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人間有味》讀後感(精選9篇)

校園2.44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間有味》讀後感(精選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間有味》讀後感(精選9篇)

  《人間有味》讀後感1

《易·繫辭》雲: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這幾句話的大體意思是:“乾道以平易顯示其智慧,坤道以簡約展現其功能;平易容易使人明白,簡約容易使人順從;易知的東西容易使人親近,易做的事容易使人成功;使人親近的則可以相處久遠,容易成功的(事業)可以逐漸做大。可以長久是體現賢人的道德,逐漸做大則是賢人的事業。”這幾句話邏輯嚴密,層層推進,用來概括我此時此刻的閲讀感受正合適。

仍記得去年3月月12日我加入了敍事者團隊,張靜老師耐心細緻的教我如何開微博交作業,還會按時提醒我交作業,無耐自己這個“低差生”肚中無墨,一直交不出一篇像樣的文章來,我想自己要想“氣自華”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腹有詩書”。

每年四月都是學校的讀書月,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我看的最多的當屬與語文教學有關的書籍:《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覺者為師》系列、於永正的《我怎樣教語文》、蔣軍晶的《讓學生學會閲讀》等等,這些教師專用牀頭書被我一遍遍的品讀,如同一盞盞明燈在我困惑時給我指引。

今年四月份我們敍事者團隊共讀的書目是汪曾祺的《人間有味》,初讀這本“食譜”,我就被汪老先生筆下的各路美食深深的感染,極強的畫面感讓我浮想聯翩,以至於合上書竟對先前的“粗茶淡飯”開始嫌棄起來。可是這真的僅僅是一本“舌尖上的美食”嗎?遲疑後,我再次捧起這本書,原來人間不但有味,還藏有一顆赤子之心。

  味在至真,唯暖相依

高郵的鹹鴨蛋、小西門馬家牛肉館、故鄉的元宵……每每被點到名的特色美食,無不飽含着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一則《論語》一句情,一盞茶香一座城,無論是祖父對口中的“孟子反”還是家鄉人的“喝早茶”,讀起來都極具生活的香氣,彷彿那家小院兒裏有着魔力,讓人流連忘返,放下書仍讓人牽掛,那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身影,熟悉的城市和熟悉的小暖。

走遍萬水千山,吃遍大江南北,汪先生把不變的真情留在了齒間,這份對美食的愛也是對生活的真,唯有一個愛生活的人,他的筆下才有那字字珠璣的美好,他的心中自有一種情趣,自有一顆豁達的心,讓人每每品讀,心中被温暖。

  味在寬泛,博覽中西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總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嚐嚐,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應該這樣。王先生的觀點我非常認同,不論是鹹菜文化還是宋朝人的吃喝,還有立春的吃蘿蔔習俗,都將文化和美食緊緊相連,唯有口味寬泛一點,我們才能從不同的食物比較中體會出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性情習俗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也就是南北文化無優劣,中西飲食文化也無優劣,其區別只不過是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飲食方式的不同罷了。

紅日巡天過午遲,腹中虛實自家知。

人生一飽非難事,僅在風調雨順時。

一本《人間有味》讓我品到了文字背後的小暖,雖不能讓汪先生那般嚐遍東南西北,但也讓我下決心用閲讀充盈自己的味蕾,又是一年讀書月,人間有味,香意濃濃,書有百味,其樂融融。

  《人間有味》讀後感2

“人間有味是清歡,所有含蓄婉轉、深沉內斂的事物,都只是為了更好地沉澱,洗盡鉛華,如果有一天,當你踏遍歲月千山萬水,嚐遍世情風霜百味,依舊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則為真正的樸素、真正的清歡。”

央視節目《百家講壇》中的于丹《論語》心得一經播出就給大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于丹這個名字也似乎走進了人們日常的社會生活當中,很多人因此瞭解、認識了于丹。而我真正的開始瞭解于丹,是因為半首詩的緣故。“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這兩句正是出自北宋詞人宋祁《玉樓春·風前欲勸春光住》的下片。于丹在這兩句詩的後面寫到:中年況味,手中的酒杯換了茶盞,不勸斜陽。甚喜,這句簡短的話中所潛在的境界正是我想在青年轉變中年過程中所追求的,儘管過去從未仔細研究過於丹教授的作品,但僅此一句就讓我從內心感受到我與于丹教授在精神上的追求有某些志同道合。

