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歐也妮葛朗台的讀後感範文

校園3.06W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歐也妮葛朗台的讀後感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歐也妮葛朗台的讀後感範文

歐也妮葛朗台的讀後感範文1

重温了歐也妮葛朗台。上一次看大約已經過去十多年了為了國中課本上那場老葛朗台死前盯着蠟燭燃燒的畫面,抱着好奇看完了這本書。

這一次似乎心境也不太一樣了,重新把主線定義在歐也妮上身上。作為一個富家千金,她始終保存自己的生活習慣,無論在父親是否活着的時候。巴爾扎克,作為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家,他用了歐也妮,一個最純真的女孩子去揭露他周邊人的在金錢驅使下,醜惡的嘴臉。

首先是他的父親,葛朗台是一個居住在法國索爾城一個頗有名望的商人,他利用局勢和一次次商機是他的財產在短期內俱增。這也是小説最初用最大的篇幅去描述的內容,他投資從不失敗,甚至對家裏的一切精打細算,不買蔬菜和肉,準時熄滅蠟燭,並且不能使用白蠟燭,就連家裏的女僕那農都是他精打細算找來的。他對錢財的貪慕摧毀了女兒歐也妮和表弟夏爾的愛情,甚至利用自己親弟弟的死賺了一筆不義之財和注重親情的名聲。

夏爾,歐也妮的堂弟。最初因為自己的父親破產來到了索爾,他對歐也妮從最初的嫌棄到慢慢的接受,甚至在歐也妮拿出所有金幣的時候,許諾對方愛情。夏爾帶給歐也妮的不止是初戀,也是他這一輩子唯一一次內心的悸動。但在夏爾去印度經商賺錢之後,染上了葛朗台家視錢如命,而視感情如糞土的`惡習,最終拋棄了等待他多年的表姐。拋棄姓氏,與貴族小姐結婚。

公證人的侄子,德·蓬豐,多年對葛朗台一家的錢財不離不棄,終於在葛朗台死後,歐也妮死心後,與歐也妮做了形式上的夫妻,但他一生算計着錢財,算計着地位也算機着歐也妮,最終死在了歐也妮的前面。

歐也妮這個可憐的女子,她在母親那裏得到過親情,惋惜母親懦弱膽小為人老實,離世早。在父親知道自己擁有母親財產繼承權的時候,在父親那裏得到過短暫的親情,也最終因為親情被父親慫恿簽下放棄母親財產的保證書。她也在給出堂弟6000法郎金幣的時候,得到過短暫的愛情,可是那個許諾回來娶她的男人,去了印度之後便再無音訊。也是她畢生最温暖的,是女僕那農給她的親情,那樣的親情沒有摻雜了金錢的味道。質樸無華,但小説結局,公證人侄子,歐也妮丈夫死後,公爵一家人再次包圍在歐也妮財產身邊時,娜農是向着公爵的,是女僕的樸實,讓她沒有足夠的聰慧,去看透這時世間的敗壞。

在被損害踐踏了很多次之後,她卻依舊保持童心,她一生致力於慈善,她出資建立了一個個虔誠的慈善機構,養老院,教會國小,圖書館等等。但她自己的生活,卻始終簡單如一,像父親在時一樣,她這一身,或許曾經為自己奮力一搏的不過是一段短暫凋零的愛情,她期盼的始終沒有得到。金錢給予了她地位和榮譽,卻始終束縛了她每一段感情。

若要批判壞人,批判現實,批判世俗,文字描述就顯得蒼白無力了,但若誇讚一位不與世俗同流的令人動容的形象,巴爾扎克用同情和讚美的雙重情緒創造了歐也妮。也許有了比照,批判才會顯得如此血淋淋。

歐也妮葛朗台的讀後感範文2

早在五年前,我的書架上就有一本《歐也妮·葛朗台》。當我得知這是一本關於“吝嗇鬼”的書後,就沒再翻過。因為我在這之前已讀過一本叫《慳吝人》的書,領教了阿巴公。今年寒假,我偶然地翻開了它,就再也沒輕易合上。

