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大班科學教學計劃總結

校園3.23W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在自身的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後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肯定成績,得到經驗,找出差距,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是時候寫一份總結了。那麼總結要注意有什麼內容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教學計劃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科學教學計劃總結

大班科學教學計劃總結1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

2、為幼兒的探索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地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

3、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法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

4、從生活或媒體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科學家的崇敬。

5、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幼兒瞭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和行為。

6、能初步瞭解自己身體的基本結構及其作用,並知道如何愛護自己身體。

二、具體措施

八月份:

1、幫助幼兒瞭解各種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學習正確使用各種感官感知的方法,發展感知能力。

2、幫助幼兒掌握根據一個或兩個特徵從一組物體中挑選出物體,並歸為一類的分類方法。

3、引導幼兒觀察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觸的個別人造產品的特徵及用途,獲得粗淺的科學經驗,感受它們給生活帶來的方便。九月份:

1、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世界常見的個別自然物(動、植物和無生命物質)的特徵,獲得粗淺的科學經驗,初步瞭解他們與幼兒生活、與周圍環境的具體關係。

2、幫助幼兒學會通過目測等簡單方法比較物體的形狀大小和數量的差別。

十月份:

1、引導幼兒觀察周圍常見的自然現象的明顯特徵,獲取粗淺的科學經驗,並感知他們和幼兒生活的關係。

2、引導幼兒用詞語或簡單的句子描述事物的特徵或自己的發現,與同伴、教師交流。

十一月份:

1、幫助幼兒學習使用他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科技產品的簡單方法,參與簡單的製作活動。

2、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使其樂意感知和擺弄他們能夠直接接觸到的自然物和人造物。

十二月份:

1、萌發他們探索自然現象和參與制作活動的興趣。

2、使其喜愛動、植物和周圍環境,並能在成人的感染下表現出關心、愛護周圍事物的情感。

大班科學教學計劃總結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幼兒親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幼兒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縱觀以往的常識課教學和現在的科學活動,最大的轉變就是學習由傳統的接受式變為積極地自主探究。幼兒在探究中不僅體驗到樂趣,還可以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培養髮現問題,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幼兒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如何為幼兒創造良好的探究機會,使他們能夠象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真正體驗到科學學習的樂趣,自主地獲取科學知識,增長能力,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是我們教師應急待解決的問題,在教學中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觀察中產生疑問,激發幼兒的探索的慾望

以往的常識教學,知識的掌握成為學習的最終目標,幼兒缺乏運用知識,方法來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不利於於幼兒的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教師要以科學活動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要從有利於幼兒終生髮展的角度出發,儘量保護好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促進他們喜歡科學,產生了解其祕密的願望,從而主動進行探究。例如在實習中進行的“沉浮實驗”活動中,我先讓幼兒玩一個遊戲;“老師這裏有兩塊橡皮泥,一塊是球體,一塊是捏成船型,把它們放在水裏有什麼不同?”當小朋友看到同樣的一塊橡皮泥,形狀不同時,一塊沉在水裏,一塊浮在水上面,幼兒的求知慾被大大激發,都想知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學習中探究的積極性非常高,在強烈的好奇心推動下,幼兒的探究一步一步走向深入,從中學到了許多。

二、營造寬鬆、愉悦的氛圍,給予探索的空間

心理諮詢學家羅傑斯認為,心理諮詢安全和心理諮詢自由是促進幼兒探索能力發展的兩個重要條件。在幼兒階段,幼兒的自我意識很脆弱,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評價都會對其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科學探索活動中要經常給幼兒“你試試看”,“你能行”,“大膽想一想”等鼓勵語言,多表明肯定、鼓勵、接納、欣賞的態度,為幼兒營造寬鬆、愉悦的探索氛圍。如探索活動“好玩的磁鐵”中,教師給

幼兒提供了許多的遊戲材料,讓幼兒通過猜一猜,分一分,試一試,玩一玩,發現磁鐵的奧祕,再讓幼兒在活動室中去找一找磁鐵能吸住的東西,有的發現磁鐵能吸住軟包上的釘子,有的發現磁鐵能吸住牀底下的螺絲,有的發現磁鐵能吸住桌子的腳等等。幼兒在相互玩磁鐵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兩塊磁鐵被牢牢地吸在一起,還發現一塊磁鐵能推着另一塊磁鐵往前走,面對孩子的種種發現,老師給予積極的鼓勵,幼兒在探索活動中,情緒愉快,沒有壓力,通過動手動腦,他們發現了磁鐵的相吸和相斥,給幼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寬鬆、愉悦的探索氛圍,不僅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還激發了幼兒不斷的探索能力。

