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三單元練習題

校園5.92K

第13課.兩漢經濟的發展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三單元練習題

類別成就

農業興修水利()帝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治理黃河。

生產工具耕犁安裝便於翻土碎土的(),發明播種工具()。

耕作技術牛耕普遍使用()的耕作方法。

農作物南、北方分別以種植(、)為主,黃河中下游廣泛種植桑麻。

手工業絲織使用()機,染色技術高,絲織品精美。

冶鐵東漢的()發明水力鼓風冶鐵工具──();炒鋼技術,鐵製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銅兵器。

商業政策重農抑商。

長安、洛陽人口多(50萬、100萬);街道寬闊筆直,兩旁綠樹成蔭,較完整的排水系統;(“”)為專門的商業區,商品繁多。

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對外關係)

張騫通西域西域含義兩漢時期,人們把現今()以西,也就是今天()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

原因漢武帝準備聯絡()人夾擊匈奴。

過程公元前138年,()首次出使西域,沒有達到目的;公元前119年,他再次出使西域,訪問了許多國家。各國回訪長安。

影響漢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趨頻繁,促進了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總管西域事務。從此,新疆開始隸屬中央

絲綢之路時期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後)及以後開通。

線路陸路:各國使者、商人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走廊→今()地區→()→()洲的大秦一線運過去,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

海路:廣東沿海港口→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

影響是中國和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推動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班超經營西域背景東漢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

經過班超幫助西域各國擺脱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政府任命為西域都護。

影響進一步加強了西域和內地的聯繫。166年,()使者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國家與我國的()直接交往。

二、基礎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漢朝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後順序是( )

①漢高祖②漢武帝③漢景帝④漢文帝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③①②④D.①④③②

2、西漢第一位皇帝和最有作為的皇帝是

A、漢高祖、漢武帝B、漢高祖、漢文帝

C、漢文帝、漢景帝D、漢文帝、漢武帝

3.史書記載,漢武帝時期,出身低微的.衞青後來官至大將軍,霍去病被封侯,主父偃被破格重用。這最能説明漢武帝( )

A.獨斷專行B.重用人才C.勤政愛民D.同情下層人民

4、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制定是劉邦對以下歷史經驗的總結

A.吸收秦亡教訓 B.實行“馬上治天下”

C.採取高度集權措施 D.鞏固封建統治秩序

5、漢重視‘以德化民”在

A.高祖時期 B.文景時期 C.武帝時期 D.光武帝時期

6.漢武帝的“罷黜百家”是指( )

A.排斥諸子百家的學説B.排斥儒家以外的各家學説

C.排斥法家和道家學説D.排除法家以外的各家學説

7、歷史上有“秦皇漢武”稱。漢武帝雄才大略,他在削弱諸侯國勢力時的確高明。漢武帝削弱諸侯國勢力的目的是

A.分封劉家子弟,鞏固統治B.平定叛亂,保持穩定

C.進一步削弱諸侯國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D.徹底剷除諸侯,消除割據

8、今天的北大和清華是我國的最高學府,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是

A.大學 B.儒學 C.郡國學 D.太學

9、“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的提出者是

A、主父偃B、董仲舒C、蕭何D、張良

10.下列關於兩漢經濟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漢武帝和漢明帝都曾大規模治理黃河

B.西漢時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農村幾乎家家種植桑樹

C.兩漢時北方普遍種植小麥,南方多種植水稻

D.西漢的都城長安人口有五十萬左右

11.西漢的城市建設很有特點,在其都城長安出現了專門的商業區,稱為( )

A.街B.市C.坊D.場

12、現在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在設計徽標時,都參考了內方外圓的造型,該造型與下列哪種古錢幣外形相似

A、刀形幣B、蟻鼻錢C、鏟形錢D、圓形方孔錢

13.兩漢時期出現了許多提高生產效率的科技發明,其中與冶煉有關的發明是( )

A.耬車

B.二牛抬槓

C.水排

D.提花機

14.“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詩中的“單于”是下列哪個少數民族首領的稱號( )

A.蒙古B.吐蕃C.匈奴D.契丹

15.漢武帝時期改變漢初對匈奴的“和親”政策為進攻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漢國力的強盛B.匈奴的分裂

