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觀看愛國主義電視劇觀後感

校園2.09W

近些年來,以愛國主義為題材的電視劇日益火爆,它們吸引了電視觀眾的注意力,深受觀眾的喜愛。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愛國主義電視劇觀後感,僅供參考。

觀看愛國主義電視劇觀後感
  愛國主義電視劇觀後感篇一:《烈火金剛》

剛剛看完優秀抗日題材電視劇《烈火金剛》,震撼了我心,震撼了一顆愛好和平,追求幸福的現代青年的心。

在片尾,肖飛、丁尚武、林麗、齊英等英雄人物,或身縛手榴彈炸燬敵人正在修復的公路,或與敵人同歸於盡。在與戰友執行任務時力爭獻身、最後訣別的環節,隊長史更新忍悲送別戰友,雙目含淚,一個鐵打的漢子強忍內心的強大悲痛,通過向戰友一拍肩膀和後來端起搶來的機槍向鬼子憤怒激射的鏡頭描寫,淋漓盡致地突現了英雄的愛恨情仇。而肖飛身負重創,最終還是來到準備要炸燬的公路上,從容躺下,拉開身上捆綁着的數十枚手榴彈的導火索時,那一聲“戰友們,請向我投彈!”的大喊,更讓人看得熱淚盈眶,熱血沸騰。女戰士林麗奮力掙脱漢奸的阻擋,衝向敵羣的英勇身姿,更是讓人肝腸寸斷,頓生無限敬仰、強烈的愛國主義革命情感。同時,對窮兇極惡的敵人更是充滿了無比的仇恨。片尾中的熊熊烈火,又一一再現了犧牲了的英雄們光輝形象。他們在烈火中重生、涅盤,在人民正義戰爭中歸於永恆。人民永遠銘記他們。

看完此劇,心中久久仍不能平靜,我們現代的愛國意識應該與歷史時期的英雄們是一樣的。但奮不顧身、為國犧牲或與邪惡抗爭的勇氣及對強寇頑敵捨命拼搏、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境界,筆者認為,現代的我們與英雄們是不可同日而語了。面對英雄,我們應該反思自己。要不,為什麼在和平的年代,經濟快速發展的如今,那麼多醜陋的行徑,罪惡的舉止,無人阻止或止而不絕?公交車上肆無忌憚的騷擾、偷搶;大街上圍觀惡人的揮刀行兇,以及那麼多貪贓枉法的貪官污吏,腐敗機構的橫行霸道,魚肉民生的種種惡行。這林林總總的新聞或消息報道的內容,都令人髮指,深惡痛絕。

然而,造成人人自保,趨利弊避害、明哲保身及縱容犯罪的一系列根源何在?筆者認為,是浮躁的時代冰封了人們的愛心和正義感,無數個血淋淋的案件事實和身邊耳聞目睹的真實事例,也側面反映了機制的不公與經濟發展帶來的價值觀顛倒或泯滅。人們選擇了沉默,選擇了逃避,選擇了面對囂張罪惡的忍氣吞聲。究竟誰之過,到底誰之責?這個時代是缺少了英雄了嗎?難道是我們不需要了,還是英雄真的都已成為過去?

筆者深深相信,時代在變,但我們呼喚英雄的聲音依然熱切。讓我們呼喚英雄,創造時代的英雄。英雄歸來!

  愛國主義電視劇觀後感篇二:《亮劍》

這是一個以史詩般的手筆和宏大的場面,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將士艱苦卓絕的抗戰過程。着力表現了八路軍在全民族的抗戰中的作用,深刻刻畫了身經百戰的抗戰英雄李雲龍,智勇雙全,學識豐富的政委趙剛,秀外慧中的田雨等一批優秀中華英雄的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浴血奮戰中表現出來的大智大勇,以及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亮劍》電視劇通篇洋溢着積極向上的革命英雄主義,張揚着一種戰鬥品格,是一部很好看的軍事影視力作。

