率乘外圓半徑平方減去內圓半徑平方的差),認知得到發展。整個教學活動以問題為引導,讓學生到這問題觀察、舉例、動手操作、思考等,學生的眼、手、腦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在掌握基本知識,獲得基本技能的同時,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了數學活動經驗,數學的思想方法得到培養,思維達到發展。

四、反思學習活動過程,鞏固提升活動經驗

國小數學學習經驗總結2

一、在問題情境中注重體驗教學,促進有效學習

在問題情境中的體驗教學是指在教學中教師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心理體驗以達到教學的目的。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地探究與發展。進行體驗教學,首要的任務就是教師要將學生置於一種富有挑戰性的、有趣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迫切心理需求,自發形成一種主動探究的意向。課堂上教學內容的出示要注意情境化,這樣可以吸引學生,貼近學生的實際,使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學習熱情,體驗學習情感。如果每節課,教師都能根據教材的特點,創設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情境,或學生經歷的生活體驗,或多媒體顯示或製作教具,對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顯然是有積極的作用的。

二、在動手實踐中注重體驗教學,促進有效學習

動手實踐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操作、觀察、思考、猜測和驗證等數學活動獲得感性經驗,在實踐中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自覺、主動地學好數學。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是體驗教學的本質與核心。“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強化操作實踐,有助於學生真正理解與建構知識。如在進行三角形三邊關係的教學時,我組織學生課前準備好一些長短不一的小木棒,課堂上進行小組合作,開展製作三角形的活動。通過動手操作,學生髮現能組成三角形的三條線段之間的關係。經歷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從實踐中去發現數學結論,其意義是深刻的,對知識的理解也是十分透徹的,儘管活動時利用了一定的時間,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濃厚的,學習效果也是顯著的。

三、在合作交流中注重體驗教學,促進有效學習

合作交流就是教師讓學生在個體自主探索的基礎上,互通獨立見解,展示個性思維的方法與過程,小組間學生互相討論、分析,與其他組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反思,使學生個體的理解更加豐富與全面,最後促進達成共識,讓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要注意的是,在合作過程中,要讓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自由地展開討論和交流,且敢於嘗試,學會傾聽及進行自我反思。如:在教學千以內數的認識這一課時,我安排了以下合作學習的探究形式。

環節一:生生合作探究。我給每個小組發放了一袋小棒,首先讓學生猜測每袋中有多少根小棒,然後提出中心議題:你們有什麼辦法讓大家能清楚地一眼看出你們小組有幾根小棒。接着組內學生活動開了:有小組十根一捆的,也有小組二十根一捆的……從而很快地得出小棒的總根數。環節二:大家集體探究。教師把剛才幾個小組捆紮的小棒放到講台上,先讓學生猜測,而後再想辦法驗證結果。各小組的辦法有:100根捆紮的、200根捆紮的……環節三:小組合作探究。各組根據剛才大家集體探究的辦法,擇優而用。每100根小棒進行捆紮,而後學生們100、200、300……地數出了小棒的總根數。

國小數學學習經驗總結3

1、重視計算

數學的計算學習就像語文的識字學習,是最基本的。不識字,語文讀不好,計算差,數學同樣學不好。而且計算好,會給孩子數學學習提供很大的幫助。現在的新教材對計算的重視度不高,練習量比較少,導致現在孩子的計算能力跟以前的孩子相比,有一定差距。家長可以每天讓孩子做2分鐘口算。一開始,2分鐘內能只能做完20道口算,但之後,你會發現孩子會越來越快,正確率越來越高。

2、重視生活中的數學

其實數學的學習對生活的影響很大,提供很多的幫助。例如買東西、計算利率、盈利等等,這些都用到數學。你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識的跟孩子提數學問題,讓他解答。很簡單,你帶孩子去買菜,一斤蘋果5元,買3斤多少錢,給阿姨20元,找回多少錢。別小看這些,在國小數學學習中,解決問題佔的分數是最多的.,而解決問題無非就是判斷用加減乘除中的哪種來列式解答,這些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的問題,孩子在生活中接觸多,自然就會解答。

3、適當學奧數

大家不妨這麼來看待數學和奧數,

1)課程內的數學:是每天的飯菜,保證生存所需。

2)基礎奧數:是每週的運動,保證身體健康。

3)競賽奧數:是專業的運動,目標是奪金。

其實很多的所謂奧數題,它並不難,只是教你從另外一角度看問題,跳出書本的方法解決問題,豐富孩子的知識面,當然,你不要要求你的孩子必須要拿獎,給他過多的壓力,會使他討厭學。

4、別吝嗇你的表揚

表揚的作用大得超乎你想象,很多小孩剛開始都討厭數學,覺得它好難,但當他有一點成績,得到你的表揚,你會看到他在數學學習上的突飛猛進。每個人都喜歡聽到別人的讚揚,孩子更是,哪怕一點點的進步,比如今天晚上的作業做快了1分鐘,都能表揚。

為孩子打好中學階段的數學基礎可以在國小學習中注重這兩方面能力的培養:

畫圖解題的能力

不要小看畫圖,它能化抽象為直觀,幫助學生理解題意,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但很可惜,我們課本中沒有注重畫圖的教學。特別是奧數中,圖能化繁為簡,直觀找到解題的突破口。

解方程的能力

小升中中的大部分解決問題都能用解方程來解答,而且國中的數學,很不贊成用算術解,幾乎都用方程解,而國小課本中的解方程是很簡單,根本是不夠用的,家長可以教孩子難點的解方程,對孩子的難題解答很有幫助。

另外在平時生活學習中可以還孩子玩玩和數學有關的遊戲,數獨很適合給國小生培養對數字的感覺,而且數獨有很強的邏輯性很適合國小生。很多數字謎的題目都運用到數獨的能力。

國小數學學習經驗總結4

一、在引入新課時進行滲透教學,感受數學思想方法

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引入新課時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教學,能調動學生大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有效架起新舊知識間的“橋樑”。

【案例1】教學四年級下冊“認識平行四邊形”時,這樣引入新課。

師(出示一副七巧板):這是什麼玩具?你認識嗎?

生:七巧板。

師:在一年級“認識圖形”的時候,我們就玩過七巧板了。看一看,七巧板中藏着哪些圖形?

生1: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

師:三角形的特徵是什麼?正方形的特徵又是什麼?猜一猜,今天我們要學習什麼?

生2:平行四邊形的特徵。

師:大家真不簡單,通過回憶已學知識就能猜出今天要學的新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出示課題)根據剛才對三角形、正方形特徵的回憶,你能大膽猜一猜平行四邊形有哪些特徵嗎?……

教師在新課引入階段成功地引導學生採用類比的思想方法進入即將開始的新知探究活動。通過類比推測,學生明確了本節課學習活動的主題和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了運用類比思想可以有機地聯繫新、舊知識,體驗到了在學習中“温故而知新”的妙處。

二、在探究新知時進行滲透教學,體驗數學思想方法

探究新知是課堂教學中的'主要環節,更是數學思想方法產生、應用的過程。教師要把學生獲得數學思想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引導學生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體驗數學思想方法,從而掌握鮮活的、富有生機的數學知識。

【案例2】以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認識幾分之一”為例,在學生認識了新知後,安排探究學習。

師:請把一張正方形紙折成同樣大的4份,再把一份塗上顏色。誰來説一説,你是怎樣折的,怎樣塗的?用什麼分數表示?

生1:我把正方形的紙對邊折兩次,折成了同樣大小的四份,我塗了其中的一份,就是■。

生2:我是對角折了兩次,也折成了同樣大小的四份,我塗了其中的一份,也是用■表示。

師:大家一起觀察這兩位同學的折法和塗法,有什麼不同和相同之處嗎?你還有不同的折法和塗法來表示這個正方形的■嗎?

教師先讓學生自由摺紙和塗色,並在充分展示學生作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比較出折法和塗法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學生經歷了“操作――彙報――觀察――比較――總結”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體驗了比較思想在本節課這個分數概念形成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這將為學生的後繼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在系統練習時進行滲透教學,運用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知識的鞏固、技能的形成、智力的開發等需要適量的練習才能實現。因此教師在練習設計中要有明確的要求,要多設計一些有助於加深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體驗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

【案例3】教學四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時,當學生掌握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後,教師出示:梅山國小原來有一個長8米的長方形花圃,後來因為修建校園的需要,花圃的長減少了3米,這樣花圃的面積就減少了18平方米,原來花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多數學生看了題目根本無從下手。此時可提示:可以用什麼方法來幫助我們理解這種圖形題的題意呢?經過提醒,學生茅塞頓開,紛紛想到畫圖的方法。最後,引導學生交流:我們是怎樣順利解決這個問題的?讓學生明白遇到解題困難時,要及時轉換思路,使題目中複雜的數量關係形象化、直觀化。

四、在反思總結時進行滲透教學,強化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一方面是課中有意識地滲透,另一方面還要靠在反思總結中進一步消化領悟,加深理解,強化在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數學思想方法。

【案例4】小結三年級上冊“解決與倍數有關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 。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解決與倍數有關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你有什麼收穫?數學學習有三大寶――畫圖、對應和列表。今天,大家一下子就掌握了兩大寶――畫圖和對應。你們在解決問題時已經會畫線段圖,而且能夠將條件中的數量和圖中線段一一對應起來,再找到圖中表示問題的線段,通過有針對性地分析解決了問題,真不簡單!畫圖、對應思想會在我們今後的學習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國小數學學習經驗總結5

一、激活“自主建構”的認知經驗

數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總要涉及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學生總是以其自身的知識和經驗來理解和建構新的知識結構。然而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許多學生雖已具備了足夠的數學知識,但卻不能有效地解決新問題,建構新知識。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不能有效地從原有認知結構中提取並運用有關知識。因此,在從事新的學習活動前,教師有必要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習題或提問來激活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複式統計表的學習,需要學生掌握單式統計表的填寫方法,明確“合計”等欄目的含義。

片段一:

1.今天,鄭老師帶來了青雲國小五年級四個興趣小組活動的圖片。一起來看一下。從這些圖片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呢?還有嗎?(有四個組,航模組男生8人,女生6人……)