C.衞青、霍去病的英勇抗擊D.張騫出使西域的成功

16、使匈奴不能再與西漢抗衡的歷史事件是

A.長平之戰B.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

C.公元前119年衞青、霍去病出擊匈奴D.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塞

17.一位古代詩人在《題昭君出塞圖》中寫道:“草黃沙白馬如雲,落日悲笳處處聞,此去妾心終許國,不勞辛苦汗三軍。”這首詩反映的是哪兩個政權之間的關係?( )

A.漢與蒙古B.漢與突厥C.漢與匈奴D.漢與吐蕃

18.新疆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是在( )

A.秦朝B.西漢C.東漢D.元朝

19.請按發生的先後順序排列出以下的歷史事件( )

①甘英出使大秦②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

③班超出使西域④大秦派使臣來到漢朝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②④③①

20.西漢以前,新疆地區人不會開鑿水井,後來出現了一種獨特的既用於灌溉又能解決生活用水的“坎兒井”,這種“坎兒井”最早可能出現在( )

A.班超經營西域之後 B.昭君出使西域之後

C.張騫通西域之後 D.西域都護設置之後

21.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是中國通往哪裏的路?( )

A.西亞和歐洲B.日本C.東南亞D.朝鮮

22、導演在拍《張騫》時,其中有一場戲是“張騫拜別漢武帝”,在告別場景中不應擺放的道具是

A.葡萄 B.鐵劍 C.麻布 D.刺繡

23.小王到小林家做客,桌上擺滿了葡萄、核桃、石榴、蘋果,小林説:“這全是張騫通西域的功勞啊!”小王説;“有一樣不是哦!”你認為哪一樣不是從西域傳來的?( )

A.葡萄B.核桃C.石榴D.蘋果

24.秦始皇與漢武帝的做法最大的不同方面是( )

A.開發邊疆地區B.對待匈奴的態度 C.政治制度D.對待儒學

25.在中國,人們常用“沉魚落雁,閉花羞月”來形容女子的美麗,並把這句話同中國傳説中的四大美人聯繫在一起。你知道形容王昭君的是哪個詞嗎?( )

A.沉魚 B.落雁 C.閉月 D.羞花

(二)、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26、

材料一: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

材料二: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西域指什麼地方?(2分)

在哪年此處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分)

(2)料二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路線圖,請你指出它的(5分)

出發點:A;

經過地:B“兩關”:C,D。

到達:

(3)絲綢之路的開闢對漢代社會有何影響?(2分)

27、

材料1 公元1世紀,古羅馬的執政者凱撒曾穿着絲袍出現在劇場中,轟動一時。後來,穿着中國的錦衣繡服,成為羅馬上層社會的風尚。

材料2 工人日報2004年×月×日報道:在西安舉行的由交通部、國際道路聯盟(國際路聯)和陝西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三屆國際絲綢之路大會”的主題是“復興絲綢之路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材料3 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亞洲、連接歐亞大陸的著名古代陸上商貿通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東起中國古都長安(西安),在中國境內有4000多公里;西到印度、伊朗等國及地中海東岸,並可直達古代羅馬,總長達7000多公里。

材料4 絲綢之路曾是中外交通史上著名的古道。《大唐西域記》曾詳細記載了焉耆、龜茲、莎車、于田等地的農業盛況。古樓蘭王國以樓蘭綠洲為立國根本,歷經好幾個世紀,曾經繁盛一時。然而在今天,古代的大片良田已淪為流沙,古城廢墟歷歷在目,曾經浩瀚的羅布泊已經乾涸。羅布泊西南的樓蘭古城,現已為一片荒涼的風蝕土丘、風蝕低地和沙丘環繞,古樓蘭綠洲也全變成不毛之地;尼雅河下游三角洲上的精絕古國,如今在乾涸的河流沿岸殘存着枯死的胡楊林,而古城已被3~5米高的沙丘包圍;絲綢之路上的碉堡和烽火台,現在已是深入沙漠之內3~10千米依稀可見的遺蹟;絲綢之路沿線的古文明已消失在荒漠之中。

請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時間在中國是什麼朝代?歐洲人當時把中國稱為什麼?(2分)

(2)請你介紹一位開闢、維護古代絲綢之路的功臣(4分)。

(3)結合圖文材料説明古代文明交往的主要形式(2分)。

(4)你認為絲綢之路沿線古文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它給人類以怎樣的啟示?(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