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關於詩經蒹葭的讀後感範文

校園2.95W

《詩經·蒹葭》是我國古代一首情深景真、風神搖曳的懷人詩,優美的意境和悽婉纏綿的情致使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獨領風騷。本站小編給大家收集了一些關於詩經蒹葭的讀後感,希望你們喜歡!

關於詩經蒹葭的讀後感範文

  關於詩經蒹葭的讀後感範文篇一

“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綠草萋萋,白霧迷離;有位佳人,靠水而居??”美妙的歌聲喚起了我們對一首小詩的古老記憶,這便是《詩經·秦風·蒹葭》。儘管幾千年過去了,然而《蒹葭》所營造的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表達的真摯古樸的思想情感,卻藴含了無窮的藝術魅力,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聞一多曾評價《蒹葭》:“只覺得它百讀不厭”,這無疑表達了人們的共同心聲。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彙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500多年間的詩歌305篇,按用途分“風、雅、頌”三部分。“風”即民歌民謠,《蒹葭》便是《詩經?秦風》中的一首。秦地“迫近戎狄”,這樣的環境使秦人“修習戰備,高尚氣力”,因此保存在《秦風》裏的十首詩多寫征戰獵伐、痛悼諷勸,似《蒹葭》這種悽婉纏綿的情歌極其罕見。馮沅君、陸侃如認為,《蒹葭》是“《秦風》中的傑作”,“是一首‘詩人之詩’”,其“風格與別篇迥異,技巧似也在別篇之上”,與《秦風》中的那些“慷慨悲歌”之章不同,顯得“優遊閒暇、含蓄藴藉”。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歌以“蒹葭”和“白露”起興,營造了一個蒼茫渺遠的藝術境界:秋風襲人,秋水茫茫,河邊茂密的蘆葦顏色蒼青,晶瑩剔透的露水已凝結成霜。這美麗而略顯蒼涼的環境描寫,渲染了一種感傷、朦朧的氣氛,為下文尋“伊人”而不得的主人公抒發內心的苦悶惆悵奠定了基礎。緊接着,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歌當中最重要的意象——“伊人”出場了,但“伊人”是誰?從何而來?要往何去?詩人並未説明。可是“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説明詩人確信她的存在,並充滿信心去追求。接着,“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人逆流而上去追尋“伊人”,那道路卻是險阻而又漫長;順流而下尋找她,她彷彿就在水的中央。“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的伊人明明近在咫尺,卻永遠無法觸及,痴情的詩人不畏艱險尋尋覓覓,然而伊人未得,他早已恍惚迷離,如痴如醉。在這裏,不覺的流水不僅是阻礙詩人尋找“伊人”的自然物,更是他內心綿長思念和愁苦的象徵。

《蒹葭》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但這種改動使詩意不斷推進、深入。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一方面寫出了白露由盛而衰的短暫生命,一方面也表明了時間的推移,暗示主人公追尋“伊人”時間之長;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從空間上描繪了“伊人”的飄忽不定,但即使伊人如此難尋,主人公依然“溯洄從之、溯游從之”,鮮明的表現出其執着的精神;還有“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追尋的路程愈加艱難,主人公卻不畏艱險、堅定執着。在這裏,詩人已經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

讀罷《蒹葭》,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美,景美,人美,情更美。按照近代新月派詩歌的藝術理念,我們驚奇的發現《蒹葭》完全符合其“三美”原則。首先是音樂美,《蒹葭》雖是古詩,卻極具格律詩的音韻美,它每句都押韻,且每句一換韻,比如:蒼、霜、方、長、央;萋、晞、湄、躋、坻;採、已、涘、右、沚;蒼蒼、萋萋、采采之類雙聲疊韻的用法使詩歌讀起來更具韻味,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其次是建築美,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且這種改動都是在韻腳上,排列非常整齊。重章疊句手法的使用,使詩歌節奏鮮明而短促,迴環往復,一唱三歎,給人的感覺是變化之中又包含了穩定。

最後則是繪畫美。細細品讀詩歌,一幅美不勝收的河畔秋色圖躍然紙上:金秋之季,拂曉之時,瑟瑟秋風,茫茫秋水,露珠在晨曦的光輝中閃耀着晶瑩剔透的色彩,葦草在浩渺的迷霧中散發出淡淡的馨香,美麗的秋水伊人時遠時近、時隱時現,痴情的戀者在水邊躊躇徘徊。此情此景,真仿若一幅絕美的水墨畫,雖不似西洋油畫一般濃墨重彩,卻讓人感覺境界深幽、意味無窮。

