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無間任務讀後感

校園1.91W

前些年,香港電影《無間道》三部曲及其美版翻拍片的成功,不但炒熱了“無間”這一既有詞彙,併為其增加了新的義項(“卧底,潛入對立陣營從事間諜活動”),還將間諜小説、黑幫小説、警匪鬥智小説、黑色懸念小説、現代武俠小説等大眾類型文學的受歡迎程度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時間,以卧底與反卧底、間諜與反間諜這一“古老”主題為賣點的小説和影劇作品,宛若過江之鯽一般頻現世人眼前。這股風潮至今未歇,其影響力早已滲入其他領域,比如足球場上雙方互贈“烏龍大禮”,就會被解説員稱作上演了一嘲無間道”好戲。因此,卧底題材出現在李查德(Lee Child)的作品中,似乎沒有什麼好奇怪的,更何況他筆下的偵探主角傑克•李奇(Jack Reacher)早有“21世紀的詹姆斯•邦德(007)”之譽了。

無間任務讀後感

1995年,當40歲的英國人李查德花六塊美金買來紙筆,坐下來寫出李奇系列的首部小説《地獄藍調》時,他恐怕不會想到自己能堅持筆耕同一個系列這麼長時間(已經十五年有餘),更不會想到自己的作品那麼地難以歸類,因為它們幾乎富含了現今類型文學中所有的流行元素,致令其有時被稱作“驚悚小説大師”,抑或被視為“新派冷硬小説家”,也常被看成“動作小説的代言人”,而他在作品中不時玩上一票的本格手法卻又將其拉到了“本格解謎寫手”圈子的邊緣。因為生平經歷的關係,還為其贏得了“專於美式犯罪故事的英國小説家”的美譽。當然,這許許多多的頭銜中,最令人費解和糾結的,大概就是“間諜小説家”這一稱號了。

所謂間諜小説(espionage fiction或spy novel),就是指以描寫作為間諜的男女主人公的冒險活動經歷為主要內容的小説,誕生於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英國(厄斯金•查爾德斯的《沙灘之謎》是公認的首部真正意義上的間諜小説,作於1903年)。當時,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內部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軍事、政治鬥爭持續加劇,間諜活動頻仍,有關間諜及其活動的文字書寫才逐步從單純的諜戰紀實文學發展成為一種有着固定模式的獨立小説類型,亦即間諜小説。上面所説的冒險活動,是指那種受異國情報機構指使,以極其隱蔽的方式打入敵方要害部門,發現、竊娶傳送機密情報的顛覆性破壞活動。從事這種活動的間諜主角可以是隸屬於專業情報機構的政府特工,也可以是業餘性質的其他職業人員。但無論哪種情況,作者必須以他們的間諜活動為故事主線。由於此類作品大抵以國際為大舞台,以國家之間的政治、軍事關係為主要背景,因此在日本等一些國家的概念中,間諜小説也被稱作“國際謀略小説”。有些通俗小説,特別是站在國際舞台上進行情節演進的偵探小説、警-察程序小説,雖然也間或塑造以間諜面目存在的男女主角,但基於故事主線並非描寫他們的間諜冒險活動,故不能冠以“間諜小説”的名號。從這層意義上講,與李查德國籍相同的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伊恩•弗萊明(Ian Fleming)、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等人的作品,毋庸置疑屬於“間諜小説”的範疇。