“當你因為沒有鞋穿而哭泣的時候,想想那些失去雙腳的人”。我們都知道在這個宇宙當中運動是絕對的,而靜止是相對的,同理,當我們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的時候會不會發現,幸運與不幸亦是如此呢?其實人人都有一些被別人羨慕的幸福,但不要虛構着別人的幸福,浪擲了自己手中握住的價值。正如於丹教授所説,如果想明白這一點,也許你的日子也在被別人暗暗羨慕着。小時候總覺得自己擁有的太少,所以以此抱怨父母、抱怨家庭,而逐漸長大以後才發現,原來一直以來都真的只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實在太多。至今我還會被老同學調侃説,還記得上國小那會兒,每天穿着花襯衫坐着小車上下學。回想起十幾年前還是孩子的時候並沒覺得那有什麼特別,但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原來我也被很多同齡人羨慕。

現在我時常覺得自己很幸運,在經歷大大小小的坎坷以後,生活帶給我的更多是成長與成熟,而不是傷害。

“有很多人用了畢生的努力,默默完成了對別人的成全”。人生沒有所謂的彎路,我們都是順着每一步才抵達今天,所有的偶然與必然,只要你信任這些生命的成全與託付,總會對歷史的軌跡和當下的容顏做出解釋。站在現在,你會知道你的未來應該要成為什麼人,你怎麼才能不辜負曾經的成全與託付,你怎麼才能在無常當中一步一步把恆常走得更好。人生就是一個循環,一個有幸福感、被成全的人,他會不斷用善念去成全別人。善良與愛,才是人性中最蓬勃的種子,可以薪火相傳。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一直被父母成全;在求學的路上,我們一直被老師成全;在職場的路上,我們一直被領導成全……我們如今的被成全與託付,難道不是為了將來對別人的成全與託付麼?將來的某一天,我們也要為人父母、也許還要為人師長、為人領導,不是嗎?

漫漫人生,有味清歡。一念既起,就拼盡心力在當下完成,那一刻當下,也就算是真正實在的擁有了。

  《人間有味》讀後感3

在《生活榜》這本雜誌上看到這樣一段話:“熱愛美食的人,一定是一個有情趣的人;擅長美食的人,一定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能將美食以文記之的人,一定是個大雅之人。”本是用來形容蘇東坡的,但是最近看汪曾祺的《人間有味》,發現裏面記錄了大量的美食,讀來令人垂涎,這段話用以形容汪曾祺先生真是再合適不過,汪先生真是一個有生活情趣又熱愛生活的大雅之人。

汪曾祺先生的熱愛美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吃到過、記錄下來,美味的餘韻尚存,有一股詩意的煙火氣。現代社會不乏美食,也不乏熱愛美食之人,只是現在很多小年輕標榜自己是吃貨,節假日總是刻意去一些網紅餐廳等地尋找好吃的東西,然後,在微博、微信上曬給大家看,把吃吃喝喝這件事弄得有點彆扭,一刻意就不那麼雅了。

讀汪曾祺先生筆下的美文,從文字中就能看到他是一個非常寬厚的人。他説“總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嚐嚐。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很多人,吃東西,愛酸就只吃酸,不碰一點點辣,不願意輕易嘗試一點點甜,俗稱的偏食,對食物偏食容易營養不良,對文化偏食,就容易狹隘,就要不得了。

讓我覺得汪曾祺先生寬厚的是他在書中寫得關於右派的事,他説:“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生活就更加平淡了”。被劃為右派是要被批評的,要吃點苦頭的,他卻把這件事當成是生活中一件有意思的事,還慶幸,經歷過世事後就會發現這樣的的心境是極其不易的。生活中總是會有很多的不如意,流言蜚語、磕磕碰碰,大部分人的反應或悲悲慼慼、或氣憤難當,絕不會把其當做是一件“幸事。”汪曾祺評價自己是一個“恬淡平和”的人,我想他的性格里應該帶有“靜”這種氣質吧,宋儒的詩“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也許,只有靜才能觀照萬物,對人間生活充滿盎然意趣。

