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判斷力批判的1000字讀後感

校園3.19W

這是德國哲學家、美學家康德的代表作。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是:《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本書。在前兩部《批判》中,康德分別探討了理性認識和道德意志的先天法則,認為世界分為現象界與物自體兩個領域。前者受自然必然律支配,屬理解力的認識範圍;後者屬道德意志範圍,行使的是自由的道德律令。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尋求兩個分割的世界的溝通,認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現實世界實現出來,

判斷力批判的1000字讀後感

書中講到藝術與天才等問題,闡述了藝術與自然、藝術與科學工藝品、與手工藝品的區別,認為美的藝術是天才的藝術。天才的四個特徵:即天才不循規蹈矩,具有獨創精神;天才不是靠人傳授的,只能從天才的作品中窺見法則。

“知識”對於“道德”絕無影響,“道德”卻必定影響“知識”。邏輯的形式就表現為“判斷力”在“概念”和“推理”之間的“連接”作用。

此書分為《審美判斷力批判》和《目的的判斷力批判》兩部分。前一部分,重點分析美和崇高兩個範疇。從質上講,“那規定鑑賞判斷的快感是沒有任何利害關係的”;從量上講,“美是那不憑藉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從關係上講,“美,它的判定只以一單純形式的合目的性,即一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為根據的”,這也就是美的沒有明確目的而卻有符合目的性的矛盾或二律背反;在“崇高的分析”中,把崇高與美作為兩個對立的審美範疇,提出數學的崇高與力學的崇高的概念。康德認為,美只涉及對象的形式,美感是直接單純的快感,美可以在對象的形式中找到;而崇高的對象既無形式又無限制,它只存在於審美主體的心裏,崇高感是由痛感轉化為快感,並與人的理性觀念密切相關,由此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徵”的重要命題。後一部分則從審美判斷力的“主觀合目的性”轉向對自然界有機體組織的“客觀合目的性”的探討,辯證地表述了康德自己的自然觀。這本書是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之作。它對費希特、黑格爾、叔本華等人,乃至整個歐洲和後世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鑑賞判斷並不是認識判斷,因而不是邏輯上的,而是感性的審美的。審美活動既離不開主體的感官感受,也離不開客體的具體可感的感性形式。審美活動總是通過人化了的感覺器官作用於對象的“可感受的形式”方可發生並正常運行。

瞭解了點康德的哲學,我們不僅要遵從約定俗成的社會規範,而且要求“從道德律出發”使我們的行為不僅“符合”道德,而且還要“本乎”道德。人是“理性者”,當人把自身當作目的來評鑑,就尊重自己為自由者,這是人的尊嚴所在,如果理性成為“小聰明”“小計謀”任他便可以亂眾。越是“聰明”離真正的人越遠,談不到人所保護的至善完美之“尊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