阿巴公是個貪慾至極的人。假如葛朗台僅僅是貪慾,那也不會寫出什麼深刻的東西,我也就不會如此感興趣。重要的是,葛朗台的形象概括了整整一段歷史,他的吝嗇也含有特定的歷史內容。

葛朗台老人是位法國大革命前後的人物。從書的開頭我們便可看出他具備第一代資產階級的一切特點,沒有多少文化,卻精於盤算。他的每筆投機從沒失敗過,至使財寶不斷膨脹。隨着情節的深入我們越來越深地感受到了葛朗台本人的性格——吝嗇。儘管家財萬貫,卻幾乎無消費。我們甚至不能説他“愛錢如命”,因為在他眼裏,錢比命重要。“把死人看得比錢重就叫做沒長進”。把兄弟的死訊告訴侄兒沒讓他犯難,可要説出“你一點家產都沒有了”倒讓他感到難於啟齒,因為這句話“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苦難。”

在事故中,我更看到了葛朗台老頭的“朋友”,個個都是唯利是圖的人。很顯然,這是當時社會的悲劇。在拜金主義橫行的世道上,一切權利的中心就是金錢,金錢是萬能的,它使人的靈魂扭曲變形。巴爾扎克正是捕捉到了這一點,才寫下了發人深省的《歐也妮·葛朗台》。

在這本書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線索,就是歐也妮的愛情。而在這樣的家庭中的愛情必定是苦澀的。歐也妮愛上了夏爾,卻受不了來自各方包括父親葛朗台的反對。夏爾由於家中破產,被迫與歐也妮分手。這一切的禍根就是金錢與迷戀它的人們。以至於當葛朗台死後,可憐歐也妮守着他鉅額財產,卻既無家庭也無幸福。只能成為一幫利慾薰心之徒追逐圍獵的`對象。

寫到這裏,在我腦海中已不僅僅是葛朗台老頭的吝嗇與歐也妮的純真,這簡直是一個悲劇。而且是沒有毒藥、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悲劇。它平凡而其慘烈程度卻不亞於古典悲劇。不過在古典悲劇中主宰一切的是命運;在《歐也妮·葛朗台》中則是金錢。

我曾反覆地問自己,這是為什麼。我甚至想寫一篇續文論改變歐也妮的命運。我想過,這有時代的因素在內。法國革命後,日益膨脹的資產階級中勢必會出現拜金主義,這同封建社會出現人剝削人的道理是一樣的。但我們也不能否認,人的貪慾導致了這樣的一場悲劇。不看從前,就拿現在的人來説,難道沒有一個人跟葛朗台有相似點。我們捫心自問,自己就從來沒有像葛朗台相似的經歷嗎?不是,我們有。現在的人並不強於以前的人多少,只是社會強於以前的社會。人,似乎總是這樣,自己取得了多少,就想得到比這更多的;自己失去或將要失去多少,就想失去更少的。難怪比爾·蓋茨還在不斷地積存自己的財寶,也難怪他會為幾美元的停車費而嫌貴了呢!這——就是人的貪慾。可怕,但揮之不去。

也許有一天,一本名為《大方人》的書會成為世界名著,與《歐也妮·葛朗台》、《慳吝人》同名。但也許這不可能,因為人的貪慾還在。或許隨着社會的進步它會減少,但不會消亡。或許還會有許多未上演的悲劇已經彩排好了。

歐也妮葛朗台的讀後感範文3

巴爾扎克説:“這是一場沒有毒藥,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平凡悲劇。”看完整本書,我不禁反問自己:金錢到底帶給了他們什麼?老葛朗台表面上是金錢的主人,實質上他卻是金錢的奴隸,作為一個守財奴,他比別的同樣吝嗇的人多的就是懂得如何賺錢,書中花了很多的筆墨來描寫他強大的斂財本領,這也讓他成為索漠城人人敬佩的對象——這就是金錢的能力。