在評價他們方面,汪曾祺也是極其寬厚的,他寫樓裏的大媽“我們樓裏的大媽們都活得有滋有味,使這座樓增加了不少生氣。”他筆下的大媽是賢惠。勤快、愛乾淨的,而不是被人筆下的三姑六婆,愛嚼舌根的。如果在生活中,有一個領導,拿了下屬代筆的文章讀,最後還露餡了,那一定是要被人噴口水的,但是汪曾祺筆下的郝校長

‘露餡’確是“老老實實,不裝門面”,你看,多寬厚。

正是因為汪曾祺愛美食,愛生活,所以活着的狀態都是向上的,看人看事,都一股吃東西時的暢快,是充滿生機的。萬物皆有心,人間的人、人間的事,人間的食物都“酸甜苦辣”各有其味,無所謂好或者不好,有些是主菜,有些是調味品,都是經歷,都這值得經歷。

  《人間有味》讀後感4

初識《人間有味》是在掌閲電子書上,現在是信息時代,電腦、手機成了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我的手機上有一個閲讀APP,就是掌閲。我被掌閲上電子書所吸引,它上面很多書都是免費,由於它用起來十分方便,它的VIP有很多很多免費閲讀的書,而且都是名著和新書,排版有非常漂亮,字體還可以調節,我漸漸的變成了它的VIP,習慣用它來進行閲讀。《人間有味》扉頁上的一句話: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一嘗。 ——汪曾祺。這立刻吸引我翻開書頁,慢慢研讀,很少有一本如此誘人的書,在短瞬間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畢竟我也是個沒大有時間讀書的人。

於是在不着急趕路的公交車上,在吃完晚餐後的閒暇時光,除了看看新聞,學習一下強國,然後就開始《人間有味》的閲讀。後來,學校又專門為我們讀書團隊購買了紙質新書,我就更加如視珍寶,隨身攜帶,一有空閒便沉浸其中。

汪曾祺先生在書的開頭介紹了許多四方美食,其特殊點、做法及不解之緣,每一道菜什麼來頭,又是什麼烹飪方法,嚐起來是何種滋味,娓娓道來,平添了些生活情趣,從他寫作出版過去了這麼多年,現在讀起來還是很接近我們的生活,很多食物和風俗還能有些影子,能勾起了我們的想象。像那些個油滋滋作響,菜冒出騰騰熱氣,香味撲面而來的畫面浮現在眼前,揮之不去。像那些“格炸炸,格炸炸”、“起火升到天上,哧——,滅了”猶在耳畔。然而無論在外面吃到多美味的食物,對美食的記憶卻永遠停留在母親忙碌的背影裏。汪曾祺先生怕是感觸到我的心思,他隨後寫道許多家鄉美食,汪先生是高郵人,特別對高郵鹹鴨蛋進行了詳細描寫,真想吃端午的鴨蛋了。對於其他美食的描述有詳有略,雖然語言簡潔幽默,卻絲毫沒有減弱他的思鄉之情,愈是簡略,這種感情愈發濃重,一切盡在不言中。我也有些思念家鄉的煎餅、糝(sa)湯和炒雞了,等新冠肺炎疫情散去,可要出去大吃一通。

引人入勝的,除各色美食外,正是這些幽默有趣的人和故事。現代社會,我們大多人都象被鞭子抽打的陀螺,高速地旋轉,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喘息壓抑。通過閲讀這本書,我更加明白,我們之所以為人,離不開這一生煙火氣,所謂食色性也。我甘願做個俗人,讓生活慢下來,享受這美好時光,愛我所擁有的一切。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從生活出發,詼諧的語言背後藏有對人生、對生活的態度和智慧,善於留心,你也會發現生活的樂趣和美。人,若能春賞百花,夏聽蟬鳴,秋享楓月,冬遇浩雪,如此周而復始,長久輪迴,該是何等幸運!我們若能在四季輪迴裏穿行回往,聽溪聲流水潺潺、望青山松濤陣陣,不枉此生,且聽風吟且漫行,此等人生怎能無趣?