繁體版書影

現在,試以同樣的標準來審視李奇系列,就未免引人疑竇了。因為李查德的絕大部分作品裏,寫的都是一個叫李奇的“獨行俠偵探”在美國各地破獲各種罪案,卻:一沒有大國政治軍事鬥爭的直接描寫,二沒有主角周旋於同僚之間從事諜報工作的痕跡,三沒有以間諜與反間諜的連續鬥智場景為主線。既然這樣,李大叔又何來“間諜小説家”之稱,李奇又何來“21世紀的007”之稱呢?其實,如今讀者、作家、出版商、文學評論家對“間諜小説”內涵的理解已然發生改變,與其傳統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異,這就是主要原因。就像“無間”幾乎成了“卧底”的新潮代名詞,現在很少有人去計較“無間”的原意是指“無間地獄”(即舊稱“阿鼻地獄”,出自佛經,乃佛經故事中八大地獄之一,也是八大地獄之中最苦的一個,打入無間地獄的陰魂,永無脱出之日,作為生前窮兇極惡的報應)一樣。我們在看弗萊明的007系列、羅伯特•陸德倫(Robert Ludlum)的伯恩系列等著名間諜小説時,更加在意的是主角們如何在逆境中運用智慧化險為夷、完成任務,主要是在緊張驚悚到透不過氣來的作品氛圍中,享受着與主人公共同歷險這一過程,而並非以那些無法勘察真-相、或然存在的國-家-機-密,以那些玄之又玄的“陰謀論”為閲讀之樂。作家更加在意的是究竟能在這一固定模式中加入多少流行元素才能吸引看官眼球,而並非以追求所寫內容的客觀真實性為寫作之樂(小説必定是小説,不是報告文學)。出版商更加在意的是怎樣形塑和美化新式的間諜小説帶來更多的商業利潤,而並非以揭祕政治、軍事檔案為刊行之樂。文學評論家更加在意的是他們的評判對象將為間諜小説這一小説類型創造多少發展空間,而並非以這些對象究竟是否屬於嚴格意義上的.間諜小説為評價之樂(有時候,定義和分類的目的只是為了方便我們進行下一步操作處理,其行為本身往往被行為者主觀忽視,得不到嚴正探討)。

蓋因於此,在李查德筆下,同時具備007的浪漫情懷、英武氣質和伯恩的冷靜心態、果敢魄力的“獨行俠”傑克•李奇,經過《至死方休》中的深入反動民兵組織抓出政府內奸、《模擬刺客》中的運用角色扮演“反間諜”技術徹查刺客身份、《無間任務》中的進入海邊豪宅卧底救出被困人員等一系列準間諜活動的歷練,早已修成正果,堂堂列名“著名間諜偵探”文學史冊。話説回來,寫着美式犯罪故事,過着普通美式作家生活,卻有着英國公民身份的李查德先生,已先李奇一步,順利“卧底”,從事着推理文壇的“無間任務”。正所謂“出來混總要還的”,李先生寫了那麼多年推理,終是走上了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約翰•巴肯(John Buchan)等前輩的老路,被披上了“間諜小説家”這一件大衣。誰讓您是英國人,而間諜小説又起源於英國呢?

再者,還有兩位“要還的”角色,便是本書《無間任務》中的主角傑克•李奇和被他盯上的對手昆恩,後者在十年前幹了壞事,終於惡貫滿盈。李奇要還的是一份情債,昆恩要還的除了一份仇債外,更有一份沉甸甸的國債(叛國大罪不容恕)。基於這樣的設定,在這部作品中,李奇殺得痛快,我們也看得痛快。而從本作開始,李奇在擔任憲兵(軍法官)過去時的情況敍寫將愈來愈多,不再是前幾部作品那樣看似偶然的點到為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無間任務》一改此前以李奇為主視點、其他人物為輔視點的敍述方式,而是一徑通過李奇所看所想鋪展情節,但卻在時序設計上有所調整,採取了現在時(卧底查案)、過去時(回憶舊案)交叉敍述的形式,十年後和十年前的案子兩相對應,將李奇和昆恩這對敵人的關係揭示出來。這樣的手法在整個系列中比較鮮見,比如本書的後面一部《雙面敵人》就是講李奇在浪跡天涯之前在軍隊中破案的故事,值得讀者期待。

最後用書中的兩句台詞結束這篇導讀——“當卧底很不容易。”“我來找你了,昆恩!”

標籤:讀後感 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