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塞下曲·其二》賞析7篇

校園6.55K
《塞下曲·其二》賞析1

王昌齡

《塞下曲·其二》賞析7篇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韻譯】

牽馬飲水渡過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

沙場廣袤夕陽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見遙遠的臨洮。

當年長城曾經一次鏖戰,都説戍邊戰士的意氣高。

自古以來這裏黃塵迷漫,遍地白骨零亂夾着野草。

【賞析】

《塞下曲》系由漢樂府《橫吹曲辭》中的《出塞》《入塞》衍變而來,內容多寫邊塞戰事。

此詩在構思上的特點,是用側面描寫來表現主題

詩中並沒具體描寫戰爭,而是通過對塞外景物和昔日戰爭遺蹟的描繪,來表達詩人對戰爭的看法。

開頭四句是從軍士飲馬渡河的所見所感,描繪了塞外枯曠苦寒景象。詩人把描寫的時間選在深秋的黃昏,這樣更有利於表現所寫的內容。寫苦寒,只選擇了水和風這兩種最能表現環境特徵的景物,筆墨簡潔,又能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首句的“飲馬”者就是軍士。詩中的“水”指洮水,臨洮城就在洮水畔。“飲馬”須牽馬入水,所以感覺“水寒”,看似不經意,實則工於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區,秋風只使人感到涼爽,但塞外的秋風,卻已然“似刀”。足見其風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點形象地描繪了出來。三四兩句寫遠望臨洮的景象。“平沙”謂沙漠之地。臨洮,古縣名,因縣城臨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肅東部的岷縣,是長城的起點,唐代為隴右道岷州的治所,這裏常常發生戰爭。暮色蒼茫,廣袤的沙漠望不到邊,天邊掛着一輪金黃的落日,臨洮城遠遠地隱現在暮色中。境界闊大,氣勢恢宏。

臨洮一帶是歷代經常征戰的戰場。據新舊《唐書·王晙列傳》和《吐蕃傳》等書載:開元二年十月,吐蕃以精兵十萬寇臨洮,朔方軍總管王晙與攝右羽林將軍薛訥等合兵拒之,先後在大來谷口、武階、長子等處大敗吐蕃,前後殺獲數萬,獲馬羊二十萬,吐蕃死者枕藉,洮水為之不流。詩中所説的“長城戰”,指的就是這次戰爭。“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這是眾人的説法。對此,詩人不是直接從正面進行辯駁或加以評論,而是以這裏的景物和戰爭遺蹟來作回答:“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足”是充滿的意思。

“白骨”是戰死者的屍骨。“今古”貫通兩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內;不僅指從古到今,還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説,臨洮這一帶沙漠地區,一年四季,黃塵瀰漫,戰死者的白骨,雜亂地棄在蓬蒿間,從古到今,都是如此。這裏的“白骨”,包含開元二年這次“長城戰”戰死的戰士,及這以前戰死的戰士。

這裏沒有一個議論字眼,卻將戰爭的殘酷極其深刻地揭示出來。這裏是議論,是説理,但這種議論、説理,卻完全是以生動的形象來表現,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極其高妙。

這首詩着重表現軍旅生活的艱辛及戰爭的殘酷,其中藴含了詩人對黷武戰爭的反對情緒。

《塞下曲·其二》賞析2

【詩句】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出處】唐·王昌齡《塞下曲四首·其二》。

【意思】飲馬渡秋水,秋水寒冷、冷風割面如刀;

  【全詩】

《塞下曲四首·其二》

.[唐].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註釋】 ①飲馬:給馬喝水。②平沙:茫茫無際的沙漠。沒:落。黯黯:同 “暗暗”。臨洮:今甘肅岷縣一帶,是長城起點。③長城戰:指開元二年,唐將殺敵數萬,“洮水為之不流。” 鹹:都。④蓬蒿:泛指野草。

  【全詩鑑賞】

這首樂府曲和《塞上曲》 一樣,都是表達作者反戰思想的。如果《塞上曲》還是含蓄諷喻的風格的.話,那麼 《塞下曲》 就是作者反對戰爭,嚮往和平生活的直接抒懷了。

詩歌是以長城為背景,以第一人稱,用 “我” 的視角來描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用水的冰冷刺骨來側面説明塞外環境的惡劣。風和刀的比喻,在唐人詩歌裏多有運用,如 “風頭如刀面如割”,應該是那個時期詩人們普遍的慣用語。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這兩句詩情景交融,很好的寫出了作者所見。從“渡秋水” 到 “見臨洮”,寫實感很強,樸實無華,信手寫來,卻感傷至極。“黯黯” 兩字疊用,通過聲音的重複來表達心中的哀怨,深得詩心

