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關於寄歐陽舍人書的原文賞析

校園1.06W

寄歐陽舍人書(曾鞏) ◇原文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覆觀誦,感與慚並①。

關於寄歐陽舍人書的原文賞析

夫銘志之著於世,義近於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於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後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②。或納於廟,或存於墓,一也。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③。而善人喜於見傳,則勇於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④。至於通材達識、義烈節士,嘉言善壯,皆見於篇,則足為後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⑤?

及世之衰,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勒銘以誇後世⑥。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銘始不實。後之作銘者,當觀其人。苟託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後⑦。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於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託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⑧。蓋有道德者之於惡人,則不受而銘之,於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於名,有名侈於實⑨。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作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於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並世而有,亦或數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⑩。其傳之難又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後無疑也。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於所可感,則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由,則知先生推一賜於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豪傑不世出之士,其誰不願進於門?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於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美者,一歸於先生。

既拜賜之辱,且敢進其所以然。所論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愧甚不宣。

註釋 ①感與慚並:感激與慚愧之情同時而來。

②銘而見(xiàn)之:作銘文使其顯現。

③生者得致其嚴:謂活着的.人能借以表示自己尊敬之情。嚴,尊敬。

④喜於見傳:謂積善之人樂於見到自己的好處流傳於世。勇於自立:奮發起來有所建樹。以愧而懼:因以慚愧和畏懼。

⑤“警勸”三句:意謂銘的警惡勉善的作用,不與史書相近,那又與什麼相近呢?

⑥皆務勒銘:都致力於刻立碑銘。

⑦非公與是:意謂寫出的銘文就不公平和不合事實

⑧“非畜道德”二句:意謂不是積蓄有道德素養而又能寫好文章的人,是不能做到“公與是”的。

⑨意奸而外淑:立意奸詐但卻表現出善良的樣子。“善惡相懸”二句:有善有惡極其懸殊,卻又不能切實加以指出。名侈於實:名聲超過了實際表現。侈,誇大。

⑩並世而有:同一時期出現。

衋(xì)然:傷痛的樣子。

晞(xī):仰慕。推一賜於鞏:推恩一次給我。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