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推薦】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校園2.1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

本節課主要講了兩個問題,一是感受社會生活的變遷,二是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其中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從眾心理的認識,如果就教材提供的案例來展開教學,顯然是脱離實際的,往往是是“教師一言堂,學生打瞌睡”,因而想讓學生認識從眾心理並達到教育的效果,應該從學生中挖掘典型案例。於是,我結合平時對學習生的觀察列出了許多種學生中的從眾心理現象讓學生辨別。

到了八年級,上課時舉手發言的人越來越少,是不會嗎?私下裏問學生,學生回答説:不是,是因為大家都不舉手,無形中,那會的也不願舉手回答了,就這一現象,我問大家這是什麼心理,大家説:從眾心理。我順勢問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有的同學回答:不利於我們開發思維,鍛鍊語言表達能力,不利於學習成績提高等。

以上列舉的消極的從眾心理案例,這樣的教育不全面、不完善,我又舉出了積極的從眾心理,正面引導他們培養良好的從眾心理。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2

《我送老師一朵花》本課的目標是:體會教師為學生的成長付出辛勤的勞動,理解和尊重教師,學會體諒和關心教師,在師生交往中有一種民主、平等的意識。

當我認真解讀教學目標後,想到師傅曾經對我説過,教材只是個例子,作為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刪除和增加。於是我也嘗試了一下,增加了以下教學環節。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體育老師姓什麼嗎?

生:你看我,我看你。

師:(我知道學生不知道,也就不問了)那你們平時遇見老師怎麼稱呼他的呢?

生:(一個學生連手都沒舉就説了)體育老師好。

師:如果你是那個老師,聽到學生這樣稱呼你,心理會想些什麼?

生:我會覺得那個學生沒禮貌。

生:這個小孩怎麼連我姓什麼都不知道。

生:……

師:同學們,其實,老師知道你們對老師是尊重的,只是有的老師沒告訴你們姓什麼,對嗎?以後如果不知道,可以請班長去問,老師相信你們很快會改過來的,對嗎?

生:他們都點點頭。

我覺得把這個環節放在這一課比較合適。這樣教學生比較妥當。我們説,尊重一個人,最起碼的一點要記住他的名字,連名字都記不住還談什麼尊重。那同樣,尊重老師,就該知道老師姓什麼,稱呼的時候就該説:陸老師好、陳老師好……這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明白,當和別人交往時比較重要的是記住他人的名字,那會使人非常開心。試想,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如果誰連我的名字都記不住的話,那心理肯定是不開心的。這比一味的強調學生要怎麼樣效果好得多。因為從那一課以後,我遇到學生他們都很自然得叫我張老師,從他們臉上的表情我看出他們覺得很幸福

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儘量能選用學生熟悉的材料,真正做到源於生活,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思想教育。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3

新課程為德育課堂注入了活力。

教師們以先進的教育理念,高漲的熱情投身於教學改革的研究中,使課堂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存在着“形似而神異”的現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誤區,這些現象值得我們去關注思考。新課程改革給課堂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新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強調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成長參與活動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基本方式,教師應讓學生在親切活動的過程中進行知識的建構,能力的開發和道德的陶冶。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認為要紮實的上好這門課程,首先應瞭解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性質,又是一門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發展的綜合課程。根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行為規範,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文化教育等有機的結合起來,並在此基礎上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為他們的成長奠定基礎。

品德與社會是以促進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為目標的德育新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課程意識,兒童意識,效益意識對德育新課程的實施起着關鍵性的作用。

品德與生活課堂上,我們不僅要以活動促活躍,引導孩子們從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提高,更要注意把握好活動的尺度,以增強活動的實際效果。我認為教師要調節好自身的情感,調控好學生的情緒反應,把握好課堂得氛圍度。就一定會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4

《多彩的課間生活》一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的課餘生活》的第一個分主題。主要是讓學生願意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由於學生在上課期間上廁所、喝水,在沒有老師的允許下扔垃圾等多方面行為。我原本以為這是個別班級的表現,但不是如此,而是整個二年級普遍存在的情況,而且頻繁發生。

當然,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寒,有其對象是國小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正是習慣逐漸形成時期,可塑性潛力非常之大,是我們無法估量。如果針對習慣養成,那麼教師可以每天耳提面命,包括家長。不過,大部分學生對於經常説的話往往是不會放在心上,聽之任之。這問題,我主要還是針對國小新生的切身進行分析。