關於《蒹葭》的主題,歷來眾説紛紜,後人主要歸納為三條:一是諷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毛詩序》雲:“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二是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姚際恆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認為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詩經》的歷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卻失之愈遠,況且“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對文本的闡釋也具有當代性,現代大多數學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詩。然而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對於經典,其實每一種讀法都顯示出一種智慧,每一種讀法都傳遞出一種情懷。

在這裏,讀者很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如果把《蒹葭》理解為一首情詩,詩人為什麼對“伊人”的形象隻字不提?到底是什麼樣的“伊人”值得詩人不顧“道阻且長”上下求索?是《衞風碩人》中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還是《洛神賦》中的“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按照通常的理解,凡是表達愛意的情詩,詩人定會大加渲染意中人的容貌。而在《蒹葭》中,“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甚至連是男是女我們都無從得知。

或許,詩人在《蒹葭》中所描述的景象,並非目之所存的現實人事,而是一種心象。在這裏,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不再只是一個美好的女子、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承載着人類美好向往的詩歌意象、一個代表人類永無止境的精神追求的象徵。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至美的“伊人”激發了人們無窮的想象力,鼓勵世世代代的人們去描摹、追尋。人類永遠不會停止對美好目標的追求,永遠不會停下追尋遠方的腳步,而在追尋的過程中,人們不斷賦予“伊人”更多更豐富的精神內涵,其心靈亦與之無限接近。

一首《蒹葭》小詩,向人們展示了至純至美的詩的意境,表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王國維曾用詞句概括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的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蒹葭》一詩將兩重境界兼容幷包,別具風格,獨立風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蒹葭》將永遠激勵着人們去追求理想、追求美。

  關於詩經蒹葭的讀後感範文篇二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有人曾説,邂逅一首好詩如同邂逅一位知己,《蒹葭》就是我尋找多年的知己。《蒹葭》中對於伊人的追求的精神,就如同一位多年未見的老友,向我娓娓道來自己這些年人生境遇的經驗。這就是我喜愛的《蒹葭》,一篇讓人覺得悲涼與正能量的詩篇。 詩的開頭讓我們走進了一個蘆葦飄飄的世界,清晨的露珠在秋風中化為潔白的冰霜,而我在尋找我的伊人,伊人何處尋?宛在水中央。愛情是我們這個年紀永遠推不開的話題,信念更是一個人一生為之追求的東西。伊人是何人,我希望是説出“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美麗女子,是那轉山轉水轉佛塔,只為途中與你相見的女子,可是水中小島上的伊人卻是如同佛中大道一般如電如露讓人悟透輪迴方能求之。伊人是芸芸眾生不能逃脱的愛情大網,每個人都期待自己的愛情,特別是青春年少的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最完美的.女神,難以觸及,卻又充滿追求的信念,我們期待着一場愛情,期待這是人生中最美的一場煙火,可,南來的風,吹滅了煙火的美麗,也吹迷失了追求愛情的青春子弟,我逆流而上,卻尋不到你的影跡。

伊人,我一生中的信念,恍恍惚如愛琴海岸高聳的燈塔,照亮我前行的路。男兒志,在四方,終點只有一個方向,我苦苦向前,再向前,一路望着你的背影,好像一個即將在黑暗世界迷路的小孩,看見面包屑的路標一樣執着的走下去。理想很豐滿,我一直想追尋到那伊人,衣帶漸寬不去思量,為伊消得人憔悴也沒有在意,我只想在東風夜放花千樹的夜晚,暮然回首,看見你的身影。現實卻讓我身心疲憊,我在長長躋躋的道路上不知走了多遠,蘆葦割破了我的手,我想用這手中鮮血來向你敬禮,而你,卻一直對我漠然而視,原來伊人一直都不在我的身邊,你只用了一眼,便讓我對你用一生去追念。