他吝嗇到愛錢甚命的地步,他可以為了錢無視妻子的病,和女兒翻面,讓一家人過着困苦的日子。金錢給他帶來了什麼呢?或許有些諷刺,我竟然從老葛朗台聯想到了那些窮困潦倒的熱愛藝術的人,他們因一時得不到賞識而過得落魄不堪,但內心世界卻因為藝術的支撐變得富饒。因為熱愛,所以追求。只不過到了老葛朗台這裏,抽象的藝術變成了具體的金錢。也因此在我們讀者眼中,他是一個可憐鬼,一生為了那些身外之物設計盤算,擁有的東西卻又不能享受。可我覺得,金錢給老葛朗台的利大於弊。金錢成了他的追求,讓他的一生沒有一刻是空虛的。我們不能説老葛朗台是不幸的,因為他自己感到無比的幸福,他註定是要為自己的不滿足過着不斷算計的人生的,金錢正是他的目標。

他為之奮鬥一生,最後也滿身成就。就這樣,老葛朗台在撲向讓他感到温暖的鍍金十字架後,滿足地去世了,留下了他一生守着的鉅額財產,讓原本活在父親陰影下的歐也妮走向另一個看不到盡頭的`黑色深淵。這些金錢又給歐也妮帶來了什麼?老葛朗台在世時,克羅旭和格拉桑兩家就不斷大獻殷勤,誰都知道,娶到了歐也妮就帶到了一座金窖,誰會放棄得到金窖的機會呢?但純潔的歐也妮怎會喜歡上那羣利慾薰心之徒。這時,夏爾出現了,帶來了一身債務與吸引着歐也妮的巴黎的氣息。老葛朗台眼中瀰漫的是為兄弟家破產而感到的悲傷,而歐也妮落下的淚中滿是她那顆真摯的心對堂兄的同情。她感到夏爾是那麼的美好,不能讓他受丁點兒委屈。她突然變得勇敢起來,不顧父親的命令一心想為夏爾做點兒什麼。我想,只有最純潔的愛慕才有這樣果斷勇敢的力量。但歐也妮錯了。她還是一片棘荊中唯一的那朵百合,夏爾並不是第二朵。她為他還清了債務,他也被打發走了。歐也妮一心相信夏爾的每句話,可夏爾呢?一旦離開了索漠城,他心中還有多大的地方是想着歐也妮的呢。在我眼中,他不過是個衣冠楚楚的禽獸,是沒有克羅旭格拉桑表現得露骨的另一個克羅旭另一個格拉桑。

當老葛朗台去世,歐也妮還在索漠翹首等待時,他已成家。只是不知當他得知自己的表姐已成為個百萬富翁時會是怎樣的表情。金錢從未帶給歐也妮好日子。她本可以從小享受好的物質待遇卻在困苦中長大。如今終於繼承萬貫家財,卻又被迫陷入一羣貪婪之徒的追逐圍獵中。可憐的歐也妮並不是剛毅聰慧的女子,結局的悲慘不言而喻。作為局外人,我們應當看清老葛朗台一家的悲劇。應該明白金錢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沒有金錢的日子是困難的,但整日追求金錢也會在靈魂上得到更多的痛苦。金錢可以造福貧困的人,卻也是慾望的象徵。有太多的人盲目地追趕從而迷失了自我。

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無論金錢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我們都應記得快樂的生活不是擁有多少,而是給予多少。

歐也妮葛朗台的讀後感範文4

“沒有毒藥,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平凡悲劇。”一句話言簡意賅地把這部現實主義小説的主旨傳達給讀者。但是,比毒藥更殘酷,比尖刀更鋒利,比流血更痛苦的卻是在金錢腐蝕之下不堪入目的人性。葛朗台在作者巴爾扎克筆下形象地再現了法國大革命以後第一代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從一貧如洗到家財萬貫的命運轉變,而其中給我帶來深思的,是金錢帶給不同人的價值。

主人公葛朗台是世界文學史上四大吝嗇鬼形象之一。他為了節約,把修道院的門窗封死;他從來不買肉,不買麪包;家裏生火只能從十一月一日至來年三月三十一日,不管寒春料峭或者初秋涼意襲人;一家的被褥都由母女二人縫製,且蠟燭和伙食都只能由他親自配給……細細斟酌作者的字裏行間,從這無數個細節中不難發現葛朗台確實是以吝嗇著稱。除此之外,他的感情冷漠麻木,沒有友誼,沒有親情,他可以為了一袋金幣不顧太太和女兒的健康。總之,金錢是唯一讓他牽掛,令他動情的東西。葛朗台用他所謂“合法的”的方法從一個箍桶匠變成一個千萬富翁,但他並沒有滿足,臨死時依舊掛念着他的金幣,最終他的偏執只給他留下一個虛幻的滿足感罷了。

