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有味讀後感

校園5.86K

《有味》是汪涵的首部文字作品。這本書是通過他尋訪湖南、北京等地的“現代隱士”,拜訪各處傳統手工工藝民間作坊而作的,讓我們深刻了解到那些舊時手工的魅力。

有味讀後感

這本書用散文的筆法,分別描寫了餈粑、弓箭、古琴、木盆、秤桿、墨條、香乾等物品的製作過程。這些手藝大多數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徘徊在流失的邊緣。汪涵用悠遠的文字回味着過往,玩味着這些物品和老手藝,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態度、對親情的眷戀、對事業的感悟,以及對老手藝人及傳統文化的深深敬意。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情一下子就失落了起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要這樣消失了,我們應該保護它。

2.

《有味》內容概要:《有味》是汪涵就十種中國傳統的小手工藝製作摺扇、古琴、靖港香乾、油布散餈粑、木盆、稱、箭等所寫的散文隨筆,抒發了個人對這些傳統工藝的迷戀和內心豐富的情懷,並身體力行,製作這些藴含深厚文化的小物件,在之中書寫了不少生活中的小故事、穿插了對生活事業人生等的感悟,以及對老手藝人與傳統文化的深深敬意……

《有味》讀後感,來自卓越亞馬遜網友:收到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包裝很好,白色的封皮,給人感覺很乾淨。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汪涵本人對於自己童年故事的懷念,以及對靖港這個地方所表現出的人文氣息的'感慨。往大了説,其實是對中國那些消失了的,或者是已經消失的民間文化的回望和記憶。 當初買這本書也是衝着這點才買的。我本人很喜歡中國的民間文化,喜歡那些手工製品,它包含了我太多的童年回憶。也許這些文化已經不被潮流這條都市大河所容納,如同厚重的泥沙,再也跟不上物慾橫流的今天。但它卻是中國文化中最純真,最樸實的沉澱和精華。就像汪涵本人所説,這些文化如同一塊塊寶玉。它需要慢慢摩挲,細細品味,才能在歲月的洗練中漸漸散發出它獨有的温和的光芒。也折射出我們這一代甚至往上再數幾輩人的童年,那些個聽着吆喝聲就衝出來買一串糖葫蘆的香甜…… 這本書也許不如小説的刺激柔情,也不比教育類的書籍那般鏗鏘有力,字字珠璣,但總有那麼一個時刻,你只想要它——來釋放那些在你內心深處最純真的過往……

有味的讀後感,來自京東網的網友:《有味》是汪涵就十種中國傳統的小手工藝製作摺扇、古琴、靖港香乾、油布散餈粑、木盆、稱、箭等所寫的散文隨筆,抒發了個人對這些傳統工藝的迷戀和內心豐富的情懷,並身體力行,製作這些藴含深厚文化的小物件,在之中書寫了不少生活中的小故事、穿插了對生活事業人生等的感悟,以及對老手藝人與傳統文化的深深敬意。裏面所寫都是些有文化內涵的東西,我沒有研究過,只能是看看表面上的。香乾,大家都吃過,有時候吃的東西里面也藴含着不一樣的含義,我所熟悉的香乾就是大學食堂裏的芹菜炒香乾,不是特別喜歡芹菜,所以也沒怎麼經常吃,説道香乾就會想到豆腐,想到豆腐就會想到武岡,那裏的豆腐很出名,好在哪裏我也不知道,沒研究過,不過武岡是邵陽的,所以也算是邵陽的一個特產吧。餈粑,圓圓的,糯米做的,書裏描寫的那場景我也見過,以前外婆家有一個像是石頭做的像缸一樣的,做餈粑的時候就先把糯米蒸好了,然後把蒸熟的糯米倒進缸裏,拿個大木棍子作死的打,把飯打成黏狀,看不到米粒就行了,然後拿出來揉搓成一跟長棒子一樣的,拿刀切一小塊下來,把它壓成圓形,放在陰涼的地方陰乾就成了我們所吃的餈粑,後來出現了做餈粑的機器,手工的那些工具也就漸漸被人們遺忘了,不過那時候純手工打出來的餈粑是最好吃的,總喜歡冬天烤火的時候把餈粑放在爐子上烤,餈粑會漸漸膨脹,看看漸漸膨脹的那個過程總是會大叫要身邊的人看,現在有時候回家再來烤餈粑吃的時候也依然會有那種欣喜,也説不清楚是種啥感覺,放點糖放在餈粑裏,吃起來甜甜的,糯糯的,現在想想都想吃了,哈哈~~這是小時候的記憶,看着書裏的描述我就感覺我回到了童年,大家在外婆家做餈粑的情景,謹此懷念。 油布傘,給人的感覺就是江南水鄉的那種小家碧玉撐着油布傘漫步街頭,不過讓我想起的卻是油紙傘,依然記得高中的時候學過戴望舒的《雨巷》,裏面有段話現在仍記憶猶新:我撐着油紙傘,獨自徘徊在這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丁香……

標籤:讀後感 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