從幼兒園到上國小,對於兒童來講,使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重大轉折。他們的社會角色、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活動環境都將由此發生巨大變化。一般來講,國小新生對於國小新生活都充滿了期盼和憧憬,但同時也伴隨着對國小新生活變化的心理不適應。幫助國小生適應新生活,解決好他們的心理適應問題,是完成從幼兒園到國小教育銜接的重要途徑。同時,幼兒園和國小的各種規定、制度和秩序有着千差萬別,在快樂教育和賞識教學過程中,國小生的良好習慣培養對他們的發展有着重要作用。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拙見,如有不足之處還希望指正。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5

人教版國小品德與社會教材的最後一課是《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華人》在備課環境我就在想:世界各地的華人距離學生現實生活實在很遠,如何讓學生通過本課學習真切地感受到海外華人對祖國母親濃烈的思鄉情結和真摯的愛國之心。幫助學生了解海外華人華僑身在他鄉,在為所在國家作貢獻的同時卻有着割不斷的'祖國情結,與華人華僑體會同是炎黃子孫濃濃的愛國情懷,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巨大影響。這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如何來突破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以一首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來突破,教師先創設一個輕鬆和協的氣氛,在此環境下,引導學生傾聽海外華人的心聲播放張明敏的心聲,從而使學生儘快進入情境,產生情感共鳴。然後我又想到通過讓學生蒐集一些表達海外赤子濃濃愛國情的具體事例和一些感人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海外華人那種強烈的愛國之情,從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於是我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蒐集事例併合作研究自己的彙報形式,然後在課堂上展示。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參與教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體會感悟愛國情懷。

在課結束前,讓學生與海外華人真心對話,延伸愛國情感,並以我們的《大中國》結束教學,使學生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就在這個檔口我給學生留了一個以“龍的傳人”主題延伸活動,讓孩子們在課下通過展示海外華人對世界的貢獻,展示學生課外收集大量的資料加以説明、評選的結果,意在既深入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又拓展了社會課堂空間,延伸到課外,鍛鍊了學生收集資料、獲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真正達到了開設品德與社會課的目的。

這節課的教學,很好地給孩子們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相信在他們有效的心裏,會留下“愛國”的印記,雖然課下的活動不是很盡如人意,我也要堅持去做。我想,引導孩子們參與的過程很重要,只要參與,只要經歷,孩子們就會有收穫。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

兒童正處在身體發育和心理髮展的不成熟時期,在這個過程中創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建立融洽和睦的家庭關係,就顯得十分重要。作為家長要與孩子平等相處,給孩子處理事務的權力,創造條件讓兒童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使孩子與家庭成員平等相處。但是,有的時候家長工作忙,忽視了與孩子的溝通,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時該怎麼辦?該怎樣與家人溝通?這是比較難解決的問題,需要家長和兒童雙方的共同努力。成長期的兒童存在着心理的問題。所以,要教育兒童學會與家人溝通。

由於各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有的家長能夠傾聽孩子的話,溝通起來沒有困難。各個家庭在與孩子溝通方面存在不同的問題,原因也是各種各樣的。

教育學生明白,作為晚輩要學會寬容他人,理解他人,多與家人談心,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家長。例如:每天放學後,與家長談談在學校學習的體會,談談學校的校園生活,還可以説説在馬路上看到的事情,説説對一些社會問題的看法,主要是敢於在家人面前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7

12月6日下午第二節課,我在五年級三班上了一節品德與社會(以下簡稱“品社”)課。該課為本書第三單元第二課“科技推動社會發展”第二課時。

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1、培養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2、知道三次技術革命,瞭解科學家的事蹟,學習科學家的精神,激發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

3、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大大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感受科技與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

本課本來擬採用分組及小組合作的方式並要求學生課前蒐集有關三次技術革命的資料,科學家的故事,但是上課過程中卻發現學生準備明顯不足,於是本課採用傳統的講授法。

該課以“上一課我們一起回到過去,領略了古代中國燦爛的技術文明,今天讓我們將眼光擴展到全世界,看看近兩百年間,世界科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引出第一次科技革命,隨後逐一介紹第二、第三次技術革命及向科學家學習。

總體而言,本節課缺乏活力與生機老師被動講,學生被動聽。

對此我確定了以後努力及改正方向:

1、盡力努力備課,多向其他教師請教,多與學生交流。

2、用多媒體上課,聲情並茂,活躍課堂氣氛。

3、課前給予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不打無準備之仗。

4、培養學生學習品社的培養學生興趣。

如本節課最後可以安排“暢想未來”,讓學生知道我們的生活在高科技的推動下日新月異,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社會及我們的生活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下面請,展開你們想象的翅膀,從衣、食、住、行等方面設計一下你的未來生活吧!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進行描繪,展示自己想象的未來世界。效果會好一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8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瞭解社會,同時還要養成良好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教材內容大多取自日常生活,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四年級第1單元《由購物想到的》讓學生了解本地的一些商業場所,調查、比較商品的不同價格,學習選購商品的初步知識。體驗公共設施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知道愛護公共設施人人有責,能夠自覺愛護公用設施。開始具有獨立的購買簡單生活和學習用品的能力。

其中主題二“買東西的學問”《識別包裝上的信息》一課,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選購商品,知道怎樣合理購物,怎樣做一個聰明的小顧客。

本課時教學設計時我注意讓學生知道購物其實是個複雜的過程,裏面包含着知識、規則,也體現着人們的智慧。幫助學生熟悉購物的過程和方法。四年級學生對購物已經有了一些親身的體驗,很多學生有隨父母購物或獨自買東西的經歷,對買賣過程有了初步的瞭解,但是他們的體驗與經驗畢竟受到年齡的侷限,對買賣過程的認識是片面的、零碎的,尤其在當前市場經濟的環境裏,一方面,有些賣方魚龍混雜,假冒偽劣的商品出現,少數商業人員素質低下,缺乏對顧客的誠信。於是我先通過PPT的展示,讓學生了解正規的包裝應該包括哪些信息,學生分別認識了“商品名稱、生產日期、保質期、質量安全QS標誌、條形碼、廠家信息”等重要信息,隨後補充了條形碼的識別知識,出示條形碼的形狀、結構,目的是讓學生知道識別條形碼的方法及通過條形碼辨別商品的生產國。學生們學得津津有味,連連點頭。之後,我讓學生親自實踐,用“慧眼”識破不法商販的“障眼法”。

想到學生一放學就蜂擁至小賣部買一些不健康的劣質零食,這一點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被反覆強調,卻收效甚微,我便到小賣部中預先買了這些食品作為樣本,在課上讓學生來觀察他們最熟悉卻又不熟悉的“美食”。學生們在實踐環節中熱情高漲,在小組內積極觀察、傳閲着這些小包裝,然後小組代表信心滿滿地説明着他們鑑定的包裝,“我們組觀察的是‘香辣雞翅’,它上面有生產日期、保質期、配料表、QS標誌、條形碼……,它的配料有……,我們認為它是可以放心食用的食品。”六個小組相繼發言,其中只有一個小組發現他們手中的食品已經過期,不能食用。其他組的結果都是肯定的。

接着我進一步引申總結,“同學們,我們如果把這些小食品的配料表都放在一起你會有什麼發現?”學生們的情緒稍有降温,“這些食品的配料都差不多,小麥粉、澱粉、香辛料。”“這些原料與他們五花八門的名字相符嗎?”“不相符。”“哦,原來它們都名不副實。我們在來看看這些QS質量安全的標誌吧。”學生開始對比手中的印刷品和大屏幕上面的正規標誌,“怎麼樣?有什麼發現?”,學生們紛紛舉手,説出包裝實物標誌的“偷樑換柱”之處,隨後我們又一起分析了這種現象的成因,讓學生知道市場管理還不完善時,要練就自己的“火眼金睛”。相信通過這節課學生們對這些小食品會另眼相看了。

課堂不再只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它應該是學生的天地,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的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學習,營造出師生交融,生生互動的平等和諧氛圍,讓教學活動變成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的過程。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延續讓學生體驗的教學設計宗旨,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情境,充分利用情感推動作用,促進學生認知的內化和良好行為的形成;繼續重視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更要加強自身修養。

這就是我在這次課堂實踐後的所得,所思,所感。我會不斷完善自己,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9

我執教的是四年級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交通安全每一天》一課。在本節課設計中,我主要採用鮮活的事故案例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使學生從中感受交通安全之重要,在學習中加深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兩點體會:

 一、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讓德育迴歸生活

上課伊始,我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很自然地引入教學,並通過課件創造了馬路音效,牢牢地吸引住了孩子們的注意,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舞台。這種仿真“生活場景”的設計,使學生如置身於現實環境,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自然會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從日常的生活中去感受問題,從而對交通安全知識充滿求知慾。

