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中國教師缺什麼優秀讀後感想心得

校園1.66W

《中國教師缺什麼》是一本對教育充滿着現實關懷的書,是一本用心來傾聽與敍説的書!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中國教師缺什麼讀後感,僅供參考。

中國教師缺什麼優秀讀後感想心得

  中國教師缺什麼讀後感篇一

終於看完了這本書,心裏説不出有什麼具體的滋味,就象是倒翻了調料盒,酸,甜,苦,辣,五味具全。

當這本書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和辦公室的幾位老師也交流着,大家都一個共同的觀點,這本書有點太偏激,書中的許多事例只能代表當今教育界的極少數,頗有以偏蓋全的味道。另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現在的老師太難當了,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平常人的眼中,稍有不慎,便會給別人抓住被責問的把柄,特別是在一些家長的眼中,既然你是老師就不應該有犯錯的時候,誰讓我們是教育工作者呢!

此外,我覺得這本書帶給我更多的是一些啟示和反思。首先作者用了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再加上反思,使每個教育觀點都能活靈活現得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其次,作者聽取的不僅僅是教師的聲音,還有來自學生,家長,社會中關心教育的人的聲音,這種真實的,全面的傾聽使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們每一個人都受過教育,也曾有過類似的遭遇,所以對於一些人是一種回憶,對於一些人是一種感慨,對於一些人也是一種反思。再次,作者的語言平和,親切,對於教育界出現的如體罰,變相體罰等一些醜陋的事例,她沒有用偏激的言辭去抨擊,而是以一顆平常人的心去講述,去剖析,和大家一起探討,一起尋找更好的解決辦法。

對於書中的許多觀點我還是持贊同意見的,如教師要有為家長,為學生服務意識。特別是當今隨着國家對教育的發展越來越重視,教師待遇的逐漸提高,教師地位的逐步提高,社會上對教師的越來越尊重,使得教師的責任更加重大。現在的教師不一定要求每一個人都像蠟燭一樣,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但至少我想首先要有一顆責任心,時時刻刻能把學生放在心裏,要有一顆服務於學生,家長的心,這些都需要我們平時從小處着手,從細節做起,如平時多到學生的家裏進行家訪,及時地讓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裏的情況,對到校的學生家長,要熱情接待,我覺得紹興一些中學的校長就作得非常好,他們對教師提出建議,對到校的學生家長要做到“三個一”:説一句請做,泡一杯熱茶,告別時説一聲再見。特別是象我們這樣的國有民營學校,只有讓家長體會到天地實驗國小的教師都是很富有責任心,他們才會放心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我們的手中,送到天地實驗國小的課堂中來,我們的學校才能象校長所説的打造出一個品牌。

同時這本書也給我留下了一個困惑,作為一個年輕教師,很想使自己的課堂有點特色,能夠推陳出新,但是書中的一位年輕老師的自述使我對自己的想法產生了困惑,她的“烏托邦”情結在同事,家長甚至是學校領導的冷眼,嘲笑中被扼殺了,就因為她教的課儘管設計了許多遊戲,多動手的環節,學生的興趣也很大,但是月考的成績確是非常的不理想,所以如此一來,她再也不想搞什麼新花樣了,不得不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地上課下課,重複着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的那一套,變成了自己老師那樣的年輕“老”師。儘管現在推行了素質教育,不同於以往的教育模式,但是千變萬變不離其中,衡量學生的標準仍然是分數,不管你使用的是何種方法,只要讓學生考出高分就可以了,所以教育又回到了以前的老路上。我非常害怕自己也會走那位年輕老師的路,但是教育就是這樣,要考出高分和讓學生學得輕鬆有時就像一把雙刃劍,尺度的把握只能在教育的道路上慢慢摸索,我想我會沿着這條道路去走一走。

最後在該書的後記中我也看到了作者所期望的,希望這些鮮活的案例能引起教師自省,引發社會關注,對於我這麼一個新教師來説,儘管沒有碰到過類似的案例,但至少也從中給我敲響了一次警鐘,避免以後犯類似的錯誤!

