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觀滄海》教學設計

校園5.76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觀滄海》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觀滄海》教學設計
  《觀滄海》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寫作背景導入

該詩寫於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當年的夏五月,詩人率軍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

二、簡介作者,揭示目標

曹操,字孟德,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曾歷任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曹操是一位傑出的詩人。

三、新授內容

1、師範讀,生跟讀。

2、生自由朗讀,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3、生齊讀。

4、分析課文內容:

⑴分析字義:

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觀:看,統領全篇。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洪:大。

行:運行。若:如同。

星漢:銀河。志:理想。

⑵內容:

A、詩的前兩句寫什麼?最後兩句是寫什麼?中間十句寫了什麼?

敍事合樂時所加,與正文內容無關寫景

B、寫景部分採用手法,勾畫了洶湧的,聳立海中的,島上繁茂的,給人以如畫的感覺。

C、“日月之行”四句採用了什麼手法?(想象、誇張)寫出了觀滄海時的什麼感受?

D、寫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借景抒情,表達詩人博大的胸襟。

四、總結課文,用自己的話説説詩的內容

先突出寫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澹澹”到“洪波湧起”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鋭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攬全局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託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温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五、作業

1、完成書後習題。

2、背誦默寫課文。

六、預習下一課

  《觀滄海》教學設計2

  教學要求

  (一)教學目標

1準確把握本詩的意義,體會詩歌的意境。

2學習通過朗讀、想像閲讀詩歌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1準確把握本詩的意義,體會詩歌的意境。

2學習閲讀詩歌的方法———朗讀、想像。

  (三)教學難點

通過想像體會詩歌意境的具體方法。

  教學過程

[錄音機播放:海潮聲,輕柔音樂聲]

此處的導入設計,用詩化的語言將學生帶入本堂課的學習情境——詩歌閲讀中;同時,也是作為一個例子,讓學生感性地瞭解一種詩歌閲讀的方法——朗讀,想像,進而體會詩的意境。這裏的設計也明確地揭示出本堂課的思路:以學法來指導課文閲讀。

同學們,聽,這是什麼聲音?……

[板書:海]

你們喜歡大海嗎?……我也喜歡。從小,海就是我的夢。於是,讀了很多描繪海的詩文。

“看那閃閃的白沙閃閃地明亮/是珠貝的搖籃/是星星的憩園/是珊瑚的夢鄉/太陽的夢是紅的/月亮的夢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魚在曬月光……”

邊讀邊想着那些優美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突然發現,原來,我與海貼得那麼近。

今天,我們就用這種朗讀方法一起來神遊大海。

[板書:觀滄海]

這堂課的學習目標是______________

[板書:學習目標:給朗讀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馳騁於詩的意境]

首先,聽老師把這首詩朗讀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師範讀)

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誦讀,要求讀準確。

請同學們一齊朗讀,並展開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現詩所描繪的圖景,感受意境。(配樂朗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給予學生自由選擇、自由發揮的空間,激起學生嘗試探求的積極性。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時候一樣,體會到了詩的畫面和意境。如果是,那麼將你最喜歡的詩句展開充分的想像,並把它描繪出來。喜歡圖畫的同學,畫幅畫;喜歡寫作的同學,用三五個句子進行描繪。

四位同學一組,互相交流。然後各組推舉1至2篇較好的作品。(教師巡視,預選。)

我們一起來欣賞和評點同學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繪出了詩所描繪的圖景,表現出詩所表現的意境。

(老師選出第一種類型的作品一份——圖畫類,是否扣住詩歌文辭的描述。在投影儀上顯示,由本作品作者解説。)

  《觀滄海》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意境,體會詩歌的優美語句和深邃內涵。

2、通過朗讀體會詩人闊大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負,學習古人昂揚奮發的精神。

3、背誦、默寫詩歌並賞析名句。

  教學重點: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豐富、奇特的想象;背誦、默寫詩歌並賞析名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背誦曹操的《龜雖壽》引入《觀滄海》。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曹操,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市)人。善詩歌,其詩大都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潔。與其子曹丕、曹植合稱“三曹”。

2、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解題

《觀滄海》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意思?“滄海”的“滄”字作何解,能否換“觀大海”這個題目?

討論、歸納、明確:“滄”是暗綠色的意思,“滄海”就顯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動,所以不能換。

  四、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播放音頻朗讀,學生跟讀;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感知詩意;(出示補充註釋)

臨,來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滄,通“蒼”,青綠色。海,渤海。竦,同“聳”,高。觀,看,統領全篇。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洪,大。行,運行。若,如同。星漢,銀河。志,思想感情。

3、出示畫面,感受形象。

4、理解詩歌大意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向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

  五、品讀詩歌,感受意境

1、這首詩敍述了一件什麼事?