2.為了能更清晰地看出各組的情況,通常我們把這些數據填入統計表中。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統計表。(板書:統計表)

3.老師這裏就有四張統計表,你能把四個組的信息填入相應的統計表中嗎?讓學生打開書本第105頁,補充統計表。

4.全班交流:誰來説説你是怎麼填的?先填什麼,再填什麼?合計數你是怎麼求的?(課件逐步展示)

5.仔細觀察這四張統計表,他們有什麼共同點?(都有性別,合計)

以上的複習活動,通過尋找新舊知識的“共同點”“聯結點”“演變點”,激活“自主建構”的認知經驗,夯實自主建構基礎,促進舊知“生長”。

二、激起“自主建構”的學習需要

國小數學學習就是通過納入建構、重組建構的方式適應新內容的學習,逐步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認知結構的發展是通過適應、平衡來進行的,學生就是在這種從平衡到不平衡,再產生新的平衡中,實現自己數學認知的發展。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抓住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與新知識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設計各種教學情景引發認知衝突,這是學生自主建構認知結構的契機與前提。

片段二:

1、現在請同學們迅速合上書本坐好,仔細觀察這四張統計表,回答老師的問題:航模組男生有多少人?(8人)美術組有女生多少人?美術組一共有多少人?(10人)反應真快!為什麼回答得這麼快?(從統計表中直接看出來的)

2、那下面這幾個問題你能很快回答出來嗎?請聽題,哪個組男生最多?哪個組女生最少?四個組的男生一共有多少人?這四個組一共有多少人?你能很快説出來嗎?(有困難。表格裏沒有,要在四張表中比一比,或通過計算才能得到)

3、是呀,這四張統計表都是單一地反映了一個組的情況,如果要對不同小組的一些情況進行對比或者瞭解四個組總的情況,這四張統計表就顯得不太方便了,那有什麼好辦法不僅既能看出每個組的情況,又能看出四個組總的情況呢?

這樣的教學活動,充分利用數學素材的刺激,創設富有思維含量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強烈的求知慾,為學生積極主動地、有效地自主建構複式統計表提供了可能。

三、經歷“自主建構”的學習過程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説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把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我們應該讓學生在“經歷、感受、體驗、探索”數學活動中獲得充分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點撥、啟發、引導,促進學生羣體互動,促使學生帶着積極的心態投身到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去。

片段三:

1.師:想到什麼辦法了嗎?(可以把四張表重新編排製作成一張新的統計表)嗯,辦法不錯。把這四個小組的信息都反映在一張統計表上!

(1)師:是這樣合併嗎?

生:這樣合併有重複的地方。

師:怎麼改進呢?

生:可以把重複的去掉。

(2)師:好,把重複的去掉,這樣可以了吧?

生:這樣看不出是哪個小組的,應該要添上小組名稱。

(3)師:這樣總行了吧?

生:還要添上總計,這樣才能知道一共有男女生多少人。

(4)好,添上總計,這樣就完整了嗎?

(5)介紹表頭。

(6)我們再給它添上一個名稱,最後加上日期,就可以製作成這樣一張統計表(課件逐一展示)。出示統計表。

我們把這樣的統計表叫做複式統計表。板書:複式

2.讓學生填寫教科書上的複式統計表。

3.彙報填寫過程,引導學生明確先填原始數據,再進行統計合計項和總計項;弄清合計項和統計項的統計方法;結合統計表理解“總計項與合計項交叉欄”的特殊作用。(課件逐步展示)

這一教學過程,在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通過學生思考探究,課件動態呈現,教師“裝傻”,學生不斷修改完善,最終巧妙生成了新穎的複式統計表,讓學生親歷了複式統計表的生長過程。在生成了複式統計表的基礎上,教師放手讓學生填寫統計表,理解表格中各類數字的來源。

四、體會“自主建構”的知識價值

一位心理學家説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是否體驗過成功的喜悦,是否體驗過數學知識的價值,直接影響孩子學習的動力和一生的情感發展。教學中,我們應該創設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價值和體驗成功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所帶來的樂趣。在學生填寫統計表,理解表格中各類數字來源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體會複式統計表的價值,體驗“自主建構”的樂趣。

片段四:

1、現在,看着這張複式統計表,你能不能很快回答老師剛才提出的問題了呢?我們來試一試,哪個組的男生最多?哪個組的女生最少?這四個組的男生一共多少人?四個組一共有多少人?答案都可以從表中直接找到,方便嗎?

2、嗯,的確很方便。那麼你覺得這張複式統計表和前面四張統計表相比,有什麼不同呢?(課件出示問題)

3、説得很好!這張統計表能容納的數據信息比前面的四張統計表多得多,全面反映了五年級四個興趣小組的人數情況,而且便於組與組之間進行比較。(板書:信息全面,便於比較)

4、正因為如此,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要用到“複式統計表”。比如:

(1)開學時,張老師要統計我們學校每個年級的人數以及整個學校的總人數,就要用到複式統計表。

(2)電視台彙總的各欄目收視率也要用到複式統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