  中國教師缺什麼讀後感篇二

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後,全國上下的教育理論、實踐工作者恐怕想得最多、談論得最多的`是新課程、新理念。一提起新課程,人們便將傳統課程作為假想敵,將它批評得體無完膚。同時,為了推動新課程的發展,要求教師作了同角色轉變,如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管理者轉變為研究者、促進者。然而新課程實施近三年來,我們的中國小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適應新課程的改革嗎?他們在向新課程所期待的角色轉變時產生了哪些矛盾和困惑?是什麼阻礙了教師角色轉變的進程呢?是教育環境?還是教育制度?還是教師自身?沒有人做過很好的研究,我們一味在要求教師改變的同時,是否思考過教師在多在程度上需要改變、能夠改變?是否所有的教師都需要改變?是否需要改變教師的所有,重新塑造一個全新的教師形象?

歷經幾十年的教學,每個老師都已經形成一套自己駕輕就熟的教學技藝,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也培養了千千萬萬個社會英才。顯然,隨着社會、教育的發展變化,在他們身上依然閃爍着一些亙古不變的東西。譬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前段時間,曾有人提出新課程中,教師不應是紅燭,春蠶,將教師等同於工程師,而忽視了其中透射出本質精神------“勤奮”、“奉獻”、“無私”和“愛”。因此,我想,在對我們的老師提出種種要求之前,我們是否應該理智地分析一下,當下,我們的教師到底缺少什麼?需要改變什麼?否則,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是否太盲目,太功利了? 前段時間,看了朱永新教授的著作<<中國教育缺什麼&&一書,很受啟發,也很有同感。作為承載中國教育命運的教師,在中國教育的種種遺憾之中是否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於是,我就帶着這樣的感受,翻開了《中國教師缺什麼》這本書。 這是一本對教育充滿着現實關懷的書!

作者直面真實的教育生活,深切地關注着教育生活世界裏發生的事情,關注着那些事情里人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自下而上狀態。教育是指向人、為了人的活動,教育者需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懷;教育研究是面向教育的研究,教育研究者同樣需要有一顆人文之心,關照着教育中人的存在、生成與完善!如果教育研究缺乏對現實教育生活的體察,缺乏對人的真誠關注與熱愛,那麼教育研究會因為沒有了根基而失去生命力;只有當教育研究紮根於現實的教育生活世界,真切地關注教育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關注教育生活中的人,教育研究才會富於生機與活力。

這還是一本用心來傾聽與敍説的書!

作者細細地傾聽着學生的聲音、教師的聲音、家長的聲音、社會中關心教育的人的聲音,傾聽他們內心的歡樂、苦痛與彷徨,傾聽他們對教育的殷殷期盼。雖然有些聲音很細小,稍不留意就會被別的聲音掩蓋掉,但作者聽到了,聽到了雖然細小但仍然需要尊重、需要理解與支持的聲音。作者在傾聽的同時也在敍説 。作者敍説着教育生活世界裏發生的許多事情,敍説着自己對日常的、細嫩的教育生活的深層思考,敍説着自己對教育的一份認知、一份感動、一份情懷!沒有故作高深,更非高高在上的訓示,只有自由流露的性情與率真表達的思想。這種敍説是理性與感性的融合,滿懷真情但不乏理性,從容言理但並不冷漠;這種敍述是在與讀者平等地對話,不是以權威者的態勢去教訓人、規範人,而是以親切自然的言語打動人的心靈,喚起人的思考,讓人自己去獲得對教育生活世界的深切感悟,並由感悟而行動。 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許多問題需要有心人去關注、去思考。作者就是這樣的有心人。她注視着她所熱愛的教育世界,把思想的觸角透過她所看到、聽到的關於教師品質的“故事”,深入到“中國教師缺什麼”這一問題,從不同的層面進行追問與思考。相信這些思考將引發更多的有心人來關注教育世界裏的人和事,我們的教育世界也會因此而更美好。