相比之下,葛朗台的獨生女歐也妮並不像父親一般,她善良,無私,純潔,不受利益的驅使。歐也妮執着着她的愛情,可以為了夏爾獻出自己的積蓄為他創造道路。不幸的是夏爾忘恩負義,他發財後在紙醉金迷的世界中變得冷酷,自私,多年後早已將歐也妮拋之腦後。他變得鐵石心腸,貪得無厭。即使這樣,最使我感動的是歐也妮成長後的穩重成熟。她得知夏爾拋棄了她卻依舊為夏爾還清他父親的債務,將他父親的名譽送給夏爾,使他免受別人的歧視從而順利結婚,實現他走上更高的權位的夢想。繼承了大筆資金的歐也妮卻未改她的善良,她置身於慈善,修建學校,圖書館,教堂,保留了高尚的品格,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儘管最後她不曾擁有親情,愛情,唯有簡單樸實的僕人拿儂陪伴着她,但至少她的善舉使她的內心依舊温暖。

作者善用環境,神態,動作,語言描寫,這些都將筆下人物的性格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眼前。葛朗台的人物象徵着當時社會人性的病態,進而從一個家庭的悲劇深化為一個時代的悲劇。巴爾扎克對那些矛盾與弊端進行了抨擊和批判,使《歐也妮葛朗台》重現了一段錯綜複雜的.法國曆史,同時賦予了作品時代的內涵。

讀完這部作品,我不禁從那個十九世紀法國所風靡的“金錢至上”的思想想到如今社會上的“拜金主義”。我無法否認,當今社會不少人可以為了金錢,放棄為人的道德和本性,變得冷漠自私,他們失去了自我的價值,也得不到金錢的真正價值。雖與葛朗台守財奴形象不完全相同,但卻在對金錢的崇拜熱愛程度上不亞於葛朗台,然而試問他們得到的金錢就是所謂的幸福嗎?我覺得他們失去的卻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東西。當我們不再擁有愛的時候,哪怕再富有,也僅是窮得只剩下錢了。

總而言之,保留一顆高尚之心,擁有正確的價值觀,才能賦予人生真正的價值。

歐也妮葛朗台的讀後感範文5

初讀巴爾扎克寫的小説《歐也妮。葛朗台》時,我便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住了,宛如干涸了許久的井忽然得到了甘霖的滋潤一般,一下子撲進了書的海洋中暢遊一番。

本文講述了一位女子的悲慘故事,她就是歐也妮。葛朗台小姐。因為她父親葛朗台先生的緣故,她很少涉足世事,她那簡單純樸的生活造就了她的善良、單純、虔誠的性格,使看見她的人無不眼前一亮。試想一下,當時她與父親被鎖在家裏時,那窄窄的一道圍牆外,哪一個不是為了金錢勾心鬥角?哪一個不是為了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財富玩命奔波?哪一個不是為了追求上位爾虞我詐?世俗的醜惡並沒有將她沾污,反而使她成為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蓮,是這個時代唯一的'星點光明。

像這樣一個温婉嫻淑的女子,就應擁有最幸福的生活,然而,當她百萬富翁的父親死後,她的生活瞬間跌落谷底,她守着她父親留給她的鉅額財產,守着她那短暫而沒有幸福可言的婚姻,孤單了一輩子。然而,她的生活並沒有歸於平靜,她的丈夫死後,好又變成了一羣利慾薰心、唯利是圖的人的追逐圍堵的獵物。