2、本詩是寫景詩,還是抒情詩?寫了什麼景?抒了什麼情?

景:(實)海水、樹木、草、秋風、洪波生機勃勃

(虛)日月星漢寬闊、博大情: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勾畫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圖景,表現詩人開闊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

  六、賞析詩歌及名句:

1、“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2、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作者面對蕭瑟秋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3、賞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賞析一:這四句描繪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漢的壯闊景象,表現出詩人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賞析二:日月的運行好象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漢是指銀河,燦爛的銀河斜貫天空,遠遠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發源於大海。日月星辰的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親,表現大海的一種寬闊、博大的胸懷。讓學生思考、討論:1、這是實景,還是虛景,即詩人想象?2、如果是虛景,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想象?(明確:前面幾句描繪了大海的壯麗,表現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讚美和熱愛。目睹這壯麗的山河,激發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因而藉助想象,表達願望。詩人以大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實際上是詩人寬廣胸懷、豪邁氣魄的寫照。)

  七、寫作特點分析:

這首詩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是借景抒情,融情於景,可謂詩中有畫,畫中含情,這種寫法,詩人們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詩歌情景是分開的。

曹操這首《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

  八、鞏固練習

板書設計:

借景抒情:實景:海水樹木草秋風洪波

虛景:日月星漢寬闊、博大

情:開闊胸襟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理想

  《觀滄海》教學設計4

  【教學設想】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的名篇,寫於東漢建安十二年秋。當年五月,曹操率軍北片烏桓,七月出盧龍塞,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感慨萬分,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詩中描寫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萬千的壯麗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

詩歌先突出寫大海邊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勾畫了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接着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託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温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這首詩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教學時應適當介紹詩人的經歷及寫作背景,也可佈置學生提前查找相關資料,這樣學生才能理解詩意,理解詩人的感情。教學時,以朗誦為載體,讀中理解,解後再讀。充分領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目標】

1、積累詩詞中的字詞,特別是現在很少出現的文言詞。如“澹澹”,“竦峙”,“星漢”,能背誦默寫這首詩。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説出詩歌的意思,能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3、學習寄情於景的寫法,激發為理想奮鬥的豪情壯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樂朗誦的音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我們先閉上眼想象一會兒,然後用一個詞歸納你心中“海”的印象。(學生説)

引導:海是神祕的,時而波濤洶湧,時而恬靜温順,每一個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會用同一個詞形容海:壯闊。是啊,與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們將學習一首觀海抒情的著名詩篇──《觀滄海》,細讀這首詩,去感受詩人心靈的震顫,詩人情感與自然的融合,會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

二、初讀感悟

1、聽課件錄音範讀。注意字音。

2、請學生相互提醒應注意的生字生詞。(暗含了找,説,練的過程,這一步不必老師提醒,字數很少,學生相互提醒,記憶更深)

3、學生自由朗誦一遍,注意看課下的註釋。

4、抽學生配樂朗誦(課件展示畫面)。(二至三人,抽學生點評。)

5、學生小組內講述初步理解的內容,並相互評價。(還可相互提問考查字詞或是詩句意思)

三、精讀理解

1、課件展示:作者經歷及寫作背景。

2、字詞疏通。滄海,臨,以,何,澹澹,竦峙,蕭瑟,洪,日月之行,星漢,歌,詠。

3、內容層次理解。這首詩寫了幾方面怕內容。(課件展示明確)

4、學生調整自己的理解。(抽學生評價自己的理解,以“我原來認為……,現在我明白了……”的句式講述自己理解的改變。)

5、帶着自己的理解朗讀。

6、學生講述:我最喜歡朗讀的詩句是……,因為……

四、品讀探究

1、提出探究的問題,可補充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

內容方面:

⑴詩從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順序敍述嗎?

⑵詩人產生了哪些聯想?

情感方面:

⑴文中哪個詞是大海留給詩人的最初體驗?

⑵澹澹再現了海水浩渺動盪的神韻,“何”字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千古傳頌的絕句。

⑷想象詩人寫作時的情景,思考這四句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

……

重在引導學生理解詩人情與景的交融。邊讀邊理解,理解後再讀。

2、你曾經在什麼自然景物面前產生過豪壯的情感?(意在培養學生融情於景)

師可引導自己的經歷(如:在高山懸崖邊,俯視山谷,看鷹在谷中盤旋,然後飛過遠山,產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

五、小結拓展

1、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詩歌,詩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説出古代一些寫景抒情的詩句嗎?説説它們都主要寫了什麼景色,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課內交流或佈置課外蒐集)

2、寫一篇表達自己豪情壯志的詩歌或散文,運用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方法。

六、齊誦結束(或背誦結束)

標籤:觀滄海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