作為一部展現眾多戰爭場面和人物命運的長篇電視連續劇,該劇一改傳統的創作思維,跨出平面化的創作窠臼,英雄沒有臉譜化,政治沒有説教化,戰爭沒有演習化,敵人沒有愚蠢化,情感沒有單一化,矛盾沒有簡單化。面對一個帶有強烈個人色彩,富有傳奇經歷的英雄“化神為人”,讓他迴歸到人的境地而不是供上假的聖壇。是人就難免缺點和不足,《亮劍》劇裏毫不避諱英雄的人性弱點,一同展示在鏡頭前,讓我們可以近距離欣賞一個平時帶有人的弱點,戰時帶有神的氣勢的平民英雄,真實觸摸到李雲龍身上那種鐵血軍人不計生死,壓倒一切的豪邁霸氣。這樣的英雄,能夠滿足和平歲月裏習慣平淡生活的我們關於金戈鐵馬的全部想象。

英勇頑強,指揮獨特的李雲龍屢屢犯禁,與其説是頭腦發熱,意氣用事,更不如説是文化析欠缺和知識的不足所造成的遺憾,這種遺憾便是遇到來自燕京大學畢業的高才生搭檔政委趙剛。作為我黨早期的政治工作者的典型代表,趙剛潛移默化地讓李雲龍認識到知識在戰場上的巨大威力。趙剛絕非是空頭説教的政治教員,他在戰場上百步穿楊的槍法和危急關頭置個人生死於度外的大無畏精神,深深地感召了硬漢李雲龍。趙剛對李雲龍潛移默化的精神影響傳遞給觀眾的不僅是其個人的淵博學識和人格,更能彰顯的是黨的偉大和光明。

作為一個早期革命者,李雲龍是一個帶有不完全共產主義價值觀的農民英雄,無論是普通一名,還是成長為我軍的高級將領,他一生都在接受黨的改造,終生都在改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黨忠貞不渝,對軍隊肝膽相照,對同志赤誠相待,對戰士如兄弟,他一生都在無怨無悔地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他的這種對黨,對軍隊始終如一的精神,是我們永遠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精神源泉。

《亮劍》為我們從戰爭歷史中尋覓戰鬥精神提供了一部煞是好看的歷史傳奇,傳奇英雄李雲龍在劇中最大的亮點,李雲龍率領團隊從打敗國民黨兩個師的強悍日軍板田聯隊包圍中成功突圍,炸燬了阪田指揮所,炸死了指揮官阪田大佐,這就是精彩的“亮劍”,李雲龍的獨立團在彈盡危局中用冷兵器殲滅日軍山琦大隊也是精彩的“亮劍”身為團長的李雲龍帶着殺上戰場上“亮劍”。士兵魏和尚孤身與眾多日軍特種兵拼殺也是“亮劍”!正所“面對強大的對手,明知強敵也要毅然亮劍。”烽火戰場上,抗戰勇士處處“亮劍”。

“亮劍”精神體現在劇情和人物的方方面面。李雲龍的猛虎性格的易性貫穿全劇,這種懸念性格,支配着全劇情節走向,反映在各種側面,譬如為了能夠殺敵,李雲龍火暴衝動,屢犯錯誤,他的職務也就五起五落,從紅軍團長,將為馬伕,從八路軍團長將為營長,但只要能殺敵,他不在乎官職大小。因為他心中沒有什麼官的概念,只有殺敵勇士的身份,李雲龍與政委趙剛的關係別有意味,改變了簡單的思想工作簡單的降伏簡單的工作對象的簡單模式,是真正的互補。透過半且才個的表現和某些粗糙的霸氣和的言行,趙剛認清了並折服了李雲龍身上的“亮劍”精神——猛士的氣勢和永不言敗的戰鬥意志,甩掉自身不少書生氣。李雲龍也從趙剛身上照見自己莽撞的缺點,更看到趙剛身上的“亮劍”精神——戰場上同樣的敢打敢拼和戰場下最與問那些有害於黨的事業的言行鬥爭到底決不妥協。兩個男子漢終於肝膽相照。李雲龍與國民黨軍隊團長楚雲飛政治立場不同,但在日本侵略者面前都是有血性和戰鬥意志的“亮劍”精神人,因而他們有鬥爭也有惺惺相惜。但楚雲飛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的信條與李雲龍的共產黨人是為民謀利益的觀念有着根本區別。在中國兩種命運

大決戰的戰場上,他們之間的“亮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説戰爭結束了,劍客的用武之地就不復存在,那麼,對於革命軍人來説,進了城,“劍”也並未入鞘。“亮劍”精神仍需延續。李雲龍在軍事學院學習遇到異性仰慕者,戰友便直言相勸,直到給李雲龍的妻子田雨打電話,也是和平年代的一種“亮劍”。李雲龍從軍事學院畢業後以軍長身份組建中國第一支特種分隊,便是以新的眼界為未來戰爭準備繼續“亮劍”。