後四句發幽古之思,寫長城一帶,歷來戰爭不斷,白骨成丘,景象悽慘。所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一將功成萬骨枯”,多少征戰將士的白骨都被遺棄在莽莽野草之間,多少輝煌的人世功名都掩埋在了那漫漫的黃沙之下!全詩寫得觸目驚心,深刻地表達了作者的非戰思想。

《塞下曲·其二》賞析3

《塞下曲·其二》

作者:盧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唐詩三百首之盧綸:塞下曲·其二。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註解】:

1、草驚風:風吹草叢,以為有猛獸潛伏,古詩大全《唐詩三百首之盧綸:塞下曲·其二》。

【韻譯】:

夜裏林深草密,忽然刮來一陣疾風;

是猛虎吧?將軍從容不迫搭箭引弓。

天明搜獵去,尋找白羽裝飾的箭桿。

發現整個箭頭,深嵌入一塊惺中。

【評析】:

第二首寫將軍夜裏巡邏邊境高度警惕。

《塞下曲·其二》賞析4

年少辭家從冠軍,金鞍寶劍去邀勛。

不知馬骨傷寒水,惟見龍城起暮雲。

詩詞賞析:

年輕的時候就離家跟隨大將軍出征,身佩金飾的寶劍去建 功立業。不顧天寒地凍水寒傷馬骨,只見邊境戰爭陰雲四起,努力 去殺敵。詩讚美少年在邊境不安寧的時候,不怕天寒地凍,毅然從軍為國立業的精神。

《塞下曲·其二》賞析5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註解:

1、黯黯:同“暗暗”。

2、臨洮:今甘肅岷縣一帶,是長城起點。

3、鹹:都。

韻譯:

牽馬飲水渡過了那大河, 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

沙場廣袤夕陽尚未下落, 昏暗中看見遙遠的臨洮。

當年長城曾經一次鏖戰, 都説戍邊戰士的意氣高。

自古以來這裏黃塵迷漫, 遍地白骨零亂夾着野草。

評析:

這首樂府曲是以長城為背景,描繪戰爭的悲慘殘酷。詩的前四句寫塞外晚秋時 節,平沙日落的荒涼景象;後四句寫長城一帶,歷來是戰場,白骨成丘,景象荒涼。 全詩寫得觸目驚心,表達了非戰思想。

《塞下曲·其二》賞析6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翻譯

昏暗的樹林中,草突然被風吹得搖擺不定,颯颯作響,將軍以為野獸來了,連忙開弓射箭。

天亮去尋找那隻箭,已經深深地陷入石稜中。

註釋

驚風:突然被風吹動。

引弓:拉弓,開弓,這裏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剛亮的時候。

白羽:箭桿後部的白色羽毛,這裏指箭。

沒:陷入,這裏是鑽進的意思。

石稜:石頭的邊角。將軍——指的是西漢的飛將軍李廣。

鑑賞

盧綸《塞下曲》共六首一組,分別寫發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語多讚美之意。此為第二首,描寫將軍夜裏巡邏時景況。

首句寫將軍夜獵場所是幽暗的深林;當時天色已晚,一陣陣疾風颳來,草木為之紛披。這不但交代了具體的時間、地點,而且製造了一種氣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區,深山密林是百獸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黃昏夜分出山,“林暗草驚風”,着一“驚”字,就不僅令人自然聯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緊張異常的氣氛,而且也暗示將軍是何等警惕,為下文“引弓”作了鋪墊。

次句即續寫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這不僅是因為詩要押韻的緣故,而且因為“引”是“發”的準備動作,這樣寫能啟示讀者從中想象、體味將軍臨險是何等鎮定自若,從容不迫。在一“驚”之後,將軍隨即搭箭開弓,動作敏捷有力而不倉皇,既具氣勢,而形象也益鮮明。

