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度荊門望楚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校園2.98W

原文:

度荊門望楚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度荊門望楚

唐代:陳子昂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台。

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

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

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

譯文: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台。

已經遠遠地離開了巫峽,一再瞻望着走下章華台。

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

過盡了巴國的山山水水,荊門在濛濛煙霧中敞開。

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

城邑分佈在蒼茫田野外,樹林蒼翠茂密,一望無際。

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

今天我這狂傲的行客,誰知竟會走進這楚天中來。

註釋: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台。

遙遙:形容距離遠。巫峽:長江三峽之一。一稱大峽。西起四川省巫山縣大溪,東至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因巫山得名。兩岸絕壁,船行極險。望望:瞻望貌;依戀貌。章台:即章華台。春秋時楚國離宮。

巴國山川盡,荊(jīng)門煙霧開。

巴國:周姬姓國,子爵,封於巴,即今四川巴縣。漢末劉璋又更永寧名巴郡,固陵名巴東,安漢名巴西,總稱三巴。煙霧:泛指煙、氣、雲、霧等。

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wēi)。

隈:山水盡頭或曲深處。“白雲隈”,即天盡頭。

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

狂歌客:春秋時期楚國人陸通,字接輿,是位隱士,平時“躬耕以食”,佯狂避世不仕。孔子來到楚國,他唱着“鳳兮”之歌譏諷孔子,所以被人們稱為楚狂接輿。後常用為典,亦用為狂士的通稱。

賞析:

這首《度荊門望楚》洋溢着年輕的詩人對楚地風光的新鮮感受。

荊門,由於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吳蜀彝陵之戰就曾發生在這裏,自古有“荊楚西門”、“荊門十二碚”之稱,也是詩人出川,乘流而下的必經之地。這一帶,水勢湍急,山勢險峻,郭景純《江賦》説:“虎牙桀豎以屹卒,荊門闕竦而盤薄。圓淵九回以懸騰,湓流雷呴而電激。”由此可見荊門山景觀之勝。

首聯兩句,是作者對自己行程的交代。詩首句“遙遙去巫峽”,“遙”遠也,“遙遙”,遠之又遠。從梓州出發,已經遠遠地離開了巫峽,巫峽居三峽之中,西起四川巫山縣大寧河口,東抵湖北巴東縣渡口,全長九十里。過官渡口,至秭國,即“楚子熊繹之始國,而屈原之多裏也。”因此陳子昂詩中説:“望望下章台”,“望”,遠看,“望望”,一再瞻看。詩人以兩組疊字生動地表現他此時心情,巫峽已相去遙遙,家鄉更遠隔重山。初離故鄉,乍入楚境,急切地要飽覽楚國風光,因此望之又望。“下”,寫出了長江水勢,從李白詩句“千里江陵一日還”就不難理解“下”字的意義和力量。“章台”,《左傳·昭公七年》:“楚子城章華之台。”楚之章華台在今湖北監利縣西北離湖上,也是陳子昂必經之地。“章華台”表明已入楚境。

頷聯分承一、二兩句。“巴國山川盡”,度過荊門,生活了二十年的故鄉巴蜀的奇山秀水此告別。這句不僅是對地理分界的一種説明,更是概寫此行所歷的巴蜀山川,包括雄奇險峻三峽在內,“盡”字中同樣透露出與巴蜀山川告別的依依之情。“荊門煙霧開”,船未到荊門,遠望兩山對峙,但見煙霧繚繞,看不清前路;船過荊門,則煙消霧散,眼前豁然開朗,展現一片廣闊的'新天地。“開”字正傳神地表達出“度荊門”後心胸豁然的那份舒展感和興奮感。而這種豁然開朗的舒展感又和此前舟行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崖疊嶂,隱天蔽日”的險峻逼仄感正形成鮮明對照,“開”字的精切不移於此可見。

頸聯兩句,詩人更具體地狀寫楚境勝地。“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兩句,對“煙霧開”三字,作具體形象的描繪。城邑分畛域於蒼野,可見人煙稠密,城邑不孤;樹木斷蒼鬱於白雲,足見遠樹連天,碧野無際。詩人極目縱覽,楚天遼闊,氣象開闊舒展。

尾聯是對“度荊門望楚”全部感受的集中表現:“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古有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今有狂歌入楚之客,歌而過荊門。但“今日狂歌客”卻顯非昔日對現實不滿的楚狂,而是對前途充滿了美好憧憬的“狂歌”之“客”。“狂”字是對初次離鄉“入楚”,走向人生廣闊新天地的詩人欣喜欲“狂”的感情的集中揭示。詩寫到這裏,感情發展到高潮,詩也在“誰知入楚來”的逸興飛揚、顧盼自得中結束。一結可謂淋漓盡致,神情飛越,頗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味道。用楚狂接輿歌鳳典,單取其字面,且將“狂”“歌”“楚”三字巧妙地分置兩句,表達與原典完全不同的感情。

此詩筆法細膩,結構完整,由於採用寓情於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點。由此讀者可以比較全面地窺見詩人豐富的個性與多方面的藝術才能。