願我們不枉來此生,放下迷茫,治癒心靈,在不知所往的芸芸眾生實現自己的價值。

  《人間有味》讀後感5

這些文字,在春茶的新新的喜氣得意的滋味中,一一在沸水中復活了。

汪曾祺先生,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他的文筆質樸風趣,又帶點緩慢,讀他的書,總要在那麼個愜意慵懶的午後,伴着弱弱的日光,啜飲一口春茶,閒適地任眼睛奔跑於書頁中。

汪老的文筆太暖了,讀起來讓人舒服。他寫美食,寫花草,寫鳥獸,寫習俗,一筆一筆描繪出平淡純真的生活。

汪曾祺的一生並非我們想象中的順風順水,而是充滿了艱險坎坷。他曾被劃為“右”派分子,貶配到農村勞動;他還受到“文革”的迫害,被關進“牛棚”。他受盡磨難與不公,卻依然樂觀曠達,熱愛生活。

倘若單讀汪先生的隨筆,很難想象這是一個經歷世事滄桑,受盡迫害挫折的人提筆寫出的。汪先生文集的魅力,就在於看淡人生後透出的積極樂觀,從容自然,令人心生敬佩。

汪先生知識淵博,在多個領域中都頗有成就。他愛美食,吃美食,做美食,寫美食。他嚐盡了所能嘗試的特色美食,不管喜歡與否;還常為沒機會嘗更多而憤憾歎惜。“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一嘗。”汪老這樣説。

《人間有味》中不乏有寫美食的片段,類似小巴掌菜譜,既介紹它的特點,又教人如何製作。汪先生講“至味在人間”,如他所言,美食是能治癒心靈的。他如體驗師一般,品盡百味,方得百悦。在生活中,我也喜歡下廚。不論是擺脱煩惱也好,或是犒勞自己也好,鍋碗瓢盆,刀勺鐵鏟,自成一派,烹出一份平靜與抒緩。

生活固然是殘酷的,但取決於你怎麼看待,汪老沒有怨天尤人,沒有憤怒相向。在他面前,曾經的苦難不過是一些有趣的體驗,他可以苦中作樂,畫馬玲薯,煲紅磨菇,感受地地道道的生活氣息,微笑看待不公的生活待遇。

汪老的從容樂觀,離開書中密集的墨字,跳出來撫慰每一顆聒燥的心。合上書,封底有一行文字:活着多好啊,我寫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覺得:活着多好呀!

剛剛平靜的心又漸復沸騰,感動中的釋然,四散紛飛,温暖了在場的所有空氣。

  《人間有味》讀後感6

那人、那事、那食物和那巷口……所有的一切在汪老筆下都是那樣鮮活與美好,讀《人間有味》,悟百味人生,那文字雖簡單,字裏行間卻透漏着生活的無限美好,讓人嚮往之。

一個人、一道菜、一頓飯,或是一次相約……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可以用文字記錄並珍藏,汪老那樣的用心、用情,有愛、有意,他用文字書寫生活,讓生活隨處充滿陽光,温暖每個小時光,初讀《人間有味》就已深深地喜歡,不僅僅喜歡那酸甜苦辣鹹的人間至味,更喜歡那深刻的人生哲理。

“苦瓜是瓜嗎?”這一問題,是由於小孫女的一句話引發了汪老先生的思考,而且他還查閲《辭海》瞭解相關問題的實質。不僅僅如此,汪老還由此聯想到作家、評論家,他説:“應該承認苦瓜也是一道菜。誰也不能把苦從五味裏開除出去。我希望評論家、作家——特別是老作家,口味要雜一點,不要偏食。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是的,我們不能把一切事物侷限於自己的思想範圍內,看待事情要有更廣泛的視角,對於同一件作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但是不能隨意否定或是詆譭。

一件小事就引發如此多的思考,更有探索事物背後哲理問題的意識,如若不是用心生活,又怎會有如此成就?其實,生活中的很多小事,就看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多點心思,多點樂趣,多點思考,多點成長。