後二句寫“沒石飲羽”的奇蹟,把時間推遲到翌日清晨,將軍搜尋獵物,發現中箭者並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讀之,始而驚異,既而嗟歎,原來箭桿尾部裝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沒在石稜中”,入石三分。這樣寫不僅更為曲折,有時間、場景變化,而且富於戲劇性。“石稜”為石的突起部分,箭頭要鑽入殊不可想象。神話般的誇張,為詩歌形象塗上一層浪漫色彩,讀來特別盡情夠味,只覺其妙,不以為非。

這首邊塞小詩,寫一位將軍獵虎的故事,取材於西漢只學家司馬遷記載當時名將李廣事蹟的《李將軍列傳》。原文是:“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沒鏃(箭頭),視之,石也。”

詩的前兩句寫事件的發生:深夜,山林裏一片昏暗,突然狂風大作,草叢被喬得刷啦啦起伏抖動;蛙人起落處津津樂道恍恍惚惚有一頭白虎撲來。恰好這時,將軍正從林邊馳馬而過,他眼疾手快,拉滿弓一箭射出… …

後兩句寫事件的結果是:第二天清晨,將軍記起昨晚林間的事,順原路來到現場,他不禁大吃一驚: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見被他射中的原來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懼感默然蹲在那裏,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鑽進石稜裏去了!請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縫,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細的尖突的石稜――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藝啊!

有人要問,將軍射老虎,幹嗎不當時就看結果,還要等第二天早晨?原來的故事並沒説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頭呀!這,就是詩人的藝術處理了。第一,這樣可以表現將軍的自信,從來是百發百中,這一次還怕它死不了跑掉嗎?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觀性,讓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當夜就看,固然也能發現是一場誤會,但很難取得現在這樣的畫面一般的鮮明效果。

詩,最注重含蓄,最講究意在言外。看到詩中箭入石的描寫,我們會油然聯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將會射成什麼樣子?如果在戰場上射擊敵軍兵馬呢?於是,一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的將軍形象,便盤馬彎弓、巍然屹立在我們眼前了。

《塞下曲·其二》賞析7

《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二》

唐代:盧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二》譯文

昏暗的樹林中,草突然被風吹動,將軍在夜色中連忙開弓射箭。

天明尋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頭深深插入巨大石塊中。

《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二》註釋

驚風:突然被風吹動。

引弓:拉弓,開弓。這裏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剛亮的時候。

白羽:箭桿後部的白色羽毛,這裏指箭。

沒:陷入,這裏是鑽進的意思。

石稜:石頭的稜角。也指多稜的山石。

《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二》賞析

組詩的第二首,寫將軍夜獵,見林深處風吹草動,以為是虎,便彎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進一塊石頭中去了。通過這一典型情節,表現了將軍的勇武。詩的取材,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據載,漢代名將李廣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就有這樣一次富於戲劇性的經歷:“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 首句寫將軍夜獵場所是幽暗的深林;當時天色已晚,一陣陣疾風颳來,草木為之紛披。這不但交代了具體的時間、地點,而且製造了一種氣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區,深山密林是百獸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黃昏夜分出山,“林暗草驚風”,着一“驚”字,就不僅令人自然聯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緊張異常的氣氛,而且也暗示將軍是何等警惕,為下文“引弓”作了鋪墊。次句即續寫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這不僅是因為詩要押韻的緣故,而且因為 “引”是“發”的準備動作,這樣寫能啟示讀者從中想象、體味將軍臨險是何等鎮定自若,從容不迫。在一“驚”之後,將軍隨即搭箭開弓,動作敏捷有力而不倉皇,既具氣勢,而形象也益鮮明。後二句寫“沒石飲羽”的奇蹟,把時間推遲到翌日清晨(“平明”),將軍搜尋獵物,發現中箭者並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讀之,始而驚異,既而嗟歎,原來箭桿尾部裝臵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沒在石稜中”,入石三分。這樣寫不僅更為曲折,有時間、場景變化,而且富於戲劇性。“石稜”為石的突起部分,箭頭要鑽入殊不可想象。神話般的誇張,為詩歌形象塗上一層浪漫色彩,讀來特別盡情夠味,只覺其妙,不以為非。

《和張僕射塞下曲·其二》作者介紹

盧綸(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士,遇亂不第;唐代宗朝又應舉, 屢試不第。大曆六年,經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後由宰相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祕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為陝州户曹、河南密縣令。之後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唐德宗朝,復為昭應縣令,出任河中元帥渾瑊府判官,官至檢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盧户部詩集》。

標籤:塞下曲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