總之,在科學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必要而可行的,科學活動的探索過程是幼兒不斷主動學習發展的過程。作為教師要明確幼兒探究的水平,確立幼兒探究的目標,提供適當的探究內容等,並在科學領域中不斷地探索出一套科學指導策略,那麼,幼兒的探究能力、科學素質將一定會有所增強和提高。

大班科學教學計劃總結3

活動目標

1.通過動畫演示初步瞭解雨的形成過程。

2.通過蒸發試驗知道探索活動中的簡單方法。

3.對科學活動產生興趣,體驗探究的樂趣。

活動重點

瞭解雨的形成過程。

活動難點

通過蒸發試驗知道探索活動中的簡單方法。

活動準備

1.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燒杯、玻璃片、冷水。

2.微課《雨是怎麼形成的》。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播放課件,創設下雨情境。

小朋友們,聽聽這奇妙的聲音,是什麼聲音?這是什麼景象?你知道雨從哪裏來的嗎?(幼兒交流)。

2.天上為什麼會下雨?讓我們先來看個實驗,你就明白了。

二、探索雨的形成。

1.播放微課實驗部分:

引導幼兒觀察水蒸氣遇冷變成小水珠的現象。

2.討論:水被加熱後會變成什麼?用玻璃片蓋在杯子上,會發現什麼?玻璃片上為什麼會有小水珠?你在哪裏看見過水蒸發的現象?(幼兒討論後回答)

3.教師小結: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珠。

4.繼續觀看微課,瞭解雨是怎樣形成的`。

5.討論:大自然的雨來自哪裏?雲是怎麼來的?雲又是怎麼變成雨的?

三、瞭解雨和人類關係

1.討論:下雨好不好?為什麼?

2.課件展示:下雨的好處與害處,瞭解雨與人類的關係。

四、小結

我們人類離不開雨,雨有時幫助人類幹好事,有時又會給我們帶來麻煩。

大班科學《雨是怎樣形成的》微反思

本節活動在幼兒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嘗試探究雨是怎樣形成的?在導入中設計幾種常見的生活情景:如鍋蓋上的小水珠,浴室鏡子上的小水珠,從冰箱中拿出的飲料瓶上的小水珠和植物上的小水珠等四個生活場景,引入本課活動。

接着就通過觀看微課中實驗部分,讓幼兒通過實驗,瞭解水蒸氣凝結的過程,為幼兒進一步理解雨的形成做鋪墊。然後,又通過微課中對大自然的水蒸氣變成雲,由雲變成雨的過程的講解,讓幼兒更加生動直觀的認識了雨的形成過程,整個環節自然流暢,水到渠成。這次活動,將“雨的形成”這樣一個抽象的科學現象,通過微課的形式,生動形象的展示給幼兒,幼兒很快就能理解,效果很好。整節課幼兒的探索熱情高漲,表現得非常積極。大部分幼兒舉手發言很積極,思維至始至終都跟隨着老師,當然也有極個別幼兒雖然沒有主動發言,但通過他們的眼神可以看出,他們是十分感興趣的。

大班科學教學計劃總結4

教學班級及人數:幼兒大中小8個班412人

教學內容分析:幼兒園科學教育是指在幼兒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活動,對周圍事物進行觀察,操作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探索過程。它的本質就是教會幼兒科學的思考問題。培養幼兒理性的思維方式。幫助幼兒客觀的認識周圍,認識世界,理解事物之間的關係從而更好的成長。所以,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前提下。本領域教學活動重在對幼兒科學素質的培養,既培養幼兒的科學情感,科學能力,以獲取一定的科學知識為目標。

學情分析:通過上學期的教育學,幼兒已經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學知識。自然現象,生活技能,自然環境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總目標和要求:

1:激發幼兒的科學情感。

2:注重幼兒科學能力的培養。

3:與探索實驗相結合。

4:培養幼兒理解他人的能力。

5: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6:培養幼兒積極觀察周圍環境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動物及其事物鏈自然現象,生活科技,自然現象等幾大類。內容以幼兒生活經驗為基礎,從小是入手,由易到難,逐漸深入。