生活是德育之源,只有鮮活的生活實際,學生才會有濃厚的興趣,進行更好的交流,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中來,教學自然獲得理想的效果。課堂所展示的交通事故圖片和小資料,以及播放的交通事故視頻,是學生生活中可以見到的,更是觸目驚心的,使學生主動走進生活、參與課堂;聯繫生活實際,你想對駕駛員和行人説什麼?延伸課堂教育,喚起對生命的珍視。課堂最後,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入社會,用實際行動來號召全社會的人都來遵守交通規則,使德育教育外延到生活中,德育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二、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德育真正內化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課堂才是和諧的課堂,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這節課中,讓學生根據事故圖片、交通事故案例及交通事故數據統計,談出自己的見解,學生認識深刻,真正體會到了安全的重要性。這就是教育的真諦。

總之,我力求以豐富的生活場景、真實的案例透析、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讓他們真正體驗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我尊重學生的想法,運用恰當的有聲語言和肢體語言,對學生的看法表示肯定,進行鼓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珍視生命的情感態度,進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全社會的交通安全盡一份力量!

思考:

縱觀這節課,我發現學生的理解層次是不同的。課堂上,需要我們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引導過程。重要的是在備課過程中,預設要充分估計更多學生在各個不同理解層次上的反應,設計應是全面且循序漸進的。在教學過程中,再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作相應的調整,在這節課上,當學生面對實際交通案例,談出自己的見解時,學生見解不同,但又不是我所期望的效果時,我不知如何更有效的引導,駕馭課堂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針對不同的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還應做臨時調整。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疑問,在小組合作中,怎樣最大限度的發揮小組長的作用,讓他們最大限度的挖掘每個組員的潛力,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0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旨在引導兒童“學會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勇於探究、創新的科學精神。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培養:

一、創設情景,誘發創造意識

《品德與社會》標準明確指出:“本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可設情景讓學生憑着自己的想象裝扮春姑娘,激發他們的創造意識。

二、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品德與生活”作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活動型課程,強調選擇兒童熟悉的,感興趣的,有教育價值的內容作為活動主題。因此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從學生的興趣出,學生才會心情愉快地去學習,探索。表現出個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尊重個性,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大膽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創造條件讓他們表現自我。體現個性,讓他們在活動中心情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的創造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

為了很好的教育好學生,上好每一節課,我特制訂瞭如下教學反思,以便在以後的工作中能夠更好的發揮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確課程標準,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學科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與社會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在教學《社會生活中的民主》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一個總體認識,並自覺遵守這些規則。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嚐嚐苦滋味)、雙贏觀(我們的國粹)、依存觀(我們的地球村)、分享觀(擁有好心情)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在教學中有機地結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樂》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2

《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應該體現從教材走向生活。《發生在我家裏的事》這一課正是基於此的一種教學實踐。通過學習教材讓學生了解節儉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與作用,懂得節儉是珍惜勞動成果的表現,並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前讓學生觀看《洗手》、《打包》兩段錄相。看後,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的看法,並適時給予評價,給學生營造寬鬆、民主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區分什麼樣的行為是節儉,什麼樣的行為是浪費。

二、聯繫實際,實話實説

先讓學生認真閲讀教材中的三個故事,聯繫實際想到自己家庭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況。然後通過小記者採訪,讓學生髮現一些源於生活的節儉與浪費現象。

三、課前調查彙報

構建開放的課堂,課前讓學生到社會去調查,並把蒐集到的資料進一步加以整理。課上各小組採用照片、幻燈片、錄像、實物展示、小品等豐富多彩的形式進行彙報。使學生深刻地理解節儉是珍惜勞動成果的表現,節儉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年輕一代應該繼承的。

四、反思自己,指導生活

以學生現實生活為基礎,聯繫我國經濟不斷髮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資源與人口矛盾日漸突出等國情,使學生學會從不同方面思考節儉的意義,並且把這個傳統美德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將節儉轉化為自覺、持久的行為習慣。

通過本節課“從教材走向生活”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髮現所學對自己的意義:以節儉為榮,以揮霍為恥。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3

自尊是立人之本,沒有自尊的人不能成為真正的人,因此從小培養學生的自尊意識,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活動涉及了自尊最基本的含義和要求,讓學生樹立初步的自尊意識,在教學中我採用形象具體的材料讓學生直觀感悟什麼是自尊以及自尊的重要性。