我還特別喜歡“多年父子成兄弟”那一篇文字中美好的父子關係。汪老説:“我的孩子有時叫我‘爸’,有時叫我‘老頭子!’,連我的孫女也跟着叫。我的親家母説這孩子‘沒大沒小’。我覺得一個現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意思”,我特別贊同汪老的這一觀點。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哪怕是兒女,也應該由他們自己設計他們的現在和未來,作為父母過多的干涉兒女的生活是不明智的,而且讓人厭煩!我們要明白,生活是要每個人親自生活的,不能代替,更不要試圖用理想的模型去塑造什麼人,我們應該在生活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成長自己的成長。

再看看我們老師,有時候過多的操心學生的事,甚至超越了一定的界限,代替父母做了一些他們該做的事,反而影響了我們自己的生活和情緒,這是萬萬不該有的。我們要引導和幫助學生,讓他們更好地成長,但是不能代替他們生活,更不能強迫他們做一些我們覺得理想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方式,我們只管做好自己分內的事,還要留點時間好好享受生活的美好。

就像汪老,用文字,更用心書寫生活,把每個日子過成詩,要生活更要享受生活。

  《人間有味》讀後感7

初見《人間有味》這本書,感覺沒有什麼稀奇,只是膜拜王老先生的大名而去翻閲。

初讀後覺得就是一本描寫各地飲食的一本書,一頁頁讀取後,覺得文字清淡如水,感覺不到有吸引力,加之裏面很多不認識的字,要通過查閲才知何意?越讀越沒了興致。

看着汪先生清淺的語言,自己的疑問漸增,為什麼這些平淡無奇的大白話,卻能在文學刊物上不斷髮表呢?為什麼一本246頁的小書,竟如此多人喜歡呢?

所以,推動自己讀完整本書的不是書的魅力,而是這個疑問。

且讀且思,且讀且注,為了把裏面的生字弄明白,把我存了十幾年的古董字典都翻出來了。

古人説: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還真説的沒錯,越讀它越明白,越讀它越有意思。

讀到後半部分,自己越發喜歡這本書了,忍不住又將前面的幾篇再拿來品讀。

《人間有味》,此味是生活之味,不僅是讓你大快朵頤的美味,還有濃濃的家味,更有汪老先生深深的人情味。

書中各地的美食講的很多,也很細緻。

自己本身也是吃貨,對美食沒有抵抗力,也寫過幾樣飯食,但讀過汪先生的美食記錄,才覺自己文字的矯揉造作,才知自己那是刻意的修飾,亦知自己的膚淺。

汪老的文章裏面有食物的故事,有食物的淵源,有食物的選料,有食物的吃法,更有對食物的品評……讀罷文章,流進胃裏的不僅是口水,還有這一樣美食的系列知識。

不過有些美食也只能想一想了,恐怕沒有這個口緣啊!你比如汪老爺子説吃的鵽(duo),也讀zhuà。

他説一輩子沒有吃過比鵽更香的野味了,我就琢磨,汪老你一輩子還吃過鵽,我們還沒一輩子,30多年沒吃過,以後再也吃不上了——新冠病毒造孽。

第三輯裏全是動人的回憶,濃濃的家味。白手起家的祖父,名人之女的祖母,堪稱全才的父親,早逝的母親,兩任繼母,還有出家當道婆的保姆。

敍述起來,似有淡淡的憂傷,又覺是對自家的自豪之感。

對家鄉、家人回味,是人間第一味,因為你走多遠,心裏全是對家地眷戀,這滋味,遊子最清晰。

並且在外吃再多的山珍海味,珍饈美饌,都比不上家裏的一碗清湯麪條,韭菜水餃,那裏有家的味道。

第四輯更是生活之味,有趣的地名,有趣的文化,有趣的事情、有趣的名人軼事。

人活一生,彈指一揮間,多一些有趣的發現,有趣的經歷,有趣的朋友,這才是生活本來的滋味,何必讓自己委屈、憂鬱、煩惱呢?