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愉快教學

教學設想:興趣是最後的老師,因此在活動設計過程中,首先,非常注重增強活動的趣味性,採用各種遊戲等方法,集體,小組,個別相結合等形式不斷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讓幼兒得到語言活動帶來的喜悦,對語言活動產生學習慾望,引導幼兒獲得成功。創設情境,注重促進幼兒觀察想象能力的培養,活動設計更加重視為幼兒創設科學的情境和機會,鼓勵和引導幼兒自主學習,遷移已有經驗,大膽,積極主動把自己的經歷,經歷,感受説給大家聽,促進幼兒觀察能力的發展。

課時安排:

第一週3月(2―4)日:《服裝的面料》

第二週3月(7―11)日:《能幹的機器人》

第三週3月(14―18)日:《動物之最》、《珍惜動物》

第四周3月(21―25)日:《食物鏈》、《春天在哪裏》

第五週3月(28―1)日:《春耕了》、

第六週4月(4―8)日:《奇妙的鏡子》

第七週4月(11―15)日:《寶藏知多少》

第八週4月(18―22)日:《寶貴的土壤》

第九周4月(25―29)日:《奇異的石頭》

第十週5月((2―6)日:《夏天裏有什麼》

第十一週5月(9―13)日:《植物身上有什麼》

第十二週5月(15―20)日:《茂密的樹林》

第十三週5月(23―27)日:《多彩的泡泡》、《光和影子》

第十四周6月(30―3)日:《向左向右》、《一週吃什麼》

第十五週6月(6―10)日:《快樂的一天》《可愛的鐘表》

第十六週―期末:總複習階段

大班科學教學計劃總結5

一、幼兒情況分析

小班幼兒由於年齡小、他們對一些簡單的學習10以內自然數及其加減運算、感知物體的數量的理解能力差。對數與數之間的落差關係理解能力差,對於身邊自然環境中常見的事物不能夠理解,由於這些意識還沒有養成,還有待進一步培養。

二、科學領域的教育目標和內容

(一)科學領域的教育目標

1、知識方面

(1)在生活中觀察和擺弄各種物體、探索各種現象,獲得對事物特徵及其聯繫的粗淺理解。

(2)在生活,遊戲及其他活動中理解建立初步的數學關係。

2、能力方面

(1)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並能用適當的方法表達和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藉助具體的事物和形像進行初步的邏輯思考,運用以有的科學知識和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情感方面

(1)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喜歡探究和思考,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關心和愛護周圍環境中的事物,親近自然,珍惜自然資源

(二)科學領域的內容

1、科學、(自然、科技)部分

認識身邊自然環境中常見事物,包括有生命物質(動物、植物等)和無生命物質(砂、石、土、水、陽光、空氣等),通過對自然環境的認識和了解它們和生活的具體聯繫。

2、數學部分

學習分類、排序和對應、包括:按物體的外部特徵及多種特徵進行分類,按物體內在的包含關係,按物體量的差異及按某種規律進行排序;將相關物體進行一一匹配,用一一對應的邏輯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數量等。

學習10以內自然數及其加減運算,包括;感知物體的數量理解數的實際意義,理解數與數的數差關係,認識數的組成,體驗部分和整體的關係、認識數字理解數字的含義、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掌握10以內整數加減運算的計算技能。

認識幾何圖形,辨認常見的正面圖形、理解平面圖形的特徵以及圖形之間的簡單關係認識立體圖形,應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

認識量、區別和比較物體和各種量的差異,感受量的守恆,在比較量時初步理解量的相對性。

學習生活中常見餓數學知識,如認識人民幣、認識空間、認識時間和時鐘等。

三、科學領域教育活動的實施

1、內容的廣泛性

科學教育的內容涉及很多自然科學的學科內容十分廣泛,同時決大多數的科學內容的各種形式呈現在幼兒的常生活中,吸引着幼兒去注意、去探索。

2、知識的邏輯性

科學知識揭示的自然世界中的邏輯聯繫,因此邏輯性是它的重要特點,而數學知識所缺的事物之間抽象的數量關係,更是一種邏輯性知識。

四、教學進度安排

1、我會放玩具(數學)

2、甜甜的糖果(科學)

3、喂寶寶吃餅乾(數學)

4、感官遊戲―奇妙的口袋(科學)

5、分糖果(數學)

6、感官遊戲―神奇的罐子(科學)

7、水果有幾個(數學)

8、種大蒜(科學)

9、大大小小的樹葉(數學)

10、一串紅(科學)

11、小小送貨員(數學)

12、蘋果娃娃(科學)

13、鋪地板(數學)

14、我喜歡的水果(科學)

15、放煙花(數學)

16、有趣的核(科學)

17、娃娃超市(數學)

18、照鏡子(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