但我們也看到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體罰、變相體罰等,説是教師的無奈也好,説是教育制度的約束也好,總是客觀存在,我們暫不去追究這是誰的錯,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問題,不要説評價制度不改,教育管理體制不改,我們的老師寸步難行,我們要關心教自身在環境中如何生存,如何發展,如何提高。

本文作者始終不提傳統教師角色的概念,也不誇大新教師角色的優越性,而是以一些鮮活的案例為載體,反思教師身上所缺少的品質和外界給予的不足,引起教師自省,也引發社會關注,最終使新課程對教師角色的期待轉化為千千萬萬教師的信念與行動。相信在今後的工作中它的思想會引領我走向更加光輝的明天。

  中國教師缺什麼讀後感篇三

看了《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很受啟發,也很有同感,作為承載中國教育命運的教師,在中國教育的種種遺憾之中是否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該書不提傳統教師角色的概念,也不誇大新教師角色的優越性,而是以一些鮮活的案例為載體,反思教師身上所缺少的品質和外界給予的不足,引起教師自省,也引發社會關注,最終使新課程對教師角色的期待轉化為千千萬萬教師的信念與行動。

曾經我們一大幫子人極其認真地圍在一起討論:中國教師最缺什麼?中國教師缺乏的東西也許有很多:做人缺信心,教學缺幽默,知識缺更新,對學生缺愛心,對未來缺希望,對現狀缺熱情,被社會缺尊重,被家長缺理解,被學生缺認同……

那麼,我們的教師最缺的是什麼呢? 首先要知道,教育中有什麼?教育不僅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簡單教育活動。除了傾聽來自教師、學生的聲音之外,家長的聲音,社會中關心教育的人的聲音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缺少什麼,他們希望什麼,他們內心的快樂、痛苦與彷徨,都是傾聽的內容。在整個教育界中,如此的聲音也許很細小,稍不留意就會被掩蓋或是忽視,但幸運的是本書作者聽到了這樣的聲音,她將聲音真實地記錄、敍説,希望得到更多的人的尊重、理解與支持。

其次教育需要我們做什麼?作為一校之長敍説着自己對日常的、細微的教育生活的深層思考,敍説着自己對教育的一份認知、一份感動、一份情懷!滿懷真情但不乏理性,從容言理但並不冷漠。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後,全國上下的教育理論、實踐工作者恐怕想得最多、談論得最多的就是新課程、新理念。而一提起新課程,人們便將傳統課程作為假想敵,將它批評得體無完膚。與此同時,為了推動新課程的發展,要求教師作出角色的轉變,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管理者變成研究者、促進者。而新課程實施近三年來,中國小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適應新課程的改革了嗎?他們在向新課程所期待的角色轉變時產生了哪些矛盾和困惑?是什麼阻礙了教師角色轉變的進程呢?是教育環境?還是教育制度?還是教育自身?

當我們在一味追求教師的改變的同時,是否思考過教師在多大程度上需要改變,能夠改變?是否所有的教師都需要改變?是否需要改變教師的所有,重新塑造一個全新的教師形象?

歷經幾十年的教學,每個老師都已經形成一套自己駕輕就熟的教學技藝,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也培養了千千萬萬個社會英才。顯然,隨着社會、教育的發展變化,在他們身上依然閃爍着一些亙古不變的東西。譬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教師這個職業的魅力所在,更在於其中所透射出的本質精神——"勤奮"、"奉獻"、"無私"和"愛"。因此,我們在對教師提出種種要求之前,我們更應該理智地分析一下,教師到底缺少什麼?需要改變什麼?

本書以師缺乏愛、缺乏服務意識、缺乏生命意識與等待意識、缺乏想想與激情、缺乏創造、缺乏健康與關懷等幾部分進行論述,理論聯繫實際,利用舉實例等手段引起我們的共鳴。

當然教育生活世界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有心人去關注,去思考。本書作者就是這樣的有心人。關注所熱愛的教育界,思考着她所看到、所聽到的現象,深入到"中國教師缺什麼"這一問題,從不同的層面進行思考與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