人間有味是清歡。最滋味的東西,在最平凡人的平淡生活中。一次美食後的咋舌,一段陪伴家人的時光,一日三朋兩友的遛彎,皆是最美的回味。

人間有味,味在人間。

  《人間有味》讀後感8

如果不是在“敍事者·共讀”裏,我永遠不會讀汪曾祺的書,但是,四月份共讀書目是他的《人間有味》,恰逢我能夠靜下心來的心態,於是,感覺不錯,尤其是無聊的時候,看本書吧,茶桌上好幾本書,翻看之後,興趣不大,就起身去尋找我的《人間有味》。

那麼這本書的魅力是什麼呢?首先,我覺得這本書沒有世俗的一些東西,比方説銅臭味,比方説名利場,比方説成功學,更沒有美色。而有的是什麼呢?我覺得,如果只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幸福”。

汪曾祺的童年是幸福的,有父親的陪伴,三位母親的喜愛,還有三嬸的偏愛,所以,汪曾祺從小就是生活在衣食無憂,備受疼愛的環境裏。

汪曾祺的求學生涯也是幸福的,讀到他的書才知道,他的很多書是在茶館裏寫成的,並且,他的大學時期,風氣很正,大家都是讀書,碼字,起碼他是在這個圈子裏。

我最羨慕的是汪曾祺後來的生活,可以去老舍家裏做客,和老師沈從文密切來往,還有趙樹理,總之,想到一句話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多麼令人嚮往,大家以文為友,高聚一堂,期間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真是其樂融融,令人難忘。真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至於汪曾祺所遇到的美味,則更是不勝其數,當然,還要遇到他這位“什麼都敢吃”的美食家。至於美味,我也略有感觸。

我記得自己小時候,大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過年的時候,住在農村的我們一家子進城採購年貨,買了好多好吃的,其中就有肉製品。回到家裏,大人切了一個肉球,哇,那叫一個香啊,類似於今天的金華火腿,我拿着一片,站在家裏小院子最南端、也就是前邊鄰居的屋後牆跟的幾棵殺了好幾年的橫着放的榆樹棒上,上下蕩呀蕩呀,吃呀吃呀。邊玩邊吃,那心情,可來勁了。

到了現在的城裏,吃過無數的酒席和飯店,最喜歡自己家跟前的一家館子。小河蝦上來了,那叫一個“酥”。原來吃小河蝦嚼完之後,只剩一嘴皮,吱吱楞楞的,現在,小河蝦的鬚子都很舒展,只不過炸的透酥,本來的皮硬倒成了亮點,吃不夠的感覺。接着上來三鮮餡的餃子,咬開看到韭菜還是嫩嫩的綠色,入口是生韭菜的辣,但隨之而來的,是滿口的鮮,最後是美,味美。

除了食物,我覺得啤酒也是可以説一下,可能由於我姥爺是櫥子,我媽媽喝酒,我爸爸也是好這口,而我,有點小酒癮,但我沒勇氣挑戰白酒,有一年我和爸媽帶着一瓶好酒去看我二大爺,在飯店坐定上菜之後,我給他們倒完酒之後,爸爸慫恿我喝口嚐嚐,我遵命端酒,喝了一大口,我嚐到酒的綿柔之香,從此嚇得我對白酒是敬而遠之。因為,我感覺到了未來的危險,凡是這樣的事,我都是決絕地告別。但我允許自己來點啤的。

尤其是夏季,炎熱酷暑,來個涼菜,再來個肉串,喝上一口,有點苦,有點麻,真是爽口。這大約也是人間之味,也可能是人生之味。

人間有味,人生在於遍品之。

  《人間有味》讀後感9

從二月中旬進入敍事者羣,悠忽間,我參與閲讀和寫作已經有三個月了。二月份共讀的是方華局長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三月份共讀的是傅佩榮教授譯解的《大學》和《中庸》,四月份共讀的是汪曾祺先生的《人間有味》。

初讀《人間有味》第一輯“四方美食”,只覺得作者是個資深“吃貨”,看着他介紹昆明的一些名菜,如“過橋米線”、“培養正氣”的汽鍋雞;東月樓的鍋貼烏魚、醬雞腿;映時春的油淋雞、雪花蛋、桂花蛋;新亞飯店的過油肘子;護國路白湯羊肉;小西門馬家牛肉館的牛肉;甬道街的紅燒雞……真是看得我“口水流下三千尺”,只恨這昆明離得太遠,不然非得跑去好好吃一頓。

這樣一位“資深吃貨”,到底是何許人也?然後就找“度娘”: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於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在短篇小説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怪不得書中多出提到老舍、沈從文等名家。