我想,我們在歎息的同時,也應思考一個問題——歐也妮。葛朗台的悲劇是誰造成的?是她的父親嗎?是她的鉅額財產嗎?其實説到底是人們對金錢的貪慾,永遠不知道滿足的慾望。只要有錢,無論是再卑劣的人都能贏得人們尊敬的目光;只要有錢,即使是毫無感情可言的兩個人都可以走到一起。一旦沒錢,即使是親兄弟也可以棄之不顧;一旦沒錢,那會身敗名裂,一無所有,遭人唾棄。這就是被金錢左右的社會,這就是人慾橫流、金錢至上的時代,錢的多少成了人們劃分等級的標準,歐也妮小姐便是這個時代的犧牲品。

我想,每個人都能瞭解“金錢是人的奴隸”這句話的涵義,但是真正遇到金錢的誘惑時,誰還能扼制住雙手,想到這句話呢?有些象葛朗台先生這樣的人,用盡一切卑鄙手段,使盡一切省錢的絕招,辛辛苦苦攢了一輩子的錢,卻在他撒手人寰的那一刻拱手讓人,這是多麼悲哀啊!但更悲哀的是,這個時代是由這羣人組成,他們是被金錢奴役的人。

這本書最精彩的部分除了深刻的思想內涵外,還有就是對人物的刻畫。這篇小説中人物形象最豐富的應該就是葛朗台先生了。無論是他的衣着打扮還是他的生活作風,無不令人稱絕。但最令人折服的便是他所向披靡的營商之道——裝着耳聾和口吃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他的上帝便是金錢,他唯一的嗜好、唯一的激情便是賺錢,在他眼裏,錢比命要貴重得多,即便在嚥氣的最後時刻,還要奮力撲向金子。

我現在看來,這樣的行為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也是令我覺得非常可笑的,因為除了金錢,他可以説是一無所有,只是一個富有的窮鬼而已,或許他唯一還有的,便是得到金錢以後那種虛幻的滿足感吧!

過於看重金錢的人,像葛朗台,象索漠人,乃至那整個時代的人,他們用金錢親手埋藏了自己和身邊人的幸福,而自己,也變成了金錢的奴隸。

歐也妮葛朗台的讀後感範文6

這本書中的許多細節都描寫得非常細膩,生動地將葛朗台小氣、吝嗇的形象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使我在閲讀過程中也因那細膩的描寫而感到驚喜,為那書中所凝成的主詣與啟示而陷入深深地沉思。

從那歐也妮最後對父親的態度就不難發現葛朗台的小氣、摳門。印象最深的有這樣幾段:第一個是葛朗台在臨死、迴光返照之際,竟試圖將一個金制的燈盞搶在手中,眼中竟還閃着貪婪的光,飛速地撲向那金制物品,可還沒碰到就斷氣了。這一段的內容一直在腦中縈繞不去。從葛朗台就連臨死前還不忘黃金的表現,體現出葛朗台那深入骨髓的拜金與嗜錢如命。人們都説“錢乃生外之物”,而葛朗台卻將金錢看作了自己的靈魂。

印象較深的第二段也是最令我氣憤的一段。葛朗台竟為了那區區一點金幣而關了女兒,對其不管不問,更甚者是就連歐也妮的母親也因此病重不起,也並非真正在意,歐也妮母親的最後時刻,葛朗台眼中盡是悔恨,可眼中、心中的悔,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錢,這令我很是心痛。最後,葛朗台竟放了女兒,並努力做好慈父形象也只是為了討好歐也妮,使其放棄遺產。殊不知的.是,這種行為在女兒眼中是多麼的可笑。因為女兒是愛父親的,可父親的眼中只有錢,沒有親情,這一段令我心酸難耐。試想難道今天的社會也如此嗎?重利而忘義,人心一天比一天淡薄,每天的工作、奔波只為了一個“錢”字,甚至連微笑這些示愛的方式也成為了賺錢的手段、途徑。心中無愛,錢又到底有何用?人沒了感情還是人麼?恐怕動物都不如。

這部小説,讓我深深的反思“錢”與親情的關係,從葛朗台對親情的漠視,對金錢的狂熱,不禁使我聯想到當今社會很多人為了錢而出賣自己的感情,出賣自己的肉體、靈魂,為了錢任別人踩踏自己的自尊;令我聯繫到了當今,人們的眼中都已蒙上了淡漠而又冰冷的色彩,物慾、金錢都將他們原本充滿光澤熱情如火的雙眸給遮蓋,只留下灰濛濛的色彩。