納蘭曾説過“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我時常在想,納蘭曾經肯定熟讀詩經,要不然他怎麼會那麼的哀傷,天涯行役,不語半字苦,正如同那追尋伊人的人,無論道路多麼困難,他卻依然為之瘋狂。只是,物是人非,夢醒之後,只剩淒涼,伊人,伊人,喚不回的前世千眸。 一彈指不知有多少念,讓我來思考一生的路線。我始終在這條路上去勾勒完美的線條,畫出一個無暇的你,我始終在用生命去想象你在何方,填滿佛教中的十方。你是愛情,醉生夢死,你是信念,破曉天荒。那愛情,讓人變傻,走着一條困難的道路,還笑語天堂。那信念,讓人堅強,堅信橫刀過後,崑崙乾坤。

  關於詩經蒹葭的讀後感範文篇三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文化之源,追溯到第一步詩歌總集,《詩經》的由來,而今,三千年後的中華子女,重讀這一份古老的詩卷,被其震撼,被其渲染的,是人類靈魂的高尚,被其洗禮、被其重塑的,是人類精神的文明,翻開那古老的詩篇,觸摸三千年前古人思想的精髓,感受三千年來歷史的偉岸,那熟悉分明的輪廓記錄了文人志士的高尚情懷,承載了先人的思想理念,所散發的是古文明的優雅芬芳,所寄託的是先人們思想的精華,讀後,給人們一種心靈上的陶醉,精神上的昇華,人格上的洗禮。

就拿《關雎》來説,《關雎》是一首愛情戀歌,描述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悦,描寫了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追求,性格健康明朗,小夥子雖然非常愛慕淑女,但是他沒有讓這種愛氾濫,雖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異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夠自我排遣這種痛苦,使情感始終沒有超越倫理的制約,正如孔子所説:“《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你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多麼熟悉美妙的詩句,清風微拂,楊柳小舟,反應的是千年愛情文學的深遠價值,“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多麼膾炙人口的詩句,千古流傳與誦讀的詩篇,人們選擇了這最容易記憶與記錄的部分,最容易向女生表達愛慕的部分,古人如此坦誠和直白地闡述自己對愛的渴望和追求,是非常灑脱與豪邁的。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類,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500年的詩歌305篇。其中,“風”指的是國風,即指當時諸侯國所轄各地域的樂曲,猶如現在的俗曲,各地的地方小調。“風”包括15部分,合稱15國風,共計160篇,大都是周王室派專人收藏的民間歌謠,不少篇章揭露了當時政治的黑暗和混亂,以及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對於勞動人民的勞動和愛情也有所反應。“雅”分為“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的歌辭,多數是貴族文人的作品,共計105篇。“頌”是祭神、祭祖時用的歌舞曲,共計40篇。《詩經》的詩篇形式以四言為主,間雜五言,六言,七言等,普遍採用賦、比、興的手法(賦:即鋪陳開來描寫客觀事物;比:即比喻;興:即先詠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語言樸素優美,自然和諧,富有藝術感染力。

再拿《蒹葭》來看,你看吶,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深秋白露凝結成霜,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對岸一方,這不正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完美寫照嗎?它展現的是一幅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的深秋清晨朦朧圖。清虛寂寥之中略帶淒涼與委婉,盪漾着無可奈何的心緒和空虛惆悵的情致,古人細膩而深邃的內心世界如此簡約而精緻地描繪出來,可見《詩經》是多麼優秀的一部文學作品。

《詩經》的誕生,註定了它命運的輝煌,註定了它將是改變中華人民思想的利刃,它的傳播與傳頌,承載與發揚,體現的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高度統一,是中華五千年來輝煌而璀璨的文明。就我而言,讀《詩經》是一種享受,品析與鑑賞《詩經》,更是一種美的體驗。

我們的《詩經》,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誦讀與記憶,易於記錄與聯想。簡短的文字下,掩埋的是一個碩大,唯美而又高雅不俗的世界;粗糙的筆墨中,瀰漫的是文學那清幽,淡雅的高尚氣息。誦讀之中,給人以無窮無盡的聯想與思考,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讓讀者以主人公的身份,去體驗、感受作者當時的心境,當然,它所給予的,亦是給讀者最為寬泛而廣闊的靈魂上交流的空間和思想上溝通的平台。

讓我們洞悉高深而精巧的言詞,領略偉岸而細膩的情感,透過語言的鑑賞,從那淡黃的紙張與漸隱油墨芳香的間隙裏,穿越時間與空間的隔閡,沿着歷史清晰腳步的輪廓,回到那個油墨書香的年代,再一次,感受《詩經》帶給我們的,強烈,深沉,美妙而又無與倫比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