《人間有味》這本書前面的兩部分寫的都是地方美食、特色小吃,讓我感受到作者汪老先生對生活的熱愛和沉醉,不由地就想起大文豪蘇東坡。同樣是文人,詩詞歌賦精妙;同樣愛美食,生活處處真性情。據説“東坡肉”“羊蠍子”都是蘇大學士發明的。

汪曾祺先生説:“一個文藝作者,一個作家,一個演員的口味最好雜一點,從北京的豆汁到廣東的龍蝨都嘗一嘗;耳音要好一些,能多聽懂幾種方言,四川話、蘇州話、揚州話。否則是個損失。”當然,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還不要緊,最重要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我們知道,一盤好菜應該是色、香、味、意、形、養六者的結合體。而要做出這樣一盤菜,就要關注做菜的整個過程——備菜要細,炒菜要活,品菜要慢。做菜過程中,人的心思得到鍛鍊,技能得到培養,慾望得到滿足,心情得到愉悦。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心思也得到了鍛鍊,能力也得到了培養,慾望也得到了滿足,心情也得到了愉悦。

做菜的樂趣不僅僅在於吃菜,更重要的是做菜的過程。好課的樂趣也不僅僅在授課的效果上,更主要的是在過程的體驗上。好課強調的不只是老師教的如何,更主要的是學生學得怎麼樣。上課和做菜,儘管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

真性情的人都熱愛生活。我的音樂老師——鄭老師,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老師,她帶領我走進了音樂的殿堂。鄭老師不僅教學優秀,桃李滿天下,更難得的是做得一手好菜。記得正月裏,老師總會喊上我們幾位離她近的徒兒到家中小聚,然後夫妻倆齊上陣,水裏遊的,山上跑的,柵欄邊飛的,菜地裏長的,經過老師的烹飪均是色香味俱佳,讓我們手不釋“筷”。鄭老師還説,上課也像做菜一樣,同樣的內容,設計的程序不同,教學的手段不同,學生們的興趣就不一樣,課堂效果肯定不同;同樣的原材料,製作的方法不同,添加的佐料不同,做出的口味就不一樣,那麼食客們的感受和反響肯定不同。

上海市音樂特級教師陳璞也説:優秀教師為什麼要會燒菜?首先,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必然是熱愛生活、擁抱生活的人,而燒菜就是平凡而無法迴避的生活。其次,用日常的食材搭配出色香味俱全的菜餚,恰如教學設計一般,其實是對整體設計思維和想象力的鍛鍊,也是把審美與技能的結合。最後,當遇到這樣無法外出吃飯的時候,起碼還可以自給自足。左手琴棋詩畫,右手煙火凡塵,有時惘然彷徨,有時欣然大笑,這就是人生!

我個人從不追求美食、美味,生活上比較簡單,只是覺得每日三餐能夠飽腹即可。雖然談不上“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不會做大餐,但是日常生活的飯菜還是能經營的。像我做的“絲瓜雞蛋肉片湯”就是兒子的最愛。

話説回來應該源於“懶”!因為但凡為了口福,必然需要跑腿採購新鮮的原材料,然後一番揀、掐、洗、涮,刀工、火候,一樣都不能怠慢,等煮熟起鍋,擺上桌必然色香味俱全,然後一夥人風捲殘雲,一桌子光盤。隨即又是收拾一廚房的鍋碗瓢盆,這樣一番折騰少不了三小時。估計吃那美食也就十來分鐘。這樣一對比,我總覺得划不來,吃點什麼不好,只要能填飽肚子。這麼説來,我是個缺乏生活情趣的人。但是我也並不討厭廚房,討厭做飯,只是覺得生活中還有很多事需要我們去做,如果把時間總是浪費在一日三餐上面,難免有點奢侈。

但是按陳璞老師的意思,如果一位老師不會搭配菜餚就不會設計教材內容;不會烹飪菜餚就上不出精彩的課堂。所以要想當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不能只會彈琴唱歌,還得學會做菜,把不同的原材料怎麼搭配,怎樣加工,怎樣烹飪才能成為一盤人人喜愛的菜餚?這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能力。我會朝著名師們指導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