這部小説中的很多人物一生都被金錢所奴役。故事中還有一個情節令人心涼:曾經的查理是真正愛着歐也妮,可後來呢?當他初次接觸到金錢帶來的那至上無邊的快乾時,當沉醉在紫醉金迷的世界中,可曾想到那座寂靜的莊園中苦苦為他守候的歐也妮,可曾想到那位純潔而又天真的小姑娘的傾力相助和濃濃的愛戀?

很多年輕的學生興許看到這篇文章時會拍拍胸口豪情萬丈地説:“我絕不會為金錢所迷惑,我視金錢如沙粒。”諸如此類等等的話語。可當他們真正步入複雜而瞬息萬變的社會時,受到無數次傷害被磨礪得如鵝卵石一樣圓滑後,還會想起那一刻年輕和稚嫩的話語麼?誰還敢説在八面玲瓏地穿梭於酒席和各種晚宴的時候,心中想的不是金錢和權勢?又有多少人還能履行當年那看似堅固不可摧毀卻比泡沫還夢幻而脆弱的誓言?又有幾個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歐也妮葛朗台的讀後感範文7

蕭瑟的街道,放眼望去的哥特式建築,並不鼎沸的人流聲音。一開篇巴爾扎克就向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個情景,讓人頓生恐怖之感。

幾乎被木板封死的房子,只露出了一個小門,説是門,其實差不多和小窗一樣大小,只是讓裏面的人看清外面的來訪者罷了。看到這般景象,諒誰也無法將這鎮上富有的人與其聯繫在一起。可事實,就是如此。

與其説是富有的人,倒不如説是守財奴。沒有人知道他擁有的財富究竟有多少,人們只能憑藉着他所進行的一切商業活動來判斷。至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老葛朗台是個富有但又喜歡斂財的人。

就是這樣一個人,一步步將自己的女兒的幸福葬送進了錢財之中,甚至於臨死前,他還想把一份本就屬於自己的金子給收入囊中。

擁有高超的寫作技巧的巴爾扎克,就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靜靜地向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悽慘又現實的故事。

人都是有貪念的,若不控制這一貪念,終究會在金錢面前迷失自我,被吸入無止息的黑洞。老葛朗台便是這樣一個人。他總是覺得自己金庫裏的錢不夠多。向女兒提親的人多是奔着自己家的財產而來的。所以,他對人們是一防再防,生怕不小心自己就會損失掉許多東西。巴爾扎克筆下的老葛朗台是殘酷的、殘忍的。巴爾扎克並不直接地寫老葛朗台的這一特性,而是通過老葛朗台對生病的妻子的態度的轉變,對女兒與堂弟的戀愛的不支持這種種事例突顯出老葛朗台的這一性格特點。

其實,人生是短暫的,就在睜眼與閉眼之間,過去了許多,就改變了許多。況且,錢財乃身外之物,過好每一天,活在當下,這才是真的。巴爾扎克在描述老葛朗台的同時,流露出自己對金錢社會的厭惡和鄙棄,對守財奴的蔑視。

換句話來説,我們都不應該做金錢的奴隸,不應該在金錢的控制下迷失自我。我們應該做的是,為該努力的努力,為該奮鬥的奮鬥,為該拼搏的拼搏,抵制花花世界的一切誘惑,堅守本心,在繁華的世界裏守護自己的那一抷淨土。

巴爾扎克筆下的老葛朗台,是守財奴中的一個典型,是千千萬萬守財奴的縮影。巴爾扎克將那個時代的金錢社會放大了,細緻地刻劃出了那個冷酷殘忍的守財奴,讓讀者的心靈受到了震撼,也讓讀者深思:過於追求錢財究竟是對還是錯?沉迷金錢所以締造出來的'世界應該不應該?對於錢財的追求,真的需要那麼不擇手段嗎?