通過主題故事,讓學生更深刻認識到那些行為會損害自己的名譽,怎樣做才是維護了自尊,另外,在教學中我還進一步拓展,引導學生檢查自己和他人還有那些缺乏自尊的表現。在這些內容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我認識到學生是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對學生所犯的錯誤要抱寬容的態度,尤其不要恥笑、侮辱那些曾經犯過錯誤的孩子。重要的是要引發孩子對這些事實、行為進行反省,知錯並改正錯誤。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

5月30日虞校聽了我的一節《品德與社會》課,內容是第12課《可愛的家鄉人》。

課始我便用講解加討論的方式讓孩子們明白“家鄉人”這一概念的外延是變化的:一個村一個鄉的是家鄉人,一個市的是家鄉人,在外地求學碰到同一省就是碰到家鄉人。嘿!一個小傢伙按奈不住了,還沒舉手站起來就説,同一個國家的也是家鄉人,如果在國外碰到就算啦……真不錯!

雖然課前做了一些佈置:讓他們收集家鄉名人、身邊可愛人之例,也的確有些孩子如此完成了,但課堂上教學資源仍顯匱乏,所以也未能營造出那種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氛圍來。

在讀“家鄉美麗的傳説”時,不謀而合竟有三個孩子都質疑“既然濟公和尚法力無邊,為什麼不直接把飛來峯搬走呢?”倏地有三五人搶着作答,有的回答還頗有幾分道理,搬到另一處去另一處不也要遭殃嗎?……最終我沒有作出所謂的正確答案(説實話,我也無法作答),只是大加讚賞了這三個提問的孩子,還有那三五個搶着作答的孩子,前者和後者都是邊看書邊思考的孩子,告訴他們“善於思考”對於學任何一門科、做任何一件事都很重要。我想,此刻答案的正確與否已索然無味,我們需要咀嚼品嚐的是這一份難能可貴的學習品質。

“我是小小家鄉人”本來是要激發學生的小主人翁意識的,但課堂上顯然很“冷清”,近乎冷場了,一方面有客觀原因——30分鐘的鈴聲響了,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孩子們主人翁意識的薄弱。

家鄉是可愛的,家鄉人也是可愛的,帶領孩子們發現真善美是我——一個教師的本意。從教近十年還是第一次執教《品德與社會》,教材資源的開發真的不那麼得心應手,有時面對着書上一頁僅兩三幅圖、兩三句話甚是苦惱,但沒有捷徑只有摸索。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

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教學資源是豐富多彩的,自然、歷史、地理、人文、科學,涵蓋了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學中,我充分挖掘和利用社會生活中的隱性教育資源等,並且能把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和提升,着眼於對學生學習興趣的誘導,着眼於教學內容的挖掘,着眼於對認知過程的內在邏輯的呈現,使學生對學習材料本身產生直接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獲得認知和感悟。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瞭解社會,同時還得養成良好習慣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更是要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正確瞭解祖國,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等活動,不斷修煉自己,教會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下面是我總結出的幾條小經驗:

1、拓寬教學的天地。讓學生了解社會,僅僅在課堂上拿着書來讀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學生真的走近,親臨去體會。所以在教學中,我打破了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強化“知”、“行”統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角色。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會創設很多教學情境,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有時,我會組織辯論會,讓學生們各抒己見,碰撞思想的火花。有時,我會組織故事會,讓學生講述自己收集的資料,……在平時的課堂上,我會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採用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遊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使整個課堂成為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3、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祖國,我為你自豪”這個單元教育學生愛祖國;要求學生知道祖國的變化,關心祖國的發展變化;我佈置學生與爸爸媽媽一起,通過上網、看報、走出家門等方式,瞭解為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昇華愛國情懷。

還有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相信我們的學生!他們是學習的主人,而且要相信他們的能力。要佈置好預習作業和課後拓展的作業。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決不能將品德與社會課上成老師一言談的説教課,要讓學生“動”起來,接受“活”的教育,閃爍“活”的思維。在“動”中去體驗,在“動”中獲得真知,培養能力,養成勇於創新、勇於探索的品質,也讓課堂成為學生髮展個性的舞台,在學習中掌握知識、體驗快樂。要讓學生在我們教師的引領下了解社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標籤:品德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