  愛國主義電視劇觀後感篇三:《血色湘西》

前些日子,有些空,故在老哥那呆了幾天,有吃有喝的,閒來無聊,聽從老哥建議(其實他説的從沒有反對過,無所謂“從”),坐在電腦前把他極力推薦的《血色湘西》從頭看了遍。因以前喜歡湘西出來的鄉土作家沈從文的作品,尤其喜好小説《邊城》,就對湘西的鄉土民風、人情世故有着淡淡的興趣與感情,所以對電視劇有些感概。

從人性和對個體生命認同的角度,這應該説這是一部悲劇,只是其主調服從了時代的大背景——抗戰,使悲劇色彩弱化啦。

先需承認這是一部不錯的作品,從策劃到編劇到演員都下了功夫,主題的把握沒有以往那種過份的大唱讚歌,沒有突出某些政治派別的先進形象,突破了以前電視劇在抗戰背景下的意識形態偏見,淡化了黨派意識與現代性對人的作用,顯現了一個小城市偏遠鄉村中的一羣鄉下人與一羣落魄軍人在民族大義面前義無反顧的選擇與犧牲,而把人類的野蠻與純樸的天性發揮得淋漓盡致。不過,電視劇也顯示了導演們對故事與情節有一種過於理想化的態度,為突出湘西地域的特點及顯出人物前後轉變的反差而露出了不自然的痕跡,牽強得很,有時簡直就是橫空出世。迴避了參戰轉變前後山民充滿着的那種複雜難解的外在矛盾和內在矛盾,湘西山民的悲劇性存活狀態與人在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生存困境及鄉下人純樸與蠻悍的民性對人生選擇的影響,沒有呈現出一種痛苦的思想掙扎與不適應,反而顯現了導演們的個人的英雄主義與愛情力量的崇拜情結,可能有吧,這無可非厚,也許是為了迎合大眾的眼光而不得已為之。

劇中蠻悍的土匪頭子石三怒、美麗堅強的湘妹子穗穗、孱弱聰明的鄉下讀書人龍耀文,甚至城府極深的頑固鄉紳龍德霖都是湘西山民的典型。有着傳統湘西山民與生俱來的純樸善良野蠻愚昧,行為處事與外部世界截然不同,甚至不可思議。作為大山之中的山村,這是一個有聲有色,有血有淚,有大痛苦,也有大歡樂的人的世界,山民們無從弄明白外部世界的種種,其實他們在外面人頭腦裏,除了道聽途説得來的野蠻與神祕的印象,也一片茫然。鄉村的社會形態更多的是原始的,外部世界的影響微乎其微,社會的運轉與維護自有其法則。生存環境的嚴酷,使人生命運充滿隨機性或偶然性。生死禍福全在不可測之天。人生命運難以自主地把握,人們也不曾認真想過如何自主地把握自身的命運。陷入迷亂的單純理智只能將人生的無常歸因於天命:一切都是命,萬事不由人。愚昧到愚蠢!

説説作為劇中唯一一個連接外部世界與湘西鄉下的個體——龍耀文吧,搞笑的是其本身極具矛盾。鄉下人的出身和周圍的環境使其無法與愚昧的世俗抗衡,無法真正超脱“鄉下人”的侷限,同時由於在外讀書而接觸外部日夜變化的世界,使其思想和心態都發生了變化,更不可能理解湘西鄉下這個社會存在的機制,從而使作為個體的人永遠也不可能為他人所徹底瞭解,反而在幾天的團總任上出了不少錯出了不少笑話。自己也感到無奈和無力。後來的出走,是書生本性孱弱的表現——對責任不敢當,同時也隱約暗示外部世界的精神衰敗與中華民族的頹廢墮落,無形中與湘西少數民族特有的勇敢、雄強、純樸、忠厚的品格和氣質形成對比,為抗戰的艱難尋找民族內部的不足。不過龍耀文告別故鄉的出走,同時也意味着對過去歲月的告別,意味着對家鄉幾千年封建專制壓抑下所形成的變態心理的反叛,正是這種內心的不滿與叛逆為他後來在戰爭的奮鬥提供了精神支柱——維護民族的尊嚴,求得生存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