一千個莎士比亞便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看的人的角度不同,心態不同,自然也會對《歐也妮·葛朗台》這本書有不同的看法。我的見識還尚淺薄,也不敢説對這本世界名著有多大的看法。我只是很清楚地知道,有些東西,並不是積累到某個程度才會讓人快樂,適時地享受一下,收穫到的肯定會比之前積累到的要多。

説實話,我從《歐也妮·葛朗台》這本書裏面收穫了許多。起初買它時,僅僅只是對這本書的好奇,隨着年齡的增長,每一次翻開這本書時,我都會收穫到許多不一樣的驚喜。我想,隨以後閲力的不斷豐富,視野的不斷擴大,再次翻開這本書時,我一定會收穫到更多的驚喜。

嗯,人生嘛,快樂就好!

歐也妮葛朗台的讀後感範文8

《歐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沒有駭人聽聞的事件,沒有絲毫傳奇色彩。這是一出“沒有毒藥,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平凡悲劇。”葛朗台老頭的形象呈現了金錢的主宰力量。

我認為這篇小説最大的成就是塑造了一個吝嗇鬼典型。巴爾扎克選取了一系列富有典型意義的細節來表現他的慳吝性格。通過這樣一個細節,我們看到了一個完全被金錢所異化的人。

在老葛朗台眼中,金錢高於一切,沒有錢,就什麼都完了。他對金錢的渴望和佔有慾幾乎無法描述:佔有金子成了他的嗜好。

對金錢的貪得無厭使老葛朗台成為一個十足的吝嗇鬼。它不僅對僕人拿儂很吝嗇,更讓人難以忍受的是,對於他的親人竟然也很吝嗇,如文中寫的“儘管葛朗台家財萬貫,然而他的開銷卻很節約。他從來不賣肉、蔬菜和水果,他什麼都節約。每頓吃的食物,每天點的蠟燭,他總是親自定量分發;連女兒生日那天也不過多給了一支蠟燭。給妻子的錢設法要回去,給女兒的錢也要定時查問。”

當他聽説女兒把金子給了情人,竟然把她關了起來,只給冷水和麪包,讓她在那昏暗的閣樓裏過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可他卻絲毫不念父女之情和夫妻之愛,而是認為這件事是對的,這件事處理的很好,老葛朗台為了金錢,真是不擇手段,冷酷無情啊!

老葛朗台終身算計,他的貪慾和吝嗇雖然使他實現了大量聚斂財物的目的,但我認為他失去的卻更多,他喪失了人的情感,失去了享受天倫之樂的時機,更給自己的家庭和女兒帶來了沉重的苦難。巴爾扎克以大量的筆墨描繪金錢的威力,我不否認,金錢確實給人類帶來權勢,但是卻不能給人帶來幸福,錢雖然是幸福的保障,卻不是決定性因素,你用錢可以買到時間嗎?你用錢可以買到親情嗎?你用錢可以買到愛情嗎?人的一生,只要賺到足夠生活的錢就可以了,何必為了更多的錢而失去更多用金錢也買不回來的東西呢?就像“奮鬥”中楊曉芸説的一句話“有錢就多花,錢少就少花,沒錢就不花,有什麼大不了的!”

我想,假如老葛朗台能早一點明白這道理,也不會造成終身的悲劇!

金錢左右着葛朗台的喜怒哀樂,使他時而憂,時而喜,時而兇狠如虎,時而温如羊羔。

難怪有人説,老葛朗台是巴爾扎克刻畫得最成功的吝嗇形象之一,並且已成為法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一個經典人物而廣為流傳。

而拿老葛朗台的.德行與歐也妮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這也就是文章優秀之處之一。

葛朗台這樣的人,外表上是金錢的主人,其實是金錢的奴隸,他的形象是資產階級拜物教的生動寫照和絕妙挖苦。

葛朗台還是一個資產階級爆發户的形象,他是大革命後得勢的資產階級的代表,他的發家過程也正揭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資產階級聚斂財寶。更讓我敬佩的是,在如此描寫資產階級聚斂財寶同時卻又讓人從歐也妮葛朗台身上看到了這黑暗世界的一抹光亮。

難怪連左拉也説“巴爾扎克的作品像一條大道,佈滿廢墟,引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